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逆爱

逆愛,Revenged Love,Revenged Love Series

主演:梓渝,田栩宁,展轩,刘轩丞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5

《逆爱》剧照

逆爱 剧照 NO.1逆爱 剧照 NO.2逆爱 剧照 NO.3逆爱 剧照 NO.4逆爱 剧照 NO.5逆爱 剧照 NO.6逆爱 剧照 NO.13逆爱 剧照 NO.14逆爱 剧照 NO.15逆爱 剧照 NO.16逆爱 剧照 NO.17逆爱 剧照 NO.18逆爱 剧照 NO.19逆爱 剧照 NO.20

《逆爱》长篇影评

 1 ) 站着出海,向死救援

海风猎猎。

倒伏的野草像岛民们的命运,低了一辈子的头,但火烧过,人踩过,时间到了,依旧疯长起来。

这里是东极岛,二战中的一小块特殊战场,在这里发生的核心事件,不是杀戮,而是救援。

就种族和语言来说,东亚人明明应该是彼此更接近的。

日语和中文之间,也是更“可沟通”的。

影片里,保长李元兴,给日军做翻译,教书的陈先生,明显也会一些日语,孩子们也即将面临被迫学习日语的处境。

可这些“沟通”,是屈辱的,是被迫的,是刀枪指着的,赤裸裸的文化侵犯。

因此即便大家能互相“听懂”,却是听不入耳的,是无法真正交流的。

影片的前半段,蓄势了一个“忍”字。

吴老大为首的村民这边,宗祠被毁,忍了,不许出海,忍了,几个鬼子就禁锢住了几百村民,也忍了。

阿赑阿荡这对“海盗”兄弟那边,何尝没有忍,他们心里有对海岛之外的大世界的向往,也有对情感,对知识的浪漫渴望,就因为日本人的镇压,他们也暂且忍了。

可这些“忍”,换来的不是安宁,反而是日军的加倍残忍。

军国主义至上的高压中,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善意互助,被日军视为大忌,甚至直接导致屠戮。

对活人的羞辱虐杀还不够,在村民们于宵禁时点起灯笼走山路,为亡人送灵时,日军的子弹依旧无情地射来。

任凭李保长如何用日语高呼恳求,击杀都没有停止的意思,最后他终于用中文愤怒地嘶吼。

强迫村民学日文,并不能保全中国人,甚至连死后的尸体都不能,所以,要这屈服有何用。

于是影片后半,从“忍”到“不忍”,在每一个人物身上生动地“站”了起来。

从前为了活着,大家都或深或浅地跪过,但终于发现,无论如何,侵略者都不会拿人当人,不仅是平民,战俘也一样。

他们罔顾日内瓦公约,草菅人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在这样的时刻,为了活,东极岛的岛民们,必须要站着出海,必须要向死求生!

很喜欢纽曼被阿荡刚刚救下时,两位少年相处的那些温情时刻。

蓝眼睛、黄头发和黑眼睛、黄皮肤之间的交流,那几乎谈不上“沟通”,但语言在这种时刻重要么?

他们知道彼此是朋友,都想“回家”,心上都有看重的人,就足够了。

那些指着胸口、地球仪说出的誓言,不仅在两位异国少年的眼眸里心照不宣,也逐渐传递给了里斯本丸和东极岛两边的盟友们。

被困里斯本丸的英军战俘们清楚,日军与中国渔民,是魔鬼与天使的天壤之别,亚洲人并不共享同一种面孔,因为他们的心灵截然不同。

渔民有一种信仰,叫“海上有难,必救”。

在得知里斯本丸的情况后,其实所有渔民都在心里有了某种默契的决定,老弱妇孺,没有谁要往后站,有血性的,有一个算一个,扬帆出海,全力救人,是一条必然的路。

影片里有许多角色,逝去得非常突然,逝去得完全不考虑什么“主角光环”。

残酷的战争不会考虑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但这才是基于真实历史的呈现。

我敬佩这样的呈现。

片尾字幕时,岛民后代与英军幸存者后代的交替讲述,也非常令人动容。

活下来的人会一直讲述,一直让历史记住。

没有无法打通的语言鸿沟,只有跨越重洋的并肩而立。

这是真正的国际主义,它使战败者胆寒,它让我们脊梁竖立。

 2 ) 《东极岛》接棒上映,“平民抗战电影宇宙”终于崛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国电影人送上了三份大礼,分别是《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和《731》。

