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用心过日子

用心过日子

主演:丁海峰,左翎,徐卫,罗方序,宗平,梁嘉玲,张小磊,沙景昌,李欣凌,邓惠丹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普通话/国语年份:2007

《用心过日子》剧照

《用心过日子》剧情介绍

用心过日子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由独特视角展现爱情,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的情感剧,剧中五个不同身份的女人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情感的爱恨惆怅,表现出了各自不同凡响的自我拯救和宽容豁达的人格力量,每个人物都饱含传统道德精神,每个人物都是关照自身心灵的一面“镜子”,在她们的身上充满了现实的困惑和追求家庭幸福美满的自信,她们珍视家庭和睦和亲情关系的心理如层层云雾遮蔽的阳光,无时无刻不在冲破障碍放射着光芒。她们经历着,感受着,品味着人到中年所有的喜怒哀乐,她们的泪水浸泡着被亲人伤痛的心,她们的仁爱融化了夫妻情感的冰雪,她们的笑声穿越时空充满了怀旧的气息,她们用女人柔软的胸膛和细腻的爱心筑就了家庭——这一夫妻共同栖息的温暖的“巢穴”。这是一部描写女人的戏,这是一部演给男人和女人共同欣赏的戏,这是一部留给观众极大照应空间的戏,在故事演绎的同时也会给观看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带来了互相表达爱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冲浪救援队勇敢的心攀登者杰克与豆茎:从前从前以后某一天狄仁杰之夺魂梦魇完美男人夏之终结大侠阿吉顺藤而上的你未来世界有品位的她夜魔赤裸性对抗最美的乡村长安森迪里安禁区法外之徒第一季面目全非第一季信不信由你分身地球防卫遗孀T教授第二季狄仁杰之龙隐迷窟我的男月嫂欲罢不能第三季毕业那年:分手季八毫米2忏·再见,绝望先生真爱搞婚头

《用心过日子》长篇影评

 1 ) 这个女人,是个怎样的女人?

这个女人拥有北京的街道,福建的山水,处处的情人。

这个女人是我。

我是母亲永远的支持者,也是彻底的反对者。

大部分时候,我按照她的期待长成了如今这副样子,成家立业、生女育儿,我为她买了房产,为她怀念故乡、为她祭奠亡父;但我对那些“重要的”决定嗤之以鼻,结婚、生小孩,不都是你逼我、我才去做的?

我反对你选择过的每一选项。

这个女人不是我。

我从未感受过爱情,觉得女异性恋、房车都是父权的骗局;我认为男的确实发育不完全、低我一等,但我才不要让着他们;我对自己绝对忠诚,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我不会做。

我依旧关心外界的反馈,从未能对自己如此地诚实,至少在镜头前,我会很关切自己的行为、言论,自我审查一番才能让人观看,有一些言论只能深埋于心底,或者想都不要去想;我不愿重复地去表达自己的脆弱,总是害怕她人知道后,会做出进一步伤害,即便我认为人性本善。

我们很远又很近,如同彼此从未了解过的天才女友。

我想拥抱这个女人,也拥抱每个女人,能活到此刻,我无法想象你已经付出了多少努力。

现在,此处,请允许我拥抱你,往后每一个辛苦的时刻,希望你都能想起这个拥抱。

你这个女人,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女人,是我的天才女友,更是你自己的。

请永远不要怀疑自己,请自由、真实而幸福地,做你自己,你这个女人。

请一定要幸福,这是我们消解父权最管用的魔法。

 2 ) 导演专访 | 一个女性电影史的革命性文本《这个女人》主创访谈

本文首发于“西部影谈”第278期 《这个女人》以对真实/虚构边界和女性社会身份不容置疑的挑战成为了FIRST FRAME单元最受关注的影片,并在某种程度上使今年的FIRST FRAME比主竞赛单元的质量更胜一筹的讨论毫无悬念。

电影学者、策展人,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王小鲁称这部以伪纪录片形式聚焦青年女性个体生命经验的影片是“对中国女性电影史的改写”。

《这个女人》放映现场阿烂导演用极为大胆的理念、精细的氛围把控、熟稔的采访技巧和鲜明的,将不断生长和自我寻找的女性故事嵌套进了解构“电影真实”的流动性影像中。

影片的形式与议题在女主人公的不断追去又不断离去的情感旅程中形成了极富魅力的张力关系,“女性的合谋”在影片最后一刻迫使观众在回味中重新审视女主人公松弛的状态与充盈的情绪,“这个女人”像个谜团,又像最简单的答案。

在7月29日晚的第一帧颁奖礼上,2023年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FIRST FRAME单元公布获奖名单,阿烂导演的《这个女人》荣获年度影像荣誉!

颁奖现场西部影谈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FIRST FRAME第一帧年度影像荣誉获奖影片《这个女人》导演阿烂、主演李害害的独家专访。

采访人张也奇 西部影谈主编受访人阿烂 电影《这个女人》导演、编剧李害害 电影《这个女人》编剧、主演

左起张也奇、阿烂、李害害张也奇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开心。

影片最后一幕是两个女人的共谋,我觉得无论这部影片当中有多少争议性的细节,当中国电影史上有这样的一部电影,她的主演和导演在最后的部分会有这样的一种宣言,这对我们所有的女性观众来说都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

所以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共谋它的缘起是什么?

两位导演和主演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之下找到彼此,拍摄《这个女人》的?

阿 烂我跟我的女主角李害害,是之前在宋庄我的个人画展上认识的,从此结下了缘分。

但是在相识后,我们并没有更深入地了解。

直到 2020 年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原因,然后我从北京搬到了河北,我的女主角李害害,她就是住在北京和河北交界的大厂,因为地理位置的拉近,我们彼此就更加地熟络起来,了解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是萌生了想要拍摄一部以李害害为原型的电影。

李害害我之前是在独立画展遇到的阿烂。

那时候的现象艺术中心是中国独立电影类似于诞生地的地方,在当时举办了北京独立电影节。

我和阿烂在宋庄遇见,其实也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朋友群体。

那时候阿烂是一个画家,她在做画展,给她画展写序的老师是栗宪庭老师,栗老师成立一个机构叫栗宪庭电影基金。

因为各种这样的机缘,我和阿烂就这样相遇了,但是拍电影是更滞后的事情,比如说当她在做女性有关的事物的时候,然后以及我在有了自己的小孩,成为母亲之后,我们两个开始又有了想要共同探讨的东西,或者是说一起交流的事情,然后有了产生了新的碰撞。

张也奇《这个女人》从形式到主题上都带有强烈的挑战性,是区别于传统电影市场的独立电影,导演您是如何说服制片人参与这个项目呢?

