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无形杀》,有点想法。
一、偷情偷情之事自古有之。
古代中国对待偷情的一般都是浸猪笼,而古代欧洲则相反,曾经有一段时间偷情甚至是公开的。
当然,从法律上说,古代中国的做法显然是违法犯罪的,而古代欧洲则于某些道德相违背。
在我看来偷情并不是什么大事,至少于法律无关。
电影里的网站编辑也说了,这件事闹的这么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推动。
偷情,很明显源头还是在于各自的家庭和环境。
女主角一个人在家,孤单寂寞,男主角妻子怀孕,无法享受正常夫妻生活。
这样干柴烈火在酒精的作用下一触即燃。
我之所以强调客观原因是因为偷情在人性的某些层面上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它会照成不良后果,也与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不相符。
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你身边的人有偷情的,更多的还是应该从自身的来找原因,然后再解决问题,而不要一股脑的把责任全部推倒别人的头上,更不应该像一个怨妇怨夫一样歇斯底里,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
二、隐私现在的网络及其普及,而在网络上几乎是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的。
所以,当我们上网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这种保护不是想当然的。
取个假名,设个秘密,这只是最基本的。
同样如同电影里所说的,黑客虽不能无所不能,但是通过一些手段想找到某些东西还是很简单的。
同时还有你周围的朋友、熟人,并不能保证他们不会爆出你的料。
可以说,人肉搜索之所以能把一个人的资料查到那么的详尽,绝对是有熟人在其中使坏的。
另外,重要的个人信息最好还是不要存储在电脑中。
电影里的视频肯定是存储在电脑上然后被黑客们找到才得以流传出去。
三、暴力女主角是怎么死的,这是影片最后记者追问警官的问题。
警官没有回答,其实看了影片的人都知道,女主角为什么会死去。
这也是在兴起人肉搜索后出现的一个话题——网络暴力。
女主角的死还只是电影,现实中并非没有出现过因为网络暴力而死亡失踪的例子。
网民们在宣泄自己因为各种原因积累起来的愤怒时(这个在人性层面上同样是可以理解的),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忽略自己的这种愤怒会给更多的无辜的人带来的伤害。
四、政治电影里的网民之所以会对偷情事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源自于某些幕后黑手的推动。
在电影中还只是一个民事,我们假设一下那一年的动乱,如果在当时有网络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很显然网络的即时性、无序性和易于引导(煽动)性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隐患。
那么就政治层面来说,国家会对网络控制的更加严格,而这种严格又带来一个新的矛盾,就是网民对信息透明的要求与国家控制。
五、理性以上种种,如果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
无论是偷情、隐私、暴力抑或是政治。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们的网民并不成熟。
当然,这对于经历社会急速变化的中国人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并没有做好如何面对这么大量的真假难辨,是非难分的信息的准备。
补充:这里我说了几个可以理解的。
之所以说是可以理解,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想想,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自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愤怒。
好久没看到情节这么吸引人的国产片了。
作为一部商业片,可以算优良了。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奇幻的穿越,没有特效,没有打斗,没有大导演,这样一部老老实实讲故事的国产片,真的很少见了。
