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人(2023)电影开始的时候,李害害刚刚结束与男同事的暧昧关系,男方的妻子给李害害打过一次电话,凭借对音波的判断,借助对波长的分析,李害害用轻柔的语言强硬的断定对方会伤害她的家人,她像柯南道尔笔下那个老练的警察长那样专业,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中那个严肃的宗教大法官那样纯熟,可是那个可怜的妻子其实什么都没有做,这个妻子不仅要承受老公出轨的残忍事实,还要承受怀疑论的阴暗攻击。
李害害把臆测的幻想建立在虚妄的判断之上,在她用行动对别人家庭的完整性造成破坏后,她还要用语言把自己缝合成一个完美受害者:是人家要伤害她,她从来没有伤害过别人。
她制造了一种惊人的错觉,仿佛错的不是她,是除她以外所有的男人、女人,甚至包括这个该死的世界。
这个女人(2023)另一次将这种偷梁换柱的技巧,发展成不容置疑的实在论逻辑的时候是李害害和她母亲的交谈,不能说交谈,因为她母亲一直处于声音被吞噬了的无声中,这是李害害独白的时刻,她用语言不仅否定了母亲,也否定了自己的孩子,她通过混淆幼年记忆与未来自由的关系,认为现在自己的约炮是由于童年的不幸所导致的,因为不幸,所以约炮,借助对受害时间无限期的追溯,在确立了约炮的合法性后,李害害天才性的排除了女儿的责任和母亲的身份,把家庭生活的一切义务都扔在了那个人老珠黄的女人身上。
可能李害害在潜意识里很羡慕那些野生动物,它们在移动中一边抛弃上一次欲望的结晶(孩子),一边等待下一次欲望的降临(性-爱),但是阿多诺在《最低限度的道德》里曾经讲过,在动物因为它异性与人隔绝,而成为绝对的精神后,作为同一性的人类,必须要为了共同的坚守而去克服贫乏的冲动。
尼采用诗一般的格言也说过“人是要被克服的东西”。
这个女人(2023)这部电影出现上面这些情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对政-治生态、性别问题的利用,创作者不得不去迎合反抗性叙事,表现出一种抗议的姿态,姿态就像巧克力搭建的花园,你心满意足吃掉的那一刻,花园也将不复存在,但它终究提供了一种花园的幻觉,手舞足蹈的吞咽就等于设身处地的观看。
另一方面是由于电影一直伪装成在竭尽全力的表现欲望,电影以一段约炮旅程的结束作为故事开始,以新的约炮轨迹开始作为故事结束,约炮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孤独的人总是喜欢通过特殊的方式去和世界产生连接,这样特殊的方式还能带来对世界的增强体验,影像中的女人似乎成为了巴塔耶文本里的爱华妲夫,渴望通过欲望去僭越规则的束缚从而在某个瞬间实现高-潮的满足。
如果这样去看,《这个女人》关注的是欲望本体论,一种欲望的社会人类学,这样典型的黑格尔主义欲望模式,不仅符合后现代反社会建制的暴力叙事,也是对文化压抑和道德负罪感的清除。
但真的是如此吗?
还是导演只是利用欲望,将欲望作为假定的结论,作为寄生的工具,实质在进行着算计的表达呢?
这个女人(2023)为了比较欲望,我想起了另一部和色情史有关的电影,帕索里尼的《萨罗》。
在《萨罗》里,色情得到无所顾忌的展现:粪便、排泄、血液、牺牲,电影里色情的狂欢就像黑夜在高速疾行的汽车,发出的那道令人晕眩的白光,光不仅刺破了黑夜,也穿透了历史,世界受到色情的震撼,颤抖不已。
欲望作为色情的内在性时刻,就像勃起的火山喷射出的灼热岩浆,岩浆会焚毁所有可见物,无止境的欲望也会淹没所有人。
帕索里尼用欲望的卡尺去探测政-治的黑暗,用无尽堕落的虚无主义去对抗僵化威严的社会生活,《萨罗》让我们明白折磨了人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法西斯式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
与《萨罗》挥霍的欲望不同,挥霍的尽头就是痛苦的失去,在挥霍的过程中,不仅时间在流逝,那些你手边的物质也在消失,永恒在崩塌,存在开始地动山摇。
Salo, or the 120 Days of Sodom《这个女人》是算计的欲望,也可以说是感性的计算,李害害每次约炮分手后几乎都有一段空镜头,欲望在先,景物的怜悯紧随其后,导演故意用风景蒙太奇的方式把欲望变成一首抒情诗,摄影机不是跟随感性在移动,它是在精确的理性支配下去运动,它过于规律、协调、和谐,真正的欲望会陡然升高又悄然落下,它不连贯、充满孔隙、随机波动。
但是《这个女人》用极度顺滑的方式不仅连接了欲望和抒情,还用那些空镜头吸收的忧郁风景,去反对之前的色情,色情被一笔勾销,风景对之前色情的狂欢,进行了一种隐秘的校正,风景是对色情的反对,也是对色情的平衡。
在空镜头之后,神圣的色情变成了尴尬的回忆,交织的爱液变成了廉价的泪水。
这部看似反叛的电影总是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色情的暴力需要一段风景切片的中和,纪录的浓度需要一种虚构溶剂的稀释。
欲望的同时需要对欲望的熄灭,场面调度就这样在色情与去色情的双向运动中,完成了首尾的衔接,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这个女人(2023)封闭的电影在我看来就是虚假的电影,这样的虚假和叙事无关,和影像内在生命强度有关,阿莉切·罗尔瓦赫尔纪录的几乎都是伪造的故事,却显得格外真实,这就是乔治·斯坦纳说的真实临在,面对具有生命力的顽强作品,真实临在会像神秘的宗教灵启一样直接性的贯穿它,为虚构性作品赋予真实性的卓越美德。
Alice Rohrwacher上面提到了微妙的平衡,平衡的顶点是电影即将结束,她们蹲在那谈论纪实与虚构关系的那一刻,为什么这一刻会在结尾的时候到来?
导演应该是感觉到了仅仅依靠风景的单调图式,可能无法挽回欲望的复杂图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她既想要摧枯拉朽的欲望,也害怕这种欲望产生的反噬效果,再一次的,为了平衡,导演一边制造纪录的效果,又一边说自己是虚构的叙事,就像电影里李害害一边约炮,一边分手;一边结束关系,一边开始关系那样。
这样的平衡张弛有度、游刃自如,你在人物身上看不到任何残余的东西,她没有痕迹,她光吃不拉,她唤醒了古老神话的活力,只有神话的人物才能在失衡的同时去校正,在平衡的同时去倾斜,赫尔墨斯不是一边偷窃一边又赠予的吗?