他们不约而同地把镜头从硝烟战场转向了平民求生。

他是暗房里学习的照片冲印的邮差。

他是浪涛中勇救战俘的渔民。

他是被细菌部队囚禁的小贩。

这种集体的创作转向,是中国战争电影非常耐人寻味的变革。

《南京照相馆》的超级口碑和票房印证了这次转向的正确性。

一个以平民为叙事为核心的“抗战电影宇宙”逐渐形成。

01 被忽视的平民战争回看著名的战争电影,他们的视角可以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统帅部的视野,比如《大决战》三部曲。

这类电影聚焦的是高层的战略和外交博弈。

战争英雄叙事,比如《长津湖》《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

这类电影通常会展现军人个体或团体面对的生死考验。

平民生存史诗,比如今年这三部抗战电影。

他们则描写了战争夹缝里挣扎的小人物。

这第三种类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拍得并不多。

传统战争电影偏好前两类视角有他的必然性。

统帅运筹帷幄,电影情节常常暗合历史转折的戏剧性。

前线战斗则是展现成熟的电影工业的好机会。

奇观和大场面首先就是视听盛宴,还能顺便用残酷的战争,引入反战的思考。

平民的苦难却往往成为宏大叙事中模糊的背景板。

但优秀的以平民为视角的战争电影,同样有巨大的魅力。

《辛德勒的名单》里,德国商人辛德勒在目睹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后,良知被唤醒。

他倾家荡产,通过雇佣犹太人在自己工厂工作,拯救了上千条生命。

电影是通过辛德勒作为故事的切口,实则拍的不只是救人。

它还展现了纳粹的恐怖统治,犹太平民朝不保夕,以及他们在绝境中对生的渴望。

《钢琴家》也是经典二战电影。

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在华沙犹太区,经历了家园被摧毁、亲人离散、同胞被屠戮的惨剧。

他自己不得不四处躲藏,苟且偷生。

这些平民虽身处战争的最底层,却是遭受伤害最多、最深的群体。

他们没有强大的力量改变战争的走向,只能在各自的命运轨迹里顽强抗争。

这些故事或许没有宏大的战略布局,没有震撼的战争场面。

但普通人在绝望情境下做出的抉择,不经意间选择的人性,更加光辉。

正因为如此,也更能让普通观众感同身受,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02 中国电影平民叙事浪潮进入 2025 年,电影叙事领域似乎掀起了一股全面转向小人物的风潮。

2D动画电影 《浪浪山小妖怪》以妖界底层小妖的视角解构《西游记》,让无数年轻人在“打工人”命运里照见自己。

《长安的荔枝》通过运送荔枝这件小事,把宏大王朝兴衰转化为个体生存史诗。

这股浪潮在三部抗战题材中达到高峰,形成了独特的“平民抗战宇宙”。

《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城一家小小的照相馆为故事舞台。

在日军侵华,南京城沦陷的黑暗背景下,7名平民躲在暂时安全的照相馆内。

他们本是这场残酷战争的无辜受害者。

可当他们发现了日军暴行的罪证后,开始秘密收集,誓死为历史留下一份真相。

从《东极岛》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故事围绕着东极岛上的普通渔民展开。

他们虽身处海岛,却未能逃脱战争的波及。

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骨子里的人道精神,舍生忘死拯救战俘。

而定档“九一八”的《731》,则将目光投向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暴行。

以当地小贩王永章等平民为主角,他们被日军强行抓进 “特设监狱”,成了日军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 “材料”。

通过还原受害者遭受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极端折磨的场景,从平民受害者的角度,揭露日军反人类罪行的残忍本质。

也展现平民在绝境中,不放弃求生的反抗的精神。

这种平民叙事成为主流,反映的是当下观众对战争电影审美需求的转变。

观众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下对战争的笼统认知,而是要深入到战争的微观层面。

想要通过荧幕认识那些被历史车轮碾过的普通个体的命运。

另一方面,这也是电影创作者的进步。

他们意识到平民群体在战争中的经历同样是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有时候,是唯一重要的一环。

他们对历史做出更全面和更深刻的挖掘,从中凝练出那个时代平民的代表。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陈凯歌的《志愿军 3》。

这部电影还没定档,但大概率还是国庆节上映。

依然采用传统的宏大视角讲述战争。

虽然也用陈飞宇饰演的角色作为串联线索,但整体还是想要展现战争的全貌。

三部曲的体量,涵盖了从战略决策到战场厮杀的各个层面,追求大而全的叙事效果。

《志愿军 3》这种传统叙事方式最终会收获怎样的口碑与票房表现,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03 平民必须是战争的主角所有战争,特别是反侵略战争,说到底是为人民而战。

那么叙事权理应归还人民。

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看到平民视角的终极力量。

当阿昌在暗房因恐惧而双手颤抖时,观众本能代入自身。

若我在南京能否鼓起勇气藏起底片?

