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平心而论,《漫漫北寻路》在豆瓣上的评分有些过高了。
8.2的评分,离《功夫熊猫》8.1的评分没差多少。
但是,作为一部81分钟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基本上是失败的。
这种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导演在整体叙事上的薄弱。
影片时长只有81分钟,掐头去尾也不过75分钟作业。
想要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故事,就不能不要求创作者将故事写得削皮见骨,能省则省。
毕竟,许多商业电影的时长往往是这部电影的两倍,却依旧讲不好一个故事。
很不幸,本片的导演并没有在欧亨利那样在狭窄空间里那样闪转腾挪的能力,所以,本片叙事节奏的局促和失当就是在所难免了。
本片的故事其实非常老套:一个少女出于对幼年去世的祖父的爱而选择找回祖父当年出海的海船的残骸,一路上她受尽白眼和苦难,也遇到有心人帮助,放下了自己的傲慢,出色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最终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也越过了童年的心理创伤。
平心而论,这样的一个故事虽然观众们看了无数遍,但若是前期铺垫和氛围营造做得好,未必不能够打动观众。
很可惜的是,本片在这两点上基本都做得慌张而潦草。
开头只给了两分钟不到的镜头来渲染离别情深,之后女主角的祖父很快就领了便当,跳到了女主角成年时的场景。
这种生硬的剧情变化在片中比比皆是:女主角在舞会上被羞辱、离家出走、遇到能出海的船只、被好心人收留、出海遇险、冰川崩塌等等。
导演基本上是心急火燎地推着女主角往前走,也拖着观众往前走,到头来,女主角是越走越远一路到了北极,观众却也就此离导演越来越远了。
这种共情的缺失不仅和剧情铺垫薄弱有关,也和本片的艺术风格有关。
本片主要的绘画风格是没有明确棱角线的,大部分时间用阴阳色调来表现立体感,整体给人一种平面感(见另一篇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44725/)。
但是,这种艺术手法显得非常尴尬,它既不过分简洁,使观众注意力不总是集中在人物对白和必要的场景变化上,又不够丰富,使观众无法沉浸在这个冰雪世界里面。
这种艺术风格造成的尴尬感受也被影片的镜头语言所加深。
尽管影片的一些镜头很擅长构图,但是本片大部分镜头同一般商业电影别无二致。
片中有很多远景和中远景镜头由于留白确实可圈可点,但还没有来得及让观众赞叹,片中同样不少的中近景、近景、侧写和特写镜头就把这种氛围搅得无影无踪。
必须强调,这些镜头一旦使用出来,就是捕捉那些细微动作和变化的。
但是本片由于这种平面的艺术风格,人物脸部的波澜就几乎无法体现。
当结尾女主角终于找到船的残骸,站在冰原上远望之时,导演给了一个人脸特写。
在这个两秒的镜头中,女主角只是保持着一个表情,然后就随着船员跑过去了。
尴尬的自然不只有镜头,剧情方面的设计上也有很多不恰当之处。
就艺术风格来说,本片很有那么一丝童话的味道。
但就剧情而言,编剧显然是没有搞明白到底这部电影该是一个童话还是一部纪实。
开头王子刻意选择侮辱女主的理由交代得相当现实主义,当年有过过节而后加倍找补倒也相当合理。
就当大家猜测着女主会和这个本来看不对眼的王子擦出什么火花的时候,女主竟然就这么离家出走了。
顺手就这么把有着红宝石的耳坠给了一个素昧平生的“船长”。
看着女主角被收留的观众自以为找到了本片的故事逻辑,接下来想必就是女主一再要求而最终达偿所愿之时,导演突然又一个转弯,这个收了耳坠的二副居然还是个赌鬼。
而到这里,影片已然过去了三十多分钟。
如此颠三倒四的风格变换,又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呢?
