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那些动荡乱世中的传奇人生不同,《巴尼的人生》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男人的故事。
他身无所长,长相平平,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认识他的人都管他叫混蛋。
而电影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男人,讲出平凡生活的精彩可能。
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真诚地对待人生,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每个想法,在嘲讽生活的同时又无比的热爱它。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他人,人只能活一次,要尽量活得精彩,要不怕失败的去努力,不怕受伤的去爱,才是值得荣耀的人生。
一、内心的倒影电影一次又一次的,不厌其烦地将那些真实或虚构的人生搬上银幕,它想让我们看到什么?
或者说我们想从别人的生活中看到什么?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曾被评论家们引入对观众迷恋电影的理解。
“镜像理论”意指人类在婴儿时期通过镜子中的影像第一次认识自己,而镜中呈现的永远都是一种假象。
达德利·安德鲁认为,电影就像一面充满各种影像的镜子,基于婴孩时期的心理,人们容易认同这种银幕上的奇观。
不管这种设想是否可信,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无法从电影中看到自己,但是电影却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生活的可能,投射出我们内心的某种倒影。
每个人都会从中找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伍尔夫在《岁月》一书中写出,在看到上一代人的生活后,她通过主人公的态度展露自己对生活的诘问:对于新的一代人如何拥有完全另一种生活?
一种截然不同,从内心做起,返璞归真的生活。
几乎每个时代的作家,都逃不过这个生活的难题。
加拿大小说家莫德凯·理查尔在《巴尼的人生》中探讨了贯穿他所有作品的问题:“如何在这个没有统一价值观的社会,生活得富有荣誉感。
”与那些动荡乱世中的传奇不同,甚至这也不是从低谷走向开阔地的某个生活励志片段,《巴尼的人生》描绘了生活在平凡世事中的一种可能——巴尼·潘诺夫斯基,一个身无所长的出口商、电视制片人,身上背负一条人命,认识他的人都管他叫无赖、无可救药的混蛋。
他死前还坚信:“生活是荒谬的,没有什么人能真正理解他人。
”但是,人们被他感动了,不管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小说外的读者。
作为电影,则让这个神秘事件在光影的投射下变得更为直观和奇妙,甚至可以看到时间如何施展魔法,让平凡的岁月变得辉煌动人。
二、时间的秘密在《毕加索的秘密》中,乔治·克鲁佐试图用电影的方式展现毕加索画作的魅力。
电影呈现了画家作画的过程,但是这不只是毕加索的创作,因为通过镜头,它已经进入了导演的时间。
于是,我们看到了“存在于时间中的、有自身时间延续的、有生命的、有时还会‘死亡’的一幅画”。
我们很难从画作的任何一笔来判定它的优劣,正如同我们很难从漫长岁月中的某一时刻来了解生活。
电影帮我们重塑了时间与空间,将悠长的岁月浓缩了,让我们有幸在空中俯瞰这条壮阔的河流。
它不再显得奔腾咆哮,或是过于安静地悄无声息,而是变成一条发光的轨迹。
导演理查德·刘易斯正是用时间充当了小说中叙述者的角色,并且通过打破时间陈规来讲故事。
你会发现,故事的结果与表象只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幌子,其过程才是最为揭示真理的本质。