阿 烂我想先分享一下我跟制片人泥巴的缘分。

我们是因为独立电影的创作和放映相识,而跟 FIRST的缘分,也是因为泥巴是2015 年 FIRST 的初审评委,然后他推荐我做2016年的初审评委。

当年我是初审评委里唯一的女性,当时他们也需要一个女性视角。

所以不管我们是因为独立电影的相识的缘分,还是说他对于朋友之间的支持,他愿意推荐我做初审评委,还有从性别的角度,他也具有包容性,我认为他是对女性的议题,包括女性本身都是非常关注以及尊重的,这些都是我们合作很好的前提。

而且从个人的朋友关系角度来说,他也一直非常地欣赏我、认可我,包括他也很喜欢我的画作,这些都是我们之间非常有力的合作的基础。

当我形成以李害害为原型的这部影片的拍摄想法的时候,我想要找一个合适的制片人,然后我就跟他说了这个想法,他觉得很好,然后在项目的最早期表示支持、喜欢以及想要一起合作的这种心愿,然后我们就这样就合作了。

张也奇您的这个最大的对于这个项目的期待,或者说在这个项目当中您最最有表达欲的一点是什么?

阿 烂我觉得让我特别有动力一定要拍的原因,是我觉得这样的女人,这样的声音,这样的事情首先是让我个人很感兴趣的,我愿意去听这样的故事,去看这样的故事,所以我才想要去拍它。

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有可能展现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或者是从非常女性主义的角度有什么样的诉求,其实是跟我长期的对于女性的这个议题,包括这种权益向的这种关注是有关系的。

因为原型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特质,恰恰就是可以满足我对于女性,尤其是与在婚姻内外的女性的自我探索这个话题的相关性非常高。

所以我愿意以及当我有机会可以用电影来呈现的时候,就很希望可以把这个拍出来。

嗯,我觉得好棒。

张也奇《这个女人》中许多流泪的场景,女性的眼泪可能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情感,李害害老师舒服自然的表演格外动人,在我自己的观影经验中,眼泪甚至成为了影片内在的轨迹之一,那想问导演,流泪的时机是否是在剧本中进行提前设计的?

阿 烂实际上在我们的素材里面还有大量的流泪片段,我有做一个 Excel 表格,关于什么时间流泪,在什么段落流泪,这时候流泪是否合适、合理,我都进行了有序地排列和删减。

关于流泪很大一部分是依据于女主角的个性特质,因为她本身是非常感性的人,所以我觉得这样设计特别好。

但不好的地方是流泪过多,就可能有部分观众觉得特别受打动,另一部分观众就觉得过于煽情,过于矫情。

但确实在后期剪辑中,关于何时流泪,我们是精心排序,经过挑选后保留了几处流泪。

张也奇影片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就是李害害回到外婆家,她一直耐心和平静地和外婆重复自己是谁,但是外婆呈现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直到外婆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贝贝,但你不像贝贝,害害潸然泪下。

在这个情节中,您是真的和外婆很久没有见面了嘛?

李害害因为我一直在北京工作,所以我平时可能回福建老家的机会很少,一年可能都没有一次,可能是两年一次,或者是三年一次。

再加上外婆她被送到养老院,她不能在家里接受自己儿女的照料,所以她的阿兹海默症就处于越来越严重的状况。

我可能上一次见她还是在北京,然后下一次见她可能就不记得我,就是这种感受。

张也奇感谢害害的分享,我非常喜欢这个细节的处理。

这个场景非常有意味,是不同生命阶段的女性间彼此的观察和体认,很欣赏导演在创作时排除了阿兹海默症进入影片的议题,没有做更明确的提示。

现在在中国阿兹海默症更多的患者是女性,她们的精神状态可能与整个社会的状态是有关联的,请问导演一开始想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阿 烂在我目前这个阶段,对于老年痴呆,尤其是女性老年痴呆的群体以及议题,不是我创作更优先级的一个排序。

所以说在片中我是不是要展现,或者是不是要明确她患病的状态?

其实从我非常私心的角度是我不想要定义它和标签它,我想把这个答案交给观众,当观众看到了它可能会有所感觉,即这个老人是不是生病了?

或者说这个老人就像您的感受一样,是不是太惊喜了,或者太久没有见到孙辈了?

或者说她就是有一点点小糊涂了等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可以。

我觉得这个也跟我的个人特质有关系,一方面这不是我最主要优先级关注的议题,另一方面我希望它不要说得那么清楚,可以保有一丝想象的空间。

张也奇《这个女人》是一部百分百剧情片,但是本片的形式又极具创新性,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

您在进行剧本设计的时候,是否提前安排好了一些线索,让观众意识到这可能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剧情片?

阿 烂其实在我们策划最早启动项目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讨论了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设计李害害穿梭在不同的亲密关系里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想找演员的,每一段亲密关系找谁来演?

这很重要。

我们请到王晓振和薛旭春,是在独立电影的领域里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演员。

当然也确实有一些比较懵的观众会问:“李害害在现实生活里真的跟他们有关系吗?

”我说“不是,他们是演员。

”所以这是非常明确的剧情片的信号。

或者在日常生活里,电影中的某些画面会让大家会觉得所谓的纪录片是很难拍摄到的,那这种设计会在那样的一些小“气口”告诉大家,这就是明确的剧情片。

张也奇导演是在什么样的时刻决定要采用伪记录的方式去进行拍摄?

阿 烂关于《这个女人》的拍摄方法,其实在我们打算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有所讨论,包括我跟女主角、制片人、文学策划,都觉得这是一个符合我们当时当下的条件,以及我们审美趣味所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因为其实我们都是对国内的独立影像,包括大量的纪录片涉猎得会更多一些。

我自己也会比较倾向于非常真实的自然的没有任何表演痕迹的表达方式,在影像呈现上也要相对比较克制和朴素的影调,这些影片是我比较喜欢的。

在我们这个项目策划的早期阶段,我们有一起商量,那我们是以一个真实人物为原型的剧情片的话,整个剧组的经费条件也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就因地制宜,根据我们的现实情况,一个人跟着女主角来进行灵活的拍摄,在这个过程当中,去结构和去推进故事,这是符合我们拍摄现实的,也是我们想要的情况。

《这个女人》荣获第54届瑞士真实影展“灼光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和Zonta Award(女性电影人奖)张也奇王小鲁老师在下午的深度交流中提到“《这个女人》会改变中国的女性电影史”,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女性导演身份?

