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喜欢的纯动物电影,人类在这类型影片中,就是个引线或者点题的“道具”。
导演用了7年时间,把这部电影送到观众面前,国内的导演,现在谁还会有这样一份心?
电影镜头未有多唯美,但真实而漂亮。
小猴子从一开始对自然茫然恐惧懵懂到逐渐融入,在音乐的衬托下水到渠成。
当它放弃回到人类身边,把项圈解下来的时候,这只大自然的孩子就真正回归了!
在自然中活着,虽然各种艰险,但那是真正的活着!
电影情节比较单一,但细节值得玩味。
不推荐带小孩子看,这不是动画,也并不搞笑,孩子没那个耐心,同场的退场好几个。
也不推荐成人看,除非跟我一样喜欢纯动物电影或者喜欢《动物世界》、《人与自然》。
PS:如果虫子镜头少点就好了!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纪录片也可以作为一种类型影片在中国影院上映了,记得十几年前看过一部叫庞贝最后一天的纪录片,看完后为庞贝古城中人们纠结的命运担心反复了好几天,从那时候开始知道,纪录片早已不是新闻那种简单记录映像的感觉,还可以拍成那样,什么样,好莱坞商业大片样!
大量俗套情节,定格抽帧,降速变速,凝固画面,油画风格,视觉冲突等等。
不过多年看电视纪录片养成的习惯,还是习惯看一些带解说词的纪录片,总是觉得加上了解说,纪录片会提升一大块逼格,那种阴沉的,厚重的男声会让片子看起来更真实。
总之,我是强硬的解说词纪录派,吉加·维尔托夫那种摄像机眼纪录派别会很讨厌我的。
扯远了些,关于本片好的地方:本片貌似继承了些帝企鹅的拍摄手法,宏大的景别加上大量拟人手法的拍摄,从失事,冒险,探知,甚至抢美这种情节能看得出来,这完全是向好莱坞借鉴的商业俗套,基本上有别于传统欧洲那种强调哲学,强调文艺的解构,分割,重组,从大而小的做法;在文本方面拉近了与观众的联系,降低了对观众观影的要求,适合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全年龄段观看。
同时它保持了自然风光纪录片那种一贯的高饱和度,丰富的影调,通透不闷的画面风格,能看得出来摄影团队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导演在强调静帧画面油画美感的同时加入大量主动蒙太奇组接,带来一种强烈的自然带入感,再配上3D效果,更加身临其境,动物,植物,光线触手可得,可视性是比较高的。
另外音乐确实不错,两字“应景”。
今天看片的时候,周围的熊孩子很是兴奋滴讨论此片中的动物,甚是烦人!
不过这也或多或少说明了这片还是很能吸引熊孩子注意的。
一般的地方:有些可惜,几乎无台词的表现手法,在表现“萌”上拉低了影片不少的分数了,这方面,帝企鹅日记用配音强化萌感的手法比它要高明的多,又或许本片根本就不是一部靠卖萌的片子?
那它是什么片子?
宣传环保的?
它英文原版的名字更是看不见半点萌字,可是倒霉的中文版为啥要取萌字呀?
很是奇怪?
联想起看过的《博物馆奇妙夜》,《加勒比海盗》中的猴子,这萌角色塑造上感觉也是还差一些,我更希望看见那种贱兮兮的,坏呼呼的与人为敌的小猴子。
最后,总是有种感觉,这片有点像没有解说词的动物世界。
是不是这么说对导演不敬呀,呵呵
【一个圈内人的几句话】如果有一部电影,没有豪华大咖阵容,没有IP群众基础,没有狗血撕B剧情,宣传不靠女主出轨,不靠男主吸毒,只有一个叫蒂埃里·拉格贝尔的法国导演带着他用7年拍下的一片森林,讲述一个在大自然里发生的故事,你会来看吗?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就是这样一部浑然天成的作品,当我们在票务系统选择电影时,会不会看到这部主演为“僧帽猴,毒镖蛙,独角仙,南美角雕”的另类影片?
我们看到时,又会不会只是一扫而过?