摄影机发疯一样的在主观与客观、虚构与真实之间不停切换,像一个来回变脸的阴森小丑,就这样,欲望悬浮在真假难辨的平衡游戏中,在平衡力学的支撑下,电影已然接近不可倒塌的稳定状态。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德勒兹曾经说的“电影史是漫长的牺牲者的名单”,在死亡面前,没有什么是可以永远稳定的。
真正的电影总是极端偏激又绝对失衡的电影,就像人在学习走路总会摔倒那样,是众多的裂隙拼成了斑驳的电影史,也是无数的伤痛堆积成的人。
这个女人(2023)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首先还是请我们本片的编剧也是主演害害老师分享一下创作的缘起。
李害害:我之前的工作是和电影相关的,不过一直没有去真正的去创作东西,我中间的这十年一直在从事不同的事情,就导致(我)很没有生活空间,一直在尝试不同的职业。
阿烂(导演)她一直想要拍一个专题片,我是她这个专题片的人选之一,她想借由「女性买房」这件事情去反映一些比如说女性在经济上还有独立自主这些单方面的一些现状以及他们现在的态度,或者说现在的女性怎么去买房子、生活这类的事情。
因为我的职业里边又有一段是房地产销售的经历,和她(阿烂)的主题也撞上,我在换这些职业的过程中和她一直都保持联系,并且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又搜集到一些素材,所以我们俩就不谋而合,开始这个最合作。
Question:您作为创作者,又是主演,怎么去定位和看待这一个虚拟和真实之间的界限。
李害害:这其实是我们经常被问到,也是非常想讨论的问题,就是关于真实和虚构以及纪录片和剧情片的边界的问题。
我不知道你们之前有没有看放映的前一部电影《长谈》,我在手册里面看见它是这么写的「剧情为表,记录为里」,那它(《长谈》)作为一个剧情片,它其实是非常真实的。
那谈回《这个女人》,其实是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完成剧情片的创作,我们想要反转一下这个概念,以及我们最开始拍摄是零成本启动,我们想要用一种更精神成本,或者是说更容易的方式来呈现。
因为所有的电影其实都是想要怎么去再现真实,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那个真实的方法、真实的工具,就是纪录电影的创作方法来去做这件事情,可能还会让这个片子更能够触碰到观众、更接近观众。
Question:这个影片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
李害害:人物框架,比如说家庭生活的背景,这些东西是属于真实的。
我们是放在这个框架里面去虚构了这些故事,所以你们会在整个真实的环境的包裹下,然后分辨不出。
亦真亦假,真真假假。
以及我刚刚说「纪录是一个工具」嘛,就像我们(黑白)海报,阿烂她原本也是一个画家,她作画的工具其实是毛笔和宣纸,但是她画出来的东西不是国画,所以其实她就是想用一个不同的手法、我们不常见的一种方式,去创作和表达这个剧情片。
Question:我发现影片里所有的男性都还是能够看得到脸的,但是丈夫好像一直都是比较模糊。
可能说灯光也比较暗就看不清他的脸,有刻意要这样处理吗?
李害害: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个官方的回答,就是其实模糊男性的脸,其实在整个过程中,你们会发现好几个男性他们很像,比如说河边的那一个、办公室里的那一个,他们其实好像长得都差不多。
可能也有(观众朋友)认识他们,他们其实是独立电影的著名演员,但是他们在这里都很像。
其实一开始有想要去区分这几个人物角色,但是后来发现,他们其实不重要。
我们觉得这种效果反而是我们要的。
Question:害害老师好,就是我想问一下,就是这部片子里的时间是不是被切碎了。
李害害:对,这个是剪辑后的调整。
其实影片第一版是顺时间顺地方的顺序剪辑的,后来就是想把它切碎,有分为梦境和现实这样的。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比如有一觉睡醒,又切回起床的场景之类的,就是其实是想要让时间顺序打乱。
但其实这些东西其实也不重要,我们想把枝节全部都砍碎,然后留住主要的事情。
Question:妈妈和外婆她们是专业演员吗?
有没有拿到剧本来演,还是自己发挥?
李害害:她们就是素人。
其实为了让素人演员能够更好的配合演出以及显示真实,她们不需要知道剧本是什么,但是我需要知道,每一场戏的主线是什么,可以用什么话去cue到她的反应,我们要的是那个部分。
我知道你可能是在说贝贝和妈妈的那场戏,那场戏拍了有一个多小时,其实是有主要的大纲,就是我需要抛出哪一些问题,让她来接我的话,以及刺激她,展现她的某种情绪,然后以这种方式来拍,最后再剪出那一场戏,是这样的一个方式。
Question:想问一下「新冠疫情的背景设置」,比如提到经济下行、广播里面政治性的标语,我看都有用英文翻译出来,我想问这个背景对这个电影的作用,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背景的话,这个故事还成不成立?
李害害:这个故事其实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的,因为所有的这些原因,比如说经济的问题等等。
我们的设定,比如说是人会更想要一些有保护自己的东西,比如说房子或者是回家。
因为大家都被隔离在不同的地方,这个东西就会凸显出来。
在这个背景下,她(贝贝)离开了她的工作,在老家给妈妈买房。
这些东西是那个背景是必须的,它是真实存在的。
Question:想多问一句,影片里的小朋友是您的小孩吗?
因为她表现非常自然。
李害害:对。
其实小朋友她对这个世界认识很少,她不理解所有她演的东西是什么,你只要让她习惯镜头这件事情存在,她不觉得稀奇,就可以自然的表达自己。
她也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演员,一个非常习惯镜头的演员。
Question:有看到那个出品人是陈翠梅老师,然后还有另外一部电影叫做《爱情征服一切》,然后它的手法跟这部电影的方式都蛮相似的,其实这样的「伪纪录片」的方式在大陆还能少见到,它可能就是属于马来西亚或是别的区域的作品能够看到一种方法,因为前面也看到了另外一个是七七老师的《长谈》,也可能是用一种家庭影像的方式,但是确实没有办法表现到像这部电影这样这么自然。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会很怀疑,就是它到底是不是一部纪录片,因为有很多的视角跟镜头,就不是一部纪录片能够拍出来的,就比如说她(贝贝)后面有一个情人骑摩托车来咖啡馆找她,但是纪录片如果要拍摄,肯定要做一些事先的沟通。
所以就这部电影我觉得在手法包括它加大那个环境细节的设计上,做的非常到位。
也蛮好奇,就是当时在比如场地的选择和空间的设计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样的设想,还是说就单纯只是按照您的剧本来进行一些现场实际的表演,然后捕捉一些实际的情绪反应呢?
