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束打开豆瓣看到《这个女人》的剧情简介,才发现原来片中的女主贝贝的年龄设置居然是35岁,但片中李害害看起来彷佛和我这个女大是同龄人,想必这也是能让我极为代入其中的原因之一。
片头李害害的第一句话“我觉得我是一个标准的女性。
”这句话一下子就打中的我,彷佛生活中看似平平无奇毫无存在感,但又在很多事情上有着执拗一般执着的倔强,看似是柔顺的没有观点的自己,也想让众人知晓自己内心的反叛,但兜兜转转下来观望自己的人生,似乎真就如众人看到的那样——自己似乎还是成为了一个“传统的”女性。
即便是有着不被东亚社会允许的女性思想上的反叛,但又滑入成为所谓“贤妻良母”的陷阱,当然我们这种女人,在互联网上有着更为流行的说法——即“擦亮眼派”。
彷佛一旦与男性有了性缘关系,自己便再也与“独立女性”一词分道扬镳,面对周围早已远离与男性有交集的女性朋友时,自己的情感经历也就显得有些“上不了台面“,但如果一旦进入到传统性缘关系之下的谈话中,自己却也完全无法”忍受“这种传统思维下的讨论。
就这样,我和片中的李害害成为了社会上最独立无援的群体。
所以这部影片的出现是这样的及时,让我看到原来还是存在和我一样女性的存在,我们的经历不允许我们成为男权社会的帮凶,但个人情感的存在却又将我们不得不淌入与男性进入一段情感的旋涡,这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即便影片其中有由于剧本要求编排出的情节,但它依旧保持了某种最珍贵的真诚。
#QunneMary 看完电影有两个非常直观的感觉,首先是整体的表达不够有力量,再者就是感觉导演不太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看完QA更加加深了这一点感觉(不知道是不愿意说,还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整部电影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一个有家庭有孩子的女性将要和正在面对的问题。
最喜欢的部分是访谈那部分的“真实”,因为那里导演是有参与的,所以可以确定直面镜头的访谈是相对真实(最起码是女主呈现出的真实)内容,而之后与搬演对照看似乎也能知道哪些是相对在一条逻辑线的故事。
放开女性主义这个话题,电影整体的故事非常接近现实,但重点却非常飘忽,片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家(房子)和爱情(男性),不过感觉这两个元素本来就是相悖的,家(房子)会限制住一个人的自由,而追寻爱情(男性)则需要自由,角色就似乎在这两点上游离,能大概理解呈现出的效果的原因为这可能是非常接近于女主的生活,但依然不太能接受这种贴近现实无张力的处理,毕竟是个伪纪录片,如果从女主身上都看不出那种压抑感,亦或者对于爱情的决绝,我很难想这伪记录的内容能上升到的讽刺和批判的程度。
女性主义部分,我觉得影片是被强行加入了一个女性主义议题,不知道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是否在这个内核上有个大概的表达方向(其实QA时可以知道影片的出发点在于女主这个人,然而在其中很多信息在导演这里是缺失的),或者由女主自己的想法做出发点创作,亦或者因为怕触及观众而做缩手处理。
奇怪的地方:1. 性权力的调转。
有两点不能认同,首先,性权力调转在男权社会并不能达到女主所描述的“自由”的状态,看到女主访谈的那部分谈话还是有些皱眉,类似于男性可以出轨,我也可以,但这感觉这就如同性骚扰一样,女性被性骚扰,男性很难体会,男性被性骚扰,舆论反而会有另一边倒的讽刺情况,始终认为现在的性权力是男权社会下的体现(虽然性本身不是),而且不同的女性主义对性自由本身就持不同态度,这个议题感觉就太大了。