无论如何,本片都是一部相当平庸的电影。
如果没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样一部作品以真人的方式拍摄出来,就势必会碰上绝大多数观众的冷眼。
不过,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本片总归还是能吊着一口气,甚至雄踞8.2的豆瓣评分,力压《功夫熊猫》一头。
但恐怕无论如何,这部片子还是值不起这样的称赞的。
观感:画面古老又平静/女主人公的配音很出乎意料,听久了会感觉到属于法国的独特吸引力。
「懵懂的青春线索」一个愣头愣脑、努力想酷起来的小男孩的暗恋情愫(p1 p2 p3),有点像我们的小时候哈哈哈。
带着勇敢的公主爬上桅杆看大海/偶像剧似的突如其来的亲密接触/把和自己一起削土豆的女孩刻在土豆上的浪漫「在辽阔景色中融入人物」影片中有很多类似的(p4 p5 p6 p7),选择先展示环境远景,再融入行进中的航海队。
得益于动画风格(大色块/明亮的色彩),单独的环境展示的镜头很适合拿来做微信朋友圈封面。
在看努力前进的航海队(哼哧哼哧地)走进画面、长途跋涉、走向远方,辽阔史诗感和生命力会让我觉得有点感动。
「努力成长的回馈」祖孙俩早年玩闹&最后女孩找到轮船和爷爷(p7p8)经过大海和风浪的考验迎来冰雪里的重逢,此刻女孩已然成为了优秀的航海者。
另外,影片中也有船员们因求生欲而展现出的最真实、丑陋的面孔:船长受伤、粮食紧缺、风暴强劲等等因素堆砌成巨大困境,船员们几近崩溃,开始争抢食物/大打出手/埋怨女孩。
动物性的本能、求生的意志力和文明社会的规训还是会有激烈碰撞的,不知道女孩身上是不是更多代表了文明社会,拥有寻找航船的信念和情感需求(寻找爷爷)。
最近被推荐了《迷失》,应该是在讲一群人在荒岛中的不得不解决温饱需求,与此同时再加内心叙事去思考解决自己情感问题的故事。
迷失 第一季 (2004)8.62004 / 美国 / 剧情 科幻 悬疑 惊悚 冒险 / J·J·艾布拉姆斯 / 马修·福克斯 豪尔赫·加西亚听起来很有趣,原先的生活被按了暂停键,暂时留出空间整理自己的内心吧,然后再用更好的面貌去对抗生活。
应该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煲剧预定(嘻嘻笑)
亲情 友情 国家和家族荣誉感 危难面前的人性 官员的嘴脸 都很真实的体现了我觉得这种风格的动画很不错啊 看起很抽象很简单 动作表情什么的都很到位一点儿没耽误 非常棒!
随便截图一下都是壁纸
中间在船坏了 登陆了 很惊险的一段 我倒回来看 b站上几乎都没有弹幕的 超认真的
找到了!
爷爷走的时候是笑着的 爷爷最后爬不动了 拿出一个小国旗插在那里 本来很严肃很敬佩但着实把我可爱到了在b站看到一条弹幕:我就知道你会来太好哭了 嘤嘤嘤
萨沙的侧脸跟爷爷的侧脸
献给萨沙
萨沙和父亲拥抱片尾萨沙跟父亲的和解和原谅 很释怀是亲人没错了
漫漫北寻路 (2015)8.12015 / 法国 丹麦 / 剧情 动画 冒险 / 雷米·沙耶 / 克丽丝塔·特瑞特 费奥多尔·阿特金
撇开薄弱的故事层面,动画风格成为讨巧的地方。
Rémi Chayé曾在《凯尔经的秘密》中担任Tomm Moore的助理导演和故事板画师。
同样也是在Jean-François Laguionie的电影《画之国》中担任助理导演、美术设计师和第二图层布局师,画之国是另一部因其独特的色彩配色和不同寻常的绘画风格闻名的动画。
Jean-François Laguionie,Le tab作为现实主义画家,在他自己的长片中选择了类似的插画风格,最为大胆的是取消了轮廓线,这的确更加接近人眼所看到的世界,但是不符合动画传统。
一般动画采用单线平涂的方式,即使用阴影色块表示立体感,也还是给人二维平面感。
而本片的风格化设计,只有人物的鼻子用线条勾出,其余皆是平涂,因而强调了颜色的区块和二维平面性。
形成一系列抽象的,更容易唤起回忆的影像。
起初看起来很简单,越到后来越是一种分层的美:光、阴影与柔和的颜色。
早晨的场景抓住了光线落到脸上以及建筑上的特殊方式,再现了破晓时分美丽的粉色和黄色。
夜晚的场景突出了灯光和阴影落在房间内物件上,我们眼睛只能捕捉到暗色色块。