李害害:剧本其实细致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它是会有设定好每一场次、场次的位置,但是具体台词是没有的,但是会有大纲。
堪景其实是匹配戏本身。
因为我们没有什么成本,我们就是去到觉得自己内心感受上觉得OK的地方,没有特别置景。
就是觉得这里可以,我们就当天堪完景,下午就去拍,想要什么光就是在当下就去解解决掉的。
Question:那其实我也很想知道在这个伪纪录式的这种拍摄过程,以及这部片的创作过程当中,有没有让你觉得挺有难度,或者是挺困难的地方。
李害害:我觉得伪纪录片的方式,它反而让我们的创作会变得更简单。
如果说你给素人演员大量的台词,精致的布景,然后把她(素人演员)放在里面,她其实很难去融入,但反而是用这种方式,一个是用降低成本拍下来,另外就是展现了真实,能够带给你们更真实的感受,所以我就觉得她是给我们降低难度的一件事情。
Question:在片中有好几个片段是贝贝落泪,而且是泪如玉珠的感觉,这个你在当时自己是怎么调节出那个情绪,马上涌出的呢?
李害害:我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特别感性,泪点很低的人,莫名其妙可能就鼻酸,在那一些情景下有些东西给了我那种反馈吧。
就比如说对手的演员,像小郑老师那场戏,他那一天狂飙了两瓶红酒,直接是醉酒的状态下来演。
然后我也就见识到了,这些演员好厉害。
他来激发了我的那一些情绪,让我想起了一些事情。
Question:就是您拿那个短袖擦眼泪,然后桌上还有两瓶红酒的那一幕,对吗?
那看来在那个空间里面,你们的那个情绪爆发点是非常满意的。
李害害:其实也有非常多条,有很过的,最后选的是这么一条,情绪其实是已经在心里呼啸了,但是两个人并没有过激的一个动作,心中在暴风雨,但是外面好像还是挺静的感觉。
Question:这部电影它是讲一个在婚姻里面,还在寻找爱情的一个女性形象。
但其实现在这个社会,它价值观很保守的情况下,会产生更多的那种非议或者社会上的争论。
我很好奇,为什么你们不会增加一些戏剧性的处理。
比如说女主在整个。
就在电影里面基本上是从头到尾,周围的人其实对她的态度都是相对积极正面,包括跟她母亲之间的关系。
不会像其他真实的纪录片下,如果是出轨或者她会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就会就爆发激烈冲突。
但是像这部电影里主人公跟母亲谈话这场戏其实还挺好笑,我感觉会不会有些过于理想化,仿佛有点像在乌托邦,跟我在的社会好像不是一个地方的。
李害害:谢谢你的问题,我很想讲的就是其实我们在拍这部片子,已经做出来之后,非常担心他的争议很大。
但是我们在放映下来遇到的都是像你们这样温和的观众。
其实很出乎我的意料,我们以为他的争议会大到两边倒,会有很多人会觉得很不适被冒犯,有提出这样子感受的观众是有存在的,以及他们有的还会觉得,被冒犯到我很爽。
大家整体的评价都很温和,这个没有想到。
然后也就像这部电影,它自然而然呈现出了这种状态,其实也是温和,就是你越趋于真实,大家的同理心就越能感同身受,越能够和你共情。
就是在真实当中,反而会让大家觉得不一定要爆发冲突。
因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也有可能就是母女两个人就自然而然又有点好笑又有点无厘头的这种对话,生活也是千面的,可能每个人看电影自己的想法会不一样,Question:害害老师你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故事里面的女主和她的丈夫,我感觉丈夫对她的用处没有那么大,她在家庭里面其实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的。
我想问的是女主她在外面和其他的男孩子就是有了感情,是因为她是真的想寻找爱情,还是只是说她只是想在除了家庭以外的地方,能够能够找到一个能让她心灵平静的地方。
李害害:我觉得其实都有吧。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里面有一个台词叫「开小差」这件事情,就它的设定是一个是弱化那种冲突,要不然这个女性形象有点「太过分」了,至少要给她一点能够产生后面这些事情的小动机。
她可能一个是在寻找新的亲密关系,因为她之前的那一段破裂了,然后再加上她的人设又是一个那么需要爱情的人,「恋爱脑」。
像刚刚七七老师一直在说,她(女主)想一直吃棒棒糖,一直舔,她的人设是这样的,于是她就不停的在一个棒棒糖之后,找下一个棒棒糖。
Question:片子里面的那个角色和你本人的性格差别是有多大呢?
李害害:我觉得她比我勇敢,比我有立场。
我实际上是一个特别没有立场,然后骨子里也很传统,所像的部分就是很传统,但又很叛逆,这也是很像的。
另一部分就可能独立一些吧,这个是很像的。
Question:那作为素人演员的话,你是怎么样表演的非常自然的?
因为伪纪录片,它要求的就是你的表演要很自然,包括我们都误认为你的那个妈妈就是真实的妈妈。
李害害:这是导演厉害,因为你们两个熟悉了之后,你就能找到舒服的拍摄方式,以及就是你信任她的摄影机,以及最后都要剪辑,不好的就剪掉我心里不会那么压力,相信她,去展现她可能需要的那些部分,去靠近那些,大不了带来一条嘛。
另外一个是我觉得演戏它不是演的,它其实是要还原真实这件事情。
那所以你越去还原真实,你越去想象它是真实的,你把它当成真实的去做,那就自然流露了。
Question:刚才有一个观众说这个电影不会太理想化,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那一种冲突我们看的太多了,我们需要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会给大家更多期待。
我自己看电的时候比较好奇的是,那个丈夫其实看起来没什么用处,那她为什么不离婚呢?
为什么她一定要在这样一个婚姻的框架下,她不断去寻找爱情,但她为什么不摆脱婚姻呢?
我比较好奇女主他是怎么想的。
李害害:在有婚姻的框在里面就是其实有很多原因吧,她跟母亲的谈话里面其实也有讲到这个部分。
可能很大部分原因是小朋友或者是她其实尝试过离婚,但是在这个剧情里男性会不让女性离婚。
就像正常的剧情里的女性不不肯跟男性离婚,就反转过来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然后关于不太常见这这件事情,这个是导演她最想表达的,就是一种不一样的女性的可能性。
因为在常规的女性的电影里面,就是母亲这种形象一般都是「我要为我的孩子付出一切」,特别的苦情。
导演希望能够呈现一种理性的选择。
我们不说好或不好,但是我们能够理解她,它是一种可能性,有一种打破标准妈妈形象的感觉。
Question:我看到整个的影片当中最能够调动大家情绪的情节就是母女两个人对话,关于男性买房这个话题。
我想说这个情节当中表现了母女两代人对于男性参与买房这个事情的不同观点。
我想知道这样的立场预设,是在编剧的时候就已经预设好了,他们两个人对应的立场,还是在无意当中触发的?