再者,即使在前者存在自由的情况下,女主展现的故事也无发带出极强的张力,因为女主物化自己的时候体现那种被困的同时又没有换来物化的结果,感觉这部分整体呈现真的挺不舒服的。
2. 视角,感觉女主这部分的困境从整体的状态下无法体会,但另两个角色的视角感觉却是比女主更有力量,首先是女主的母亲,作为更老一辈的受困女性,现在又被“困”的状态其实是没有展现的,感觉这就是上野老师(应该是漫画家田房于上野对谈是说的)所说的“B面问题”,即女性分娩产子后到达B面与其他所有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样互相影响的经历,嘉宾Chris非常的精准的问到了两个问题非常好,能感觉到女主再责怪她的母亲和男性稍显重要的作用,导演也回答了同样的用“习惯和安全”来解释前者,这似乎也印证了B面的问题,而对于男性的作用似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感觉如果更加的客体化男性可能是带来更强的张力。
女主的母亲如果没有剧本是能看出来她是个思路非常清晰的人,从物化自己应该带来的收益(虽然不道德)到孩子的生育问题的反馈都非常清明了的展现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受困的责任。
而第二个视角则是女主的女儿,觉得这可能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毕竟不是纪录片,搬演很难完成这部分,而就如同女主责怪母亲一样,作为母亲在女儿生活中缺失的她应该也会被责怪吧,这种对于子女照顾的自由对照性自由来说说不上来那种更有张力,但仍然不觉得把孩子丢给母亲,让孩子成为俄留守儿童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然而她还不自由,物化自己失败而哭泣,那里的物化可以是爱情的证明,也可以是博弈的武器,但只面对镜头的应该是真实的情绪吧)。
其实影片的内容也不是没有类似的,非常明显的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内容就是很雷同的,甚至两部作品的拧巴感都有些类似,都是性格不够痛快决绝,同时一个奔向爱情,一个奔向父亲。
视听上,可能是因为导演只有自己,所以视听的呈现不是很好,视觉上除了没有稳定器抖动的非常厉害的手持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啥原因造成的画面很奇怪(朋友说因为不是升格,而是帧率问题导致时不时慢放造成的画面有些奇怪)。
剪辑有时是为了故意呈现一个构图下的环境所以也不是很流畅。
听觉上则是环境音混的有些不太舒服。
总体说就是不够愤怒,不够清晰,不够尖锥,不够压抑,看似一个洒脱的女主,那一切却都是如此虚浮,导演搬演了一个现实,但也仅仅是搬演,太多可观察到的现实…摄影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内容上似乎她跟女主是脱节的,我也并不觉得共谋了什么…也许当真的遇到逆境时才能看到这部电影的平庸。
借用上野老师的一句话,“女生们再多展现一些自己的愤怒吧,用自己的愤怒去改变这个社会。
”不喜欢还有另一些原因。
1. 我有女性朋友是这样的,真洒脱也非常独立,知道想要什么和做什么,感觉比这部伪纪录片有力量。
2. 有一个反叛的母亲,而作为跟姥姥长大的留守儿童我觉得女主对待感情上可能足够真诚,但不够成熟。
自由的代价落到了哪里?
如果我去形容女主的话,我觉得是“自私”。
这个词在这里没有“好坏”上的定义,它其实也和性别、年龄等等都无关,每个自私的人都会有自己自私的点,自己自私的方式。
片中女主哭了好多次,她有很多很多的烦恼。
但我觉得她也许是不会真的抑郁的。
她会是生活中的强者,甚至某种程度上会是一个“狠人”。
以片中两个细节为例。
一是女主全款买房缺尾金18万,向一个情人借钱未果。
我对这个桥段印象深刻,是因为正好,几年前,在我和一个朋友间有过类似的对话——而那个朋友的座驾也是一辆JEEP(好巧不巧!
