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赵祖祥
主演:高叶,陈靖可,郑恺,唐曾,薛昊婧,葛鑫怡,李荞伊,董牧沙,冯兵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5
简介:一年前,北方小城晨苍发生了一起仇杀案,凶手秦虹潜逃;一年后,警方在南方“发现”秦虹时,秦虹已被男友马伟成抛尸大海,尸骨无存。 这是一起人证、物证俱全,凶手甚至已经交代犯罪事实的案件,但消失无踪的尸体让主管刑警刘望惴惴不安,不经疑问“秦虹真的死了吗?”详细 >
【2054】纯好看,好看的影像,好看的故事,好看的迷影情节。
把如此沉重的东西讲得这么妙趣横生,非常不容易。人类是遗忘的动物,像儿子说的一样还不如听录音带的人记得得多。所以需要这样的电影。
平遥电影节,半夜场,第一次在国内公开看尺度这么大的电影。节奏很碎,感觉导演自己拍爽了不管观众死活。每次看到这种跟文化历史关系大的故事,就会想到《百年孤独》,都要花很多时间去搞清这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在特意剪碎的线索中加大了没有前置知识观众理解的难度,不过还是从中窥探了一段七十年代混乱的巴西。
2025年了,还有人拍这样的电影!!
像是精心挑选了一些特意绕开历史主线的片段,比如去关注那块发亮的黄色,或者是悬挂在墙上的巨大画布,门多萨试图用一种「藏匿」的方式去捕捉历史的某种本质:从想象出发去编织一个梦魇,再通过不同的档案(录音、口述等)将其融汇到身体的血液循环中,最终抵达「共时」的时间节点。比如人物像野草蔓生般地涌现,随即又如潮水般褪去,只剩那些若隐若现的关系性独白着处于某种生命的中间(被吞掉后取出的腿,尚未完全虚构化的人名);其次是对于即时场景的利用,或者说一种有效的「摒弃」,让人物和事物的发生总是处于被倒计时催促的紧迫中,甚至能由此合理地链接镜头衔接间细碎的裂痕,拼凑出可供记录的历史真实,经由多次转录终于凝聚成一股边缘性的政治能量,在最后的回眸中完成档案与虚构的饱含深情的结笔:却是一种近乎无情的历史性。大师之作!
#LFF 09
【6.5】#PYIFF 懂了但又没完全懂…可以感受到门多萨对于故土的眷恋,魔幻、恐怖、暴力、惊悚、死亡都无法阻挡男主角回归故乡追根寻源。或许个体力量有限,或许死亡终至,但代际之间的使命传递就如同那卷被翻录后的录音带,终会引领探寻者发现背后的真相,了解那些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了解他们的不易与无常。(是的,本人理解程度也就只能到这了)
【B+】于我而言,小门多萨作为导演,一直都拥有创作能力和影评人的自觉。类型元素是可以随意呈现的织体,也可以破坏彼此的连贯性。本片的首尾展示了类型片神秘风趣的开端,和节奏紧密有空间意识的高潮。但中间的发展却是漫不经心,直至用“档案画面–档案记录–档案聆听(现代)”的三层结构隔断节奏,而非形成连贯的交汇。但整体架构的成立恰恰是建立在后《幽灵肖像》的真诚之上,它成为一条串联上述的纤细脉络,形成悠长的回味。
【PYIFF】其实挺喜欢的,但是给三星半。哎,要是没有压迫与独裁,人的生活应该更自由,不用改名和逃窜,不会轻易丧生。曾经放《大白鲨》电影院最后变成医院了,疼痛流血的曾经只能从录音带里听见写片段。
延续了小门多萨一贯的个人风格,以半自传的方式回望1970年代军政府阴影下的巴西社会。影片重构了Recife的历史氛围,也展现了父子关系的复杂与重建。但片长偏长、节奏松散,前半段铺陈稍显疲乏,直到最后半小时才真正进入状态
平遥