李害害:它是真实存在的,就去想你和你的母亲会存在一些什么样的差别呢?
在这个里面,激发这位母亲她的这个反应,在我们的预设构想里面,我们知道能够刺激到她这些东西。
虽然没有具体到要说出哪几句台词,但是其实我们有想象到她的反应会是大概是这个样子以及到达这种表现立场的不同,或者是冲突。
Question:我还有一个好奇啊,一直看到女主有在不一样的空间,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家」,包括刚才有观众提到「爱情是否会成为她的一个栖居地」这件事。
那在对于「买家」,就是对于创作者来讲,在这个里面的设定,它对于贝贝来说是一个「人生终极目标」吗?
还是什么样的概念?
李害害:别的场合的观众有问一个问题,在这个场景里,作为一个福建的片子,怎么不讲闽南语。
但其实这个人设是福建有一部分是做「省一建」,就是福建搞建设的时候,从浙江外地转过来的那个部分的人,所以贝贝的这个人设她是这样。
她在本地是不讲本地方言的,她很没有落脚点,没有根,以及后来又去北漂。
其实地上能够看见「北漂十年你该有一套房」,她其实一直也在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是一个寻找的过程。
Question:有注意到分手后的蛮妙的,就是贝贝泪如雨下,但是酒吧老板一直背对着刷手机,能不能聊一聊这个部分。
李害害:这个其实就是比如说你所有的痛,你所有的泪,你所有的东西都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受到,即便是你的好朋友坐在你的旁边,他都不能跟你共情,那就很冷漠的吃着他自己的包子,但所有的痛苦,所以的眼泪,都只有自己能承受,其实是这这这种感觉。
Question:主持人好,害害老师好,我其实没有太明白整个电影当中贝贝对女儿的感情到底是怎么样子的。
因为我觉得前后有一些矛盾,比如说她在跟她的妈妈沟通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她生女儿只是完成一个传宗接代的任务,但是在一些生活的细节方面的话,你会发现她也很耐心的,不过就在认为她是好好妈妈的时候,她面对生活也好、自己的追求也好,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女儿,把她扔给了外婆嘛。
所以其实我觉得对于女儿的感情,我不是很理解。
李害害:其实这个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实很社会中很多东西都是很矛盾的,这个女主她对女儿的这种爱其实也很矛盾。
她不想要小孩,但是她爱她的女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她即便不会想念她的女儿,或者是说她可以不在她女儿身边,但是对女儿的爱是真的,所以你可以在一些小细节中发现很多日常的爱,但是她不需要去夸大这个爱,也不需要喊口号。
她是一个有瑕疵,但是可能真实存在的妈妈。
Question:我还想补充问一个问题,贝贝其实在有婚姻的前提下,她还在不断的交往不同的男生,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的话是需要受到谴责的,至少站在我的角度上是这样子。
因为我觉得你既然跟丈夫感情已经破裂,你为什么不可以选择离婚呢?
当然刚才的回答是说可能是考虑到小朋友的呃这个因素,但是他在跟那个比较年轻一点的小男朋友在交往的时候,最后他们分手,她说因为我有家庭、有女儿,所以我们不可能走的太远,这个时候她又考虑到了可能某些方面的一些责任,或者说可能对这个男生是不公平的,所以我觉得其实也是有一些矛盾的。
就是当她开始跟她开始要这段感情的时候,其实她知道自己的情况是怎么样子的,但是后面他又选择分手,我觉得她的一些道德的立场其实没有很坚定。
李害害:就像我刚刚说的,她不是一个完美妈妈,她也不是一个完美老婆,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有一场戏有回答这个问题,她妈妈跟她的对白里,她妈妈说,那你不要喜欢他,她说「喜欢是自己控制的吗」?
其实喜欢这件事情,她自己无法控制,但是比如说当她想要理性一些的时候,她的内心也是矛盾摇摆的。
其实我没有问题但想顺着他刚刚讲到的道德最高点这个点来讲一下。
这一两年我们经常会看到影视作品里面主角必须得是完美的,不能犯错,但我觉得这个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讲的话,不可以要求一个剧本、小说或是电影,我的角色一定是完美、没有道德瑕疵的人。
因为这个样子的话没有办法去展现一个人物的多面性,人是会犯错的。
也不要对自己的欲望有那么高的一个道德的高标准,这样子才能够去多接受一些世界的多样性,可以看到更多的人。
🐴的觀眾非常喜愛這部片,電影播完晚上十一點多了,在影城外,影迷們圍住主創,希望更進一步交流。
導演也非常有邏輯,講話條理清晰。
(對比🍍的男寶導演,一直依賴女主角幫忙發言擋槍,非常不敢表達,遇到有觀點的題目就一直重複「我聽不懂你問什麼」🙊… Respect《這個女人》的女性力量~~~)。
【20231124🐴影展映後QA速記】主持人Q:感覺是一部很不安分的電影…導演:因為我們就是很不安分的人啊~~~主持人Q:從害害的生命經驗出發,天馬行空發展故事…害害:我們有文學策劃,她是諮商師,把所有人物最底層的線索剖析出來,然後我們再自由發想劇本…主持人Q:原來策劃是心理諮商師啊…文學策劃:平常工作會接觸到很多女性痛苦,可是諮商時候一對一,很難做什麼。
但拍電影,可以用更廣的形式,影響更多的人,帶來更多的擾動…主持人Q:製片挑戰很大,怎麼支持這麼''沒計劃''的創作過程?製片:我就做一個背景一樣的存在,默默支持大家。
〖觀眾QA〗*觀眾Q1:新導演非常競爭,導演覺得自己這部片為何入圍?
導演:這個問題似乎像是評審團的問題… 我嘗試回答… 或許是吧,競爭很大,很多有特色有才華的影片都同時產生… 我比較有把握的部分,是我對女性的理解,以及對女性議題的深入…*觀眾Q2:看起來像紀錄片,片尾卻又揭露真真假假的設定…為何這樣?
導演:並不只是在片尾揭露,從第一秒就是被寫的被編排的故事片…(主持人追問:結尾是一開始就寫了,還是後面再決定?
)導演:現在的結尾不是一開始定好的,但我們團隊一直有討論,隨著拍攝週期/資金/環境/季節…變化,都有考慮過不同的結尾。
後來根據現實條件,選擇了匹配的氣質相符合的結局…*觀眾Q3:有趣的電影,最後看完感覺被扇巴掌… 好想知道什麼是真的…導演: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是哲學問題,我不需要太過在乎… 但受限表達媒介,受限我現在觀察的議題,好像需要給出比較確定的答案… 但我又不想做這麼限定的陳述… 所以影片就呈現成這樣…害害:電影就是電影,生活就是生活,其他給你們來猜…(可愛的尾音,全場笑)*觀眾Q4:在有限環境,拍主流沒有那麼喜歡的題材,導演很有勇氣。
整部片很像獨立 / 藝術製片,但如果在🇨🇳,沒有藝術院線(Tw有幾間藝術電影院),只能和商業片在同一條院線一起競爭……好奇🇨🇳藝術電影的生存現況?