)。
当时她因为其它原因急需几万块钱,我说妳借借看(我本人不和任何朋友产生任何金钱关系是原则,我也不会向别人借钱;所以我的选项可以排除),她沉吟了半天,最后说,算了,实在不行我把车卖掉。
我说你至少打几个电话试试看嘛,我在旁边给你加油。
她又沉吟了一下,说,算了,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义务借钱给我。
我听说最后她是向银行借的钱。
第二个镜头是女主的一句话,她说她不是一个很称职的妈妈,在外面看到别的小孩会在心里投射一下,但不会特别去想自己的孩子。
片中有(至少)两次分手的描绘,都是干干脆脆的“那我们分了吧,你把我删了吧”。
然后一切——之于女主——恢复原样。
我觉得导演——无论她的主观意图是什么——对该角色的这点性格刻画真的非常成功。
我是真的非常羡慕。
剧情简介中写道,女主被裁员了,似乎隐射这是一部描写女性苦难的电影。
但其实女主买了(至少)两套房,几乎都是全款;她开着一辆very decent car(JEEP);她想到什么就去做,从北京到武夷山,没一点拖泥带水。
这部片子里压根就没有什么苦难,这完全是一部强者电影——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也许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私”的人,或我们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会活得更好,尤其会比那些“无私”或“为他”的人活得更好。
我以前在国外上学的时候没这种感觉,回国工作一年多,越来越有这种感觉。
我认同女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吗?
很难讲。
但我自己有一个和她性格很像的同事(是个男的),其实我一直很困惑他是怎么能进到我的单位的,但看完这部影片,突然间好像我有答案了。
也许我自己也应该变得更自私一点吧,不然总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很多时候却感觉被“欺负”了。
很多时候,你在乎的,你以为是高尚的、善良的东西——这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类似nobility in its very old-fashioned way 那样的道德观念——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看得到,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会give a shit. 我知道这是一部无论从导演的主观意愿还是普遍的观影体验来说都被昭然若揭地贴上“女性主义”标签的电影,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从超越性别的角度去作了自己的理解。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变得像女主那样,无牵无挂,玩乐人间;也许只有拥有那样的心态,才能做到真正的潇洒吧。
(巾城)
今晚最有意思的一个点第一部长谈是“剧情片为表 纪录片为里”而刚好这个女人展示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拍摄剧情片这种一种玩法很有意思 也让我感到很错乱 尤其是这个女人 看完真的糊涂了 我是真的觉得剧中贝贝展现的是真实的状态 还想说哇这个女孩现实中思想真的很先进很‘疯’ 但后来李害害本人讲话才让我反应过来 哦这个人不是贝贝 还是属于普通世俗下的女孩心里还在想说 贝贝就是李害害本人吗 听完映后发现根本不是 甚至觉得有多少可惜不过现场还是有被奴役久固化了的女性观众 居然还在谴责贝贝这个角色 但如果贝贝是男性的话 大家只会觉得再正常不过 老公出轨选择不离婚睁一只闭一只眼的情况多了去了 怎么性别互换 反而被人谴责 更好笑的是 为难女性的永远是女性其实这个女人这部伪纪录片 形式上倒不是没见过 但是让人感觉到很真实的还是第一次 可能也是因为讲中国话的原因 比外国片更有带入感看的时候甚至想犯困 但当结束后 确实给人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尤其是创作团队新奇的构思 将世俗已经接受的事实性别对调 果然冲击力不小 凌晨才回家也算值得
完全的低成本制作。
在每个可以死黑的地方死黑,在每个可以过曝的地方过曝,在每个可以频闪的地方频闪,焦点乱飞,手机摄影般的色彩,基本没什么构图可言,这倒是和陈翠梅的手法很相近。
但完全不会让人觉得是个问题,反而是结结实实地用这粗糙的制作打脸了绝大多数精美的工业剧情片。
对电影真实性的探讨几乎是贯穿电影发展的,现在的学院派也是,无论是作为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灯光、手持与固定镜头、色调等,大多数人其实都是用高度工业化的方式来追求真实性,但最终也只是对那些比较成功的头部影片的表面模仿。
很多时候还是对“重点”的直觉判断吧。
只抓住一些些的最重要的东西,就能扭转一切。
看了这部影片才真正发现,“纪录片拍摄手法”这一命题还挺有空间的。
伪纪录片,非常真实的拍法,与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相比也更加真实!
