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美国剧情片《此心安处》,根据同名漫画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589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7.1,IMDb评分6.3,于2024年4月11日引进国内上映。
视效形式很新颖,画面语言很特别,从未见过这样镜头固定不懂、镜头没有移动、镜头没有变焦、镜头没有剪辑的电影,通过一个房间百年来的不同家庭来展现百年间的人世沧桑,不过“百年”是对房间内的几家人有效,对于整部影片来说时间跨度更大,包含了衣不裹体的原始人。
由于镜头固定不动,所以不同家庭切换采取了画中画切换的新颖形式,有些像漫画的分镜,这种画面切换方式易于过渡、易于观众理解,否则对于固定镜头来说,场景不易切换,淡入淡出的切换方式虽然可行但太过老旧。
由于镜头固定不动,没有近景和特写,所以看本片非常像看话剧看舞台剧,非常像,观众看不到演员脸部细微的表情和神情,所以演员的演技发挥空间不大。
这个故事形式太适合话剧舞台剧了,非常适合在舞台上构建一个大转盘,转盘上分为几块展示不同房间造型,通过舞台旋转来展现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家庭。
主要角色采用了CG换脸来呈现不同的年龄,如今的CG减龄增龄以假乱真,年轻时代的汤姆汉克斯看起来和真正年轻时的汤姆汉克斯的容貌几乎无异。
影片的大部分娱乐性不强,平淡平缓,像流水账一样展示不同的家庭生活,不过最后的镜头给我带来了感动。
影片的最后,镜头移动了,展现了房间的其他部分,然后镜头拉远,展现了房屋的全貌,百年沧桑的感动油然而生,全片铺垫的情感在最后时刻得以释放。
总体来说,影片内容没有给我带来惊喜,我的关注点是影片新颖的表现形式,电影几百年的历史如今还能有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从这一点上说,影片值得点赞。
跟《生命之树》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一个空间为物质背景展现时间的流淌跟《德鲁纳酒店》很像;概念性电影,形式很有创意很大胆,画中画用得真可爱,最大的功劳是美术和服化;剧本中规中矩,最小主义多情节,没有强烈的故事脊梁(但有主情节),结构由情景展示中的小事件搭建而成(甚至将婚礼和葬礼等生活情景也放进了这个客厅),节奏是家庭电视剧的思路(基调莫名很像《请回答1988》),将情景剧剧集融合为一部电影,观众真正成为生活的观察者——世代的悲欢离合、爱恨生死,在这个时间的大容器中生命变得很小,而又很清晰地陈列在镜头里;全片固定机位太牛了,结尾镜头动起来的瞬间情绪调动得真好;小演员们都好萌,那个“好消息坏消息”笑话太搞笑了;主控思想围绕家庭的聚散离合,展现时间流逝的沧桑,老生常谈了,停留在浅层普世价值上,拿绚烂的底料做了一盘淡淡的菜,所以就乏善可陈了;形式上做得宏大就注定会在情感渲染上受限,毕竟情感终究要靠完整的故事结构来一步步铺陈、倾泄。
这部的编剧是《阿甘正传》的编剧,不知道是几搭,但结论是果然还是大情节剧本的容错率更高。
阿甘正传班底真的觉得不是很好看啊啊啊,可能不对我的口味吧这个拼接风格既是我觉得新奇有特色的点也是我觉得不喜欢的点。
之前扫过一眼简介,以为是按时间顺序简述不同时期住在房子里的人,没想到是交叉叙事,感觉有点乱,交代的并不够明晰,前半段衔接不太好看的是有些一头雾水后面还可以。
主角的主角感也不是很强,也可能有配角没有为主角服务的原因,虽说理查德和玛格丽特算是主角,但感觉除了后面展现老年时的回忆并没有什么主角感。
和朋友边散步边讨论,觉得这部电影照应名称此心安处意思是家是永远的依靠和港湾,玛格丽特之前再怎么想搬家最后也还是会怀念等等。
聚焦一片房屋,讲述流动的住户多样的家庭氛围和不同的故事,但都展现了家,房屋是家的载体,而家是爱的载体。
朋友提到了rose和玛格丽特所体现的女性家庭地位与社会角色。
rose会偶尔遗憾自己没有做成记录员(还是什么的),但她的一生也就那样过去了带着一丝丝不甘和很多的作家庭妇女为家庭付出的理所应当。