導演:這個…和我們的影片有點關係,但更多是關於🇨🇳獨立 / 藝術電影的生存狀況… 我可以嘗試回答,因為我做過差不多十年的藝術片發行放映… 嗯… 反正你知道的,就是狀況不太好,就是了……*觀眾Q5:剛剛提到心理諮商師做文學策劃,很棒。
但我好奇,為何''房子''頻繁出現?
導演:這是我對於女性的觀察。
女性如何建立家庭,要不要買房,經濟是否獨立,女性如何生存…都和房子有關。
文學策劃:我也回應一下,女性如何安身立命,很難。
''房子''在心理諮商有很多寓意。
(有一題畫房子,''人樹房'',諮商有時會用的)… 所以我們在片中特別呈現''房子''這點。
*觀眾Q6:喜歡片子裡面,男性缺席,女性驅動故事。
害害是素人,很厲害,哭戲說哭就哭,怎麼做到的?
害害:我本身情緒充沛,隨時都要滿出來了… 導演很會調動我的情緒,什麼時候要進入角色 什麼時候不要太嗨… 但我沒學過表演,都是情不自禁…(現場很多人舉手想要提問… 主持人叫大家可以廳外交流…)*觀眾Q7:如何決定,什麼時候用劇情片手法?
什麼時候用紀錄片手法?
為什麼沒有insert鏡頭?
導演:沒有insert,因為覺得不需要,不需要就不拍,如果我覺得需要的話 我會補的。
我們沒有分鏡,會做大綱,每一場戲大概拍什麼,但不會做太細緻的內容。
紀錄or劇情,這是偽命題,因為你假定了它是紀錄片。
但這對我不是問題,開拍時候就是 我要什麼就拍什麼。
有相當小機率是偶遇的/紀錄式的,比如我要拍天空,但天上忽然飛過一隻鳥,那這個鳥就不是我特意安排的。
完全的低成本制作。
在每个可以死黑的地方死黑,在每个可以过曝的地方过曝,在每个可以频闪的地方频闪,焦点乱飞,手机摄影般的色彩,基本没什么构图可言,这倒是和陈翠梅的手法很相近。
但完全不会让人觉得是个问题,反而是结结实实地用这粗糙的制作打脸了绝大多数精美的工业剧情片。
对电影真实性的探讨几乎是贯穿电影发展的,现在的学院派也是,无论是作为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灯光、手持与固定镜头、色调等,大多数人其实都是用高度工业化的方式来追求真实性,但最终也只是对那些比较成功的头部影片的表面模仿。
很多时候还是对“重点”的直觉判断吧。
只抓住一些些的最重要的东西,就能扭转一切。
看了这部影片才真正发现,“纪录片拍摄手法”这一命题还挺有空间的。
伪纪录片,非常真实的拍法,与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相比也更加真实!
这应该与他们零成本的拍法高度相关。
映后的时候李害害说了一些关于表演的内容。
看的时候就很明显觉得,表演是最关键的元素之一,太动人了。
他们大概的创作方法也还是比较剧情片式的,会有大概的剧情走向。
但也只是走向,比如李害害说了与母亲的那一场,有提前思考在这样的语境下,母亲角色可能会有的反应。
这个创作方法真的很棒,把骨干剧情抓住,然后顺其自然地等待电影时刻的降临。
也是一种真诚的创作了。
主题也很喜欢,其实就是一个无比自然的逻辑自洽的女人,有家庭有女儿,出轨勇敢爱。
用自己的方式感性又野性地平衡着自我与家庭。
非常喜欢片末那段关于“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响”的内容,太精彩了,几乎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
在影片几乎结束的地方探讨了影片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相互的影响。
勇敢、刺激、有趣、极具挑衅性、强烈……让我们用共谋,来亦真亦假!
亦真亦假!!
#QunneMary 看完电影有两个非常直观的感觉,首先是整体的表达不够有力量,再者就是感觉导演不太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看完QA更加加深了这一点感觉(不知道是不愿意说,还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整部电影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一个有家庭有孩子的女性将要和正在面对的问题。
最喜欢的部分是访谈那部分的“真实”,因为那里导演是有参与的,所以可以确定直面镜头的访谈是相对真实(最起码是女主呈现出的真实)内容,而之后与搬演对照看似乎也能知道哪些是相对在一条逻辑线的故事。
放开女性主义这个话题,电影整体的故事非常接近现实,但重点却非常飘忽,片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家(房子)和爱情(男性),不过感觉这两个元素本来就是相悖的,家(房子)会限制住一个人的自由,而追寻爱情(男性)则需要自由,角色就似乎在这两点上游离,能大概理解呈现出的效果的原因为这可能是非常接近于女主的生活,但依然不太能接受这种贴近现实无张力的处理,毕竟是个伪纪录片,如果从女主身上都看不出那种压抑感,亦或者对于爱情的决绝,我很难想这伪记录的内容能上升到的讽刺和批判的程度。
女性主义部分,我觉得影片是被强行加入了一个女性主义议题,不知道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是否在这个内核上有个大概的表达方向(其实QA时可以知道影片的出发点在于女主这个人,然而在其中很多信息在导演这里是缺失的),或者由女主自己的想法做出发点创作,亦或者因为怕触及观众而做缩手处理。
奇怪的地方:1. 性权力的调转。
有两点不能认同,首先,性权力调转在男权社会并不能达到女主所描述的“自由”的状态,看到女主访谈的那部分谈话还是有些皱眉,类似于男性可以出轨,我也可以,但这感觉这就如同性骚扰一样,女性被性骚扰,男性很难体会,男性被性骚扰,舆论反而会有另一边倒的讽刺情况,始终认为现在的性权力是男权社会下的体现(虽然性本身不是),而且不同的女性主义对性自由本身就持不同态度,这个议题感觉就太大了。
再者,即使在前者存在自由的情况下,女主展现的故事也无发带出极强的张力,因为女主物化自己的时候体现那种被困的同时又没有换来物化的结果,感觉这部分整体呈现真的挺不舒服的。
2. 视角,感觉女主这部分的困境从整体的状态下无法体会,但另两个角色的视角感觉却是比女主更有力量,首先是女主的母亲,作为更老一辈的受困女性,现在又被“困”的状态其实是没有展现的,感觉这就是上野老师(应该是漫画家田房于上野对谈是说的)所说的“B面问题”,即女性分娩产子后到达B面与其他所有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样互相影响的经历,嘉宾Chris非常的精准的问到了两个问题非常好,能感觉到女主再责怪她的母亲和男性稍显重要的作用,导演也回答了同样的用“习惯和安全”来解释前者,这似乎也印证了B面的问题,而对于男性的作用似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感觉如果更加的客体化男性可能是带来更强的张力。
女主的母亲如果没有剧本是能看出来她是个思路非常清晰的人,从物化自己应该带来的收益(虽然不道德)到孩子的生育问题的反馈都非常清明了的展现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受困的责任。