还有惊心动魄的场景,风景和人物被灰色的雾或暴风雪笼罩。
以及最美的冰雪王国,强调了白雪茫茫与一片空无。
此处要说的是影片中对留白的运用。
留白做的最好的是中国水墨动画,像《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等,以留白化为水的意象。
而在本部影片中,可以看到白色留为雾气、留为雪、留为冰川云朵,白色的层次在影片中显像出来。
Chayé的画面让人想起了透纳或Ilya Repin的作品。
受到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Ilya Repin的影响,Chayé借鉴了了Repin充满戏剧性的结构和光感。
绘画爱好者们能认出是《伏尔加河的纤夫》。
Ilya Repin,伏尔加河的纤夫本片的动画师Patrice Suau带来了一种特殊的颜色感,重新定义了由1940年代美国旅游海报发展而来的高饱和度色彩绘画风格。
这些海报扁平的色块风格又来自于20、30年代的加拿大艺术家Austin Cooper、法国艺术家Roger Broders,再往前追溯,他们受到Lautrec的海报风格以及江户时代日本版画海报风格的影响。
Roger Broders旅游海报设计另外,故事与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南极探险很相似,沙克尔顿和他的船员被困在冰中,最终不得不遗弃他们的船,给船员拍照的摄影师弗兰克·赫尔利将这一幕拍下来,并被神奇地保留了下来。
电影和照片相呼应:冰天雪地中,那有着黑色轮廓的被搁浅的船只。
Frank Hurley摄
画风真的很棒,色块之间没有了轮廓线,所有的元素好像融在了一起,人物胖墩墩的小脚,可爱坏了。
人类相信虚构的东西,因此区别于地球上的其他邻居。
欣赏文艺作品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感受他者的经历。
当然为了增加“虚构”的真实度,影片里也放入了一些真实的元素细节,比如船舶破冰时的细节描写——船员们用木棍推冰面、船舶搁浅、锯开冰面、船舶再次破冰时冰面的起伏、爆开。
这些对于大多数没有目睹过破冰场景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因为随着剧情的推展,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待结果发生的时候,又在心默默得发出“哦!
原来是会这样的呀!
”的惊叹。
然后对于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就有了信任的基础,不再把看到的东西当作一个完全虚构的作品来看待。
除了大环境上对于细节的描写很用心之外,人物表情的刻画也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像是船长在悬崖上决定放弃生命,及后二副发觉船长的想法后无奈得认命时的表情。
几秒钟的时间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表现了出来。
再把人物放到大环境中去——冰山坍塌、挤压船只的果断无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不是这种感觉就出来了。
之前破冰时的熟练,在自然的严酷环境里面根本不值一提。
在素描技巧里,亮部和暗部交接的地方叫明暗交界线,属于暗部的那一面,需要处理成最黑的一条线。
这并不是符合科学逻辑的真实画面,但却符合人类对视觉的理解。
看到影片里女孩在山顶看着原本应该有祖父的船只存在的冰原时候的一片茫然,我就感觉导演要对女孩使坏了。
女孩已经很失落了,那就再描得黑一点,好迎接转折的到来。
《金枝》里记录过一个场景——在某个古代国度中,当国王的肉体衰老时,年轻的继任者需要用槲寄生的枝条刺杀国王,国王若是落败,那么神的灵魂将在继任者身上复活,继任者将作为国王开始执行神的意志。
女孩在影片里第二次出走,这次找到了显然比一艘船更难找的东西——因为失落而在冰原里冻僵了的祖父。