这应该与他们零成本的拍法高度相关。
映后的时候李害害说了一些关于表演的内容。
看的时候就很明显觉得,表演是最关键的元素之一,太动人了。
他们大概的创作方法也还是比较剧情片式的,会有大概的剧情走向。
但也只是走向,比如李害害说了与母亲的那一场,有提前思考在这样的语境下,母亲角色可能会有的反应。
这个创作方法真的很棒,把骨干剧情抓住,然后顺其自然地等待电影时刻的降临。
也是一种真诚的创作了。
主题也很喜欢,其实就是一个无比自然的逻辑自洽的女人,有家庭有女儿,出轨勇敢爱。
用自己的方式感性又野性地平衡着自我与家庭。
非常喜欢片末那段关于“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响”的内容,太精彩了,几乎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
在影片几乎结束的地方探讨了影片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相互的影响。
勇敢、刺激、有趣、极具挑衅性、强烈……让我们用共谋,来亦真亦假!
亦真亦假!!
我很少写影评,一般看完电影会在短评简单留下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作为标记,但现在离看完《这个女人》已经过去五个小时了,我还是有写点东西的冲动,尤其是过去五小时我经历的东西,或许能与影片互为补充映照。
一8月份听《别任性》播客Alexwood和阿烂聊这部电影,瞬间就很感兴趣,得知阿烂之前做女性权益及多元成家的事情,内心对这部电影更多了几分期待。
今天在HKAFF放映,我没有迟到,从头看到尾,甚至第一次因为想要在映后交流提出观影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而中途打开手机记下(这不太好,但是不记下来我真的会忘记)。
这部片子很日常,虽然我听播客的时候已经得知这是一部很像纪录片的剧情片,但还是被它的这么像纪录片惊讶到了。
我喜欢这样的手法。
只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北京通州、新建的高楼、疫情、买房的背景前面,还是让我有些不习惯——在以往的观影体验中,这样的故事往往发生在白人女性身上,讲出的话是英文,背景应该是经典的欧洲风情或者纽约。
我喜欢这个故事,从李害害身上也看到一些自己的身影(未结婚无小孩版),所以我能理解,一段非正式的关系结束时和对方尴尬地站着,沉默良久说,“所以这段关系就结束了啊”。
扯点不沾边的,“这段关系”这种说法,感觉也是西方说法的中文版本,"this relationship",中文里没有本土的表达,只能僵硬地直译了。
有时我自己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也感到有点别扭却也只能这样“正确”地表达。
二我记下的问题有:在福建不说方言吗?
如何与老人及小孩沟通拍摄内容?
主演跟片中男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经历来说,这点对于回应“探索自己”这个问题还蛮重要的)?
最后一个,最疑惑的,我没觉得主演享受了和这些男人的关系。
起码我没有觉得他和这些男人相处的时候特别的开心或者有爱,这是为什么呢?
映后我的前两个问题被导演和主演解答了。
第一个是家族历史移民原因,第二则是因为部分演员是主演真实的家人,所以主演在现场承担了一部分导演带着剧情走的工作。
接下来的映后走向有些不对劲。
紧接着一个男观众提问,问“电影道德”这个问题,有没有影响到主创们的生活,毕竟这个片中女性形象可能是有争议的。
导演问,有争议吗?
你觉得呢?
观众们都叫好。
后面还问了几个问题,有一半内容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些问题以一种不愿对话的方式被怼回去了,其中有个观众提到《野蛮人入侵》,问陈翠梅导演作为出品人对电影有什么启发,制片人回答“陈翠梅老师帮我们提交了金马”。
观众又欢呼叫好。
我不觉得这种类似于抖机灵的回答是一种真诚想和观众交流的态度,甚至现场让我感受到了主创们和观众席里的亲友团组成的女性阵营联盟将与男性观众对话的可能性挡在了墙外。
这个话题肯定又会有很多争议,但我自己一直都不喜欢以一种女性阵营隔绝与男性对话的女权行为。
我非常理解主创们不想过多谈论片中的老公、影片从真实生活的取材的比重等等牵扯到影片真真假假的问题,就如很多人的感受一样,这不是这部片子的重点,但是现实里女主角的形象必定是有争议的呀,我说的是一个现实,而不是应该这样。
我也非常希望没有争议,但是这部片子的意义和先锋性不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把争议摆出来让大家讨论、为这个问题早日没有争议的开头吗?