影片上映前,业内的各类发行机构都对影片进行了票房的预测,100万,200万,300万,没有一个发行机构看好这部无法炒作的天然电影,“没有明星就没法炒作,连媒体都不知道怎么报,观众更不会买账,更何况,连个暑期档都没赶上”,他们说。
然而事实是,影片上映仅仅两天,在9月这个全年票房最低迷的时期,在排片只有4%的情况下,《亚马逊萌猴奇遇记》的票房竟然冲破了1000万,一票难求。
这部已经在37个国家上映过的佳作,在中国并没有遇冷,不得不说,发行商们真的小看了观众的力量。
9月4日,导演拉格贝尔先生从巴黎飞来北京出席首映礼,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
站在银幕前的拉格贝尔,一头银发,从容自若,“它不仅仅是部电影,更是一段旅程,或许对孩子来讲,这段旅程更重要,通过这段旅程,他们可以看到这个星球的美。
”其实,《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并不是拉格贝尔先生在中国上映的第一部电影。
早在2006年,他的处女座《白色星球》就刮起过一阵保护北极熊的热潮。
拍完北极之后,导演又来到了亚马逊热带雨林这片绿色星球,一呆就是7年。
这个星球庞大得很,人类只是其中一个物种,还有数不清的动物、植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看同样的月亮,饮同样的水,上演悲欢离合的故事。
如果你在电影院,已经看够了撕B大战,看够了借钱堕胎,看够了车祸失忆,你可能需要一部另类的影片,来颠覆你对电影的理解。
自从知道了一些自然博物界牛人以来,我常常为自己对周遭事物的无知感到羞愧。
我跟着一群植物爱好者去爬山,每见到一种使我惊奇的花草时,队友便会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反应过来那是什么——并且精确形容到部位,比如“这是某某草的未开的花”,“这是某某的叶子”……这时,一股迟钝的酸涩感缓缓袭来。
毕竟,在过去的岁月中,我虽算不得博学,但自诩对花草虫鱼鸟兽等大家都熟视无睹的东西还算有点敏感。
而现在,在面对这个世界时,这些人表现得仿佛他们比我对世界更熟悉。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时,也不时有着类似的轻微的焦虑感。
当镜头缓缓展开,跃过茂密深邃的丛林、沿着宽阔的河流滑过,最终定格在了一片人类居住地上一只尾巴卷卷的猴子身上时,一时间很难猜想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会去猜想,坐在笼内的这只名叫小Sai的猴子是卷尾猴吗?
当飞机失事,剧烈地颠簸震荡时,小Sai惊慌失措,关在笼内的它只能不断尖叫,急促地转着圈却出不去。
两只长得像猪却有着浣熊尾巴的动物,它们凭着长长的嘴和看上去并不灵巧的爪子,凑巧的、奇迹般的打开了小Sai的笼门。
这又是什么动物呢?
然而很快你只能停止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奇幻的亚马逊森林,镜头每滑过一处,所见之景皆是你不认识的。
叫人想起列维-斯特劳斯对热带雨林的想象:“如果有人告诉我在地球相对的两面所发现到的同类的动物和植物,外表会相同的话,我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
我想象中的每一只动物、每一棵树或每一株草都非常不同,热带地方一眼就可看得出其热带特色。
” 小Sai在丛林里游历的所见所遇似乎也是如此,刚一出飞机蚊虫便袭上了身,缓缓移动着的多足甲虫、发出莫名叫声的大嘴彩色鸟儿、或潜伏或奔跑着各类野兽、肥沃土壤中到处丛生的高高低低极度茂密的植物……热带丛林以它顽强的原始鲜活力占据了你全部的大脑。
也许突如其来的热带雷雨避无可避,而清晨依旧会将你唤醒,阳光从高处的树木间的缝隙间穿过,将森林照射得雾气蒸腾。
我们历来在文学中看到有关森林与河流的主题,而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成为了一只猴子,谨慎地、小心地、无知地、壮着胆子体验着这片地球上最古老的原始森林,在第一次遭遇危险时便连滚带爬地跑回已成残骸的失事飞机中。
人类究竟有多贪恋自然呢?
猴子不会去触碰毒蘑菇,我们却可以让它去吞食,并在它中毒眩晕之后给了它一个漫长而迷乱的梦。
梦里它还在亚马逊河上漂流着,它随树枝冲入了瀑布,水漫过了眼睛和耳朵;岸上的树丫上立着一只猫头鹰,一面转头,一面深深地眨了一下眼睛……白天的遭遇混乱地重演,那是它如初生般懵懂而无措地、独自经历的亚马逊。
这个亚马逊,既展示着它的蓬勃生机与无心的残酷,又脆弱地经受着人类的戕伐。
于是我们很不浪漫地,要看到文学主题变成环保主题。
可是又有什么关系?