影片使用一个有悖于常理的象征性手法,因为这里的描写十分不符合逻辑,寻找的过程像是梦境,在宠物哈士奇的引导下找到了祖父。
而后祖父的日记,让剧情发生了扭转。
祖父的精神得以在女孩身上复活。
最有意思的是片尾。
女孩被父亲拥抱时候的一脸错愕,真是可爱坏了。
【1893年,南森和13名队员从奥斯陆向北极点进发,“前进”号在距北极1100km处被冻结在厚厚的冰上,并且在冰上停留长达35个月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通过冰洞对北极的水深进行了测量,发现北冰洋是一个深海盆地,而非之前设想的浅海。
队员们还对水温、气温、海水化学性质以及大量浮游植物进行了观测和分析。
由于浮冰漂流速度缓慢,南森开始失去耐心,在距离北极点500km的地方,他和助手约翰森离开了“前进”号。
两人乘坐狗拉雪棍向极地前进,四个半星期过去了,他们仍然距离北极300km。
此时供给缺乏,拉雪棍的狗也疲惫不堪,他们的处境十分糟糕。
两人不得不向南折回,在海冰上度过了1895-1896年的冬天,靠着猎食海豹和海象幸而生存。
1896年6月,他们幸运地被英国极地探险队发现,于8月返回挪威。
而“前进”号及其他探险队员随着海冰漂流,也于1896年回到挪威。
南森的探险为后来探索北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这是一部非常励志的电影。
我最喜欢的就是女主角找到爷爷的那段。
当时她的爷爷坐在雪堆上,平静地望着前方,脸上洋溢着幸福。
这样的一个人生,算是完美了吧。
把见到神奇、美丽的北极作为梦想和愿望的人、人生,是一件特别棒的事,她的爷爷也算是完成了心愿。
试问世上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有多少人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这样的人生,是许多人想要的。
女主角也是一个很勇敢的人。
有多少人肯为了自己的亲人、爱人离家出走,去寻找他们,一定很少吧。
女主角就是这样的一小部分人之一。
她为了爷爷,愿意离开爱她的父母,去往严寒地区,甚至去餐厅里打工。
她被骗走了耳环,坐的船也撞上了冰山,这些都是不幸运的表现。
但她最终找到了爷爷,谁又能说她是真的不幸呢?
19世纪末,一位俄罗斯姑娘为了寻找失踪的探险家祖父而踏上极地的冒险旅程。
养尊处优的小公主沦落为被呼来喝去的跑堂和水手,又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画面由没有勾边的色块构成,寥寥数笔即描绘出性格各异的人物,通过明度和色调的改变表现出雾气蒙蒙和阳光普照等等各种天气和光线,背景刻画细腻真实,带肌理的笔触又增添了些许手绘的亲切感。
这类画风,镜头如果给到人物的大面积特写就会显得比较简陋,只见平涂的大色块,容易露怯,而带场景的中远景整体画面感极佳,随便截图都能做绘本插画。
实在不耐烦,三倍速看完。
本来画风就是用简单的色块描绘形象,极简爆炸,信息量少到爆炸,叙事速度还贼慢,剧情信息量也少到令人发指,这种剧本拿给迪士尼演我都嫌他幼稚OK?
💢💢💢💢💢💢💢而且真的很迪化啊好吗,出身高贵的女主与同龄人多么的不同,多么的不合时宜,被周围人不理解,最后为了心中某件事跑跑跑走了,太单纯,被人骗,然后遇贵人,又坚强勇敢地接受磨炼物理技能+++,然后征服否定她的人永不言弃直到完成心中的某件事赢得别人的敬佩和爱戴途中再邂逅点志同道合的爱情。
麻了麻了麻了给我自己都写麻了,退到三四年前这种剧本在迪士尼不是一抓一大把吗?
说是三四年前是因为现在迪士尼做这种剧本都是会被骂的🤷🏼♀️而且真的觉得整体透露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浅薄。
这种程度的内核给五岁的小朋友看大概够了,成年人只觉得大无语。
我倒宁愿是迪士尼做,至少画面够美到不会让我爆炸无聊,歌也会更好听一百倍,不管剧情怎么样酒馆蜕变那一段绝对能做成高光。
我甚至觉得推翻所有重新从祖父的视角去讲述故事还会好一点(并换掉编剧团队,这个太烂了(为祖国征服极地的信念强到可以忽视恶寒天气中所有人的放弃,最终坦然放弃生命完成心愿,并平静地坐在冰面上欣赏阳光。
这不香吗?