电影以巴尼晚年生活作为故事主线,一开篇便展现了他的孤独、失败、无耻的行径、名誉的败坏。
随后,以回忆的方式穿插了巴尼的三段婚姻,最后与现在的生活重合。
每当镜头回到巴尼晚年的时间,他的生活依旧,但观众对于他将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与其说这种时间的穿插存在着某种“欺骗性”,不如说这是时间对生活的一种解答。
人们为了看清身边缓慢流动的时间,曾用摄像机记录下植物的生长,食物的腐坏,然后再将其快速播放出来。
我们从中看到了时间的痕迹,但仍无法解释生命的意义。
有时,我们需要找到不变,才能看到变化的东西。
在电影中,没有被时间改变的是克拉拉的一幅画。
在克拉拉的父亲去探望巴尼时,他指着墙边的一幅画说:“谁会买这么恶心的东西。
”画中是一个长角的男人在抚摸一个裸女的胸脯,他们身边环绕着三个光头的裸男。
这是克拉拉画的,那个长角的男人是巴尼。
这是这幅画第一次被人关注,之前它只是作为装饰画挂在克拉拉家中的墙壁上。
第二次,它出现在巴尼第二任妻子的手中,她叫嚣着如果巴尼不把它处理掉,自己就要亲自把它扔出去。
巴尼坚持把画带去乡间的别墅里。
第三次,巴尼的好友布吉失踪后,警察到他家进行搜查。
警长拿起靠在书架边的画作,说:“这看着令人恶心。
”每个见过这幅画的人,都会对之报以厌恶的态度,它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升值、变得珍贵,但它的存在代表了巴尼对克拉拉的思念,对于过去时光的留恋。
虽然巴尼的生活在变,心境却停留在从前,装饰他情感的永远是那副丑陋、邪恶,充满欲望的画作,那是他不顾一切的青春。
会有人说他绝情、冷漠,在克拉拉最需要他的时候,抛弃了她,但他比克拉拉生命中任何一个男人,包括她的父亲,都更懂得尊重她,把她长留心间。
不过,当巴尼的第三任妻子米莉雅出现后,这幅画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没人知道它的去向。
在原著小说中,曾有人对米莉雅说:“只有你能拯救这个混蛋。
”在遇见她之前,他就只顾由着性子活,因为竞争欲也因为责任心,娶了男友众多的克拉拉;因为欲望的驱使,娶了第二任妻子,将自己的生活推入荒谬的深渊;至于米莉雅,美妙绝伦的米莉雅,她是他混沌生命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帮他冲刷掉过去的污垢,她是带离他飞出沼泽的女巫,让他这只乌鸦也能唱出着调的歌。
自从米莉雅的出现后,充满笑容的家庭合影便代替了那副刺眼的画作。
在这幅不变的画作上,有时光书写下的生活。
它见证了巴尼的情感变迁,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存在并消失。
然后,有了一个更隐秘的“画作”被挂在巴尼的心中,那便是布吉的神秘失踪。
这幅画伴随巴尼书写了他后半段的人生。
三、巴尼·潘诺夫斯基到底巴尼·潘诺夫斯基是个什么样的人?
到了影片末尾,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反而变得困难起来。
所有能看到的身份标签,包括他的职业、社会地位,都无法涵盖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就像你没法简单地从他三段均告失败的婚姻中,得出他不懂爱情的结论。
他令人讨厌的缺点可以列出一长串:长相平平,头发歇顶,身材发福,走路总像喝醉酒,说话总像在嘲讽。
他不会写作,不会绘画,也没有艺术家的那种自负。
除了喜欢看曲棍球比赛,他没什么爱好,至于赚钱,那是从娘胎里就会的。
他看不上他的工作,看不上第二任妻子和她的家庭。
他在婚礼上搭讪别的女人,和妻子吵架的时候买醉出轨。
不过,他也算不得那种特别出格的人,丢到人堆里就翻不出来。
你完全总结不出来,他是按照什么样的轨迹在生活,我们为何要关注他的人生。
不过,所有这些都是生活扔给我们看的表象,我们因此被蒙蔽,永远只能看到有限的几种可能。
我们该问的问题是,为何布吉把忠诚的友情献给他,为何像米莉雅选择他,而且即便米她改嫁他人后,人们仍坚信她爱着巴尼?