无论它是生机勃勃,还是满目苍夷,没有人能拒绝亚马逊。
“今日有两部新片上映,其中《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以530万元的实时票房超越《华丽上班族》成为本周上映的新片里票房表现最好的影片。
”9月4日16时,光线影业微信公众号发布票房数据。
最终,在排片率仅为4.25%的情况下,《亚马逊萌猴奇遇记》这样一部适合全龄观看的影片,首映当天便取得650万元票房(截至9月4日20点30分)。
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不乏好莱坞动作大片、歌舞片、文艺片、爱情片、战争片等类型片,《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却在上映2小时即拿到500万票房,其上座率从上午5.94%到晚上21.52%持续攀升,力证影片的水准和影响力,连特意赶到中国参加首映礼的法国导演蒂埃里•拉格贝尔本人也觉得非常惊喜。
在当日大盘未能破亿的情况下,《亚马逊萌猴奇遇记》成为票房担当,在排片并无优势的情况下逆袭创造642万元票房。
无独有偶,7月,《大圣归来》也以公映当天10%的排片率收获1792万元的票房,之后票房一路飘红。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可能将成为又一个“现象级”票房奇迹。
从这些映前“被低估”,映后却以观众口碑的推动获得成功的影片不难看出,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经历变革。
不少电影人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在波动,逐渐转向成熟。
邀请大腕参演、砸钱做特效、制造噱头吸引观众已不再是票房的强心剂,“娱乐至死”也不是观众走进影院的唯一目的。
尽管“唯票房论”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院的排片,但“娱乐”已被重新定义,它不再等同于表面的喧嚣、感官的刺激,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精神意义上的愉悦。
毕竟,如果买一张电影票只为娱乐,只会让电影愈来愈“廉价”。
因此影院不再是商业片独揽天下,而是更多元化,给观众以多种选择,院线生态才会更好,观众也越来越有耐心,而是只是把看电影当做一种快餐消费。
尤其在近期,愈加能看出观众在选片时已不会被宣传“牵着鼻子走”,不少影片在票房表现不俗的同时,也获得极好的口碑。
而观众对这类电影的讨论也更深入电影本身,而不局限于娱乐八卦。
《大圣归来》、《烈日灼心》等影片即是最好范例,电影以质取胜,观众也绝对买账。
此次《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之所以能带动一股观影热潮,不外乎也是如此。
它是一部全由动物出演的影片,虽无对白,但却不是“动物世界”,它剧情丰富,悬念迭起,加上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制作人布鲁诺•库列斯的绝妙配乐,使得很多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表示,正是因为没有语言的干扰,他们才可以真正进入亚马逊热带雨林,倾听自然的声音,这才是最好的语言。
然而,为了能让观众有这样的观影体验,拉格贝尔前后花费了7年时间。
影片拍摄极为辛苦,导演对镜头要求甚高。
一位摄影师为了拍到美洲角雕,在40米高的树上呆了整整6天,因此,影片里的镜头才能做到独一无二的。
在电影工业发达的当下,这样的拍摄方法几乎等同于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的差别,但潜心做好电影每一帧的“匠人之气”,才最能打动观众。
因此,好电影,观众是等得起的,而只有不以功利心制作出的电影才是观众所需要的,这也应该是电影的底线,《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就是一个佐证。
更难得的是,这部影片没有年龄门槛。
有观众表示,从影片中,孩子看到的是“自然“,成人读出的是“社会”。
孩子看到小猴在自然中求生的艰难,成人看到的是猴子“背后”的自己,一路走来,摸爬滚打,酸甜苦辣,百般滋味,终究长大。
事实证明,没有喧嚣与商业元素,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愿意看一部“安静”的电影,这才是电影最好的生态。
一部几乎都是动物出演并且没有旁白的电影,注定与高朋满座的商业电影无缘。
上海的影院排片表不太给力,而实际观影时发现居然有一对情侣观影中途退场,显然大部分人的观影习惯和口味与这部电影大相径庭。
还有观众的观后感都是此片归类极不明确,即不是正规的剧情片,也不算是彻底的纪录片。
纵观全片,剧情主轴隐约可见,表现手法偏向纪实。