总之,不明白它的赞誉怎么会这么高,上大当了吗的,甚至一瞬间为迪士尼不值(只一瞬间,不给予老资本家过多的同情
构图严谨帧帧入画。
感触很深的是,比起普世价值我们似乎更喜欢用“善恶”把人标签化。
这个故事里,贵族小姐萨莎坚毅却也鲁莽,穷小子善良但绝望之际也选择叛离,痞子二副坑蒙拐骗但最终也是他扛起重任带着团队走出困境。
这部作品用色块来填充画面,配色很明快舒服!
手绘描本既视感,画面美到窒息,色块勾勒和明暗呈现相得益彰,很好的推波故事进程,衬托人物情绪,用一次任性的离家,漫无归期的冒险征程,克服种种困难,突破艰难险阻,来侧面叙述成长的寓言。
一个头好像被挤过的人,长的像动画片。独自在山上,照顾个盲人。
还不错,鲜明的异域风格
一坨屎
個人很喜歡!但完全是屬於影展的Art-house,對一般觀眾而言入門檻太高!聲光效果挺好!
贫瘠穷困以及群山冷酷的禁欲环境中,只有当身体欲望和性兴奋感出现时才会激发出明亮艳丽色彩。那些在峭壁和岩石间发生的爆炸与洪流,是令涌动的激情从地下浮涌出来的途径。白布掩盖下的丰盛水果,奶牛臀部,裸体的农妇。不和谐的奇异魔幻仿佛后现代主义绘画中出现的荒谬和挑衅象征,是现实与幻想的交叠带来的非理性和异化。
看不懂,快进快进快进。
男主出场让我眼前一亮,那张脸深深地吸引了我,燃鹅这是一本没有故事的日记。一星好评。
写给父亲的散文诗
这演员算不算特型演员啊
药店飞龙
美妙混乱的一小时
守山人的孤独与自我反抗 多么普通甚至糟糕的人生也应有属于自己的追求 渴望冲出牢笼展翅飞行
?阅读理解十级都写不出这样的剧情简介谢谢。
我以为片名说的是电影,没想到是观众,厉害厉害,承让承让,这导演拍这电影纪念他爸,只能说他爸泉下有知可能真会觉得当初不如日木瓜。
抛弃正常叙事,视听形式突出,多视角镜头、环视运动镜头、特写,低沉的悬疑感的音效。印象深刻的是哥伦比亚高山苔原奇异景观:在长镜头、特写镜头里绽放魅力,植物、果实蕴蓄着湿漉漉的神秘和诱惑,张着嘴,裸着心。更愿意把主角看作南美山区幻化出的守山山鹰,巡视、自省、恐惧、幻想,入侵者的破坏、当地原生文化的退缩,令人困惑迷惘。最终淋湿的翅膀,并不能让守护者飞升至幻梦天堂。
这个电影是很个人很先锋的 更像是作者本人的赞美诗 其中包含了很多宏大高深的主题 宗教 生死 性 环保 战争反思 加上清冷的风景 此片值得一看
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异化,被禁锢的欲望和自由,电梯升不上天堂,英语带你去地狱,世界畸变的疾病无法治疗,或许只有死亡值得称道。
美丽风景下,一个人的独自哀愁,孤独之下,参杂战争,环保,宗教的宏大母题,云山雾罩,看不清表象,也听不见背后的故事…
分两天勉强看完了,好几次昏昏欲睡,说真的没几年脑血栓拍不出这电影,你说他好吗?我实在找不出理由,要说他不好,真是一大堆,很多镜头你也不懂他要表达什么,纯粹糊弄?科幻也是为了科幻而科幻,这雾不是电影里雾,而是吹给观众们的雾吧,让所有观众云里雾里。
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