阿 烂实际上,拍摄《这个女人》这部电影是我比较计划外的事情,包括做电影导演这件事情,也不在我这几年计划的事情当中。

所以对我来说,或许是我跟电影的一种缘分。

至于我自己个人在电影史上的追求或者野心,或者是作为女性导演在未来发展上的一种可能性,我觉得都是可以不做预设的,可以秉持一种非常开放的状态。

如果我跟电影继续有缘,我也有意愿、有动力,有我想要持续表达的内容,并且如果有我愿意选择用电影来表达的内容,那么我肯定是会非常乐意去继续拍下去的。

张也奇在大艺术的范围里,有没有一位女性的艺术家给您带来过特别大的影响?

或者说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时刻让您意识到我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

阿 烂我的女性主义的偶像老师是金斯伯格。

实际上,可能在艺术领域,不管是电影还是绘画,还是别的艺术门类,从我自己的角度上而言,关注得并不多,涉猎得也不多,但是我一直在做女性权益倡导方面的工作,所以对金斯伯格女士是非常崇敬的,她也是我的追求和目标,包括她终身在为女性权益做争取,做努力,并且常年保持锻炼,拥有强健的身体,这都是我方方面面的追求所在,我也希望我可以活到 100 岁,一直为女性权益做贡献!

张也奇在《这个女人》的影像中,能够看到很多非常亲密的镜头,导演也采用手持摄影等方式拉近害害与摄影机的距离,但是您的表演非常的松弛。

那您是如何看待自己和镜头之间的关系?

李害害在拍摄这部影片之前,我和阿烂是有合作过另外一个小短片,是一个关于母亲节的专题类短片。

有好几个不同类型的女性,其中有一个妈妈给小朋友写了一封信。

然后阿烂拍这一部短片的那一段时间也跟随在我身边,进入在我的家庭里。

所以摄影机进入我的家庭这件事情是我们之前经历过也习惯的事情。

因为那一次的拍摄,我和阿烂的关系从最初的只是画展相遇,然后又推进到开始有更多的合作,或者说有更多生活方面的沟通与倾诉,也包括后来她怀孕生了小孩,她做导演邀请我们去客串之类的事情,我们的关系就更进一步。

再接着到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私底下也是很好的朋友,再加上对于拍摄这件事情我完全信任她,以及我觉得她的执行力超强,当她说她要拍电影,我就说那肯定能成,我就相信你能做成这件事情!

张也奇害害作为女主角,她的表演非常从容和舒展,并且非常慷慨的分享了她的私人情感,让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个人经历。

那阿烂导演是希望李害害在表演的时候进入影片中导演规定的角色,还是说您会跟着她的反应去拍摄?

阿 烂我会跟着她的反应去拍摄。

选择就是李害害这个原型来拍摄这部电影,其实很大的原因是我觉得不管是她身上的丰富性、矛盾性,还是这种迷人之处,这些都涵盖了我长期关注的跟女性相关的议题,包括女性在婚姻、家庭、生育、自我发展、亲密关系等方方面面。

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难得,然后更难得的就是害害对我有 100% 的信任,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拍摄的基础。

以及李害害自己也想拍,她对于拍电影也很有兴趣,想要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

那具体的工作方法其实会比较依据她的个性特点来设计和设置一些情节、段落、台词。

当然有的话可能她就觉得她说不出来,或者说这个可能不行,那也没关系。

在拍摄过程中,我既有自己的期待,也可能有现场的一些要求,但是我依然开放给女主角,包括其他演员所有的开放性的表演空间。

编剧、主演李害害在FIRST亚洲首映现场因为在我选择做一个真人原型的剧情片的时候,并且使用记录拍法的工作方法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我必须要拥有这种开放的空间,才可以使得里面的一切是自然和真实的,不然就会非常的生硬,非常的虚假,这都是相通的。

张也奇谈及开放的空间,在拍摄的过程中,小演员和自己的妈妈搭档表演,你们是如何保持她非常自然的一种状态?

阿 烂我们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刚刚 3 岁多,其实小朋友是相当不可控的,尤其是对新鲜的东西,会充满好奇。

所以其实在拍摄的早期,她会对拍摄有一些疑惑,又因为她对我很熟悉,所以当然她肯定在早期拍摄的时候干扰了我不少的拍摄,比如阿拉阿咿那个,然后就跑到我这镜头这,或者是就是过来拽我什么的,或者是大声的跟我说话。

但是因为我长期的就是加引号的“冷漠”她,包括女主角都一直在做这个工作,所以拍久了以后她就无感了,就觉得这玩意可能也没什么好玩的,跟我也没什么关系。

在影片中小朋友的生病是因为那段时间全国流感发作,所以她也生病,小朋友是真实生活中的小朋友,所以在生病的过程中我们就很详尽地进行拍摄。

张也奇影片里除了我非常深刻的“眼泪”,还有在第二故乡和故乡之间的穿梭,在北京象征的是自由探索个体身份的我,回到家乡后是要面对原生家庭的那个充满羁绊的我。

我很好奇,回家见到舅舅那场戏为什么可以处理的那么自然?

李害害其实和舅舅相见也比较多,所以他可能就习以为常觉得是一种常态。

我离开家那么久,感觉好像和家里的亲情没有那么紧密,也没有那么热烈,还是相对疏离一些,其实真实状况就是这样。

张也奇谈到克制,我觉得每一场和男生的戏都处理得特别好,因为你们用了大量尴尬的而心碎的瞬间去填补了很多对于剧情片可能用抒情性台词去表现的东西。

这几段感情戏的处理,导演是怎么设计的?

阿 烂我觉得李害害跟王晓振的这场戏首先得益于他们两个在表演上的碰撞。

因为王晓振本人也是对表演充满了兴趣,而我作为导演也给他不设限,只是给了一个大纲和框架,所以当他拿到这个所谓的剧本或者是角色的时候,还是蛮兴奋的,就是觉得其实他的发挥空间会很大。

我们是从下午一直拍到了晚上,是有一些时间跨度的,这个时间跨度也可以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上呈现出张力。

包括我们也会在表演上有不同的尝试,不同的碰撞。

在这个不同的碰撞过程当中,他们会有相互的激发。

在时间的跨度上,比如说从白天到晚上,包括两个人的这种情绪,或者整体的推进,在这个影像的处理上是非常重要的。

它就会让这一段落,包括对于两个人的心境描写,会更加地增加他们的情绪层次。

《这个女人》返场谈张也奇在电影中,我喜欢成年人的离别是那么的无奈,我们的生命大概会花很长时间去享受恋爱中特别美好的一两天,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告别这段情感。

还有个很好玩的问题,我觉得所有吃东西的场景都特别的真实。

这样真实的场景你们在创作过程中有设计过吗?