影片探讨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人肉搜索。
男女主角不应该认识,认识不应该见面,见面不应该再联系,联系之后不应该上床,上床也不应该录视频,录视频后不应该传给对方看,传视频的时候不应该睡觉,睡觉前不应该不关电脑,不关电脑不应该不关QQ,老公不应该偷看老婆QQ, 偷看完之后不应该发帖子,发帖子不应该啥都写,看帖子的网友不应该人肉,人肉之后不应该太认真,认真之后也不应该去找男女主角,找人也不应该太执着,女主角老公不应该赶走老婆,女主角被赶走之后不应该去坐船,坐船也不应该晚上一个人出来,小混混也不应该看见美女就起色心,起了色心也不应该有行动,有行动也不应该在船舷附近……故事虽然很不错,可是导演的拍摄方式中规中矩,如果换一个导演,可能会好一点……2010-09-02无形杀.Invisible.Killer.2009.CN.DVDRip.XviD-XTM
和其他观众一样,初看片名,我也以为这是一部武侠片,或者黑帮片,动作场面肯定是少不了的。
在电视上(cctv6)偶然看了一个片段,发现从对白、演员到道具行头,都是纯正的大陆版——如果真是我根据港片观影经验而猜测的那类题材,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幸好它不是。
网络游戏以及由此而生的网恋直至ONS,手机自拍,视频曝光,论坛,帖子,网络推手,人肉搜索……这些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大银幕上,好像还是头一回,我立刻关了电视,去网上找这部片子——网上看片可以不插播广告。
总的来说,该片在技术上中规中矩,比较干净,没有拖泥带水。
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两点:其一,导演是站在“新闻视角”上,采用了零度叙述。
因为以上列举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高频词汇,都是“高爆手雷”,其本身具有的丰富含义足以使影片充满张力。
其二,编剧几乎不需要动用想象力,这类故事在网络论坛,在门户网站的社会频道,在电视台的晚间新闻……随手可得,在复制剪切粘贴之外,编剧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安排了两条时而并行时而交叉的线索——无头尸案和千里追踪当事人的DV镜头——吸引着观众揭开谜底。
就像寂寞网友们热心关注的那些被精心包装的无聊事件,最终结果难免让人有些失望,并觉得意犹未尽。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作为电影,它过于单薄了。
剧中人都在面无表情地背诵脚本,就连死去的女主角,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死去”这个动作。
导演不过是把各种流行元素拼成了一幅平面图,而没有展现出立体的人性。
如果仅仅是看社会新闻,哪怕是加长精编版,也没有必要专门花钱跑一趟电影院。
我一直要求自己在写影评的时候对电影作尽量公平的判断。
但是不得不说对于一个有自我感情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就像虽然已经和不同的朋友去电影院看了三次变形金刚2但是仍然不免在刚刚看完720P的高清版之后坐立不安面红耳赤。
我给了变2高于大众的评价,这是我明显的偏向。
而对于这部《无形杀》我也要给予明显的偏向性恶评。
我觉得这部片对话题的浪费和思考上的不作为难以让人接受。
我想说可以,拍电影一切都可以。
你小成本独立制作,可以;你没有大牌明星,可以;你讨厌华丽和商业回归朴质,可以;你不含蓄改编而直接引用社会问题,也可以。
但你不能太没有自我,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完全没有准备好的作品,一段现实故事改编题材混杂上一点点的惊悚混杂上一点点的悬疑混杂上一点点的讽喻混杂上一点点的表现主义再加上浅尝辄止的思考使得整部电影完全没有风格,彻底的不伦不类。
你作为一个导演作为一部在影院上映的电影而非记录片,我觉得你还是要对自身挖掘题材的深度和观众的观影习惯负责的。
说实话王竞导演不是没有能力的。
去年的《一年到头》具有很高的水平,完全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里的佼佼者,我相信那部片子给导演自己带来了相当的知名度和信心,以及很多的潜在投资者。
很多拍现实题材的独立导演走红以后开始商业化。
我们王竞导演在发布会上表达了自己不会走商业化的理念这让人很欣慰。
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太多想走商业路线想装酷却装不好的片段。