这种代入感是看将军运筹帷幄时无法产生的灵魂拷问。

更深刻的是,平民叙事会不经意间揭示战争中,一个民族的文化韧性。

在《南京照相馆》中,当日军拆运南京城墙石回国建“忠魂塔”实施文化殖民时,老金用幕布投射“大好河山”影像完成精神复国。

这些平民或许不懂国际局势,却能以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基。

东极岛渔民不识字却懂“海上有难必救”,比任何主义宣言更贴近人伦本源。

战争电影的最高使命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观众走出影院后,在阳光下庆幸。

庆幸不必再为躲避刺刀而颤抖。

 3 ) 奉劝所有导演,不要拍自己都不信的题材!

看的时候一度气到想给一星的。。

赔我点钱吧!

被朋友拽去,再一次体会到在电影院坐牢的想走感了。。

奉劝所有的导演(编剧),不要拍你自己都不信的东西来🤢人。

想圈钱就摆正态度,你们的文化素养、认知水平远远达不到可以说教的层次,不要自曝其短,好吗?

真的受不了wpg用个人喜好虐待影迷了。。。

镜头语言迷之恶心,👻的大屁股很好看吗?

光屁股露鸟小男孩是谁的爱好?

把渔民拍成没被教化的野人,却全员普通话?

从衣着、行为、说话方式,对历史、对当地人有起码的尊重吗?

当地人和当事人后代都可以去起诉了!

你要相信渔民有大爱,就用心阐述大爱,偏偏导演自己是不信的。

不信中国人本质善良淳朴,非要硬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继续腌入味的老本行。。

抹黑本土。。

美化。。。

虚构。。

剧情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手撕鬼子硬冲出来的情绪,快结束时又泄了……节奏烂到完全看不进去。。。

唯一亮点是水下视觉,能看出来花钱了,也只能看出来花钱了。。。

导演就庆幸大盘被带火了吧,比酱园弄还麻。。

剧情平平,台词也很降智,前面那一个多小时,老天奶知道我看了多少次时间了,真的如坐针毡。。。

情节乱七八糟,严重降智抹黑渔民,除了男主和男二,导演是真不把普通村民当人啊,一波波降智送人头。

就为了男主的高光?

为了一个转折点前期漫长的铺垫,但情绪不连贯,有种拍着拍着导演都把主题忘了的感觉,感觉不到男主的心理变化,突然就手撕鬼子神桥段了。。。

节奏整个垮掉,情绪跳的呀,说爽吧,没活几个,说不爽吧,男主突然大显神威,不知道在燃什么!

假大空的一批!

还美化英殖民军,“是来帮我们打鬼子的”,这帮家伙本是殖民军,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美化什么东西哦。

一个至今还会为《南京条约》洋洋自得的地方,文明?

好消息,外务省不会费力狙这部片了,魔改雷片,这片票房越高,越容易打脸…因为👻没有屠这个村!

👻罪孽滔天,屠杀了很多地方,但没有屠这个村!

真实发生的屠杀侵略,👻都不承认,天天污蔑我们虚构。。。

明知道隔壁天天盯着这块搞舆论战,这不是白白给否认历史的递刀子吗?

很难不怀疑是故意的!

明明是真实事件,魔改什么东西哦!

这段历史本来两国都不想提,渔民淳朴善良但救的人身份尴尬,很容易被歪曲成类似殖民地的忠诚。

英更不想提,首先俘虏这个身份就不光彩,更不喜欢被中国人救。

为了挽尊,一定会大肆往被殖民者的忠诚上靠,继而扩大到香港的方方面面。。。

爱白皮可以自己为题材,拍你自己的殖味人生,别糟蹋中国渔民了行吗?

三观被腌入味了,登味十足,导演还什么都往里塞,能做到取大片糟粕,去大片精华,也是神了!

价值观先天瘸腿,剧情一坨,精神内核一坨,节奏烂到完全看不进去。。。

为了大场面而大场面,怪不得影评人都在吹海底虹吸,因为只有这个可以吹了。。。

也难怪宣传一直在捆绑照相馆说爽。。。

岛民人头送了一波波后男主大显神威,后边都拍成手撕鬼子的雷片了!

不信渔民本身有大爱,就别拍,wpg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友情提醒,导演的恶趣味,这部是真有暴力血腥的正面镜头,比南京照相馆血腥好多,非常多,有正面细节。。。

骗补贴的夹带私货片,赔我点钱吧奉劝所有电影人别喊寒潮了,这种导演都能一直有片拍,有大投资,寒是福报!

