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鲜为人知深埋海底七八十年的悲壮往事,如今得以用最高的电影格式在最大的银幕上呈现,这样的历史沉浮似乎也对应着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态势改变,该到了攻守易型的时候了。
不过显然网上不少评论是存在带节奏的情况,比如有人吐槽电影结尾日军放弃攻击是夹带私货表达敌人的仁慈,然后其实电影说的是迫于舆论压力,这是有历史考据的。
还有人批评英军士兵纹身中国女友,但同样有故事原型,同题材的纪录片中就有讲述。
另外不少人指责怎么把舟山渔民搞得跟野人似的,然而这是美术参考了当地的老照片,并非故意丑化。
电影补足了纪录片几乎只有英军视角的遗憾,重点刻画了东极岛渔民的英勇和基于朴素的善良而迸发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英军日军动辄女王天皇的时候,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是岳飞的精忠报国,与照相馆里毓秀说的从小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形成互文,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人民叙事人民电影吗?
本片绝非只有技术可谈。
还有电影对日军的残暴刻画也可谓淋漓尽致,完全没有任何对侵略者的洗白和美化,从头到尾你都会反复感叹:日本人真坏啊!
的确吴磊饰演的阿荡下线可能有点早,撒大网捞大鱼的呼号可能显得有点刻意,但是整体来看还是瑕不掩瑜的,特别是几段IMAX全画幅的段落,确实把IMAX特制拍摄的优势体现了出来,大海的浩渺,人物角色的细节,还有整体构图的美感是清晰可见的。
另外电影在声音设计上也颇有想法,海浪声、枪声、风声、渔民的号子声都融入进了电影叙事,是看得出用心所在的。
最后,这部电影也会进行全球发行,希望届时可以安排有充足的预算在这个方面,尤其是当下美日沆瀣一气要篡改二战集体记忆的当下,这样的电影应该让更多外国人看到。
角色可以有牺牲,可以有错误,但是不能作为一种展示惨痛的“景观”。
最明显的就是托马斯和教师这两个角色。
托马斯是管虎用来“启发民智”的工具,他一方面是用来激发男主和村民的工具人,在死亡剧情上都不得安生,日本军官砍他头的意义在哪里?
处决时小男主已经被往船舱押送,周边也没有其他企图逃跑的英国俘虏,那这么惨的画面除了让小男主产生仇恨,不就只剩给荧幕前的观众展示“尺度大、血腥”?
乡村教师的死亡剧情更是让人无语,拿着一把不灵的枪强行送人头,只为了最后被日本人处决,为了给人物煽情空间,还选择了焦油火烧这种极为残忍的死法。
在管虎导演的手下,多个角色都成了展现“大尺度”的工具,做事逻辑完全被抛在最后,此外为了展现他最爱的主题“人性”,在电影前半部分,强行将部分村民塑造成怕事的形象,搞一些莫名其妙的内讧,结果这些内讧的理由又随着角色的匆匆下线没有了下文。
很难想管虎这样的导演仍旧能获得如此大制作的机会,尤其是拍出《八佰》《金刚川》这样的电影以后。
整个电影看不出导演对主题的表达,只能看到他对自己的满意。
好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电影。
看完《东极岛》,才知道我们这片土地上还曾发生过中国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救英国战俘的故事,在自己都难以存活的时候,他们对濒临死亡的陌生人伸出援手,这种大义的行为令人感动。
电影可以说是诚意满满,首先渔民生活场景及海上断裂的巨轮都是1:1复刻,为的就是真实呈现当时渔民的生活,感觉这也是主创对历史的尊重吧,很用心,我看的时候也仿佛感受到了当时渔民真正在经历着什么。
演员在对角色的塑造上也是十分到位,印象很深的是朱一龙奋力反杀小日本的画面,全脸是血,看见鬼子按起就是打,每个眼神都是恨,太绝了,真真感受到了当时渔民对敌人的那股恨!
(话说朱一龙吴磊身材练得是真不错,肌肉可感,肤色黝黑很有渔民风吹日晒那味儿,之前看视频也说他们为了还原真实渔民形象还特意去东极岛上晒,真不错)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呈现出了这个不被太多人了解的真事,直至今日,东极岛事件在国际上并不出名,甚至还曾被日本抢先报道说是自己救了英国人,我们今天再次讲述中国渔民事件,也是要告诉全世界历史的真相,要全世界都正视中国渔民为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
看完很感动,不仅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好的中国故事,更是因为它让观众记住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在当前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有分量有厚度的作品来提醒大众:什么叫做历史的价值,什么又是民族的脊梁。
【东极岛】 10分打3分吧,整个暑期档看过的目前最差。
我真的坐在电影院里气笑了,这题材能拍得那么滑稽可笑,可真是不容易。
2025年了,前面还有个《里斯本丸沉没》的纪录片参考,除了沉船和救人是真的之外,所有的“原创”事件和角色没有一个是立得住的。
煽情和上价值搞得非常可笑,堪比“全军背诵满江红”,对,这片子也要齐颂满江红的。
逃兵当了个教书先生,觉醒过程花了大半部电影,然后决定带把枪孤生一人去杀日本驻军(三人),结果枪卡壳了,指着日军脑袋都能一枪没中,被日本人烧死前大喊“不能跪,满江红,十遍”真是给我气笑了,这拍啥笑话呢?