还有陈翠梅导演的问题,我其实也很好奇,但是就这样被怼过去了。
三回家路上和友人聊了很多这部电影以及映后的内容,聊了一些女性主义的东西,不知怎么聊到主体性,回家正好看到篇文章,标题是《缺乏主体性的好处》,友人顺着给我分享了人物那篇《出走的娜拉》。
我一直知道这篇文章,一直没有读,点开读到一半,被我爸给我发了条消息打断了。
最近我学业很忙,今天是夹缝中得闲的一天,一个多月没和爸妈视频了,我就给他们打了过去。
打过去就感觉氛围不太对,他们好像吵架了,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卧室。
聊毕我给妈私信消息宽慰她,她也回复一长段最近生活内容的文字宽慰我,我眼眶湿润好几次,然后把《出走的娜拉》继续读完。
《这个女人》、《出走的娜拉》、我妈,三个女性,但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刘小样尝试出走,渴望知识和城市,一次次远走又无奈回到平原里的村庄。
我妈快六十岁了,一辈子待在七十万人的城乡交界模糊的小地方,越老越开始读书,听了两遍《边城》,今晚听《杨绛先生传》入睡,给我发“没事,习惯了容忍”。
李害害代表的是年轻的新新人类们,活在当代的、互联网的、女权语境下的大城市女人,去寻找新的亲密关系可能性。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与消解自己的主体性之间做斗争与平衡,在现实中找到生存的夹缝。
四今天一个晚上同时被这三件事情冲击,也算是我想写些文字的动力。
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实践者,经常在私人生活里和朋友们或者陌生人探讨、表达这些事情,但很少在公开平台发表评论。
我知道在互联网上要打死一个人太容易了,你轻而易举攻击的只是对方的这个ID而已,不是现实里的人,就像给美团骑手催单或者差评的时候,你不会想到ta从到店到配送路上要遇到谁经过几个红绿灯会发生什么。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功能性也带来人与人的冷漠与焦躁,所有我更喜欢线下的交流。
我不知道看到这些影评的人会怎么评论,但是希望你想一想(包括看到所有网上内容的时候),对方是一个真实的人,她可能在一个客厅在一个晚上经历了很多内心的起伏,才打下这些文字,想要记下一些东西。
第二部分也不是一种“批评”,更多是疑惑,正如我讲我自己也有很多李害害的相似经历,只是想直白地说出我的真实感受。
peace & love
我真的太生气了。
下午在FIRST排队看《这个女人》,我就看着各种关系户所谓的嘉宾主创团队的这个朋友那个朋友进去,问就是他们是嘉宾,主创团队亲自出来接人,志愿者们也没办法,然后就是不让花钱买票预约的观众进,正常情况下五点十五电影就要开始放映,可是为了等不知道是谁的关系户和嘉宾,就延迟延迟,后面志愿者、主创团队出来道歉,开始卖惨套路,说抱歉说希望大家理解,但是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我排在队伍的第二个,等我进去全场已经没座位了,所有预约的人就挤在过道的地上,全场座位上坐着的是各种关系户以及趁着混乱偷跑进来的人,然后我就没心思看了,最后连七点半的短片我也完全没心思看。
我很困惑,我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口口声声说爱电影爱艺术的人做出这种违反规则和使用特权的行为。
我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首先应该内省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去讨论一些更大的公共议题并做出表达,如果你真的热爱和尊重的话。
电影的第一句,主角贝贝说“我是一个标准的女人、老婆”。
很妙,因为在接下来的观影中,我们会看到不符合主流想象的“女人”、“妻子”。
贝贝是主角,而不仅仅是“女”主角。
只从画面来看,影片很多时候近距离地拍贝贝,而男性的占比很低,有时模糊不清,有时只有几句台词,就连“丈夫”也只出现了几分钟。
当男人在现实中形容,出轨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贝贝在影片中说,我享受恋爱,哪怕丈夫发现了,希望他糊糊涂涂地让事情过去。
贝贝和朋友聊天,朋友问她是否和其他男性发生了性关系。
她说没有。
经济下行,她找约会对象借钱,对方失联。
她哭着说,每天说早安晚安的人再也没回复。
怎么理解她的谎言、眼泪和真实?