 4 ) 天赋严重不足

拍这个题材,就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

不是说这段历史拍不了剧情片,而是具体来说,想拍成历史战争商业片,有着先天的不足。

并非事件本身太单薄,素材体量绝对是够的——英军、日军、美军、渔民群像乃至其他不在场却受到波及的势力多方视角切换,哪怕拍成十小时,哪怕拍成银幕上下时间高度一致的实时推进,都没问题。

但问题出在,这个历史事件里,院线商业大片该有的抓人元素和维度都是匮乏的。

老老实实讲一遍历史,不管怎么凹角度上技巧,甚至都很难比去年的《里斯本丸沉没》来的有戏剧张力。

那个纪录片,不但把沉船和营救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惊心动魄,还有一条摄制组全球遍寻当时的成员和史料、尽力拼凑出历史真相的线索。

这有点像记者、侦探调查案件,时时有不期而遇的惊喜,并且在调查得来的历史呈现的顺序上也做了文章,自有一层历史本身之外的张力。

而一旦去掉了这层调查揭秘的张力,直接进入这个事件本身,用剧情片的模式来叙述,那整个事件的短板就暴露无遗,跟任何“卖座大片”的应有面相都相去甚远。

于是管虎必须凭空加入两种跟史实无关的娱乐元素。

一个是提升跟日军的冲突规模,枪弹乱飞爬高窜低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但让渔民化身敢死队又毫不现实,于是只好做架空虚构处理,通过两个原本不在岛上、当年更不存在的外来“海盗”兄弟完成各种动作壮举。

这俩精壮帅哥无论水性还是战力都远超日本正规军,不但可以以一敌多,身中枪弹击杀对手,还可以使出各种逼近人类极限的体能表现,在许多场景宛如超级英雄、战神下凡,难怪让全体英国将士看得目瞪口呆,称赞钦佩。

另一手段是加大了灾难层面的比重,甚至把日军也作为一种天灾式的存在,跟船难和海浪一样变成另一种自然界的威胁(以及“你是关西人吗”的人形笑料),而极少把他们作为一种人物角色来表现,跟《南京照相馆》深入剖析一个日军内心来描画军国主义对人性的摧残扭曲,是完全相反的两条道路。

而整个长达将近20分钟的高潮逃生营救,就完全进入一个灾难脱险求生的叙事配置,随着两艘小艇上的日军被扔下水,人和人的对抗几乎消失,最凶猛的漩涡逃生一段只剩下人的互助和与自然的较量。

而在营救结束后,电影就进入了煽情的收尾。

按照商业片的情绪规律,拯救成功、英雄捐躯、敬礼致谢,是远远不足以完成情绪的,势必在逃离之前或之后有另一波高潮,比如前去跟日军大部队交锋,一路杀到船舱手刃最高指挥官,或者起码也得是用某种艰难的手段召来盟军大部分,炸沉它一两艘——当然,仅仅是阅读这两行字也能感到,即便是架空戏说背景,这样的冲突也离历史和电影氛围太远了,不可能成真。

管虎当然明白素材的缺憾,也尽力做了补救——在剧情结束后,用了字幕和纪录片片段来持续催泪,试图强化离场感。

对比《里斯本丸》你不难注意到,那些片段选的都是最催泪的部分,据我在影院的观察,它们也确实稳住了全场,无一人在此离开。

但即便如此,抱着看商业片而来的多数观众,散场仍然难免会不尽兴,尤其是大家刚看过题材相近的《南京照相馆》,不在情绪烈度上进行对比是不可能的。

一比就能感到明显差了点事。

所以管虎拍这个片,就像挑了个武学天赋严重不足的孩子,然后使出浑身解数,想把他教成能上华山论剑的水平,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

我们无法得知他这么给自己上难度,是有不足道的执念,还是图的什么,但结果就是把全片陷入非常矛盾的境地:如果观众想了解历史,看去年的纪录片足矣;如果想体验同仇敌忾的抗日情绪,那这个“抗日大片”正好起了反作用——越接近终场,越把抗日抛到了脑后。