如果要追究表达主旨,那么指向性也不算明确,每个观众心里会有不同论断。
随着剧情不算明朗地推进,我从中看到了其他2部电影和2部纪录片的影子——《少年派》和《丛林赤子心》,《荒野求生》和《动物世界》。
我个人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这部电影的。
首先,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亚马逊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所有动植物特有的艳丽色彩。
除了叫不上名字的动植物以外,热带雨林标志性的几乎每日一雷阵雨成为了那里所有生物的每日一测验,每种生物都在天敌与天气的考验下逐步进化完善。
除了主角僧帽猴呆萌可爱,也不乏其他模样逗趣的生物。
食蚁兽的长鼻子特写镜头让我以为是谁家的吸尘器吸头,在风中伫立的角鹰从背面看像披着大衣沉思的领导,那棵在高处长有丰硕果实的树全部树干布满了锥形大木刺,像极了古代的刑具。
第二,萌猴作为外来的和尚,通过一系列的艰难困苦(实在因为脸盲症延伸到了动物身上,萌猴和雨林里的当地猴傻傻分不清楚),从被猴群排斥到边缘化直至最后猴群领导层默认了它的存在。
萌猴从被人类呵护的温室花朵,变成了山谷里坚韧不拔的野草。
萌猴是聪明的,第一顿饭就是鹦鹉嘴里抛下的果实,鹦鹉摘下来再扔下至少说明这些是新鲜的。
后来找到猴群,厚着脸皮模仿它们,再加上天性学会了用石头砸开坚硬的果实。
最后,萌猴在影片结尾遭遇和抵御了一次诱惑。
它被电锯声吸引,来到了充满熟悉的人类味道的地方,面对小女孩手里的诱惑,它犹豫了,但是最终选择回归充斥未知危险的雨林。
那里的雷阵雨、猛兽的攻击、猴群的排斥,成为一心求生的萌猴野化的必修课程,而它也交出了令它自己满意的答卷。
当萌猴找到自己在雨林的位置时,它毅然扯掉了脖子里的红色项圈,从此宣布它不再是人类的宠物,也不是雨林的过客。
这一段落的笔墨不重,但对于萌猴的成长历程是不可或缺的,“小圣”终于回到了它的“花果山”。
最后影片有几个疑点,影响了我对主题的判断。
一,飞机失事后,飞行员还清醒地移动身体到了飞机舱外,如果他生还为何不救回萌猴或者至少释放它;如果他不幸遇难,那就不会让观众以为人类缺乏责任心。
二,追杀萌猴的豹子是怀孕还是发福?
追杀的时候动静不小,但是速度很慢,这分明是逛淮海路的节奏。
据说是当地野生动物园的明星,但是这身材貌似没保持好。
三,这个不能说是疑点,主要是我的猜测,最后环节萌猴扯掉项圈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
另外,是不是也考虑因为无对白,项圈是用来区别于当地猴子的象征,便于观众理解剧情。
四,文广局是不是对这部电影动刀子了?
最后的定格镜头就是一片绿色的雨林,就是这个突兀的画面把电影剧情瞬间切断。
而豆瓣网出现的许多动物截图,在影片里都没看到。
总而言之,影片最后还是希望人们的思维焦点引向动植物、人类、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上。
而多少年来,人类把自己凌驾于其他动植物以及自然之上,导致动植物种类减少、自然环境恶化。
如果把眼光放近处,那么对于每个人的启示就是成长和成熟最终都要经历重重考验。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又是这种以动物为主角,没有一句台词,光是凭这个故事观众能认识大自然的珍奇动物那种。
虽然拍这类型片,除了像前面说的展现奇珍异兽,还有就是热带雨林。
虽然风景独特秀丽,但就这部看下来我不是很喜欢,不知道为什么。
我觉得故事还是不够精彩,有大起没大落。
总之,爱看不看。
从小由人类养大的小卷尾猴(又叫僧帽猴)因为一次意外坠机来到亚马逊森林,毫无野外生存经验的它遭遇困难重重,更见到各种前所未见的“奇怪生物”,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它开始结交到新的小伙伴,相处甚欢,再次遇到人类小女孩用食物引诱打算“驯养”他的时候,小猴转身离开,回归到属于它自由的大自然族群。
亚马逊生态圈的循环之美: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动物题材电影是个大概念,且以影片真实程度分,都可以划分出好几类。
虚构度最高的是动物故事片——好莱坞的最爱,《新灵犬莱西》、《夏洛特的网》、《101忠狗》都属于这个类别。
这里,动物纯粹被设计来表演,与人类互动多,行为也完全拟人化,更像童话故事。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整体印象(包括它自家的宣传看)都是动物剧情片——即用客观纪录捕捉画面,再按照设定好的剧情剪辑完成的电影。
这种电影里的动物们通常会更真实维持自己的自然习性,让•雅克•阿诺导演之前的作品《熊的故事》《虎兄虎弟》和《狼图腾》就是这种。