正如巴尼喜欢引用的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没有人能像他这样真实、真诚地对待人生。
他生气的时候,就不顾场合地骂人;为了维护父亲,他出面顶撞岳父;他遇到了真爱就拼尽全力去追逐,毫不在乎这是在他的婚礼上,还是死前的最后一秒。
在人前,他总犯浑,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但私下,他在心中挂念着每个人,默默地用他的方式去爱他们。
他活得像个混蛋,爱得像个赤子。
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来讲故事,让巴尼的性格跃然纸上。
如何塑造好巴尼,对于电影是个极大的挑战。
好在他们有保罗·吉亚马提,他奉献了演艺生涯不见得是最精彩,但一定是最动人的表演。
他的肢体总有种笨拙的失衡感,这令他显得有趣、随性而非玩世不恭;他的神情总有种出神的若有所失,仿佛身体与精神的不一致造成了他的不协调;他说话的时候,会故意强调一些重音,在发一些音的时候提高声调,形成了属于巴尼式的嘲讽。
他让混蛋与天使同时存在于这个男人的身上。
导演放弃了小说中对于犹太人生活的关注,将重点放在了巴尼对于爱情的追求上。
也许在别的故事中就难免流俗,但在巴尼的身上就与众不同。
因为正是这样的爱,可以抵挡岁月的尘埃。
巴尼的墓碑没有墓志铭,他只在上面写下了米莉雅的名字。
哪怕他长眠于地下,也未曾停止对她的爱。
当时间过去,那些最好的会慢慢显现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那深沉的,未曾放弃过的爱。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原文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http://i.mtime.com/LadyInSatin/blog/6812859/
《巴尼的人生》还是蛮真实的,可惜缺乏一点幽默感。
一些让人感动的细节倒是有,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镜头没怎么见。
所谓真实,就是优点不要无限放大,缺点不要无限缩小或掩饰。
巴尼就是这样一个事业小成的普通人,无赖的是,竟然在婚礼上就死皮赖脸的追其他女人,感动的是,终于最后一个女人爱的海枯石烂。
大多数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比较反感很多片子(尤其国内的主流片子)总是把英雄弄的那么完美,即使偶尔要表现英雄也有缺点,也是那么做作虚伪,就像入党申请书的格式,缺点一定要写,不写不谦虚,但不能真得写,真写了那么差,你还入什么党啊?
这个蛮符合我们国人的思维逻辑的。
综合看待的话,哪怕保罗·吉亚玛提(Paul Giamatti)演得再传神,巴尼这人物也称不上是个好人。
他半夜三点给前妻打电话,对人家的现任丈夫说些不三不四的刺激言语,害对方心脏病发也全没半点歉意;他在自己的婚礼上对别的女人一见钟情,丢下新婚老婆就要与人私奔;他嫉妒妻子与朋友的亲密交往,愤愤之下与陌生女人发生一夜情,摧毁了一段尚留余温的美丽婚姻及家庭关系。
当然,巴尼也绝不是个坏人——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自有出发点,既不是平白无故的胡乱发昏,也不是莫名其妙的挥霍人生;但一个好理由绝非后悔药,藉口并不能把坏事变好,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伤疤不会因真性情的前因便可与刺痛人心的后果一起统统消失。
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人生没有重来键,巴尼的错误永远历历在目。
但与此同时,巴尼这人物却有种无法否认的动人心魄的魅力。
可谁都知道,保罗·吉亚玛提长得跟“帅”完全沾不上边儿嘛。
巴尼矮个子,肥肚子,秃顶外加大胡子,再算上喝醉酒后的臭德性与三白眼,所谓魅力究竟从何而来呢?
但巴尼的第一任妻子为他自杀,最后一任老婆米莉雅即使离婚也从未放弃对他的爱,巴尼在罗马“晃荡”期的一票朋友大多与他保持了终生的友谊,这家伙还有着令人无比羡慕的父子关系。
巴尼这生命中充满错误与伤害的小人物到底因何迷人呢?
我想一部分原因出自他的善良,起码在罗马一章中巴尼对第一任妻子,精神不稳定的克拉拉所体现出的关爱与谅解是极动人的。
不仅如此,作为唯一一个有收入来源的人,巴尼对艺术家朋友们也真诚鼓励外加物质支援。
而且巴尼的善良并不因年龄的增长及愤世嫉俗一面的加强而相应减弱,在那个令人讨厌的悭吝老头背后一直存在着一个具有柔软心肠的好男人,虽然大部分时间里这个好男人都藏在现实的暗影里,与酒精一起缓慢消耗生命。
另一部分原因是巴尼的勇气。
他在克拉拉的父亲大讲女儿坏话时会愤而将老岳丈扫地出门,在第二任有钱有势的妻子老爹对自己退休警察的老爸指宜气使时毫不退缩,在凶神恶煞的警长咬定他是谋杀嫌疑人时对生活依旧保持激情。
巴尼是颗响当当滴溜溜踩不倒压不扁的铜豌豆,一个对生活这样坚韧不拔的人,即使行事冲动不计后果,起码也称得上勇气可嘉。
与勇气并列的是巴尼的真。
他不仅在思想上保持真实,在行动上也依存了赤子之心,不掩饰、不妥协、不放弃。
巴尼对米莉雅一见钟情是在自己的第二次婚礼上,他就是能晾下妻子不管不顾地展开追求。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真实从另外的层面上评价也可被理解为彻头彻尾的混蛋: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考虑道德底线,极端自私自利。
实际上,电影对巴尼的真性情两面性的刻画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巴尼的第二任妻子是个肤浅而话痨的富家女,巴尼与其成婚是黯然归国后顺从长辈意愿的无谓之举。
尽管巴尼对米莉雅的爱真诚动人,但富家女妻子对巴尼也算呵护尽责,故而巴尼的真性情在道德层面是种不折不扣的背叛。
巴尼极爱米莉雅,却无法理解她在婚姻家庭之外的自我实现之追求,他嫉妒米莉雅的同事嫉妒得发狂,正是在真情爆发不计后果的冲动下,巴尼打夜半骚扰电话,暗中背后破坏,搞孩子气的恶作剧。
总之,真性情是把双刃刀,不顾一切的浪漫背后总有个千疮百口的烂摊子等人收拾残局。
常言道真情可贵,但真情与道德其实是两个维度上的两种人生标准,在互不相容的现实局面里真性情往往要付出巨大的道德代价,结果常常伤人伤己。
既然如此,为什么真情流露最是迷人?