 5 ) 东极岛沉没

①不知道为什么要从朱一龙的旁白转到倪妮的旁白,叙述视角直接乱了。

而且倪妮「不管是谁,都是条命」以及「生而为人,还是要互相帮衬些」等台词太圣母,我问你日本侵略者不是人嘛,你杀的时候也挺欢的。

知道你放这段是怕有人指出英军曾经也是侵略者从而质疑救人的动机,但别硬找补好嘛。

②你可以救外国人,但能不能保证中国人不减员的前提下,而且你救的这个外国人也没什么用啊,身上也没什么情报、技术、管理经验啊,就懂点通识还只教了吴磊。

何况还让四五位东极岛居民被残忍杀害,《鬼子来了》拍成《拯救大兵瑞恩》,价值观我哪里能苟同啊。

更别提你也没救成啊,折了几个中国人然后你主动自首了,被日军砍头那一刻所有的麦格芬已化为泡影,这不是更侮辱中国人愚昧表现外国人有责任心嘛,管虎私货夹得不少啊。

最重要的,这个时间点我并没有看到大多数东极岛居民主动想救这名英军,大家更像默许被裹挟甚至不知情,反倒是吴磊在一直阻止英军自首,明显是以私情绑架整座岛居民的安危。

别说什么保住他就能揭露日军恶行,那也不能残害自己人啊。

③陈明昊为什么要无能狂怒战绩为零?

杨皓宇结尾是作为翻译官不得不死了吗,和王传君比简直相形见绌。

倪妮为什么要消费降级成庄达菲的扮相?

④结尾营救一船士兵的场面并不算震撼,甚至不如《里斯本丸沉没》简陋的动画片段。

⑤「女人不能出海」,你这碗性别饭吃得刻意点了吧,前边没体现压迫「只有一个小啰啰扯嗓子喊了一句」你唱什么调子呢,日军封海这么长时间你是男是女都不能出海啊。

⑥「喝了你的血,你就是我的人了」「海盗成亲,要喝带血的酒」管虎你难道在拍郭敬明版《红高粱》吗,爱情这碗饭你也要吃。

⑦整部电影人物塑造及其单薄,只有一连串的嘶吼和动作。

迷影情结倒是丰富,包括但不限于《赛德克巴莱》《鬼子来了》《泳者之心》《橡皮头》《消失的她》……

 6 ) 你可以永远也不信任管虎。

首先逻辑上就很混乱。

导演想拍很多东西,比如“海盗后人”和渔民间的矛盾(就是两兄弟所遭受的排斥)、传统社会中女人所受到的压迫、人民的觉醒与反抗、国际主义、爱情……但是,啥都没拍好。

以上这些东西,都是拍了寥寥几个镜头,就搁在一旁了。

比如,影片中着重表现了渔民对“海盗”兄弟的极度排斥,然后这一冲突后面就戛然而止了,对情节的发展和推动也没有任何意义。

导演可能又要表现渔民的冷漠,又要表现他们的善良,再加上他们从忍耐到不再忍的转变,从而丰富人物形象。

但问题是,人性中的冲突在哪里?

转变又在哪里?

而且这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群人啊,这么塑造,非常刻意且苍白无力。

扯了那么多,但是渔民那种朴素的善良在哪里?

再比如一开始阿花说这里不让女人出海,应该去上海,但除了幸存者逃回来后有人扯了句女人不能出海,再加上后面出海前在祖宗面前说的几句关于传统的话,没有任何地方表现她所受到的压迫。

也就是说,在前半段,她完全是个游荡在情节之外的工具人。

由此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人物塑造的失败。

就拿教书先生陈竹昇来说,一方面他是个逃兵,一方面他心中又有点家国情怀。

这样一个人物,需要他从沉默中灭亡至爆发的转变。

当然,电影又没怎么处理,就让这个人疯疯癫癫地拿起手枪,火拼的时候到了日本人跟前,才发现枪里没子弹。

就不知道这个剧组在干嘛,是想表现人物的高光,还是搁这演滑稽戏呢?

还有吴老大,主动站出来被日本人捅了肚子,当大家以为他已经牺牲的时候,他突然又站起来了。

这种拍法不仅拖延了时间,还让大家觉得一头雾水。

还有主角的表现完全就是手撕鬼子的翻版。

前有阿荡身中两枪但像没事人扑过去一刀刀刺死了鬼子才死亡,后有阿赑手刃鬼子无数,又是躲过手榴弹和机关枪,又是在负伤和体力告罄的时候顶着涡流系好了船……你说他们开了挂吧,但他们最后又死了,所以说,不仅缺乏逻辑,还有种强行煽情的意味在里面。

还有几个地方,我不太理解,也不乱说,但是我先把它们提出来。

一、托马斯·纽曼这个人物。

以鬼子的德行,根本不需要拉村民去沉船上当人质,看到了英国人头上戴着的斗笠,恐怕会直接屠村。

二、这些渔民真的知道盟军是什么人吗?