4.8/10 #Cannes78 两个层面上各有各的糟糕:在影片主题的叙事上高度复原拉美的经典肥皂剧调色和手法,进入时节奏过于缓慢且铺垫过长,让观众并不能有效知晓了解各中细节的目的,上世纪的巴西内部冲突和历史背景被粗暴告知但并未展开,对于并不完全熟知该段背景的观众相当不友好;另一层面上,影片的概念和结构则是一次对家族血脉为引线的档案重想象,然而有效性甚至被借由结尾已成年的他所质疑,我们当然不该让档案成为服务糟糕虚构的手段和催化剂,而是应该用更为媒介反思的角度去直面空缺地呈现,不只是在最后进行一场缺失高潮的克制,一种假意的戛然而止。当然冗长之中尽力展现了地方风貌以及文化结构,却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和引起观看时的情感共鸣。
信任是致命的奢侈品
#9PYIFF# No.15 影片以类型化手法与拉美文学气质交织,透过媒介回溯历史。导演以非凡技艺,引领我们穿越记忆与真相的迷宫。每一帧都提醒我们,电影依然是理解时代的永恒语言。@ 站台
这才是这个时代的反类型!小门多萨真是讲故事的天才。就像一个标准的长篇小说,但最后我居然被情感冲击到了。
满足了我对电影的所有期待。一个被迫害的黑暗故事被讲述得如此幽默,奇妙与魔幻。人物众多却个性分明,行动清晰,关系明了。三个篇章悬念迭出,好戏不断登场。暗笔埋的很有意味:种族歧视,女性自由,学术独立,机构腐败,哪一个拿出来都可以长篇大论,但都巧妙地放在动线中了。
当结尾人物原型和角色同时出现在银幕上,时光打通的那一刻才觉得那些名字开始打动你的时候,问题就显而易见了。一厢情愿地把深情寄送给观众是否是合理的写法,从带着幽默感的危险出发,能量随着大量人物的逐一拆解逐渐逸散。如若功利地讨论何为“有效”,开场时母亲亲切的冷幽默,第二章结尾那个让人意识到每一个人都阴差阳错或不得已地以“双重身份”活着,还有那场不在追逐的追逐。但在那之前和之后,我并没有发现什么。
很可贵的创作观——历史不应由重大的事件串联组成,而应属于彼时彼地的人所创造的一个个生活的场景,一种当下的我们永远无法感知却仍然试图靠近的气味与声响。首幕便释放了危险的信号,但门多萨很快避开了事件的焦点,将所有的目光投向人与人的因缘际会,每个角色都贡献了各自的片段,直至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于是,我们也先于男主的身份悬念,与其建立了革命友谊般的纯粹情感联结。最终,当危险真正来临时,是如此让人揪心,仿佛共同搭建的房子轰然倒塌,而我们也在不自觉中,汇入了时间的洪流,成为被时代阴霾笼罩的,“家庭”中的一份子。
十分不满意结尾。另外,有些地方过于拖沓,也能理解,置景花了很多钱吧。个人觉得男主并不适合这个角色。
2025VIFF#15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2054】纯好看,好看的影像,好看的故事,好看的迷影情节。
把如此沉重的东西讲得这么妙趣横生,非常不容易。人类是遗忘的动物,像儿子说的一样还不如听录音带的人记得得多。所以需要这样的电影。
平遥电影节,半夜场,第一次在国内公开看尺度这么大的电影。节奏很碎,感觉导演自己拍爽了不管观众死活。每次看到这种跟文化历史关系大的故事,就会想到《百年孤独》,都要花很多时间去搞清这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在特意剪碎的线索中加大了没有前置知识观众理解的难度,不过还是从中窥探了一段七十年代混乱的巴西。
2025年了,还有人拍这样的电影!!
像是精心挑选了一些特意绕开历史主线的片段,比如去关注那块发亮的黄色,或者是悬挂在墙上的巨大画布,门多萨试图用一种「藏匿」的方式去捕捉历史的某种本质:从想象出发去编织一个梦魇,再通过不同的档案(录音、口述等)将其融汇到身体的血液循环中,最终抵达「共时」的时间节点。比如人物像野草蔓生般地涌现,随即又如潮水般褪去,只剩那些若隐若现的关系性独白着处于某种生命的中间(被吞掉后取出的腿,尚未完全虚构化的人名);其次是对于即时场景的利用,或者说一种有效的「摒弃」,让人物和事物的发生总是处于被倒计时催促的紧迫中,甚至能由此合理地链接镜头衔接间细碎的裂痕,拼凑出可供记录的历史真实,经由多次转录终于凝聚成一股边缘性的政治能量,在最后的回眸中完成档案与虚构的饱含深情的结笔:却是一种近乎无情的历史性。大师之作!