你们有大概就是设计过吗?

阿 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跟我们的策划案是息息相关的。

在我最早期的策划案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影片分成四个章节、四个段落,然后这四个段落里面分别对应了四种事物、四种状态。

但最后其实在完整电影里没有表现出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实的这种困难,比如团队经费等等。

所以您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我们最早期的时候就考虑过的。

我个人也是对一个真实的人,她在生活中当中如何吃饭?

在家里吃什么?

出去约会吃什么?

在海边吃什么?

在北方吃什么?

在南方吃什么?

在她高兴的时候吃什么?

在她伤心的时候吃什么?

都是非常关注的。

我觉得这跟我们人如何生存,她在这样的生活态度下是什么样的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所以在拍摄的最早期就做了这样的设计,比如说她处在非常焦灼的时候会吃什么,当然现实层面的考虑是一方面,从剧作和创作的角度来说可能会有更加强烈的设计感。

比如说其中一段关系要结束的时候,当时设计了要吃烤肉,在家里的时候,她也有煎肉,所以采用了特写。

为了展现她在家庭生活当中,比如说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作为一个家庭中,我们惯常想象的女性在家庭中需要做饭的一种形象,我们会让她保持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

《这个女人》剧组张也奇关于买房前和借钱的部分呢,是本片中最有情节性的部分,女主角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在反复讲述这件事的重要性,导演在是如何设计本部分的?

阿 烂关于这个片中女主角买房的线索,其实在我们之前更早的成片里,买房的画面更多,其实在我的 Excel 表格里还有买房的段落,在哪里买房了?

去哪里买了什么?

这也其实是我对于李害害很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因为她对于买房这件事情的态度。

这跟我个人关注的女性生存处境是非常相关的议题,我觉得这很重要。

因为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意味很多的,不管是它意味着一个稳定的住所、一个安全感,还是意味着未来在这里的一份保障,还是说投资等等。

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当我真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和女性朋友的存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结合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经济独立,和她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能交叉融合在一起的议题。

所以,在拍摄《这个女人》之前,我特别想拍一个买房的女人,甚至之前的策划案上面都写的是买房的女人。

然后我还想过是要拍一个系列之类的,但是最早期的时候或许还不是一部电影,当然我觉得这些内容这些想法都是我后来可以融到这部电影里的一些前期的积淀。

张也奇我觉得就是买房的这个设计特别棒!

我们看到一个那么娇小的女性,而且她似乎身边一直有很多人,但是其实你会发现在她完成很多重要的事情时,她只有一个人,她要去做很多事,所以这个设计是很棒的。

其实每个女性在面对自身的问题的时候,她永远是孤独的,她也永远也只能依靠自己。

阿烂导演在颁奖现场

 3 ) 基层女性的力量

一进影厅,看到大屏幕里“导演,阿烂”,心里一惊,居然是那个女人。

边看边觉得真是太棒了,完成度居然这么高,这么成熟,这才是当代的中国女性,监制居然是王小鲁。

影片虽然反转了刻板印象中男女“错误”,女性是那个有稳固的后方,又有多个情人的角色,但给人的观感完全不同,贝贝跟每一个暧昧者或情人之间依然充满了自然的情感流动,是爱的释放和充盈,而不是简单的对美色的占有和自身欲望的释放,贝贝对传统婚姻的打破,更多的是个体对爱和自由的追求。

“多情种”的力量恰恰是女性的优势,在我看来,在很多基层正是这样有爱、有韧性的女性成为家庭运转、子女教养的核心力量,就像影片里的,当姥姥半开玩笑地说李米没钱上幼儿园了,贝贝说,“钱总是可以挣的”,很真实,也很有力量。

在影片里女主面临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是正向,与原生家庭和谐,母亲既是育儿的辅助者又是可以谈心的朋友,与舅舅、丈夫等男性家庭成员也能得到一些支持,从情人那有爱,朋友那有工作,这个设定有些过于理想化。

无论如何,还是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的作品,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去书写她们认为世界应该的样子。

 4 ) 我不理解。

我真的太生气了。

下午在FIRST排队看《这个女人》,我就看着各种关系户所谓的嘉宾主创团队的这个朋友那个朋友进去,问就是他们是嘉宾,主创团队亲自出来接人,志愿者们也没办法,然后就是不让花钱买票预约的观众进,正常情况下五点十五电影就要开始放映,可是为了等不知道是谁的关系户和嘉宾,就延迟延迟,后面志愿者、主创团队出来道歉,开始卖惨套路,说抱歉说希望大家理解,但是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我排在队伍的第二个,等我进去全场已经没座位了,所有预约的人就挤在过道的地上,全场座位上坐着的是各种关系户以及趁着混乱偷跑进来的人,然后我就没心思看了,最后连七点半的短片我也完全没心思看。

我很困惑,我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口口声声说爱电影爱艺术的人做出这种违反规则和使用特权的行为。

我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首先应该内省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去讨论一些更大的公共议题并做出表达,如果你真的热爱和尊重的话。

 5 ) 自由的代价

#QunneMary 看完电影有两个非常直观的感觉,首先是整体的表达不够有力量,再者就是感觉导演不太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看完QA更加加深了这一点感觉(不知道是不愿意说,还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整部电影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一个有家庭有孩子的女性将要和正在面对的问题。

最喜欢的部分是访谈那部分的“真实”,因为那里导演是有参与的,所以可以确定直面镜头的访谈是相对真实(最起码是女主呈现出的真实)内容,而之后与搬演对照看似乎也能知道哪些是相对在一条逻辑线的故事。

放开女性主义这个话题,电影整体的故事非常接近现实,但重点却非常飘忽,片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家(房子)和爱情(男性),不过感觉这两个元素本来就是相悖的,家(房子)会限制住一个人的自由,而追寻爱情(男性)则需要自由,角色就似乎在这两点上游离,能大概理解呈现出的效果的原因为这可能是非常接近于女主的生活,但依然不太能接受这种贴近现实无张力的处理,毕竟是个伪纪录片,如果从女主身上都看不出那种压抑感,亦或者对于爱情的决绝,我很难想这伪记录的内容能上升到的讽刺和批判的程度。