《红楼梦》里端庄大方的宝钗脾气秉性皆赢众人,但令宝玉倾倒的依然是敏感多疑爱耍小性子的林妹妹;《飘》中卫希里选择了周正稳妥的梅兰妮,但他终生仰慕乖张任性棱角突出的郝思嘉;《道利·格雷的画像》中最迷人的不是英俊的道利·格雷,而是那个毒蛇一般诱人犯罪的亨利·沃顿伯爵。
这些不完美、不道德、不美丽的人物制造了自我与他人的生命曲折,在追求真性情的过程中散发出一种近乎恐怖的吸引力。
譬如巴尼,那不顾一切的真性情究竟为他的人生留下了些什么?
不是回忆,至少对巴尼的人生版本而言,所有的回忆均隐入黑暗幻化无形。
也不是熙攘的人际关系,他的棱角与任性焚毁了太多的人生可能,岁月的灰烬里唯剩孤独残骸。
是爱!
巴尼留下了爱。
热烈、直白、全心全意的爱,创造性的,毁灭性的,为人生刻下印记的爱。
这爱强大到摧毁一切,让巴尼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混蛋;这爱也温柔到包容一切,让巴尼在父亲的遗体前又哭又笑,让他永远守候着米莉雅,让他始终等待朋友布吉的归来。
这就是巴尼,一个为恣意挥洒的真性情支付了高昂人生代价的人,一个生命里真正有故事的人,一个传奇。
听故事的人爱传奇,我们为那样的勇气与真性情啧啧称叹,却在真实生活的准则中难于接纳巴尼们。
为什么?
那是因为谁也不愿当英雄背后的垫脚石和烂摊子。
看戏有趣,演戏辛苦,迷人是隔着生活距离的舞台映像,帷幕背后,灯光散场,迷人一卸妆便作糜烂。
尽管如此,我们却永远不会忘记那迷人的真性情。
在人生的某个时刻,那样的纯粹曾映照出我们的生命。
小时候看《鹿鼎记》,韦小宝对阿珂的感情,我是当笑话看的。
长大之后见识过自己或者别人的鸡毛蒜皮鸡吵鹅斗鸡飞蛋打的种种感情或者无情的故事,才明白:韦公爷那一派臭不要脸死缠烂打的感情,其实是这现实主义的世界上最浪漫最接近于真爱的东西。
Barney那场一见钟情追到蒙特利尔中央车站的感情,是真爱不要脸的样板,是自从《Love Actually》冬夜门外无声告白之后,第一段感动了我的爱情戏。
导演是《CSI》的主力班底,第一次拍电影不拍动作片却拍文艺小品,居然挥洒自如。
论技术,那段乡下小屋外醉酒吵架的戏镜头移动出醺醺然效果;论内涵,犹太衰哥苦追纽约美女的几个段子做到了爱情片最难做到的境界:猥琐而真诚,有笑又有泪。
也许每个扑克脸大叔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个多情的文艺青年。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你是我心底深刻的烙印,你是我眼中唯一的身影你是我梦里重复的故事,你是我耳边辗转的叮咛
每次观看贯穿一生为题材的电影,总像坐上一辆疾驰而下,曲曲绕绕的过山车一般。
当车辆缓缓通向终点时,那意犹未尽如走马灯频闪般一幕幕生命的精彩和落寞。
生命的尽头是死亡,不妨碍身为生命客体走这一遭所爱所感。
人生只有一次,若能精彩一生,千万别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每次机会都像是自己被神的眷恋,不妨灿烂。
巴尼年少轻狂时对爱情盲目,激进,无所顾忌。
像极了青春该有的模样。
就这样不计后果的步入了一场不被看好的婚姻了。
在背叛,出轨,绿帽子的多重挤压下结束了这场盲目的婚姻。
人总是在不幸中学会妥协,疗伤,最后面向生活无力接受。
就这样开始了第二场婚姻,妻子知书达礼(虽有点话唠),家境优渥,在这样的近似普世眼光下的完美婚姻还是不及一见钟情的真爱魔力。