还有些莫名其妙的“美丽”特写,是给明星拍写真呢,还是拍时尚大片呢?
行了,知道你们身材好长得帅了。
个人感觉,有些镜头非常“媚女”,一股子试图给同人女喂饭的味,非常滑稽,并没有磕到一点。
还有实在实在的不想再大屏幕上看见男童小鸡儿了!
还有什么“女人不能上船”这种老梗,什么“时髦”蹭什么是吧!
营销不会要开始吹“女性力量”了吧?
这片不存在什么屁股正不正,完全是一笑话。
快逃!!
快逃!!!
快逃!!!!
写给电影《东极岛》朱一龙.阿赑电影《东极岛》无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你可以从观影过程中感受到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和辛苦,也能够在观影过程中体会到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东极岛》的筋骨(思想内涵)坚硬有力,血肉(制作技术)饱满充沛,加之故事情节,看完民族自豪感双倍增加。
电影的前半段,是群像戏,每个正面人物都有完整剧情线和高光,每个演员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但看完你就知道,电影的后半段立不立得住,才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这个“立”,不是说剧情,这段历史就摆在那里,这个“立”,指的是需要一位强大的演员,能够演得了“孤胆英雄”、“海难救援带头人”阿赑这个角色,演员不是深谙水性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演这个角色,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游泳潜水技术,以及非常专业的演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个角色的演出难度系数,在中国影史应该是位列前排了,阿赑这个角色如果没有立住,整部影片就会垮掉,失去筋骨,一泻千里。
我不知道是谁想到让演员朱一龙来饰演阿赑这样一个角色的,我只能说这个人真的是慧眼识朱,内娱无法想到任何第二人能够拿下这个角色。
但我知道朱一龙为啥接这个角色,因为朱一龙是个“又硬又软”的人。
“硬”指的是他深知拍《东极岛》的意义,他会把饰演阿赑当做一种神圣使命,而不是一次简单的冒险。
以往饰演其他角色,他会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但对于阿赑,他是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在贴近贴近再贴近,即使因此面临巨大的风险和困难,而演员朱一龙在不断挑战极限的过程中,神奇地和阿赑这个角色的精神内核完美契合了,扛住了这个代表中国人精气神的银幕形象。
“软”指的是朱一龙是心软的神,可以想象,他在读剧本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心疼阿赑了。
我的很多朋友都问我,“赑”的意思是不是钱很多,我说,“赑”是三倍负重的神兽,担小家,承重恩,救众人,粗粝的外壳下有世间最柔软的内心:苦我来吃,我弟弟一定要岁月静好;苦我来吃,我女人一定要获得她想要的尊重;苦我来吃,救命之恩必须要涌泉相报;岛民嗔我怒我,情有可原;我救众人出自本心,死而无憾。
朱一龙可能认为,能演阿赑是他莫大的荣幸,所以拿出十二万分的诚意,而阿赑能够由朱一龙来出演,也是制作团队对这个角色的爱惜,对观众的尊重。
最后说一句:朱一龙和阿赑,都是炽烈又沉静、敏行而少言、食苦不邀功、技高敛华光,君子之风也。
严重剧透,注意。
你刚你对。
第一次写影评,可能是因为我太喜欢《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了。
先说打分原因,剧情两星顶多了,一星也不夸张只是我个人有些于心不忍,剩下一星给演员们的表演,角色人设不谈,表演张力这一部分给了我相当大的震撼。
很多人都在说管虎屁股歪的问题。
这么说吧,看完电影后我父亲在回家的时候跟我说,阿荡这个人物,死了,那朱一龙演的这个主角,咋也死了呢?