女性主义部分,我觉得影片是被强行加入了一个女性主义议题,不知道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是否在这个内核上有个大概的表达方向(其实QA时可以知道影片的出发点在于女主这个人,然而在其中很多信息在导演这里是缺失的),或者由女主自己的想法做出发点创作,亦或者因为怕触及观众而做缩手处理。

奇怪的地方:1. 性权力的调转。

有两点不能认同,首先,性权力调转在男权社会并不能达到女主所描述的“自由”的状态,看到女主访谈的那部分谈话还是有些皱眉,类似于男性可以出轨,我也可以,但这感觉这就如同性骚扰一样,女性被性骚扰,男性很难体会,男性被性骚扰,舆论反而会有另一边倒的讽刺情况,始终认为现在的性权力是男权社会下的体现(虽然性本身不是),而且不同的女性主义对性自由本身就持不同态度,这个议题感觉就太大了。

再者,即使在前者存在自由的情况下,女主展现的故事也无发带出极强的张力,因为女主物化自己的时候体现那种被困的同时又没有换来物化的结果,感觉这部分整体呈现真的挺不舒服的。

2. 视角,感觉女主这部分的困境从整体的状态下无法体会,但另两个角色的视角感觉却是比女主更有力量,首先是女主的母亲,作为更老一辈的受困女性,现在又被“困”的状态其实是没有展现的,感觉这就是上野老师(应该是漫画家田房于上野对谈是说的)所说的“B面问题”,即女性分娩产子后到达B面与其他所有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样互相影响的经历,嘉宾Chris非常的精准的问到了两个问题非常好,能感觉到女主再责怪她的母亲和男性稍显重要的作用,导演也回答了同样的用“习惯和安全”来解释前者,这似乎也印证了B面的问题,而对于男性的作用似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感觉如果更加的客体化男性可能是带来更强的张力。

女主的母亲如果没有剧本是能看出来她是个思路非常清晰的人,从物化自己应该带来的收益(虽然不道德)到孩子的生育问题的反馈都非常清明了的展现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受困的责任。

而第二个视角则是女主的女儿,觉得这可能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毕竟不是纪录片,搬演很难完成这部分,而就如同女主责怪母亲一样,作为母亲在女儿生活中缺失的她应该也会被责怪吧,这种对于子女照顾的自由对照性自由来说说不上来那种更有张力,但仍然不觉得把孩子丢给母亲,让孩子成为俄留守儿童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然而她还不自由,物化自己失败而哭泣,那里的物化可以是爱情的证明,也可以是博弈的武器,但只面对镜头的应该是真实的情绪吧)。

其实影片的内容也不是没有类似的,非常明显的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内容就是很雷同的,甚至两部作品的拧巴感都有些类似,都是性格不够痛快决绝,同时一个奔向爱情,一个奔向父亲。

视听上,可能是因为导演只有自己,所以视听的呈现不是很好,视觉上除了没有稳定器抖动的非常厉害的手持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啥原因造成的画面很奇怪(朋友说因为不是升格,而是帧率问题导致时不时慢放造成的画面有些奇怪)。

剪辑有时是为了故意呈现一个构图下的环境所以也不是很流畅。

听觉上则是环境音混的有些不太舒服。

总体说就是不够愤怒,不够清晰,不够尖锥,不够压抑,看似一个洒脱的女主,那一切却都是如此虚浮,导演搬演了一个现实,但也仅仅是搬演,太多可观察到的现实…摄影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内容上似乎她跟女主是脱节的,我也并不觉得共谋了什么…也许当真的遇到逆境时才能看到这部电影的平庸。

借用上野老师的一句话,“女生们再多展现一些自己的愤怒吧,用自己的愤怒去改变这个社会。

”不喜欢还有另一些原因。

1. 我有女性朋友是这样的,真洒脱也非常独立,知道想要什么和做什么,感觉比这部伪纪录片有力量。

2. 有一个反叛的母亲,而作为跟姥姥长大的留守儿童我觉得女主对待感情上可能足够真诚,但不够成熟。

自由的代价落到了哪里?

 6 ) 有些感受

我很少写影评,一般看完电影会在短评简单留下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作为标记,但现在离看完《这个女人》已经过去五个小时了,我还是有写点东西的冲动,尤其是过去五小时我经历的东西,或许能与影片互为补充映照。

一8月份听《别任性》播客Alexwood和阿烂聊这部电影,瞬间就很感兴趣,得知阿烂之前做女性权益及多元成家的事情,内心对这部电影更多了几分期待。

今天在HKAFF放映,我没有迟到,从头看到尾,甚至第一次因为想要在映后交流提出观影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而中途打开手机记下(这不太好,但是不记下来我真的会忘记)。

这部片子很日常,虽然我听播客的时候已经得知这是一部很像纪录片的剧情片,但还是被它的这么像纪录片惊讶到了。

我喜欢这样的手法。

只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北京通州、新建的高楼、疫情、买房的背景前面,还是让我有些不习惯——在以往的观影体验中,这样的故事往往发生在白人女性身上,讲出的话是英文,背景应该是经典的欧洲风情或者纽约。

我喜欢这个故事,从李害害身上也看到一些自己的身影(未结婚无小孩版),所以我能理解,一段非正式的关系结束时和对方尴尬地站着,沉默良久说,“所以这段关系就结束了啊”。

扯点不沾边的,“这段关系”这种说法,感觉也是西方说法的中文版本,"this relationship",中文里没有本土的表达,只能僵硬地直译了。

有时我自己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也感到有点别扭却也只能这样“正确”地表达。

二我记下的问题有:在福建不说方言吗?

如何与老人及小孩沟通拍摄内容?

主演跟片中男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经历来说,这点对于回应“探索自己”这个问题还蛮重要的)?

最后一个,最疑惑的,我没觉得主演享受了和这些男人的关系。

起码我没有觉得他和这些男人相处的时候特别的开心或者有爱,这是为什么呢?

映后我的前两个问题被导演和主演解答了。

第一个是家族历史移民原因,第二则是因为部分演员是主演真实的家人,所以主演在现场承担了一部分导演带着剧情走的工作。

接下来的映后走向有些不对劲。

紧接着一个男观众提问,问“电影道德”这个问题,有没有影响到主创们的生活,毕竟这个片中女性形象可能是有争议的。

导演问,有争议吗?