唤醒了巴尼年少藏起来的激情,无所顾忌,一种肯定的爱。
生活真是荒诞,荒诞到真爱的出现竟在自己的婚礼上,可笑可笑。
想到村上春树的一句话:爱一个人可以从细节看出来,不爱也是。
就这样结束了第二段婚姻,也开始了第三段婚姻。
爱啊,爱时轰轰烈烈,天雷勾地火。
当爱被稀释,冲淡下。
生活的荒诞又一次击败了坚固的爱情,像魔鬼般狞笑着分开彼此。
巴尼的一生幸运是遇到了真爱,这本就是一份稀缺情感,稀缺到不出现时,人是不能分辨爱,看清它的全貌。
不幸的是这份爱太炙热,伤害了不该被伤害的人,还有被爱的人。
从道德上,我不认可巴尼,从人性上我又理解他。
本就是不受控制的要我爱。
最后巴尼去世后,在墓碑上大大的刻着巴尼和米莉雅的名字,就像婚礼上的誓言一般。
只有死亡才能将你我分离
说了还爱巴尼,说巴尼出轨不能接受可是为什么离开巴尼和就和那和巴尼最讨厌的男人结婚一直都以为miriam是个完美主义者其实她才是真正的贱人,骚货巴尼就是为了忘掉她离开后的痛苦,才患上了失忆巴尼对她的想念就是慢性自杀也许miriam和年轻时的巴尼一样只是设个局,让巴尼踏进去,故意逼巴尼做对不起她的事知道巴尼讨厌布莱尔,布莱尔和她之间的那些话题巴尼没兴趣还不断地约布莱尔来家里吃饭巴尼不配合还数落巴尼不尊重她的朋友巴尼抛弃第二任妻子的故事在这miriam竟然进行了完美的复刻她故意在布莱尔要去纽约的时候选择离开巴尼独自去纽约故意接到巴尼的电话还告诉巴尼她要去和布莱尔约会刺激巴尼做出冲动之举,然后通过她对巴尼的了解来逼巴尼说出真相然后她好堂而皇之和巴尼离婚,然后去suck布莱尔的dickwhat a dirty mean bitch...
看完电影的那一刻,除了L.C的两首歌萦绕耳际外,我一直想的就是这句歌词:我初初见你,人群中独自美丽。
看完电影6个小时,我还是想回来写些什么,由于已是凌晨,时间紧迫,就写几个难忘的场景吧。
一。
在和第二任妻子的婚礼上,巴尼在人群中,远远就看见了浅笑如焉的Miriam。
人生奇妙起来不讲道理、没有逻辑,你和全世界都认为的你爱着的人举行婚礼,结果你居然遇见了此生唯一的爱。
一见钟情,我的Miriam。
她穿一袭宝蓝色的礼服,巴尼立即被她的笑容吸引,情不自禁地向她走去。
二。
多年后,他们已离婚,巴尼已患老年健忘症,他讲皮夹子留在了他们一直去的餐馆的那张他们每次去都会做的椅子上。
Miriam去找他,没找到,服务生递给Miriam巴尼的皮甲,她打开,发现里面静静躺着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也就是他和第二任妻子婚礼时,Miriam的桌位牌,上面有她的名字。
三。
巴尼老了,健忘症很厉害,几乎不能记起任何事,甚至也忘记了Miriam的电话号码,为此他还愤怒不已地乱砸东西已发泄,可是,他仍然记得他对Miriam一见钟情的那一刻。
他跑到那个他们初次相遇的走廊,默默地站着,看着,笑着。
四。
他们吵架了,有史以来,第一次Miriam离开巴尼一周,去陪在纽约的儿子,顺便散散心。
结果,巴尼打了电话过来说,亲爱的,我实在不能忍受你不在我身边的日子。
没有你陪我,我都要失眠。
还有,我给我们买了块墓地。
五。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也是我最爱的镜头。
巴尼去世了,Miriam去看他。
镜头给到墓地的特写,墓碑上刻着巴尼和Miriam的名字。
还记得结婚时那句誓言吗?