最后不英雄救美,也要美救英雄吧。
在我父母这样的中年观众眼里,中国人是虽有懦弱与犹豫但是最后都是英勇的,日本人是十恶不赦的,而这里英国人扮演被救与感恩赞美中国人的角色,这类刻板印象一出来,就已经足够了,抗日献礼片的任务达成了。
管虎屁股歪不歪,实在都是豆瓣文青关心的问题。
贡献票房的主力军并不在意那么多,元素够,特效足,紧张刺激三观正(至少看起来正),作为爆米花片就可以了。
话再说回来,管虎要真去舔英国佬的屁股,就应该照着史实拍,拍英军如何在船舱中艰难度日,反抗,掀开被封死的舱口这类剧情,而不是改成中国渔民上船救人,这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
但是这部电影叫做《东极岛》,从中国渔民的视角出发的,这么改毫无疑问会丰富剧情,更加体现中国人民的淳朴善良与抗日决心,但是请注意,这里并不包含抗日智慧。
史实就可以随便这么改吗?
这个改动使朱一龙在第二次上里斯本丸号之前的剧情都让人眼前一黑又一黑,日本人和英国人都有一种小脑缺失的美,这就显得渔民们更加没有脑子,居然能被这样的日本人管上三年,救了个英国人还搞起内讧来了。
历史事实是根本就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剧情,善良的渔民们二话不说就划船救了一批英国士兵,虽然最后迫于日本人的压力交出了大部分,但依旧掩护了三个英国人并将他们送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是沉没之后发生的事,很显然管虎将其提到了前面,并且拆得四分五裂导致观感很糟糕。
这救一个,那救一批,然后带回来一群,然后呢?
哦主角死了当然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抗日神剧这个说法,我认为用来称呼这部电影是比较合适的。
新时代抗日神剧,删去了手撕鬼子这类极其离谱的情节,但也就只是删去了这类情节而已。
反抗日神剧这方面《南京照相馆》做的就相对好,日本人的奸诈狡猾的嘴脸使他们的军国主义之恶更加令人痛恨,主角团中最终活下二人也传递了绝境中的希望(我知道在现实情况中谁都活不下来)。
反观《东极岛》这部影片,它本应当是描绘一群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最后却变成了描绘两个中国人和一个英国人的故事(英国人还在前半就下线),这是不合适的。
这导致这部影片转向了个人英雄主义,即使喊着什么每个人都是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的口号。
最后,三号舱淹水全灭得亏管虎想得出来的,还给个大特写,和哪吒2陈塘关全灭有得一拼。
还有前往蒂珀雷里的长路这首歌放的位置也不好,纪录片那里多震撼,电影里那一段情绪根本起不来,主要还是剧情太扯。
看来战狼吴京的时代确实要结束了,迎面而来的是中国队长朱一龙。
年度失望,与相当成熟工业化技术不匹配的剧情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观感,一场夹杂着个人英雄主义的营救大幅度跑了历史的本调,空洞的歌颂口号让本就扁平的岛民群像戏几近崩垮,结尾阿花莫名的宣言更是想硬蹭一口女性主义的汤。
诚然哨所暗杀、登船突围、水下救援几场戏无论调度还是拍法都迸发出了岛民的野性血性,电影对阿赑阿荡的肌肉美感与原始兽性的捕捉也入木三分,全片沉冷的悲调也营造得融情揪心。
但空有其表终撑不起两个小时的审视。
电影是有主角配角之分,可《东极岛》除了主角外,配角形象雷同,都是懦弱服软后奋起一搏光荣退场,甚至主角都塑造缺失,尤其阿花。
相比之下《照相馆》的群像叙事已是高出几个层次,《东极岛》也讲小我,但它的个英色彩挥之不去,那段历史本就是集体英雄主义,要是用《照相馆》的叙法《东极岛》不知要好看几倍。
东极岛 (2025)暂无评分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管虎 费振翔 / 朱一龙 吴磊
(微剧透,但是应该不影响观影)运气爆好抽到了北京首映,刚回来瘫在家里,天气太热了[捂脸R]但是电影也超级火热!
热血沸腾的热!
管虎导演的视听真的是一级棒!
那宏大的画面,美丽的配色,跟我印象中的那座小岛不谋而合!
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之前看了纪录片基本上也了解事情始末。
电影选取了船沉没进程的这个时间段展开故事,主角的人物弧光做的很好,其他角色的群像也都不弱,就是女主的人设薛微有点单薄,但是管虎嘛[吃瓜R]我特别喜欢的画面有好几个,阿赑受伤跳进海里,晚上招魂队伍那场,还有打开舱门往下望的那种震撼感!
等等等等!
那些英国人唱起那支歌的时候我真的眼泪绷不住在影院里疯狂抽泣!
因为歌词里地点的画面在我脑内疯狂闪现,想到有大半人长眠于一万公里以外的他乡我真的各种绷不住!