而第二个视角则是女主的女儿,觉得这可能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毕竟不是纪录片,搬演很难完成这部分,而就如同女主责怪母亲一样,作为母亲在女儿生活中缺失的她应该也会被责怪吧,这种对于子女照顾的自由对照性自由来说说不上来那种更有张力,但仍然不觉得把孩子丢给母亲,让孩子成为俄留守儿童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然而她还不自由,物化自己失败而哭泣,那里的物化可以是爱情的证明,也可以是博弈的武器,但只面对镜头的应该是真实的情绪吧)。
其实影片的内容也不是没有类似的,非常明显的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内容就是很雷同的,甚至两部作品的拧巴感都有些类似,都是性格不够痛快决绝,同时一个奔向爱情,一个奔向父亲。
视听上,可能是因为导演只有自己,所以视听的呈现不是很好,视觉上除了没有稳定器抖动的非常厉害的手持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啥原因造成的画面很奇怪(朋友说因为不是升格,而是帧率问题导致时不时慢放造成的画面有些奇怪)。
剪辑有时是为了故意呈现一个构图下的环境所以也不是很流畅。
听觉上则是环境音混的有些不太舒服。
总体说就是不够愤怒,不够清晰,不够尖锥,不够压抑,看似一个洒脱的女主,那一切却都是如此虚浮,导演搬演了一个现实,但也仅仅是搬演,太多可观察到的现实…摄影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内容上似乎她跟女主是脱节的,我也并不觉得共谋了什么…也许当真的遇到逆境时才能看到这部电影的平庸。
借用上野老师的一句话,“女生们再多展现一些自己的愤怒吧,用自己的愤怒去改变这个社会。
”不喜欢还有另一些原因。
1. 我有女性朋友是这样的,真洒脱也非常独立,知道想要什么和做什么,感觉比这部伪纪录片有力量。
2. 有一个反叛的母亲,而作为跟姥姥长大的留守儿童我觉得女主对待感情上可能足够真诚,但不够成熟。
自由的代价落到了哪里?
电影结束打开豆瓣看到《这个女人》的剧情简介,才发现原来片中的女主贝贝的年龄设置居然是35岁,但片中李害害看起来彷佛和我这个女大是同龄人,想必这也是能让我极为代入其中的原因之一。
片头李害害的第一句话“我觉得我是一个标准的女性。
”这句话一下子就打中的我,彷佛生活中看似平平无奇毫无存在感,但又在很多事情上有着执拗一般执着的倔强,看似是柔顺的没有观点的自己,也想让众人知晓自己内心的反叛,但兜兜转转下来观望自己的人生,似乎真就如众人看到的那样——自己似乎还是成为了一个“传统的”女性。
即便是有着不被东亚社会允许的女性思想上的反叛,但又滑入成为所谓“贤妻良母”的陷阱,当然我们这种女人,在互联网上有着更为流行的说法——即“擦亮眼派”。
彷佛一旦与男性有了性缘关系,自己便再也与“独立女性”一词分道扬镳,面对周围早已远离与男性有交集的女性朋友时,自己的情感经历也就显得有些“上不了台面“,但如果一旦进入到传统性缘关系之下的谈话中,自己却也完全无法”忍受“这种传统思维下的讨论。
就这样,我和片中的李害害成为了社会上最独立无援的群体。
所以这部影片的出现是这样的及时,让我看到原来还是存在和我一样女性的存在,我们的经历不允许我们成为男权社会的帮凶,但个人情感的存在却又将我们不得不淌入与男性进入一段情感的旋涡,这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即便影片其中有由于剧本要求编排出的情节,但它依旧保持了某种最珍贵的真诚。
本文首发于“西部影谈”第278期 《这个女人》以对真实/虚构边界和女性社会身份不容置疑的挑战成为了FIRST FRAME单元最受关注的影片,并在某种程度上使今年的FIRST FRAME比主竞赛单元的质量更胜一筹的讨论毫无悬念。
电影学者、策展人,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王小鲁称这部以伪纪录片形式聚焦青年女性个体生命经验的影片是“对中国女性电影史的改写”。
《这个女人》放映现场阿烂导演用极为大胆的理念、精细的氛围把控、熟稔的采访技巧和鲜明的,将不断生长和自我寻找的女性故事嵌套进了解构“电影真实”的流动性影像中。
影片的形式与议题在女主人公的不断追去又不断离去的情感旅程中形成了极富魅力的张力关系,“女性的合谋”在影片最后一刻迫使观众在回味中重新审视女主人公松弛的状态与充盈的情绪,“这个女人”像个谜团,又像最简单的答案。
在7月29日晚的第一帧颁奖礼上,2023年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FIRST FRAME单元公布获奖名单,阿烂导演的《这个女人》荣获年度影像荣誉!
颁奖现场西部影谈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FIRST FRAME第一帧年度影像荣誉获奖影片《这个女人》导演阿烂、主演李害害的独家专访。
采访人张也奇 西部影谈主编受访人阿烂 电影《这个女人》导演、编剧李害害 电影《这个女人》编剧、主演
左起张也奇、阿烂、李害害张也奇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开心。
影片最后一幕是两个女人的共谋,我觉得无论这部影片当中有多少争议性的细节,当中国电影史上有这样的一部电影,她的主演和导演在最后的部分会有这样的一种宣言,这对我们所有的女性观众来说都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
所以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共谋它的缘起是什么?
两位导演和主演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之下找到彼此,拍摄《这个女人》的?
阿 烂我跟我的女主角李害害,是之前在宋庄我的个人画展上认识的,从此结下了缘分。
但是在相识后,我们并没有更深入地了解。
直到 2020 年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原因,然后我从北京搬到了河北,我的女主角李害害,她就是住在北京和河北交界的大厂,因为地理位置的拉近,我们彼此就更加地熟络起来,了解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是萌生了想要拍摄一部以李害害为原型的电影。
李害害我之前是在独立画展遇到的阿烂。
那时候的现象艺术中心是中国独立电影类似于诞生地的地方,在当时举办了北京独立电影节。
我和阿烂在宋庄遇见,其实也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朋友群体。
那时候阿烂是一个画家,她在做画展,给她画展写序的老师是栗宪庭老师,栗老师成立一个机构叫栗宪庭电影基金。
因为各种这样的机缘,我和阿烂就这样相遇了,但是拍电影是更滞后的事情,比如说当她在做女性有关的事物的时候,然后以及我在有了自己的小孩,成为母亲之后,我们两个开始又有了想要共同探讨的东西,或者是说一起交流的事情,然后有了产生了新的碰撞。
张也奇《这个女人》从形式到主题上都带有强烈的挑战性,是区别于传统电影市场的独立电影,导演您是如何说服制片人参与这个项目呢?
