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埃尔都知道
Was Marielle weiß,全知女儿视角(台),What Marielle Knows,Marielle
导演:弗雷德里克·汉巴莱克
主演:尤莉亚·延奇,费利克斯·克拉默,莱妮·盖泽勒,穆罕默德·阿泰斯奇,莫里斯·川恩弗斯,西西·赫费雷尔,维多利亚·迈耶,娜佳·萨贝尔斯基,玛丽安·莫特哈默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英语,法语年份:2025
简介:女孩青春期,与同学一言不合,对方一个巴掌呼下去,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女孩获得超能力,声称可以完全感知父母正在经历的一切,果然被当成胡言乱语,然而母亲偷抽烟、父亲被下属当众质疑,都被她如数家珍地抖出,父母才惊觉事情大条,难道那些不可告人的祕密,也都被女儿看在眼里?要如何才能让她恢复「正常」?详细 >
人性考验题材是有点意思的,但是再次印证我不懂德式幽默,旁边德国人笑的时候我真的想撞墙,warum?!
berlinale75# 通过剧作实现的小型人类学实验。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德国新作的印象就停留在了漏骨的台词和镜头(《直到夜尽头》2023)或是晦涩规训的视觉来展现内涵(《音乐》2023)。好像这些符号才是他们拥抱“新锐”的方式。但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到观感和深度并重的时代呢
虽然是一个趣味十足的故事,但依然觉得少了能更加趣味的元素,就好比开卷考试知道答案了那还能有挑战吗,答案肯定是要大于发掘的~
这剧本有点厉害
观影过程中屡屡被德国家庭的异化程度震惊,但又立即反过来思忖我们自己好在哪里?我们的异化体现在哪里?喜欢他们家那些树。
一个巴掌被迫过早吃到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 真相真实得让人生理不适论掌握多种语言的重要性(
万万没想到还有真正幽默的德国电影。但这也太实在了。圣母玛利亚の痛
@Berlinale2025 很好笑,感觉像是习得了德式幽默的开心麻花。拍摄的手段很像德语up爱转发的短视频段子,没什么考究的东西。每次Marielle的情绪进入下一个状态,佛光满面的特写搭配弦乐,作用有点像低智搞笑视频在抖出包袱之后剪进的meme动图,不是改用了贝多芬/勃拉姆斯就能更像电影。
德国电影展截至当前看到的,最有灵气的一部
#11041。75th Berlinale-主竞赛入围。想了想觉得还是可以上到4星。属于一个小设定撬动的思想实验(可以和鲁本·奥斯特伦德的一系列“人类关系实验室”式的作品放在一起看),但是拍得异常精彩,把核心中产家庭扒了个底儿掉,但重点又放在夫妻两人不同应对而带出的性别议题上,有很多非常高能的场面,台词写作与表演层次都可以拿到电影学院课堂上当案例分析(视听也有相应的一些surveillance电影的匹配)。虽说情节展开不免太过“典型”,脑洞可以更大点(想想拍过《失魂家族》的欧容会怎么拍吧),但讨论实在是非常精彩,感觉可以为豆瓣的各种性别议题讨论提供无穷无尽的素材。妙笔是母亲去找外婆道歉那场戏,以及结尾。
在我看来,妈妈从头假到尾;妈妈和爸爸在职场的地位似乎和他们各自在家的位置相当。不喜欢就不喜欢好了,谁规定一家人要相互喜欢。男同事实干不如嘴炮也是很搞笑
这鬼设定走向失控几乎是必然的,虽然观影过程是真的挺乐的。@BC|德国电影展
2025德国电影展@百老汇电影中心。3.5⭐️得让看似安宁的德国中产家庭滋生点波折,于是诞生了上帝视角+孩童心智的女儿,以及俗人视角+成人心智的父母,然后揭开永不结痂的伤疤,上演一出出“黑色喜剧”。剧本的核心是有趣的,全场观众的笑声和不嫌事大的心态就是认可的表现。可惜越是临近结尾越是趋于说教,把现实的荒唐呈现的落俗了。
转向家庭内部的超级英雄情节喜剧,一切剧情走向都是可预测的。但有趣的是,拥有超能力后那段为所欲为的阶段,在这里转变到了“被拯救者”身上,破罐子破摔后彻底撕开伪装,更加坦诚地待人待己,最终迎来成长。结尾那个停顿,像极了漫威电影为续集留的悬念。
哈哈哈
啪地一声,玛丽埃尔被女同学打得一巴掌,却让父母的生活对她开了全见模式。谎言才是成年人稳定生活的真实面,装模作样的坦诚尽是百般折磨。导演弗雷德里克·汉巴莱克撕碎成人的伪善,并对男性与女性在面对磨难时的不同反应细致描摹,塑造出一出讽刺喜剧,尤其这样的故事作用在德国人身上,更显啼笑皆非。
完全惊喜!白人中产家庭讽刺小品,一个精妙舞台剧的雏形,初看很浅但是越看越觉得精准。后悔没有在柏林跟德国的观众们一起看,从中段开始笑得像狗一样,怕打扰到其他人只能捂着嘴偷偷笑,就这样笑了至少半小时根本停不下来!
父母在女儿面前没有任何隐私这一高概念,在表面平静实则疯癫的父母逐渐走向崩溃的叙事中直抵家庭生活的本质。在女儿全知的神的面前时时刻刻表演一种正确性,对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两人越是被道德约束就越是走向道德的反面。于是最终不得不被逼迫采取打耳光这种极端的处理。所谓血缘不过是一种偶然的关系,除了维系表面相亲相爱的和气,“我只是发现我并不喜欢你”,如何处理这种深层次的不认同才是真正的课题。结尾既可以导向爱解决一切的he,也可以导向刚刚建立的脆弱信任关系再次陷入质疑的怪圈。
#BFILFF#以“女儿被甩耳光后意外获得感知父母所作所为”的奇特设定来撕开欧洲中产阶级家庭温和表面下啼笑皆非的残酷真相,在冷峻又戏谑的德式幽默里又能激发出对于情感本质的一定思考。这样的剧情产出本质上就是略微灵光一现之后较为传统的表达,如果只是这样做也还是可以爬上及格线的。但导演不仅没有试着在这样并不牢靠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改良创新,反而让很多看似调剂但实则毫无必要的抓马瞬间入侵其中,更是在结尾选择了一种过分安全的收束,让这个本就变得有些扭曲的小品式影片更体现出明显的无力感,与全片反复出现但不知所云的小女主角慢动作大特写形成了令人费解的交相辉映。
#75th Berlinale 目前主竞赛最喜欢的一部,很高级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