这让我感觉很尴尬。
最明显的恐怕就是开头莫名其妙的一起追捕。
模仿港片的痕迹重的让人啼笑皆非。
防爆特警,重武器,监视器,连续剪辑,景深镜头,跟拍,动则一群警察按倒一名罪犯,大声的吼“哪个动我就打死哪个”(设计台词)。
我承认一部电影当然要开一个好头,但是这样脱节夸张却与主线无关的情节只要稍加思索必然让人感觉不协调。
前5分钟剪切与节奏雷霆万钧之势让人瞠目结舌,结果后面立刻阳痿慢的一塌糊涂。
光是印小天被提审这么一个简单的画面,硬是令人发指地给了开门的警察5秒钟左右的小动作和侧脸时间。
再按说记者与网民的线索只是带动发展的支线剧情,但是镜头却仍然可以稳定在两张囧脸上一停就是十来秒钟,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接着就是无头尸和为时不短的床戏。
这两东西完全就是为了显得片子商业一点儿存在的,忒不地道了。
床戏部分我认为根本就应该删去,单不说那个配乐多么让人毛骨悚然,后面播放手机里的短片时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女主角裸身陶醉的神情,相同的东西在很短的时间接连出现是很忌讳的一件事,让观众明显感觉到重复。
而无头尸的出现更是让我感觉特别别扭,你已然一个准备在CCTV6播放的现实主义题材,又轻又缓的节奏又不准备走悬疑路线,突然冷不丁丢一个滤镜然后来具无头尸,这是多么无厘头的一件事情。
最让我崩溃的事情是无厘头完立刻又搞出喜剧效果,这边尸骨未寒呢,两个貌似摄影师的男人一段非常2B的对话又出现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毛了。
导演不愧是老老实实拍小成本的,稍微多两条线索就在剪辑和衔接上弄的扭曲严重了。
当然尝试商业化并不是大错,不能够成为我给恶评的原因。
而片子真正让我觉得不能忍受的地方是其对人性与事件背后所能引起的思考想当然的忽略,和对电影本身艺术魅力性的无视。
人肉搜索,婚外恋,公民隐私的保护,网络监督的“度”。
这其中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一个足够深刻的话题让导演好好的来讲娓娓的道来。
而再直白一点来说,女主角的死因,男主角的过错,网民愤怒的来源也都是可以尝试表述与探讨的内容。
现实主义不代表就是一直的描述事实全身心的投入到怎么把一个故事说圆说明白。
你至少要给出一个可以摸索向前的方向引领起观众思考的开端,而不是让别人在看完全片之后只会伸个懒腰觉得乏味然后迅速投入到别的事情中,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就叫失败。
我在这里看到的就是一个失败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毫无婉转的动情的调皮的有深意的艺术魅力可言,它没有《一年到头》的朴质和代入感,没有一般反映社会现象片的发人深思,没有戏剧和讽刺意味的处理冲突和对持,没有让剧中的任何角色进行过再思考。
我甚至怀疑导演有没有对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进行过再思考。
末尾处的那条信息不要说画龙点睛的作用了,简直就是一大败笔。
我真的想请问你要表达什么?
表达人肉搜索的危害?
表达隐私权被侵害的严重后果?
唤起观众对女主角的同情?
这些东西一定要放在女人死前给第三者的爱的遗言中表达吗?
而片中拼命塑造的,这个女人和第三者之间,那是爱情吗?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种抓耳挠腮却不知道哪里痒的痛苦。
导演对人性挖掘的含蓄甚至不作为让我对自己的急不可耐感觉羞愧。
我知道女主角的空虚却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爱男主角。
我知道男主角的隐忍却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窝囊的接受一切。
我知道人肉搜索表达的是网友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却不知道周强杀父一般的仇恨源自何处。
我知道拍个电影不容易但导演知不知道看个电影也不简单呢。
王竞导演说,这部电影真正探讨的是隐私。
哦,我才明白,你不是说婚外情啊。
表哥专场看的。
见到了平时在博客上不常见的人。
嘿嘿剧中高飞在事后只是受到骚扰,没有再接受后来女方的求助。
实在让我觉得他在心理上根本没有承担更深的痛苦。
这对于他来说只过是一次意外而已。
所以,玩没有玩的心态,哪一方承担不了道德伦理观的挑战哪一方必然就是受害者。
无形杀的无形可以映射太多,什么时候,事情倒转,那些无形的通通被杀,社会才算是进步了!
另外,中国警察在这部电影里赶到现场的速度最快!