玛格丽特会在五十岁生日上遗憾自己没有去过春天的巴黎没有在黄石公园过夜,会自己租公寓和丈夫分开和女儿去巴黎为自己圆梦。
瓦妮莎叛逆傲娇但确实足够出色…女性在一点点突破时代局限逐渐有逐梦的能力。
关于为什么rose丈夫(忘了叫什么了)和自己儿子提把红发女人带回家的事情,朋友给出的解释是男人之间的对话,这时无关身份年龄,父亲会和家里唯一能谈论女性和性欲之类的男性说这些。
这是属于男性间的对话。
(唉怎么说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朋友听笑话去世了那里荒唐到后来我一直担心💤突然死掉了。
男人死于流感而不是飞机坠毁算不算一种黑丝幽默?
还是什么的,意料之外?
不懂这算什么,但挺喜欢这个设计的。
🎬《此心安处》家是灵魂的形状,人们只是房屋的住客,唯有爱才是永恒户主。
而真正的“心安”,也不在砖瓦之间,在于愿为彼此停留的每一刻。
一座跨越了200多年的老宅,透过其中一个房间的视角,见证了三代人的家族史诗。
在这里,由大到小、从面到点。
人情世故、生老病死,婚礼葬礼、甜蜜争吵;从史前荒蛮到现代文明,从原始土著到残酷殖民,从工业梦想到战争创伤,从平等独立到政治形态;小到爱情婚姻和时间记忆,大到历史变迁和家国文化,生命的旅程,轮番出场;各种场景,在交替上演;心之所在,家之所在。
一间客厅,七段岁月,无数个家庭的琐碎片段,最后凝聚成了一个国家。
当往事随风,记忆开始模糊,几代人的悲欢离合转瞬即逝,而真正永恒的,只有天上的月亮和脚下的“here”!
此心安处 (2024)7.42024 / 美国 / 剧情 / 罗伯特·泽米吉斯 / 汤姆·汉克斯 罗宾·怀特
前几天刚说了《荒蛮故事》作为拼盘儿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存在天花板上限的问题,这部《此心安处》马上就来了一部“拼图电影”,有趣的拼图式转场的形式感拉满,是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
因为是固定机位,所以要不断填充信息量来刺激和保持观众的注意力,最终给人感觉就是一种家庭录像大混剪的既视感,而且比荒蛮故事还要更加碎片化,要想保持情绪的连续性是不存在的,汤姆汉克斯这个角色给观众代入的是阿甘的脑补人设,所有角色都是框中人,没有立体层次感。
剧作文本只能算是寡淡,客厅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可以不断造梗,但这个家庭伦理正剧就是很难。
最终呈现效果就是生老病死的生活场景堆砌,最后男女主的自我实现也是很顺拐。
恐龙、原始人、富兰克林和后面的黑人家庭,只是作为是一种蕾丝边缀的效果,只是制造了时间跨度上的沧桑,并没有沉淀出一种厚重感,也没有和主线形成很好的结合点。
这个剧作水准整体就是鸡汤文的质感,是让我略失望的。
剧作层面马马虎虎,拼图转场的形式感就有点炫技的嫌疑咯。
此心安处:7.5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去年写的一首小诗:
除了这首诗,它还让我想到了——《金婚》《父母爱情》《出走的决心》《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爱、洋葱和惠特比》等作品……《此心安处》诚如其名:Here,整部影片真的只发生在一个场景中。
只是,“这里”的时间跨越了成千上万年。
7段在“这里”的时光,串起了恐龙时代、史前、独立战争、20世纪初、一战后、二战后,以及近年来的一个个家庭的变迁,融入了很多时代元素,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每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却都有着相似性。
最后一段情节,让我无法抑制的流泪:老年痴呆的Margaret,在老伴儿Richard的带领下重新回到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她已经不记得很多人和很多事儿,然而当听到老伴儿提到多年之前,还在上小学的女儿曾丢过一条丝巾,象征全校第一的丝巾,她突然眼睛有了光:“在那儿,沙发缝里找到的!