题材倒挺好,可惜拍成这个鬼样子。

 7 ) 第一天就被打回原形,导演要负责任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在二战期间,在我国的舟山地区的一片海域上,有一艘满载着英军战俘的货轮,船上有很多押运英军战俘的日本士兵,但这一轮船被击中了,日军将所有英军战俘封锁在船舱底,英军士兵们命悬一线。

于是,中国的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奋勇营救英军战俘,最终救出了300多位盟军战俘,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的战俘被日军射杀。

本来是一段非常可歌可泣的历史,展现了我们渔民的善良勇敢,题材是相当好的。

去年,方励的作品《里斯本丸沉没》讲述的就是这一段历史,虽然是纪录片,但还原得非常真实,该片的票房高达4744万。

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了9.2分,算是纪录片中不遑多让的经典了。

而《东极岛》讲述的也是这一段历史。

在该片上映之前,笔者的预期还是很高的,毕竟,这么好的立意在那摆着,根本不需要编剧和导演去“多发挥”什么。

就把它如实地呈现出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唯一的担忧就是在导演身上。

但是管虎一向都很喜欢“剑走偏锋”,在以前的战争片《八佰》里面,虽然评分和票房也算不错,但也有人觉得他喜欢“歪屁股”。

《八佰》有的问题,在《东极岛》中同样也出现了。

首先,在历史上,我们搭救英国盟军,是我们渔民的善良,热情和正义驱动的,是自发性的,是最为“本能的善良”,哪怕和你毫不相识。

但是管虎给“演绎”了一遍,动机却模糊了很多,什么西方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等元素乱加一通。

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但是也降低了渔民们的大义,可以说是胡编乱编,完全没有了家国情怀,成了两帮人的打架和拯救。

战争片,特别是有历史原型的事件不好拍,符合基本的史实,不魔改乱改是最为基础的,如果你能力达不到的话,记得照着历史还原就行,很显然,导演的能力匹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很遗憾,现在的电影市场不比四五年前,像《八佰》那样的好机会再也没有了。

如果电影口碑崩了的话,第一天就会被打回原形。

看看票房大盘吧,排片33%了,甚至超过了口碑第一梯队的《南京照相馆》,但是首日的票房都拿不到日冠,已经被后者给赶超了。

可见,负面口碑已经发散出去了。

猫眼上给出了9.38亿的票房预测,但是现在看来,对半砍估计都吃力了,而《南京照相馆》的暑期档冠军基本上板上钉钉了。

记得这部电影路演的时候,找来了冯小刚,佟丽娅,董璇,那英等无数的明星大咖们坐镇,还有吴磊,朱一龙,倪妮等人主演,算是超强阵容了。

朱一龙粉丝昨天还自发包场了好几千场,但是现在看来,真的是白瞎了这么多演员,也辜负了粉丝们的热情。

朱一龙吴磊尽力了,这个责任,导演负定了。

 8 ) 管虎你什么时候能放弃“抗战片”

作为电影只有一张皮且破烂不堪,作为主角还是老套的死亡改变价值观,作为导演画面效果还不如之前的八佰,全片口号喊的震天响其情感驱动力空荡荡的,特别是有里斯本丸沉没这个优质的纪录片在前面,显得电影中渔民那么的空洞,似乎必须要日本人逼一下才有动力救人,管大导演认为日本人是惊悚片里面的异形是突然出现的,乡亲们还不知道它们的德行需要再花大篇幅描写一下他们救人的动机,即使到最后描写日本人为什么停止炮击也是“国际观瞻”我的天呐,从八佰里面的打仗是为了观瞻,到金刚川怕戏外影响美国观瞻给美军飞行员牛仔对决,再到这部戏我看管虎导演的风格是“国际观瞻”吧,硬是拍了“观瞻三部曲”出来。

再说制作上前大段黑夜画面多到离谱完全看不清画面细节,不知道我们管虎导演是不是吸收了国际大导演的扎克施耐德的美术风格,慢动作一个接一个,你说多震撼吗?

我觉得确实是把朱一龙的腹肌拍清楚了,里面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造成了本片最多的鬼子损失,到了结局突然疲软没力气沉入海底陪吴磊这种兄弟情我还是认可的,这对于一部非抗战的粉丝向动作片是合格的,对了再加上几段时下流行的女性力量桥段来粉饰一下自己这个已经被时代淘汰的电影作者。

 9 ) 忍字头上一把刀,但是忍不住的时候,就该使用这把刀了

(微剧透,但是应该不影响观影)运气爆好抽到了北京首映,刚回来瘫在家里,天气太热了[捂脸R]但是电影也超级火热!

热血沸腾的热!