还以为是部武侠片动作片或惊悚侦探片,没想到却是一部挂羊头卖狗肉的社会伦理片。
与时俱进的探讨了一下网络正义和网络暴力的辩证统一的问题。
但除了片子的主题之外,故事情节、演员表演、摄影道具等等,实在是不敢恭维,太一般了。
尤其是录音,许多地方根本听不清说的是什么东西。
看在内容主题的面子上,给个3星吧。
该电影讲的是当年震惊网络一时的“铜须门”,据说是某网络游戏工会的会长勾引良家妇女,结果被该妇女的老公发现,并把两人媾合的信息上传到网络中,引发网民无尽的人肉搜索。
现实生活当中结果怎么样,不得而知,但改编自这个网络事件的《无形杀》却告诉我们,这种人肉搜索,以及一系列从网络溢出实际生活空间的追踪事件,导致了悲剧收场,那名出轨的妇女最后投奔大海,去到一个没有网络的,没有无数眼睛监察审视的空间里面。
电影最出彩之处在于,它还能够指出关涉到整个事件当中的第3方,来自一家社交网站的一场营销策划,这场营销策划与整个人肉搜索,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纠缠在一起,在其中,形形式式的人物怀着各种目的跳入或被抛入这条故事流里,在彼此碰撞和互动当中,共同生产出这个悲剧的结果。
依赖实证材料来做社会科学研究,最难做,也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找到这个隐匿在社会现象背后的第3方,现今世界,我们已几乎不能想象事实就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真相的揭开,必须依赖一些普通人所不掌握材料,也必定存在暗自用力的第3方力量。
而在这部《无形杀》里面,即使它完美地解开了所有的谜团,但最终还存留一个疑问:这只是导演和编剧一个对象化的产物而已,这是他们用逻辑推理搭建的一个故事世界,这可能是一个完美的破案,但永远都无法在实际生活当中复制。
需要永远要记住的是,符号世界与真实界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条不能被僭越的鸿沟,尽管偶尔,上帝可能会化身出某个人某件物,短暂地出现在你的周围。
我曾今用实际行动玩过一场找寻“真相”的游戏,最终的结局真如卡夫卡写的那部《城堡》一样,虽然你可能已经掌握非常大量的材料,接触过很多很多的人,但实际上你永远不可能见到城堡的主人,而由他来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
基督徒会为在此岸世界听到神的声音而欢呼雀跃,而我,只能珍视每个窥视到真相的瞬间。
见到男主角印小天,使我想起大一时候的很多往事,当时刚进大学,居然学着身边的一些朋友开始追电视连续剧,看了印小天和冼色丽的《一米阳光》,故事内容已经不记得,只记得是有关丽江以及少数民族的一个爱情故事,最后那一集因为网站迟迟没有更新而一直没看,但当时整个人却矫情地沉浸在那些风花雪月你侬我侬的青春情爱世界里面,总是强迫自己习惯什么莫名的忧伤之类的话语……后来人慢慢长大,终于知道自己喜欢些什么,不喜欢些什么,于是就再也不想强迫自己做些不情愿的事情,只是那些年,就那样过去了,不无遗憾。
周六在新影看的表哥王的专场。
面对如此神奇的片子与好人缘的导演,很多圈(juan,四声)内人士,估计不好意思下狠手。
呵呵,我来恶意抨击一下无形杀。
记得《疯狂的石头》刚上映的时候,是个小制作,中影电影院的票价是10元,这估计是我花得最值得的10元钱。
如果以石头作为标准,我建议《无形杀》把票价定在3元以下。
真的,不管是从剧情、演技、音乐(子曰的古筝又想起了)、画面,没有一点让人觉得惊喜的地方。
而你——导演——你怎么苦、怎么累、怎么不容易,都和我没关系。
我和你一点都不熟,我只是一个看电影的。
我熬完了九十几分钟后,心头那个痛啊!
周末跑这么远,花了近三个小时,就是来看这种比港片还垃圾的山寨片,悔恨!
打算以后再也不看大陆片了。
《无形杀》的故事情节,我的神!
一群浙江警察全操着京片子,神了!
浙江的小混混也是京片子!
神了!
男主角,角色是浙江人,印小天演的,京片子!
又神了!
如果让新影马路边的群众演员来演,该方言的地方来点方言,估计也比京腔要好。
各位看此片时请留意:有规律雀斑的抽中南海的警花;浙江京腔警队;子曰的音乐“大碟”;网络整治的先锋队;牛逼的英文翻译——你来的正好!
it's good you come!林燕的父亲的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网络不是什么好东西!
人民警察爱人民;张警花被人肉,网络也许应该整治了。
当然,本片也有一个亮点:整部戏演技最好的三分钟,浙江京腔张警花与浙江京腔黄毛小混混杨欣在路灯下对峙的三分钟。
黄毛小混混演得真好!