还有很多泪目的瞬间,带好纸巾!
人物高光不止发生在主角身上我真的好评!
那段阎王帮钟馗报仇也看得热血沸腾!
我磕的cp szd!
总体来说还是很棒的!
配乐跟片尾曲我也蛮喜欢的,就是唱的人舟山方言有点哈哈哈哈哈哈。
可惜首映的都不是IMAX,画面都有裁切,很好奇IMAX是什么样的呈现,今天买了IMAX场,看完再来回报[害羞R][害羞R][害羞R]另外最后有彩蛋,千万别早退!
震撼,震惊,又惊喜,英国人海上遇难、中国人拼死营救、日本人丧失人性般的杀人掩盖罪行...触目惊心,天堂与恶魔原来真的会同处一空间。
想象不到,日本人故意不在巨轮上挂战俘标识让美军鱼雷击中,事后看中国人救英俘后开始破防射击,企图让所有人都沉没海底,彻底掩盖这桩罪行。
人性之恶之扭曲难以想象,看东极岛,也是向全世界表明日本人当年都做过什么。
喜欢电影中对人性的刻画,村民们也想活,也害怕日本人的欺压,在面对救人事情上,有人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想苟活,这是很真实的人性存在,战争之下活着太难了,想活不是错。
直至最后,村民们看到日本人杀了自己家人后才开始彻底反抗,知道苟活没有希望。
人性是复杂的,难得的是明知危险还选择前行,村民们想活但更想堂堂正正的作为中国人独立活,而不是作为日本人的傀儡,这份转变更是动人更是伟大。
这也是电影人很触动我的一点,每个人都是真实可感的人,而不是符号式的存在。
历史就需要反反复复说,只有多说才不会忘。
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个片子吧,去记住历史,也去看见那么多勇敢的中国渔民。
在《东极岛》中,管虎延续了自《八佰》《金刚川》以来的创作模式——一种建立在“全景调度加情感预设”的安全影像。
所谓的历史与现实,只是类型结构的背景布,所有细节都为预设的情绪让路。
导演显然更信任机器化的制作逻辑,而不是事件本身的不可预知性。
Dongji Island 2025《八佰》中,四行仓库的历史被重构为壮丽的全景表演,人物成了类型符号,战争成了“光影大合唱”;《金刚川》则用不同视角的重复叙事,掩盖其真正的单调与公式化。
而《东极岛》不过是这条生产线上的新一环:场景宏大、镜头稳定、情节干净,仿佛一切混乱都在拍摄前被整理过。
Dongji Island 2025所谓海上救援,在管虎的镜头下是经过精确编排的“动作矩阵”:大远景里渔船的位置恰到好处,中景里人物的动作精准配合,特写里的泪水来得刚刚好。
这种构图上的洁癖,剥夺了影像的不确定性——而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无法被完全控制。
Barthes区分过studium(知面)与punctum(刺点):前者是被驯化的文化阅读,后者是刺入我们感知的偶然细节。
《东极岛》完全属于studium,它的每一帧都在服务于观众可预测的感动,而从不允许punctum 发生。
与《八佰》中“黄昏的金色尘土”、《金刚川》中“空中的机翼剪影”一样,这些画面是漂亮的,但它们并不思考。
The Sacrifice 2020在电影史上,海与战争往往意味着不稳定的机位、不受控的天气、不合逻辑的瞬间——那些在 Rossellini、Kiarostami、甚至贾樟柯的作品里留下的意外。
而在管虎的影像中,海只是布景,浪潮只是配乐的延伸。
观众被带往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战争是壮丽的,灾难是感人的,渔民是纯善的。
没有裂纹,没有噪点,没有歧义。
于是,这种纪念是空洞的,它并不唤起思考,而是温柔地消解了历史的棱角。
这正是《东极岛》继承并放大的管虎式困境:历史事件被降格为景观化的拟象展演,而影像基质则坍缩为情感结构的规训性容器。
Dongji Island 2025从《八佰》到《金刚川》,直至《东极岛》,管虎始终在重复一种影像策略——将历史事件规整化、类型化,使其成为可安全消费的情感对象:在《八佰》中,四行仓库的战争被转化为灯光雕刻的史诗画卷;在《金刚川》中,多视角的结构不过是形式上的装饰,掩盖不了情节的机械推进;而在《东极岛》,海上救援的混乱与危险被抹平成可控的调度练习——大远景是设计过的平衡构图,中景是编排好的集体动作,特写是精确计算的泪水,连海浪都像配合着配乐的节拍。
The Eight Hundred 2020这种对画面秩序的执念,使得影片完全停留在Barthes所说的studium层面:它提供一种被驯化的观看,确保观众在预期的位置被感动,却从不允许punctum——那种刺破秩序、带来真实感的偶然——闯入镜头。