阿 烂我想先分享一下我跟制片人泥巴的缘分。
我们是因为独立电影的创作和放映相识,而跟 FIRST的缘分,也是因为泥巴是2015 年 FIRST 的初审评委,然后他推荐我做2016年的初审评委。
当年我是初审评委里唯一的女性,当时他们也需要一个女性视角。
所以不管我们是因为独立电影的相识的缘分,还是说他对于朋友之间的支持,他愿意推荐我做初审评委,还有从性别的角度,他也具有包容性,我认为他是对女性的议题,包括女性本身都是非常关注以及尊重的,这些都是我们合作很好的前提。
而且从个人的朋友关系角度来说,他也一直非常地欣赏我、认可我,包括他也很喜欢我的画作,这些都是我们之间非常有力的合作的基础。
当我形成以李害害为原型的这部影片的拍摄想法的时候,我想要找一个合适的制片人,然后我就跟他说了这个想法,他觉得很好,然后在项目的最早期表示支持、喜欢以及想要一起合作的这种心愿,然后我们就这样就合作了。
张也奇您的这个最大的对于这个项目的期待,或者说在这个项目当中您最最有表达欲的一点是什么?
阿 烂我觉得让我特别有动力一定要拍的原因,是我觉得这样的女人,这样的声音,这样的事情首先是让我个人很感兴趣的,我愿意去听这样的故事,去看这样的故事,所以我才想要去拍它。
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有可能展现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或者是从非常女性主义的角度有什么样的诉求,其实是跟我长期的对于女性的这个议题,包括这种权益向的这种关注是有关系的。
因为原型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特质,恰恰就是可以满足我对于女性,尤其是与在婚姻内外的女性的自我探索这个话题的相关性非常高。
所以我愿意以及当我有机会可以用电影来呈现的时候,就很希望可以把这个拍出来。
嗯,我觉得好棒。
张也奇《这个女人》中许多流泪的场景,女性的眼泪可能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情感,李害害老师舒服自然的表演格外动人,在我自己的观影经验中,眼泪甚至成为了影片内在的轨迹之一,那想问导演,流泪的时机是否是在剧本中进行提前设计的?
阿 烂实际上在我们的素材里面还有大量的流泪片段,我有做一个 Excel 表格,关于什么时间流泪,在什么段落流泪,这时候流泪是否合适、合理,我都进行了有序地排列和删减。
关于流泪很大一部分是依据于女主角的个性特质,因为她本身是非常感性的人,所以我觉得这样设计特别好。
但不好的地方是流泪过多,就可能有部分观众觉得特别受打动,另一部分观众就觉得过于煽情,过于矫情。
但确实在后期剪辑中,关于何时流泪,我们是精心排序,经过挑选后保留了几处流泪。
张也奇影片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就是李害害回到外婆家,她一直耐心和平静地和外婆重复自己是谁,但是外婆呈现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直到外婆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贝贝,但你不像贝贝,害害潸然泪下。
在这个情节中,您是真的和外婆很久没有见面了嘛?
李害害因为我一直在北京工作,所以我平时可能回福建老家的机会很少,一年可能都没有一次,可能是两年一次,或者是三年一次。
再加上外婆她被送到养老院,她不能在家里接受自己儿女的照料,所以她的阿兹海默症就处于越来越严重的状况。
我可能上一次见她还是在北京,然后下一次见她可能就不记得我,就是这种感受。
张也奇感谢害害的分享,我非常喜欢这个细节的处理。
这个场景非常有意味,是不同生命阶段的女性间彼此的观察和体认,很欣赏导演在创作时排除了阿兹海默症进入影片的议题,没有做更明确的提示。
现在在中国阿兹海默症更多的患者是女性,她们的精神状态可能与整个社会的状态是有关联的,请问导演一开始想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阿 烂在我目前这个阶段,对于老年痴呆,尤其是女性老年痴呆的群体以及议题,不是我创作更优先级的一个排序。
所以说在片中我是不是要展现,或者是不是要明确她患病的状态?
其实从我非常私心的角度是我不想要定义它和标签它,我想把这个答案交给观众,当观众看到了它可能会有所感觉,即这个老人是不是生病了?
或者说这个老人就像您的感受一样,是不是太惊喜了,或者太久没有见到孙辈了?
或者说她就是有一点点小糊涂了等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可以。
我觉得这个也跟我的个人特质有关系,一方面这不是我最主要优先级关注的议题,另一方面我希望它不要说得那么清楚,可以保有一丝想象的空间。
张也奇《这个女人》是一部百分百剧情片,但是本片的形式又极具创新性,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
您在进行剧本设计的时候,是否提前安排好了一些线索,让观众意识到这可能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剧情片?
阿 烂其实在我们策划最早启动项目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讨论了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设计李害害穿梭在不同的亲密关系里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想找演员的,每一段亲密关系找谁来演?
这很重要。
我们请到王晓振和薛旭春,是在独立电影的领域里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演员。
当然也确实有一些比较懵的观众会问:“李害害在现实生活里真的跟他们有关系吗?
”我说“不是,他们是演员。
”所以这是非常明确的剧情片的信号。
或者在日常生活里,电影中的某些画面会让大家会觉得所谓的纪录片是很难拍摄到的,那这种设计会在那样的一些小“气口”告诉大家,这就是明确的剧情片。
张也奇导演是在什么样的时刻决定要采用伪记录的方式去进行拍摄?
阿 烂关于《这个女人》的拍摄方法,其实在我们打算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有所讨论,包括我跟女主角、制片人、文学策划,都觉得这是一个符合我们当时当下的条件,以及我们审美趣味所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因为其实我们都是对国内的独立影像,包括大量的纪录片涉猎得会更多一些。
我自己也会比较倾向于非常真实的自然的没有任何表演痕迹的表达方式,在影像呈现上也要相对比较克制和朴素的影调,这些影片是我比较喜欢的。
在我们这个项目策划的早期阶段,我们有一起商量,那我们是以一个真实人物为原型的剧情片的话,整个剧组的经费条件也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就因地制宜,根据我们的现实情况,一个人跟着女主角来进行灵活的拍摄,在这个过程当中,去结构和去推进故事,这是符合我们拍摄现实的,也是我们想要的情况。
《这个女人》荣获第54届瑞士真实影展“灼光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和Zonta Award(女性电影人奖)张也奇王小鲁老师在下午的深度交流中提到“《这个女人》会改变中国的女性电影史”,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女性导演身份?