最后,我恶意揣测,此片在8月底上映,应该是大庆前网络整治的前兆。
正好可以好好的整治1个月。
瞎猜的,希望不是这样。
祝老大哥整治不成功。
最后,发现此时豆瓣对《无形杀》的评价挺奇怪的,估计好评的大多是熟人吧。
具体评价怎么样,公映10天后,拭目以待。
这是一部没有经过多少炒作的电影,虽然它的名字有些貌似古装武侠片的意味,实际上这仅仅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片子,而且,它比起那种经过激烈炒作的《追影》之流的电影好了不少。
电影是以近几年在中国特别流行的一个词语为蓝本写成的,这个词语几乎在我们的互联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一次,而且每一次的出现都几乎会带来整个互联网的狂热和轰动效应。
这个词就是:人肉搜索。
相信每一个经常在网上飘的高手对这个词都非常熟悉,最近几年在网上引起轰动的“铜须门”“天价烟”以及“周老虎”“白领博客自杀事件”等等都与这个词密不可分。
时至今日,这个词在舆论里的评价仍是众口不一、毁誉参半。
这部电影就取材于这些曾经在现实中真实存在过的事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铜须门”事件,然后夹杂了其他事件的一些细节经过,当然还有编剧的刻意的戏剧性的安排。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元素在编剧的安排下,也算是顺理成章的成就了一篇比较流畅的故事。
尤其是这些当年几乎在互联网上引起轰动的事件,在观众的亲和力上无形中得到加强,易于接受,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点成功之处¬¬——立足于现实,却不在高于现实的部分胡编乱造。
电影以真实的影像还原了一件因网络游戏引发的婚外情而最终引发悲剧的案例,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见到的是故事的发展和悲剧的延伸。
影片以男主角被人肉搜索后的逃避为开始,加入而女主角离奇死亡的这一虚拟的情节,目的很明显,就是增强故事的悬念和震撼性。
虽然与现实有些脱节,却是电影的一处亮点,也增强了整部电影的惊悚风格和悲剧意味。
作为大多数对于这些人肉搜索事件比较熟悉的观众来讲,整部电影的大多数内容应该比较熟悉,也只有在最终的“寻找真凶”的环节上寻找一份观影的满足感。
最终的结果揭晓,也算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答案,一场没有真凶的谋杀,更凸显了这件事情的伤害和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意味。
虽然这部电影的编导在刻意的回避着自己的观点,尽量用故事来推进,可是在细节之处,编导的倾向性还是可见一斑。
影片中两位时刻在跟踪男女主角的“网民”一直标榜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声称“要给全国的网友一个交代”,最终却在揭露一个是为了网站利益,一个是在貌似传销的集团里难以出头,想博取名声而已。
而且在细节上,电影也在暗示着什么。
一处细节上两位网民在街头大骂宝马车的镜头,将一种“仇富”心理表露无遗;另一处在几位网民在商议声讨男主角时,在浏览的那些所谓的“低俗网站”也在暗示着这些网民的素质。
电影的暗示或者倾向性代表了这个社会一部分人对于“人肉搜索”这种行为的一个评价,可是在现实中,这种行为却是极为火爆。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种行为的对象,就像电影最后,破获了案件的女警官一样,瞠目结舌的发现自己在一夜之间,连小时候的照片也被搜索出来,传播整个互联网。
这种行为在“白领博客自杀”事件后曾经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之后双方对簿公堂,更加引起社会的更多的关注,甚至连CCTV等大型媒体也曾经加入战团,进行论战。
虽然最终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我们这部电影的编导的观点高度一致,可是在互联网上,网民们仍然乐此不疲,连今年年初无心成为流行的“贾君鹏”也要搜出来,亮个底朝天方才罢休。
这种精神,确实让人敬佩。
而且,手段也是“与时俱进”,比如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间谍式”跟踪,DV应用的近乎网络直播,还有那费劲心血的“亲戚朋友关系网络图”等等,让你心惊胆寒、根本就无处可逃……对于“人肉搜索”的评价,本来不属于我们探讨的范围,不过既然到这里了,就多说几句。
客观来说,人肉搜索在中国的流行,更多的是一个畸形。
对于“天价烟”“周老虎”的搜索,反应的只是一个民意表达不畅背后的一种诉求,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悲哀;而对于“铜须门”等等时间的搜索,则反映的是一个思想道德混乱的社会里出现的怪异现象:每一个人在践踏道德标准的同时,却在想在隐藏的身份之后成为道貌岸然的“道德维护者”,在这一方面,可能每一个参与者距离那种所谓的“网络暴民”只有一步之遥……当然,就像这部电影里的这位网民说的好:“那还有脸谈权利?