贝贝和母亲聊天时,她说,这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豆瓣上给5星和1星的都有,或许是因为“这个女人”在挑战大家的价值观。
她到底是不是好女人,这是不是好电影——比起结论,理解这个女人的过程更有趣。
社会的集体想象中有一个“标准女人”,但实际上,每个女人都很不一样。
本届FIRST我看过的五部参展作品中,最喜欢阿烂导演的《这个女人》~导演在直接的镜头语言表达之中埋设了假象,组合出一种极其新鲜的电影表现方式。
让纪录片与剧情片有机组合,幻化出一种粗砺、性感、大胆、迷人的电影观感。
突破传统观念,极具挑衅意味的人物设定与影像风格,展现出主流视角中性别对调之下,有趣的人物速写。
在疏离家庭关系之中叛逆的释放或者说报复,用放纵的情欲对抗缺失的情感与寂寞的身体。
女主角俨然化身成女性躯壳里的男性灵魂,将性别的界限进行大胆的改写。
传统视角中女主角惊世骇俗的举动,对于家庭与情感的放浪状态,是一种对于男权社会的嬉笑讽刺。
流转在不同的情感关系之中,付出真情也嘲弄感情,却在放浪外壳之下埋藏敏感细腻的内心。
这种人物形象看似特别,其实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一人一面。
在纪录片形式的视角之中,女主角的自我剖析带着省世的意味,在从北到南的出走与还乡的过程中,寻求内心身体的双重慰籍。
无非男女性别,而是忠于自己,选择的人生与状态,都是带着相性与共性的特质。
我太喜欢女主角与导演之间达成“共谋”的这种创作初衷,一同突破形式的边界,性别的边界,传统关系的边界......这种胆识与尝试,在华语电影体系之中都显得极其与众不同。
模糊的真实与虚幻之中,树立起一个超时代意义的自由女性形象,让人有大呼过瘾的畅快感。
《这个女人》像是导演射向传统观念的一发子弹,女主角是子弹击出的惊艳血花,让人难忘。
一进影厅,看到大屏幕里“导演,阿烂”,心里一惊,居然是那个女人。
边看边觉得真是太棒了,完成度居然这么高,这么成熟,这才是当代的中国女性,监制居然是王小鲁。
影片虽然反转了刻板印象中男女“错误”,女性是那个有稳固的后方,又有多个情人的角色,但给人的观感完全不同,贝贝跟每一个暧昧者或情人之间依然充满了自然的情感流动,是爱的释放和充盈,而不是简单的对美色的占有和自身欲望的释放,贝贝对传统婚姻的打破,更多的是个体对爱和自由的追求。
“多情种”的力量恰恰是女性的优势,在我看来,在很多基层正是这样有爱、有韧性的女性成为家庭运转、子女教养的核心力量,就像影片里的,当姥姥半开玩笑地说李米没钱上幼儿园了,贝贝说,“钱总是可以挣的”,很真实,也很有力量。
在影片里女主面临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是正向,与原生家庭和谐,母亲既是育儿的辅助者又是可以谈心的朋友,与舅舅、丈夫等男性家庭成员也能得到一些支持,从情人那有爱,朋友那有工作,这个设定有些过于理想化。
无论如何,还是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的作品,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去书写她们认为世界应该的样子。
感觉是全剧结局了。
Your true self screams LOVE ME. 大结局减一星。The writing, the acting, the physical comedy, the cinematic style, the play of genres, Mawaan Rizwan is simply a geniu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next project.
这一季制作用心了不少,然后这一大家子确实也还是蛮搞的,最后五分钟把整部剧都带起来了哎!!
感觉第二季经费变多了,制作更加精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