你觉得呢?

观众们都叫好。

后面还问了几个问题,有一半内容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些问题以一种不愿对话的方式被怼回去了,其中有个观众提到《野蛮人入侵》,问陈翠梅导演作为出品人对电影有什么启发,制片人回答“陈翠梅老师帮我们提交了金马”。

观众又欢呼叫好。

我不觉得这种类似于抖机灵的回答是一种真诚想和观众交流的态度,甚至现场让我感受到了主创们和观众席里的亲友团组成的女性阵营联盟将与男性观众对话的可能性挡在了墙外。

这个话题肯定又会有很多争议,但我自己一直都不喜欢以一种女性阵营隔绝与男性对话的女权行为。

我非常理解主创们不想过多谈论片中的老公、影片从真实生活的取材的比重等等牵扯到影片真真假假的问题,就如很多人的感受一样,这不是这部片子的重点,但是现实里女主角的形象必定是有争议的呀,我说的是一个现实,而不是应该这样。

我也非常希望没有争议,但是这部片子的意义和先锋性不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把争议摆出来让大家讨论、为这个问题早日没有争议的开头吗?

还有陈翠梅导演的问题,我其实也很好奇,但是就这样被怼过去了。

三回家路上和友人聊了很多这部电影以及映后的内容,聊了一些女性主义的东西,不知怎么聊到主体性,回家正好看到篇文章,标题是《缺乏主体性的好处》,友人顺着给我分享了人物那篇《出走的娜拉》。

我一直知道这篇文章,一直没有读,点开读到一半,被我爸给我发了条消息打断了。

最近我学业很忙,今天是夹缝中得闲的一天,一个多月没和爸妈视频了,我就给他们打了过去。

打过去就感觉氛围不太对,他们好像吵架了,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卧室。

聊毕我给妈私信消息宽慰她,她也回复一长段最近生活内容的文字宽慰我,我眼眶湿润好几次,然后把《出走的娜拉》继续读完。

《这个女人》、《出走的娜拉》、我妈,三个女性,但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刘小样尝试出走,渴望知识和城市,一次次远走又无奈回到平原里的村庄。

我妈快六十岁了,一辈子待在七十万人的城乡交界模糊的小地方,越老越开始读书,听了两遍《边城》,今晚听《杨绛先生传》入睡,给我发“没事,习惯了容忍”。

李害害代表的是年轻的新新人类们,活在当代的、互联网的、女权语境下的大城市女人,去寻找新的亲密关系可能性。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与消解自己的主体性之间做斗争与平衡,在现实中找到生存的夹缝。

四今天一个晚上同时被这三件事情冲击,也算是我想写些文字的动力。

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实践者,经常在私人生活里和朋友们或者陌生人探讨、表达这些事情,但很少在公开平台发表评论。

我知道在互联网上要打死一个人太容易了,你轻而易举攻击的只是对方的这个ID而已,不是现实里的人,就像给美团骑手催单或者差评的时候,你不会想到ta从到店到配送路上要遇到谁经过几个红绿灯会发生什么。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功能性也带来人与人的冷漠与焦躁,所有我更喜欢线下的交流。

我不知道看到这些影评的人会怎么评论,但是希望你想一想(包括看到所有网上内容的时候),对方是一个真实的人,她可能在一个客厅在一个晚上经历了很多内心的起伏,才打下这些文字,想要记下一些东西。

第二部分也不是一种“批评”,更多是疑惑,正如我讲我自己也有很多李害害的相似经历,只是想直白地说出我的真实感受。

peace & love

 7 ) 真实自然朴素

《这个女人》一部伪记录片,是用记录片的手法拍的故事片。

一部围绕女性在当代生活里代际关系、婚育、出轨为主中心的女性题材的电影。

如同阿烂导演所说,影片朴素、自然,真正的“朴实无华”。

直白点就是比较画面比较粗糙,演员也只是从业者,因为是本色出演,貌似也不需要什么演技,镜头负责记录就够了。

值得看的看点是内容,女性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才是和谐的?

女性代际关系的传承,价值观的传承?

生活方式的传承?

事实是除了血脉的延续,在现代互联网时代,把父母辈、祖父母辈的价值观全部都颠覆了。

婚内出轨,无论男女,出轨方于另一方都是伤害。

影片里,女主追求自由、享受恋爱带来的快乐,于对方来说就是伤害。

男女自古以来不平等,女性追求平权,本是积极进步的行为,但是不能用魔法打败魔法呀。

不能说男性出轨,女性就要以出轨的方式来平衡,一方不能以另一方的错误成为自己犯错误的理由。

贝贝骨子里认为男性是不如女性的,除了不能生孩子,是不能亲自生孩子,诸多方面。

所以,她努力向上,向前,想作自己的主宰,积极地去追寻爱情,这是否是本能地认为自己可以是自己的主宰,不受约束?

如导演所说,有些题材小众,但也值得讲述。

 8 ) 奇妙的“共谋”

本届FIRST我看过的五部参展作品中,最喜欢阿烂导演的《这个女人》~导演在直接的镜头语言表达之中埋设了假象,组合出一种极其新鲜的电影表现方式。

让纪录片与剧情片有机组合,幻化出一种粗砺、性感、大胆、迷人的电影观感。

突破传统观念,极具挑衅意味的人物设定与影像风格,展现出主流视角中性别对调之下,有趣的人物速写。

在疏离家庭关系之中叛逆的释放或者说报复,用放纵的情欲对抗缺失的情感与寂寞的身体。

女主角俨然化身成女性躯壳里的男性灵魂,将性别的界限进行大胆的改写。

传统视角中女主角惊世骇俗的举动,对于家庭与情感的放浪状态,是一种对于男权社会的嬉笑讽刺。

流转在不同的情感关系之中,付出真情也嘲弄感情,却在放浪外壳之下埋藏敏感细腻的内心。

这种人物形象看似特别,其实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一人一面。

在纪录片形式的视角之中,女主角的自我剖析带着省世的意味,在从北到南的出走与还乡的过程中,寻求内心身体的双重慰籍。

无非男女性别,而是忠于自己,选择的人生与状态,都是带着相性与共性的特质。

我太喜欢女主角与导演之间达成“共谋”的这种创作初衷,一同突破形式的边界,性别的边界,传统关系的边界......这种胆识与尝试,在华语电影体系之中都显得极其与众不同。