”「纵使我已经忘了全世界,可当听到关于你的故事,便仍然会记起,年幼的你,那发自内心的笑脸。
」感谢曾经在“这里”响起的声音。
感谢导演泽米吉斯、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在《阿甘正传》30年后的再度携手合作!
“生活真的就是由各种酸甜苦辣的瞬间组成的啊”。
去年看预告片就觉得很温暖的电影,有点像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今天看过后和预想还挺不一样的。
基本全片只采用一个定机位拍摄一间客厅,透过一个视角,不停变换屋内窗外的置景来体现时间空间上的变化。
从原住民时代没有房子的原始丛林到现在现代化的家居装修。
我们通过一个个跳跃的剪辑“窗口”,窥见了历史长河里每个不同时间点出现在这片土地人们的故事,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情冷暖。
其实我看到一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历史长河下来女性真的就是一直被困在这么小的家庭单元中啊”最开始的原始社会我们看到繁衍后代的女性进入20世纪的美国我们几年看到不断生养孩子的女性看到18岁怀孕就放弃自己的律师梦当全职母亲的女性看到丈夫在一边抽烟而要照顾三个孩子的女性看到说要找兼职被丈夫嫌弃“收入还不够交税”被迫继续当家庭主妇的女性看到一直要照顾丈夫父母也无法拥有自己的房子的女性
当然我们也逐渐看到了成为家里第一个上大学32岁成为律所合伙人的女性50岁后选择和丈夫分开每年去世界不同地方探索旅游的女性在越来越记不起身边人的时候还是会主动想着和前夫一起度过感恩节全片其实不是以什么悲惨叙述展开讲女性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困在household里的样子,只是似乎当我们翻开历史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的她们就是这样的。
全片用一种很轻盈的,温暖的,美好但又不全是美好的方式展现了人们的生活,展现了她们的样子。
当然我作为现代的旁观者,看了心里仍旧会五味杂陈。
最后当夫妻俩终于要把房子卖掉,坐在椅子上进行最后的交流,Margaret其实已经记不得很多事很多人了,但看到他们坐在哪里回忆在这个地方生活的几十年,镜头终于移动慢慢推进到Tom和Robin两人的时候,我真的那一瞬间爆哭,几十年经历了这么多风雨,有很多不愉快的回忆,但在最后留在记忆里的依旧是生活里细小琐碎但快乐美好的瞬间。
最后,不得不感叹一下AI重现年轻版Tom和Robin的操作太厉害了,非常丝滑。
剪辑师玩遍各种图层和各种match cut的操作也是真的很完美,音效,情绪,事件,时间,剧情上的match cut都用到了,一看就是剧本安排和剪辑后期的大工程,完美发挥。
一个周一的下午 再次包场!
温馨浪漫的家庭回忆录新上映的🎬#电影此心安处# 预告片的确不足以吸引我 冲着TomHanks去看的 探讨了婚姻问题互相忍受和放弃梦想的话题片中再次出现的摇滚乐大事件🎵50sThe Beatles披头士作为现象级的乐队登上电视直播,被称为英伦入侵(British Invasion)。
🎵70sThe runaway逃亡乐队-Cherry Bomb 樱桃炸弹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本片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个方框来转场,用蒙太奇的手法讲述了这个房子里的故事。
从印第安人居住殖民时代,串联起来美国近代史的大事,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二战后的婴儿潮(Rose和AI的三个孩子),玛格丽特和理查德的独生子女,现代的黑人居住者,体现出时代巨变。
【被玩的历史梗】喜欢殖民时期的房子🏠暗讽美国人喜欢殖民文化吗最后刨土刨出来印度人的项链、本杰明·富兰克林、主线故事+碎片故事(飞行员家庭、沙发制作者、黑人一家三口雇主和白人保姆)不懂这里有什么PC一些反转:飞行员父亲鼓励女儿的飞行梦想,父亲最后死于流感而非坠机。
没看懂的地方:白人保姆闻马蹄莲还是百合花说自己嗅觉失灵?