还有另外一类,我们称为动物人文纪录片,更加真实地还原整个自然生态,它不是单独围绕一只主角动物挪不开脚,它所展现出来的是整个和谐美妙的自然系统。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也有这个特点在。
小猴闯回亚马逊森林之后,我们通过它的眼睛遇见了各色奇形怪状的生物,像在翻百科全书一样的“科普感”,特别像雅克•贝汉导演在《迁徙的鸟》和《微观世界》里的物种罗列,只不过《萌猴》不按单一鸟类,不按微观宏观,它换了个维度,描绘共存于亚马逊生态圈里的不同生物。
郁郁葱葱的亚马逊森林,万物诗意栖居,喜悦而迷醉,天人合一的厚重感。
看这样的电影的感觉很像在读济慈的诗,“这时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仿佛触手可及的自然整体感活。
循环不息的美和生命之流。
人的精神所经历的,是摆脱所有尘世纷扰的解脱,感受大自然神圣的力量和永恒的光芒。
毒蘑菇之梦和小猴的选择:动物的生态价值凸显《亚马逊萌猴奇遇记》里,小猴闹饥荒时懵懵懂懂吃下毒蘑菇之后,躲到树洞里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被水流冲下瀑布差点身亡,梦到鳄鱼和猫头鹰的眼睛。
在让•雅克•阿诺《熊的故事》里小熊也有几乎一模一样的遭遇,它在吃下毒蘑菇之后闪回的恐怖印象是大熊被压死,青蛙四处蹦跳。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种极度拟人化的幻觉设计,将小猴的感情和“思考”凸显,模拟心灵共通的可能。
“极端人类中心论”认为人作为万物灵长,地位高等,动物是愚蠢不完美的,就算出现在人类身边也是配角。
而这部片的最后,小猴在看见大片森林被砍伐烧毁,人类小女孩拿着水果引诱它靠近的时候,却毅然选择离开,回到树梢上小伙伴身边,把以前人类给它戴上的红色项圈一爪解开,这时候的我们作为观众,却会觉得,它追求自由无可厚非。
小猴跟人类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是被关在牢笼里的,坠机之后驾驶员自顾自落荒而逃,根本没想到身后还关着的小猴,还是长鼻浣熊来救的它。
但当小猴跟同类生活在一起,即使被“黑脸猴王”打伤,也有小伙伴下来暖心陪伴舔伤口。
于是会让人想到《狼图腾》里离群的小狼,即使陈阵百般呵护,它也终究是“被驯养”式地绑着铁链躲在狼洞里,听其他人的喊打喊杀,人偷狼的食物,狼咬人的羊,平衡被破坏大家都没好处。
动物题材电影越来越多被接受,意味着动物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更多的重视,另一个侧面也折射着一个地域受众认知水平的提升。
动物题材电影已经在法国、美国、日本等地占据一定比重,甚至还有一个梅尼古特动物电影节专门为动物电影举办。
如今在中国也逐渐升温,早前《狼图腾》国内票房达到6.97亿(虽然据说没回本),但被选为今年中国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代表。
这种动物人文纪录电影很耗时间,《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光是拍摄就用了18个月,纪录物种种类之繁多令人大开眼界。
《迁徙的鸟》前后共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微观世界》拍摄时间长达十五年。
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感官享受是真真切切直抵内心的。
希望很快可以看到更多中国导演拍出的“动物电影”,看到更多敢于沉下心来热爱大自然的电影艺术家。
这是一部没有对白的3D影片。
故事架构其实十分简单,讲的是一只从小关在笼子里,被一个墨西哥小女孩养大的亚马逊小猴在一次飞行运输过程中意外坠落到亚马逊热带雨林;离开了人类圈子庇护的他,怎么样从笼子里逃生,又怎样开始学会自己找吃的,接着学会和真正的“同类”打交道,最后给自己的生命取向一个完整完美的交代的故事。
按照这个逻辑,影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放逐”、“寻觅”、“深入”和“知返”; 在“放逐”过程中,小猴先是被一群奇怪的“貘”(形象参见经典动画《神奇宝贝》里的索利普)救出了笼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次他获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可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份自由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走出了飞机的他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有,他能做的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踩一步是一步,渴了抬头喝雨水,饿了学地上的各种生物吃各种乱七八糟的食物,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很长时期的寻寻觅觅:昨日放到碗碟里的还是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今夕却只能对着一轮残阳一汪剩水在枯藤老树里犹如一条丧家之犬。