”这几句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参与者的想法。
其实,这种想法,已经无可批驳,只有悲哀。
几百年以前的启蒙思想家就有“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可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说法,相比之下,只能说我们这个社会,有待提高的东西太多了。
回到电影上来。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一个是关注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又糅合了适当的艺术虚构,增强了可看性,另一个就是在故事的设置上还过得去,最终的悬念的揭晓,也算是有说服力。
虽然在很多方面比如演员的表演和部分情节的设置上还存在问题(比如男女主人公线索的衔接上有些突兀),不过,比起那些胡编乱造的电影来说已经强了许多。
整部电影虽然难言精彩,却也属于今年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小成本。
除了印小天其他演员都不熟悉。
不提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只说说电影里表达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现象。
1.网络是把双刃剑。
电影里从网络暴力到青少年等网吧浏览的暴力黄色等多方面体现了网络危害的一面。
如网络人肉、网络漫布的黄色信息、网络游戏的暴力场景等等等等,我国需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保持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不是人释放一切的地方,也需要受到道德和法制的约束。
2.媒体(片中记者)丑陋的为了热度而推波助澜的嘴脸以及全国各地键盘侠(影片中有典型代表)义愤填膺的声讨,可以说女主的死亡由多种因素叠加而成,以上两点占据了不小的比例。
所以再次引以为戒,我们要理智的浏览网络信息,不要以键盘为剑随意伤人。
影片最后,导演利用对女警察成功破案后,网络对其从小到大的详细生活的报道和对她成功破案的过分吹嘘,都有一种反讽媒体的意味。
可见,媒体的一张嘴实在不可信,大家吃瓜就好,莫要成为媒体的枪。
3.影片虽然不长,但是导演利用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了出轨男女的前后变化以及典型特点。
首先,女主不甘寂寞,接受了网友的调情,精神出轨进一步肉体出轨,最后落得个人人喊打身首异处的下场。
其次,男主在妻子怀孕的期间,不仅不体谅妻子辛苦还沉迷网络游戏,毫无责任感;出轨女网友,事发后对着妻子赌咒发誓的样子真是男人最真实的样子,对着出轨女网友直接耍锅,一句不要再见面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的干干净净,毫无担当。
综上两点,果真是“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再次,男主妻子深夜的一句话“你以为我是真的相信你了吗?
我只是不想我肚子里的孩子,还没出生就没有了父亲”,真真体现了妻子的无奈与悲哀,大多受害的妻子多会因为孩子而选择原谅丈夫,但我认为破镜难圆,这样继续维持婚姻既委屈了自己也会委屈了孩子。
最终,我们还是要“其不善者而改之”,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关爱青少年的用网健康,受到外界引诱时要“发乎情,止乎礼”,做一个正直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现场感很不错,演员唱跳都很卖力,有了电影的背景,很容易让人投入进去。但是女主实在是有点。。。肥!
忍不了了!这个条目是Legally Blonde: The Musical,是根据第一部电影排的歌舞剧好吧。编排很好的,表演设计都很到位。你看过了不喜欢没关系,但是压根没看过的就给差评说不过去了吧!
好喜欢好喜欢!爱尔兰部分的歌曲好好听!
傻!白!甜!但我好喜欢!being true to yourself never goes out of style!
CCTV呀
老片。。
文广20171216打卡 文广爹真的太不走心了 gay or european基友小哥开口麦坏 干吼完半首歌 唱到后来主角妹子的麦也不灵光了 三楼刚好能看到整个band区的头顶 小号小哥真是忙死了 一有空档就疯狂打消消乐好皮 你们玩小号的这么皮的吗
很轻松 休闲最好了
舞台剧版比电影版好看多了!学长好A!学长好帅!
这个也就第一部还行了,通篇的粉红色让我真受不了
可爱!!!女孩子真好啊
歌舞还是不错,尤其是法庭上那段。但是总感觉主角太欠火候了,气场不足,完全被配角的光芒压住了!
当年全班一起看的。
外教安利的,要写观后感的。
怎麼有兩個。。。
童话结尾,好人有好报~当喜剧看,还是不错的~~~
粉嫩粉嫩~~哈哈
当年比较喜欢的欧美青春之一了。
看完之后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在破除金发傻妞的刻板印象还是在加深这一印象。
三直接就换了主角,但故事还是不太适合律政俏佳人这个名字,有点感觉是小打小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