这是什么梗?
拥有一间房子可太难了啊!
关于一个房子百年的故事,美国人也买不起房哈哈还有那些税!
想起外教老王说他也参Navy去越南🪖【三代人的线】 1.父子线A I艾尔二战老兵为了养家放弃了梦想Richard放弃绘画当了保险销售员弟弟勇敢追求梦想参军海军越南战争2.女性故事线Rose做家庭主妇放弃工作做账本记账员的机会Margaret做家庭主妇放弃去工作萨曼莎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女儿实现了母亲的梦想,成为了律师”卖不卖这个房子成为夫妻经常吵架的家常便饭,她一直想要独立的空间,她说她爱这里 爱这间房子“115号”直到片尾才看见这个房子的全貌,周围的这个社区。
这是我2025年首个五星好评,也是首哭。
这很难得,因为最近的电影都很难哭。
Great 是因为它像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虽然剪辑跳跃,时间混插,但是恨不得从万物之初讲到现在的条理,很完整。
但是它所展现用的方式又很small,一个镜头,一扇窗,都只是很小很小的片段,画面,用这些小小的点,闪亮地连接成一部画卷,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段坎坷都闪现。
这真是一部很妙的电影!
它的small还体现在正好把人的一生嵌合在里面,或者说我们一生中必须经历的选择,重要时刻,会遇到的困境,矛盾,会体验的快乐,幸福。
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个月亮的照耀里人们遇见,相爱,生儿育女,在一起或分开,健康或生病,记得或忘记,从古至今,来来去去,经久不息。
再一个以小见大的点是男女主人公,有意或者巧合,用他们来怀念Forest Gump,现在他们说致敬,也是妙不可言!
Richard和Margaret过上了Forest和Jenny没能过上的一生,阿甘过得惊天动地,Richard过得平凡无比。
Jenny过得随心随意,Margaret过得时时憋屈。
那一对最后在一起了,这一对从一开始就在一起,最后分开了。
太妙了这个电影。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同一个空间里,Here,瞧瞧这,多么切题!
文艺的汉译名又是另一个绝妙的点子,此心安处,立即把历史,人具体的一生升华到精神层面,高级!
无论历史如何变幻,人们如何聚散,我们最需要的仍然是心之所向,它或许因为时代的变迁,世俗的责任,被阻碍被牵绊,但希望最后,我们都能找到那个让人心安的故乡,最初的梦想。
我真的好爱这个电影,它说了太多太多。
人还是这个人,脸却不是那张脸了;脸还是那张脸,人却不是这个人了。
评AI换头术在电影中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拍电影似乎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电影好不好看,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形式大于内容。
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吗?
就像旅行,追求的是出片,常常一堆人花大量时间挤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等待拍出一张特别的照片。
至于旅行的意义,谁在乎?!
现在来说说影片的观后感: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主角是这座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房子,它记忆混乱,跳跃在远古时代至疫情时期,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有爱有悲,有愉快有愤怒…这座房子既是家又是禁锢梦想的牢笼。
家既令人渴望又让人想要逃离。
尤其对女性,尤其对早婚的女性。
特别讨厌影片的结尾:清醒着的玛格丽特十分讨厌这座房子,但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她却“爱这里”,强行正能量。
还有另外两个家庭,一黑人,一胖人,这是美国电影必须有的多元化吗?
老影迷阅片打卡~(照例贴几张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