模糊的真实与虚幻之中,树立起一个超时代意义的自由女性形象,让人有大呼过瘾的畅快感。

《这个女人》像是导演射向传统观念的一发子弹,女主角是子弹击出的惊艳血花,让人难忘。

 9 ) TGHFF映後QA摘記

🐴的觀眾非常喜愛這部片,電影播完晚上十一點多了,在影城外,影迷們圍住主創,希望更進一步交流。

導演也非常有邏輯,講話條理清晰。

(對比🍍的男寶導演,一直依賴女主角幫忙發言擋槍,非常不敢表達,遇到有觀點的題目就一直重複「我聽不懂你問什麼」🙊… Respect《這個女人》的女性力量~~~)。

【20231124🐴影展映後QA速記】主持人Q:感覺是一部很不安分的電影…導演:因為我們就是很不安分的人啊~~~主持人Q:從害害的生命經驗出發,天馬行空發展故事…害害:我們有文學策劃,她是諮商師,把所有人物最底層的線索剖析出來,然後我們再自由發想劇本…主持人Q:原來策劃是心理諮商師啊…文學策劃:平常工作會接觸到很多女性痛苦,可是諮商時候一對一,很難做什麼。

但拍電影,可以用更廣的形式,影響更多的人,帶來更多的擾動…主持人Q:製片挑戰很大,怎麼支持這麼''沒計劃''的創作過程?製片:我就做一個背景一樣的存在,默默支持大家。

〖觀眾QA〗*觀眾Q1:新導演非常競爭,導演覺得自己這部片為何入圍?

導演:這個問題似乎像是評審團的問題… 我嘗試回答… 或許是吧,競爭很大,很多有特色有才華的影片都同時產生… 我比較有把握的部分,是我對女性的理解,以及對女性議題的深入…*觀眾Q2:看起來像紀錄片,片尾卻又揭露真真假假的設定…為何這樣?

導演:並不只是在片尾揭露,從第一秒就是被寫的被編排的故事片…(主持人追問:結尾是一開始就寫了,還是後面再決定?

)導演:現在的結尾不是一開始定好的,但我們團隊一直有討論,隨著拍攝週期/資金/環境/季節…變化,都有考慮過不同的結尾。

後來根據現實條件,選擇了匹配的氣質相符合的結局…*觀眾Q3:有趣的電影,最後看完感覺被扇巴掌… 好想知道什麼是真的…導演: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是哲學問題,我不需要太過在乎… 但受限表達媒介,受限我現在觀察的議題,好像需要給出比較確定的答案… 但我又不想做這麼限定的陳述… 所以影片就呈現成這樣…害害:電影就是電影,生活就是生活,其他給你們來猜…(可愛的尾音,全場笑)*觀眾Q4:在有限環境,拍主流沒有那麼喜歡的題材,導演很有勇氣。

整部片很像獨立 / 藝術製片,但如果在🇨🇳,沒有藝術院線(Tw有幾間藝術電影院),只能和商業片在同一條院線一起競爭……好奇🇨🇳藝術電影的生存現況?

導演:這個…和我們的影片有點關係,但更多是關於🇨🇳獨立 / 藝術電影的生存狀況… 我可以嘗試回答,因為我做過差不多十年的藝術片發行放映… 嗯… 反正你知道的,就是狀況不太好,就是了……*觀眾Q5:剛剛提到心理諮商師做文學策劃,很棒。

但我好奇,為何''房子''頻繁出現?

導演:這是我對於女性的觀察。

女性如何建立家庭,要不要買房,經濟是否獨立,女性如何生存…都和房子有關。

文學策劃:我也回應一下,女性如何安身立命,很難。

''房子''在心理諮商有很多寓意。

(有一題畫房子,''人樹房'',諮商有時會用的)… 所以我們在片中特別呈現''房子''這點。

*觀眾Q6:喜歡片子裡面,男性缺席,女性驅動故事。

害害是素人,很厲害,哭戲說哭就哭,怎麼做到的?

害害:我本身情緒充沛,隨時都要滿出來了… 導演很會調動我的情緒,什麼時候要進入角色 什麼時候不要太嗨… 但我沒學過表演,都是情不自禁…(現場很多人舉手想要提問… 主持人叫大家可以廳外交流…)*觀眾Q7:如何決定,什麼時候用劇情片手法?

什麼時候用紀錄片手法?

為什麼沒有insert鏡頭?

導演:沒有insert,因為覺得不需要,不需要就不拍,如果我覺得需要的話 我會補的。

我們沒有分鏡,會做大綱,每一場戲大概拍什麼,但不會做太細緻的內容。

紀錄or劇情,這是偽命題,因為你假定了它是紀錄片。

但這對我不是問題,開拍時候就是 我要什麼就拍什麼。

有相當小機率是偶遇的/紀錄式的,比如我要拍天空,但天上忽然飛過一隻鳥,那這個鳥就不是我特意安排的。

 10 ) 20240330 21:40

……在观看《这个女人》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始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观众。

电影中探讨的婚姻、生育和爱情游戏等主题,让我在很大程度上感到与女主角的生活和情感有所距离。

尽管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对电影技巧不甚了解,但我依然能够从个人的角度,体会到电影中某些片段的强烈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特别是电影中的三个场景,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我从观众的身份带入了故事之中。

我仿佛置身于养老院的一隅,旁听着母女间的深夜对话,目睹着女主角在私密时刻的坦诚自白。

这些场景之所以能够如此打动我,我想,是因为女主角贝贝的真诚和精湛的演技,让我能够暂时忘却自己是一个旁观者,而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感波动中。

在此,我要对导演和演员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通过这种形式,让我得以体验到电影的魅力。

电影的结尾,贝贝提到“去到更大的世界”,这句话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没有更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含义变得模糊而引人深思。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正在努力寻找和定义自己的边界,探索属于自己的“更大世界”。

对于贝贝而言,这个“更大世界”可能意味着婚外情的尝试,也可能象征着对传统道德规则的挑战和打破。

这我不得而知。

每个人对“更大”、“外边”、“更好”的定义都不尽相同,这正是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有些人认为出轨似乎是男性的特权,而女性出轨则是模仿男性的行为。

但我认为,追求自我定义的权利不应仅限于男性,这并非他们的专属。

《这个女人》这部电影虽然没有直接对婚姻制度进行反思,但它通过女主角的故事,展示了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复杂性,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当然也是电影或者说这个角色,这个故事的一种局限。

……

《用心过日子》短评

靠他者的存在来确认自己的存在,靠她者的身份来认同自己的身份,所以在世界开始天旋地转的变局之中寻求退路,在自我从祖母记忆中消弭的时刻情绪失控。在关系中反复确认自己,不求稳定却又憧憬家的安定,难以忍受母亲糟糕的品味,又给女儿修剪与自己如出一辙的短发。在颠簸中体味生活的雨水,承担无常的辗转,我之谜的答案依旧未曾揭晓。

8分钟前
  • yawn
  • 还行

因为足够简单直白,反而蒙起神秘的面纱。片名中确切的定冠词激起女主角多样的面相,我们凝视了她90分钟的时间,但比起她旺盛的生命力而言又不值一提。与其说是记录,是拍摄,不如说是授予

10分钟前
  • 废话队长
  • 推荐

害害好可爱!