Rossellini在《战火》中保留了混乱的呼吸,Kiarostami在海边留给风与浪的偶发性,甚至贾樟柯在非类型片中也允许突兀与歧义共存;而在管虎的电影中,战争、灾难、救援都被剪裁成流畅的叙事与整齐的构图——安全、光亮,却失去了油彩的裂纹。
Paisà 1946再从政治叙事角度比较,《东极岛》继承了中国主流史诗电影中的“英雄叙事”传统,强调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但缺少对历史细节的质疑和对多元声音的包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夜与雾》(1956),后者敢于直面历史的黑暗与复杂,拒绝英雄化和简化叙述,提醒我们电影应承担起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责任。
《夜与雾》通过穿插现存集中营遗址的静谧镜头与二战时期影像资料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历史张力。
影片没有简单地将受害者和施害者二元对立,而是探讨了“邪恶”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这种反思式的视角给予观众沉重的历史启示和精神震撼。
相比之下,《东极岛》对救援行动的叙述偏向单一的民族主义叙事,缺乏对冲突和矛盾的深入揭示,政治话语过于简单,难以引发观众的批判性思考。
Nuit et brouillard 1956再看剧情的驱动,《东极岛》将人物(阿赑、阿荡)置于一个单向度的叙事任务中——救援、体现牺牲。
这种安排使得人物的情节弧(character arc)几乎没有发展空间,角色从出现到退场都服从于同一个政治与情感目标,缺乏个人动机的变化与内心冲突的揭示。
而在像《夜与雾》这样的佳作中,即便是没有具体人物的叙事,影片也能通过影像、声音与节奏构成一种“思想弧线”,让观众的心理体验不断变化,从最初的观察,到疑问、震惊、愤怒、沉思,每一步都在推动叙事的精神内核。
Dongji Island 2025此外,《东极岛》在剧情推进中依赖大量外部事件触发(爆炸、塌方、暴风雨等),但缺少内部张力的铺设。
灾难的发生往往是突兀的,而非源于前期剧情中逐渐积累的矛盾或潜在危机,因此它们的叙事效果更像是“机械降神”(deus ex machina)——为了制造冲突而制造冲突。
这与《夜与雾》中影像与文字叙述互为补充、信息逐步揭示、情绪缓慢累积的结构形成鲜明反差。
人物塑造的单薄也尤为致命。
阿赑与配角群体在性格、背景、心理变化上的差异几乎被抹平,他们被简化为叙事功能上的不同齿轮:指挥者、执行者、牺牲者、旁观者。
这种高度功能化的角色安排,使得人物间的互动缺乏真正的张力。
比如,在同类题材中,一个人的犹豫、另一个人的反对、第三个人的冷漠,往往会在叙事中形成内在冲突与推动力,而在《东极岛》中,这些都被牺牲掉,以换取一种虚假的集体一致感。
Dongji Island 2025更致命的是,这种流程在情绪管理上近乎粗暴——它以固定的节奏在每个转折处制造“高潮”,靠配乐拔高、慢动作渲染、特写放大来催动观众的感动,而不是通过情节与人物的自然递进让情绪水到渠成。
这种以外部刺激反复操纵观众情绪的方式,近似于“情感操演化”(affective dramaturgy of manipulation)或可追溯至德勒兹在《电影2:时间-影像》中对“情感影像”(affection-image)的批判性讨论——情绪被视为一种可编排的光学表象,而非由时间与事件内部生成的存在体验。
久而久之,这种被反复“调度”的情绪失去了自发性,沦为被导演意志预设的反应机制,观众也只能在被支配的感官节律中完成一次次程式化的“感动”。
Dongji Island 2025从剧情整体观感来说,《东极岛》是一个情节顺畅但过于直接的政治叙事——它缺少悬疑性、反转性和情感深度,观众的情绪被导演牵着走,而不是在多义的叙事结构中自主探索和思考,缺少让影片结束后依然在观众心中留下持续发酵的力量。
总结来看,《东极岛》虽然具备宏大叙事和视觉史诗的外壳,但在与前作及国际同类作品的比较中,暴露了人物塑造的扁平、叙事节奏的保守以及政治表达的单一。
这些不足使其在中国史诗电影中难以突破类型惯性,成为一部形式大于内容、视觉胜于情感的“空壳史诗”。
女二还洗白了
小年轻的青春恋爱剧,男女主的这条线还是有点怪怪的说不上来的感觉,但还是快速刷完了,哈哈哈哈
剧情套路,妆容、画面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