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
下半年最好电影、上半年是伴我同行。
差点就是心中的best one了,如果结局不那么拖泥带水的话。
整部电影都很平常,但是老帕的存在就使它有了一层典型美国式的fuck幽默,看得出巴尼还是有点遗传。
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节过渡得很自然,你根本想不到他妈的就是一部电影,太像生活中的你我他了。
或许这就是你我口中的真性情。
情节真性情,主角配角真性情。
不论第三任发现巴尼的出轨后,不可容忍的离婚了,还是巴尼娶到第二任不爱的妻子后,固执的为了心中的女人离婚。
还有那个高学历的富二代,有钱是吗,好看是吗,波大是吗,他妈的谁叫你那么粗俗。
这种典型的不幸婚姻还在被大多数人慢慢配合着磨合着,最后的结局不是一起粗俗了就是离婚了吧。
第一任妻子果然是年少轻狂,我纯当传奇好了。
第二任妻子粗俗到一提到有钱人就想起她,果然下三滥的狗屁研究生富二代,都去死好了。
第三任才是想象中的婚姻,我想,其实这是很难的。
旁边有人第一次看我最喜欢的电影,还有人正在老生常谈似的帮分析,听到了我现在最讨厌的词,肯定啊。
这个词一说出来会让你觉得是不是问问题的人的脑袋都是狗屎凑的,其实不是,是那回答的人太讨厌了,以为别人都是shit。
是那讨厌的人继续让别人讨厌着罢了。
接触了我最喜欢的电影,碰巧还附上了最讨厌的词语,所以没办法了,不是谁的错,是刚好你触碰到了我的棱角。
形成了无下限的距离。
快走吧。
快离开我。
第三任啊第三任。
可惜还是离婚了。
离婚后妻子发现几十年前前方写给自己的纸条一直存在钱包一直泛黄破烂是,我跟着也泣不成声了。
这是我今晚第三次哭了。
可惜离婚了。
哎。
有个人流落到一个海岛上面,发现一座宫殿,宫殿的主人热情地接待了他。
但是过了些日子宫殿的主人要外出,就对他说这里你随便,不过就是有一个门是不能打开的,你千万记住我的话。
这个家伙在宫殿里面玩了三个月,该吃的该喝的该玩的都试过了,腻味了,终于忍不住说我看看门里面有什么。
他就把门打开了,结果里面是另外一个世界,里面有最美的女人、最漂亮的宫殿、最好的食物,总之什么都是最好的,人家还把他当皇上供着。
这个家伙想原来那个宫殿的主人是怕我发现了他的秘密所以不愿让我开这个门啊。
不管三七二十一,在那里享受了。
可是忽然有一天,一只巨大的鹰飞来,把他叼走了,等他醒来,发现他又回到了原先那个宫殿,宫殿的主人已经回来了。
他非常想回去,但是宫殿的主人说你回不去了,那个门只能开一次,让你看见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你又得被抓回来。
我叫你不要开那个门,是为你好,怕你后悔。
—————《终身不笑者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名叫巴尼。
巴尼长着一颗狮子般的脑袋,身长五尺五寸,体毛茂密,头发卷曲,两只眼睛精光四射,他大腹便便其貌不扬。
他至情至性,慷慨地用拍垃圾片赚来的钱资助他一文不名的艺术家朋友们,毫不留情地将抨击他自杀而死的妻子的岳父赶出家门;同时又薄情寡义、寡廉鲜耻,在与他第二(?
)任妻子的婚礼上对其他女人一见钟情,然后费尽心机地踹开现任去找寻“真爱”。
他居然成功了。
无意中发现了现任和朋友上床,他强烈地抑制住内心的狂喜提起了离婚。
然后大胆地向女神发起了攻势。
在她面前,他的自信满满和不可一世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求而不得的惶惶然。
死缠烂打的结果是求得了一次见面的机会。
当他们在河边散步时,他说:“我必须不停地说话,我怕我一停止,你就会离我而去……”这个表白弱爆了好吗!