#LFF 09
【6.5】#PYIFF 懂了但又没完全懂…可以感受到门多萨对于故土的眷恋,魔幻、恐怖、暴力、惊悚、死亡都无法阻挡男主角回归故乡追根寻源。或许个体力量有限,或许死亡终至,但代际之间的使命传递就如同那卷被翻录后的录音带,终会引领探寻者发现背后的真相,了解那些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了解他们的不易与无常。(是的,本人理解程度也就只能到这了)
【B+】于我而言,小门多萨作为导演,一直都拥有创作能力和影评人的自觉。类型元素是可以随意呈现的织体,也可以破坏彼此的连贯性。本片的首尾展示了类型片神秘风趣的开端,和节奏紧密有空间意识的高潮。但中间的发展却是漫不经心,直至用“档案画面–档案记录–档案聆听(现代)”的三层结构隔断节奏,而非形成连贯的交汇。但整体架构的成立恰恰是建立在后《幽灵肖像》的真诚之上,它成为一条串联上述的纤细脉络,形成悠长的回味。
【PYIFF】其实挺喜欢的,但是给三星半。哎,要是没有压迫与独裁,人的生活应该更自由,不用改名和逃窜,不会轻易丧生。曾经放《大白鲨》电影院最后变成医院了,疼痛流血的曾经只能从录音带里听见写片段。
延续了小门多萨一贯的个人风格,以半自传的方式回望1970年代军政府阴影下的巴西社会。影片重构了Recife的历史氛围,也展现了父子关系的复杂与重建。但片长偏长、节奏松散,前半段铺陈稍显疲乏,直到最后半小时才真正进入状态
平遥
4.8/10 #Cannes78 两个层面上各有各的糟糕:在影片主题的叙事上高度复原拉美的经典肥皂剧调色和手法,进入时节奏过于缓慢且铺垫过长,让观众并不能有效知晓了解各中细节的目的,上世纪的巴西内部冲突和历史背景被粗暴告知但并未展开,对于并不完全熟知该段背景的观众相当不友好;另一层面上,影片的概念和结构则是一次对家族血脉为引线的档案重想象,然而有效性甚至被借由结尾已成年的他所质疑,我们当然不该让档案成为服务糟糕虚构的手段和催化剂,而是应该用更为媒介反思的角度去直面空缺地呈现,不只是在最后进行一场缺失高潮的克制,一种假意的戛然而止。当然冗长之中尽力展现了地方风貌以及文化结构,却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和引起观看时的情感共鸣。
信任是致命的奢侈品
#9PYIFF# No.15 影片以类型化手法与拉美文学气质交织,透过媒介回溯历史。导演以非凡技艺,引领我们穿越记忆与真相的迷宫。每一帧都提醒我们,电影依然是理解时代的永恒语言。@ 站台
这才是这个时代的反类型!小门多萨真是讲故事的天才。就像一个标准的长篇小说,但最后我居然被情感冲击到了。
满足了我对电影的所有期待。一个被迫害的黑暗故事被讲述得如此幽默,奇妙与魔幻。人物众多却个性分明,行动清晰,关系明了。三个篇章悬念迭出,好戏不断登场。暗笔埋的很有意味:种族歧视,女性自由,学术独立,机构腐败,哪一个拿出来都可以长篇大论,但都巧妙地放在动线中了。
当结尾人物原型和角色同时出现在银幕上,时光打通的那一刻才觉得那些名字开始打动你的时候,问题就显而易见了。一厢情愿地把深情寄送给观众是否是合理的写法,从带着幽默感的危险出发,能量随着大量人物的逐一拆解逐渐逸散。如若功利地讨论何为“有效”,开场时母亲亲切的冷幽默,第二章结尾那个让人意识到每一个人都阴差阳错或不得已地以“双重身份”活着,还有那场不在追逐的追逐。但在那之前和之后,我并没有发现什么。
很可贵的创作观——历史不应由重大的事件串联组成,而应属于彼时彼地的人所创造的一个个生活的场景,一种当下的我们永远无法感知却仍然试图靠近的气味与声响。首幕便释放了危险的信号,但门多萨很快避开了事件的焦点,将所有的目光投向人与人的因缘际会,每个角色都贡献了各自的片段,直至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于是,我们也先于男主的身份悬念,与其建立了革命友谊般的纯粹情感联结。最终,当危险真正来临时,是如此让人揪心,仿佛共同搭建的房子轰然倒塌,而我们也在不自觉中,汇入了时间的洪流,成为被时代阴霾笼罩的,“家庭”中的一份子。
十分不满意结尾。另外,有些地方过于拖沓,也能理解,置景花了很多钱吧。个人觉得男主并不适合这个角色。
2025VIFF#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