管虎导演的视听真的是一级棒!

那宏大的画面,美丽的配色,跟我印象中的那座小岛不谋而合!

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之前看了纪录片基本上也了解事情始末。

电影选取了船沉没进程的这个时间段展开故事,主角的人物弧光做的很好,其他角色的群像也都不弱,就是女主的人设薛微有点单薄,但是管虎嘛[吃瓜R]我特别喜欢的画面有好几个,阿赑受伤跳进海里,晚上招魂队伍那场,还有打开舱门往下望的那种震撼感!

等等等等!

那些英国人唱起那支歌的时候我真的眼泪绷不住在影院里疯狂抽泣!

因为歌词里地点的画面在我脑内疯狂闪现,想到有大半人长眠于一万公里以外的他乡我真的各种绷不住!

还有很多泪目的瞬间,带好纸巾!

人物高光不止发生在主角身上我真的好评!

那段阎王帮钟馗报仇也看得热血沸腾!

我磕的cp szd!

总体来说还是很棒的!

配乐跟片尾曲我也蛮喜欢的,就是唱的人舟山方言有点哈哈哈哈哈哈。

可惜首映的都不是IMAX,画面都有裁切,很好奇IMAX是什么样的呈现,今天买了IMAX场,看完再来回报[害羞R][害羞R][害羞R]另外最后有彩蛋,千万别早退!

 10 ) 空壳史诗

在《东极岛》中,管虎延续了自《八佰》《金刚川》以来的创作模式——一种建立在“全景调度加情感预设”的安全影像。

所谓的历史与现实,只是类型结构的背景布,所有细节都为预设的情绪让路。

导演显然更信任机器化的制作逻辑,而不是事件本身的不可预知性。

Dongji Island 2025《八佰》中,四行仓库的历史被重构为壮丽的全景表演,人物成了类型符号,战争成了“光影大合唱”;《金刚川》则用不同视角的重复叙事,掩盖其真正的单调与公式化。

而《东极岛》不过是这条生产线上的新一环:场景宏大、镜头稳定、情节干净,仿佛一切混乱都在拍摄前被整理过。

Dongji Island 2025所谓海上救援,在管虎的镜头下是经过精确编排的“动作矩阵”:大远景里渔船的位置恰到好处,中景里人物的动作精准配合,特写里的泪水来得刚刚好。

这种构图上的洁癖,剥夺了影像的不确定性——而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无法被完全控制。

Barthes区分过studium(知面)与punctum(刺点):前者是被驯化的文化阅读,后者是刺入我们感知的偶然细节。

《东极岛》完全属于studium,它的每一帧都在服务于观众可预测的感动,而从不允许punctum 发生。

与《八佰》中“黄昏的金色尘土”、《金刚川》中“空中的机翼剪影”一样,这些画面是漂亮的,但它们并不思考。

The Sacrifice 2020在电影史上,海与战争往往意味着不稳定的机位、不受控的天气、不合逻辑的瞬间——那些在 Rossellini、Kiarostami、甚至贾樟柯的作品里留下的意外。

而在管虎的影像中,海只是布景,浪潮只是配乐的延伸。

观众被带往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战争是壮丽的,灾难是感人的,渔民是纯善的。

没有裂纹,没有噪点,没有歧义。

于是,这种纪念是空洞的,它并不唤起思考,而是温柔地消解了历史的棱角。

这正是《东极岛》继承并放大的管虎式困境:历史事件被降格为景观化的拟象展演,而影像基质则坍缩为情感结构的规训性容器。

Dongji Island 2025从《八佰》到《金刚川》,直至《东极岛》,管虎始终在重复一种影像策略——将历史事件规整化、类型化,使其成为可安全消费的情感对象:在《八佰》中,四行仓库的战争被转化为灯光雕刻的史诗画卷;在《金刚川》中,多视角的结构不过是形式上的装饰,掩盖不了情节的机械推进;而在《东极岛》,海上救援的混乱与危险被抹平成可控的调度练习——大远景是设计过的平衡构图,中景是编排好的集体动作,特写是精确计算的泪水,连海浪都像配合着配乐的节拍。

The Eight Hundred 2020这种对画面秩序的执念,使得影片完全停留在Barthes所说的studium层面:它提供一种被驯化的观看,确保观众在预期的位置被感动,却从不允许punctum——那种刺破秩序、带来真实感的偶然——闯入镜头。

Rossellini在《战火》中保留了混乱的呼吸,Kiarostami在海边留给风与浪的偶发性,甚至贾樟柯在非类型片中也允许突兀与歧义共存;而在管虎的电影中,战争、灾难、救援都被剪裁成流畅的叙事与整齐的构图——安全、光亮,却失去了油彩的裂纹。