踏上了“寻觅”之旅的小猴尝试着吃了很多以前没吃过甚至都没见过的东西:野果,山菜,菌类甚至是树叶,而在漫长地觅食过程中,他毫无意外地食物中毒了,倒在一堆灌木中睡了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被另一只同类的亚马逊猴弄醒了,很惊讶地发现自己在这个星球上还有同类以后,他很高兴地跟着那只犹如天使的同类回到了种族聚居的地方。
随着自己渐渐地“深入”雨林,他也学会了很多本应属于他的“天性”。
在群落里,一开始大家对他还不错,打猎用餐都邀请他一起行动,可后来猴老大发现这个同类虽然看起来跟他们一样,但行动缓慢,碰到大型天敌的时候警觉性也很低,便认为他是一块种族的“短板”,从此不再过多理会他。
他也深知自己跟这群“同类”实际上已经大相径庭若干年,虽然拥有一样的毛发和身体构造,却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但是如果自己冒然离群行动,那无异于自掘坟墓;因此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吃同类打猎剩下来的东西。
白天猴老大带着小弟出门打猎,他就远远跟在后面,等弟兄们吃饱了喝欢了,他再从隐秘的地方跑出来拣点剩菜剩饭;晚上趁大部分动物都休息的时候再自己出门探险,寻找自己的归宿。
走着走着,在一天凌晨,忽然从正前方传来一阵伐木电锯的声音。
小猴子能感觉得到,这便是他寻找多时的,那个虎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的花花世界。
跑过了一堆又一堆倒下的树木,又走过了一摞摞垒起来的檑木,忽然一座小木屋出现在了他面前,抬头一望,忽然发现一个小女孩正在向他招手,还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类似饼干的东西。
他犹豫了。
在他的世界观里,一边是痛苦的追逐,一边是追逐的痛苦。
但是最后他选择了转身离去,如同从来没有来过这个木场。
他来到河边,亲手摘下了那个曾经陪伴他长大的红色项圈,沿着河边又回到了雨林深处。
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被称之为“伟大”,不是因为拍摄前期的资金多,更不能因为后期的广告或者票房收益高。
而是每个观众能从这样一部可能看似普通的作品中看出人间百态:有的人觉得看到了“自然”,可有的人能感觉到“社会”。
有的人把自己的情感套用到猴子身上看到了生活的辛酸苦辣,但有的人可能只是觉得导演在意淫而已。
听到有些朋友表达了看这部电影坐不住的声音。
的确现在的社会环境太急躁,大家都在疲于奔命,奔在路上吃早餐,追着快到站的公交车,去餐厅吃饭一个劲催菜。
但是问问自己,上一次悠闲的在家喝茶听音乐是什么时候,上一次静静的看小说看到哭看到笑是什么时候?
我们在什么都求快的环境,满足了自己的生理需求,我们的精神还是空捞捞的。
于是就希望要去看一些刺激的电影,让肾上腺素加速上升,又带来生理上的快爽。
试问,看完这些电影,你学到了什么?
你思考了什么? 回味电影里的香车美女,徒手登天,屌丝逆袭,机器大战,你从来就没有感觉到一丝丝无聊吗?
越有理智的人是越会做一些切合实际的事情。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我看了首映礼,表面上是部给小朋友看的动物电影,而事实上,在陪孩子看电影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洗涤,如此优美精良的制作,广阔的大自然景观尽收眼底,暂时在这83分钟里,静下心什么都不想,品位大自然给我们的瑰宝,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去了解一下地球的另一边,比去看那些刺激激素的东西,真的要有回报。
瑞典的孩童电影,谁小时候不会和同名的孩子发生点什么有趣的事?
儿童喜剧
2020/08/18三創公視兒童影展。滿可愛的故事,只是結尾有點太幼稚了。
看过的第二部Sune系列电影
Sune VS. Sune @2020-06-13 13:16:19
Sune VS. Sune
没想到还挺玩好玩。班上有同名的小孩,怎么办?想起来初中班上有三个刘军,于是老师说,一个叫大刘军,一个小刘军,一个刘附军……
Sune VS. Sune @2020-06-13 1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