既没有斩钉截铁的气势也没有妖言惑众的雄辩。
然而就是这么可怜巴巴的一句话,最后赢得了女人的垂青“你已经停止,而我还在这里。
”电影里的一见钟情永远是浪漫美满并且靠谱的。
他的妻子美丽善良、聪明贤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并且为他生下了健康的一男一女。
古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按照一般电影的逻辑,他在故事前半段娶到了这样一个几近于完美的女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意味着等待他的将只有从天而降的不幸。
他的儿女已然长大成人,离家上学,不甘平凡的妻子表示家里已经没有可操心的,要求参加工作以追求以前的梦想。
或许是太迷恋自己的妻子想把她一直留在身边,又或许怜惜女人,认为在外操劳的有自己已经足够,他更希望妻子一直留在家里。
最后面对妻子的坚持,还是不得不做出让步。
他的至情至性让他追求到了现在的妻子,他的自我中心我行我素又使得她离他远去。
他没有收听她精心准备的第一次电台节目,反而看球赛喝的酩酊大醉;他嘲弄她邀请至家的朋友们,并在讨论问题时公然打瞌睡;最糟糕的是,在她探望上大学的儿子时,他与参演过他电视剧的女星一夜情并且被妻子发现——这是她最不能容忍的,而且他曾再三做出承诺。
在他生命中剩下的时光里,他无时无刻不在致力于挽回他的妻子,他邀她出来和她一起回忆以前度过的美好时光,半夜三更打恐吓电话给他的情敌以至于其心脏病发作,后来他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因为“忘记了她的名字”而疯狂地砸掉家里的东西泄愤,最后,她按照他的遗言,同意将写有她名字的墓碑和他的墓碑放在一起。
是自己的总归是自己的,该错过的终究要错过,就像他儿子说的“她本该配得上更好的”。
或许他们本来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他本来就不该拥有她。
如果他和她开始没有在一起,会不会生活得更好?
至少他还是条好汉,他可以过得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不用在别人跟前低眉顺眼,不用害怕犯了错误得不到别人的原谅。
子曾经曰过“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推而广之,鲜花有刺香水有毒,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未尝不是惩罚。
只是往前看仿佛洞若观火一切了然于胸。
往后看却始终是云里雾里,只有自己碰的头破血流才知道对错。
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
永远是未知。
保罗·吉亚玛提新片,达斯汀·霍夫曼客串,比较文艺,也很鲜活。
一个人怕寂寞,二个人怕束缚
诚实,动人。男主边喝着边给你讲了讲他这一生的好赖事儿,骄傲的、后悔的、求不得的、甩不脱的 ……和那么些荒唐的告别和死亡。但毕竟隔了那么久了嘛,再加上你我都患上了阿兹海默,总还可以讲讲就笑出声。
三星半,保罗吉亚玛提真是好演员。
叫Barney的人都会过的精彩吧。
作
还行吧,勉强看完了一般
从影片中反映的内容来看,巴尼实属渣男,而且行为荒诞,处事霸道又不讲理,但晚年的凄凉,还是会让人有一丝唏嘘,原因可能就在于巴尼的真实吧。
小样的,不争气,背叛媳妇没出息
你越是把爱情写得越美好越重要,我越是愤恨。
we only live once my friend
感动;I’m your man, 我的全部记忆都是从对你一见钟情的那一刻起,然后便永不放弃。btw, 很喜欢Dustin Hoffman演的老头,他的儿子剧中饰演他的孙子。
罗莎曼德+婚姻问题,Gone Girl即视感。龌龊大叔都能追到女神,果然真爱就是真不要脸。
Paul Giamatti从不让人失望,人生的无序无理与无望中总有那么点真性情终于挨过岁月的洪流,筛出永恒的温度。
看来大家还是比较喜欢温情片啊
人只能活一次,要尽量精彩,去爱去受伤去迎接生命。只要遇到真爱,就永远不要放弃。
裴淳华真的好美啊,这个角色情绪稳定,聪明,坚定且温柔,完完全全的理想型了。P.S. 11年前的电影,前半部分对于女性的描述真的很过时,让人无法接受。
啊,好琐碎。。。看不下去。
羡慕敢爱敢做的人生
简单或复杂,普通或崎岖,坎坷或开心。大概都不重要的,重要的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对得起自己想要对得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