Paisà 1946再从政治叙事角度比较,《东极岛》继承了中国主流史诗电影中的“英雄叙事”传统,强调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但缺少对历史细节的质疑和对多元声音的包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夜与雾》(1956),后者敢于直面历史的黑暗与复杂,拒绝英雄化和简化叙述,提醒我们电影应承担起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责任。

《夜与雾》通过穿插现存集中营遗址的静谧镜头与二战时期影像资料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历史张力。

影片没有简单地将受害者和施害者二元对立,而是探讨了“邪恶”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这种反思式的视角给予观众沉重的历史启示和精神震撼。

相比之下,《东极岛》对救援行动的叙述偏向单一的民族主义叙事,缺乏对冲突和矛盾的深入揭示,政治话语过于简单,难以引发观众的批判性思考。

Nuit et brouillard 1956再看剧情的驱动,《东极岛》将人物(阿赑、阿荡)置于一个单向度的叙事任务中——救援、体现牺牲。

这种安排使得人物的情节弧(character arc)几乎没有发展空间,角色从出现到退场都服从于同一个政治与情感目标,缺乏个人动机的变化与内心冲突的揭示。

而在像《夜与雾》这样的佳作中,即便是没有具体人物的叙事,影片也能通过影像、声音与节奏构成一种“思想弧线”,让观众的心理体验不断变化,从最初的观察,到疑问、震惊、愤怒、沉思,每一步都在推动叙事的精神内核。

Dongji Island 2025此外,《东极岛》在剧情推进中依赖大量外部事件触发(爆炸、塌方、暴风雨等),但缺少内部张力的铺设。

灾难的发生往往是突兀的,而非源于前期剧情中逐渐积累的矛盾或潜在危机,因此它们的叙事效果更像是“机械降神”(deus ex machina)——为了制造冲突而制造冲突。

这与《夜与雾》中影像与文字叙述互为补充、信息逐步揭示、情绪缓慢累积的结构形成鲜明反差。

人物塑造的单薄也尤为致命。

阿赑与配角群体在性格、背景、心理变化上的差异几乎被抹平,他们被简化为叙事功能上的不同齿轮:指挥者、执行者、牺牲者、旁观者。

这种高度功能化的角色安排,使得人物间的互动缺乏真正的张力。

比如,在同类题材中,一个人的犹豫、另一个人的反对、第三个人的冷漠,往往会在叙事中形成内在冲突与推动力,而在《东极岛》中,这些都被牺牲掉,以换取一种虚假的集体一致感。

Dongji Island 2025更致命的是,这种流程在情绪管理上近乎粗暴——它以固定的节奏在每个转折处制造“高潮”,靠配乐拔高、慢动作渲染、特写放大来催动观众的感动,而不是通过情节与人物的自然递进让情绪水到渠成。

这种以外部刺激反复操纵观众情绪的方式,近似于“情感操演化”(affective dramaturgy of manipulation)或可追溯至德勒兹在《电影2:时间-影像》中对“情感影像”(affection-image)的批判性讨论——情绪被视为一种可编排的光学表象,而非由时间与事件内部生成的存在体验。

久而久之,这种被反复“调度”的情绪失去了自发性,沦为被导演意志预设的反应机制,观众也只能在被支配的感官节律中完成一次次程式化的“感动”。

Dongji Island 2025从剧情整体观感来说,《东极岛》是一个情节顺畅但过于直接的政治叙事——它缺少悬疑性、反转性和情感深度,观众的情绪被导演牵着走,而不是在多义的叙事结构中自主探索和思考,缺少让影片结束后依然在观众心中留下持续发酵的力量。

总结来看,《东极岛》虽然具备宏大叙事和视觉史诗的外壳,但在与前作及国际同类作品的比较中,暴露了人物塑造的扁平、叙事节奏的保守以及政治表达的单一。

这些不足使其在中国史诗电影中难以突破类型惯性,成为一部形式大于内容、视觉胜于情感的“空壳史诗”。

《逆爱》短评

好看,挑战个人极限

6分钟前
  • 搂着嫦娥烤玉兔
  • 力荐

瞎胡搞的电影,感觉在隐喻疫情,但是完全不讲逻辑,特效也是一坨,很适合朋友一块看看乐乐吐吐槽。

8分钟前
  • 栗子酱
  • 很差

拍的确实很恶心

12分钟前
  • 特斯拉与哥斯拉
  • 很差

TIFF24

17分钟前
  • 鲸鱼星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