14分钟前
  • 崖石上的柯希玛
  • 还行

4.5/5 在片子本身能在小空间内引发连续的话题讨论的前提下,一个彩蛋直接从根本上把电影推到了新的高度。喜欢的戏有好几场,来回打车都不亏的喜欢。

17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推荐

耶以 我来了~那我给自己打四星吧!一星留给上升空间哈哈哈 ~~~第一个长片电影 第一个入围的电影节 第一次参加颁奖礼 迷迷糊糊得奖 《这个女人》走出那个小世界了耶2023年瑞士真实影展(Visions du Réel)Zonta女性电影人奖与灼光国际竞赛单元评审团奖颁给了我们 感谢电影节为女性电影人和女性电影留有位置 感谢我的女主角和制片人 感谢我的艺术总监感谢所有支持和为本片付出过的亲友们 爱你萌 回头放映见 💗💗💗

19分钟前
  • ALANYEP
  • 推荐

非常鸡贼的电影,一面用欲望的突进和理性的回撤来满足一种性别,一面又用残存的责任和亲情气若游丝的连接去满足另一种性别,然后用大量空镜头,用景物的哀语去缝合这两者之间的间隙,当情感也成为算计的一个环节的时候,景物还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最后用直接说出来的拙劣方式制造了一个真假难辨的故事,真假有时候不是那么难区分,难区分是为了利益选择站在中间可以随意摇摆,这完全是为了平衡性别双方的争议而去自我复杂化。这个片子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导演小心翼翼维持平衡,在这个越来越河蟹的时代,需要的是激进,而绝非理性。

22分钟前
  • 如意
  • 很差

看到差不多最后,才发现本片其实是一部伪纪录片。妈妈和女儿的一场对谈真是精彩绝伦!

23分钟前
  • neo
  • 推荐

点烟那段 发烧推天河水那段 这两个都经历过一模一样的场景

27分钟前
  • 板凳国国王
  • 推荐

灰常First,敲可爱的一部小而美。还好参加了映后会,要不然会被骗过,以为是偷拍混合伪纪录,导演却交待说是100%的剧情片。除了使用群演和本名出演这些高仿真,素人女主一言不和就冲破第四堵墙,直接面对观众吐槽,甚至在母女口角的一场戏中,观众还能得意地截胡几个演技掉线的“妈妈”管不住地瞥向摄影机的眼神儿(事后才知道是多么绿茶的设计)。电影如此处心积虑的混淆边界,志不在与观众在表演与现实之间藏猫猫,而是在彻底消泯掉女主和观众之间的隔阂之后,好令观众为她身上那种彻彻底底的自由、勇敢、力量和狡黠而震惊!在《芭比》在为新的两性话题坐而论道的时候,本片的女主已经含化了这块坚冰,带着坏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并独自领受两性关系给予她的悲欣交集。

30分钟前
  • 锵阿锵
  • 力荐

我是一个很愿意谈恋爱的女生,贝贝对着镜头说,真是可爱,又那么有力量。

35分钟前
  • 等世紀末的唱遊
  • 力荐

3.5,这种生动鲜活有张力的伪纪录还是很值得鼓励的,首尾很好,但是剪辑,台词和节奏可以优化,希望能看到更多。

38分钟前
  • Voll-Los
  • 还行

@ Roxie 很喜欢最后,一拳打破第四堵墙。

42分钟前
  • 墨殊
  • 推荐

东亚女性还是需要挣扎,告解(向母亲寻求证明),才能拥有和实践主动权 “真的能有这样生活于小城但自由的女性吗”的疑问时时刻刻在打破电影试图营造的伪纪录片真实感 直到最后直到看到演职员表 这个故事也只是真真假假罢了

45分钟前
  • Herring
  • 还行

个人感觉偏先锋了一点,感觉在看大量片段的堆砌,你可以推出脉络但是不觉得是一个好的叙述,当然本片可能并不重于叙述。但是主创李害害的映后又极大地丰富了这部电影,相当好。

47分钟前
  • 丑久怪
  • 还行

看的我不明所以如坐针毡,槽多无口。

51分钟前
  • Gil-Estel
  • 较差

【3】创作者当然是聪明的,利用这样“狡猾”的形式感放大了观察细腻的写作强度,并将自身生成为一个提供更设身处地观看的基点,乃至在揭示后提供层次感。

53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还行

普通又不普通,有着出类拔萃的自信自爱和人生掌控感的女性

5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已婚已育,不被定义。女人在为人子女、配偶、母亲、职员的身份之外,也可以只是自己。

60分钟前
  • 王绛绿
  • 推荐

主角与妈妈外婆的相处比较自然好笑,想到《南韩民主家政课》男演员有点假,好友男嘱咐不要假戏真做,河边男:“他们没有带游泳圈和救生衣,因为他们不害怕”(大意)暗示他对出轨关系的看法,这没问题,人是会那样讲话,但有几段影像放在大银幕上,特别不自然,进而不电影,结果不像现实,像制作的“电影”,这感觉确实挺怪,是表演问题?其次,在有着“打小三”文化的环境里,出轨女性很难拍。主页有篇一星长评,批评女主破坏男方婚姻,忽视男方同样破坏了她的“家庭”,跨越讲述者看到未曾露面的正妻,以她的利益出发,维护制约她的家庭结构,责备跃轨女性就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最近《捞女游戏》讨论度很高,贝担心男方误会自己,观众绕着弯地问导演这好不好,同样疑虑某种误会,导演没有戳破这种复杂心境,电影回答“她就这样”是不足够的。

1小时前
  • 叮当星濑
  • 还行

@2024-01-14 22:17:43

1小时前
  • Vivsio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