阿 烂实际上,拍摄《这个女人》这部电影是我比较计划外的事情,包括做电影导演这件事情,也不在我这几年计划的事情当中。
所以对我来说,或许是我跟电影的一种缘分。
至于我自己个人在电影史上的追求或者野心,或者是作为女性导演在未来发展上的一种可能性,我觉得都是可以不做预设的,可以秉持一种非常开放的状态。
如果我跟电影继续有缘,我也有意愿、有动力,有我想要持续表达的内容,并且如果有我愿意选择用电影来表达的内容,那么我肯定是会非常乐意去继续拍下去的。
张也奇在大艺术的范围里,有没有一位女性的艺术家给您带来过特别大的影响?
或者说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时刻让您意识到我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
阿 烂我的女性主义的偶像老师是金斯伯格。
实际上,可能在艺术领域,不管是电影还是绘画,还是别的艺术门类,从我自己的角度上而言,关注得并不多,涉猎得也不多,但是我一直在做女性权益倡导方面的工作,所以对金斯伯格女士是非常崇敬的,她也是我的追求和目标,包括她终身在为女性权益做争取,做努力,并且常年保持锻炼,拥有强健的身体,这都是我方方面面的追求所在,我也希望我可以活到 100 岁,一直为女性权益做贡献!
张也奇在《这个女人》的影像中,能够看到很多非常亲密的镜头,导演也采用手持摄影等方式拉近害害与摄影机的距离,但是您的表演非常的松弛。
那您是如何看待自己和镜头之间的关系?
李害害在拍摄这部影片之前,我和阿烂是有合作过另外一个小短片,是一个关于母亲节的专题类短片。
有好几个不同类型的女性,其中有一个妈妈给小朋友写了一封信。
然后阿烂拍这一部短片的那一段时间也跟随在我身边,进入在我的家庭里。
所以摄影机进入我的家庭这件事情是我们之前经历过也习惯的事情。
因为那一次的拍摄,我和阿烂的关系从最初的只是画展相遇,然后又推进到开始有更多的合作,或者说有更多生活方面的沟通与倾诉,也包括后来她怀孕生了小孩,她做导演邀请我们去客串之类的事情,我们的关系就更进一步。
再接着到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私底下也是很好的朋友,再加上对于拍摄这件事情我完全信任她,以及我觉得她的执行力超强,当她说她要拍电影,我就说那肯定能成,我就相信你能做成这件事情!
张也奇害害作为女主角,她的表演非常从容和舒展,并且非常慷慨的分享了她的私人情感,让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个人经历。
那阿烂导演是希望李害害在表演的时候进入影片中导演规定的角色,还是说您会跟着她的反应去拍摄?
阿 烂我会跟着她的反应去拍摄。
选择就是李害害这个原型来拍摄这部电影,其实很大的原因是我觉得不管是她身上的丰富性、矛盾性,还是这种迷人之处,这些都涵盖了我长期关注的跟女性相关的议题,包括女性在婚姻、家庭、生育、自我发展、亲密关系等方方面面。
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难得,然后更难得的就是害害对我有 100% 的信任,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拍摄的基础。
以及李害害自己也想拍,她对于拍电影也很有兴趣,想要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
那具体的工作方法其实会比较依据她的个性特点来设计和设置一些情节、段落、台词。
当然有的话可能她就觉得她说不出来,或者说这个可能不行,那也没关系。
在拍摄过程中,我既有自己的期待,也可能有现场的一些要求,但是我依然开放给女主角,包括其他演员所有的开放性的表演空间。
编剧、主演李害害在FIRST亚洲首映现场因为在我选择做一个真人原型的剧情片的时候,并且使用记录拍法的工作方法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我必须要拥有这种开放的空间,才可以使得里面的一切是自然和真实的,不然就会非常的生硬,非常的虚假,这都是相通的。
张也奇谈及开放的空间,在拍摄的过程中,小演员和自己的妈妈搭档表演,你们是如何保持她非常自然的一种状态?
阿 烂我们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刚刚 3 岁多,其实小朋友是相当不可控的,尤其是对新鲜的东西,会充满好奇。
所以其实在拍摄的早期,她会对拍摄有一些疑惑,又因为她对我很熟悉,所以当然她肯定在早期拍摄的时候干扰了我不少的拍摄,比如阿拉阿咿那个,然后就跑到我这镜头这,或者是就是过来拽我什么的,或者是大声的跟我说话。
但是因为我长期的就是加引号的“冷漠”她,包括女主角都一直在做这个工作,所以拍久了以后她就无感了,就觉得这玩意可能也没什么好玩的,跟我也没什么关系。
在影片中小朋友的生病是因为那段时间全国流感发作,所以她也生病,小朋友是真实生活中的小朋友,所以在生病的过程中我们就很详尽地进行拍摄。
张也奇影片里除了我非常深刻的“眼泪”,还有在第二故乡和故乡之间的穿梭,在北京象征的是自由探索个体身份的我,回到家乡后是要面对原生家庭的那个充满羁绊的我。
我很好奇,回家见到舅舅那场戏为什么可以处理的那么自然?
李害害其实和舅舅相见也比较多,所以他可能就习以为常觉得是一种常态。
我离开家那么久,感觉好像和家里的亲情没有那么紧密,也没有那么热烈,还是相对疏离一些,其实真实状况就是这样。
张也奇谈到克制,我觉得每一场和男生的戏都处理得特别好,因为你们用了大量尴尬的而心碎的瞬间去填补了很多对于剧情片可能用抒情性台词去表现的东西。
这几段感情戏的处理,导演是怎么设计的?
阿 烂我觉得李害害跟王晓振的这场戏首先得益于他们两个在表演上的碰撞。
因为王晓振本人也是对表演充满了兴趣,而我作为导演也给他不设限,只是给了一个大纲和框架,所以当他拿到这个所谓的剧本或者是角色的时候,还是蛮兴奋的,就是觉得其实他的发挥空间会很大。
我们是从下午一直拍到了晚上,是有一些时间跨度的,这个时间跨度也可以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上呈现出张力。
包括我们也会在表演上有不同的尝试,不同的碰撞。
在这个不同的碰撞过程当中,他们会有相互的激发。
在时间的跨度上,比如说从白天到晚上,包括两个人的这种情绪,或者整体的推进,在这个影像的处理上是非常重要的。
它就会让这一段落,包括对于两个人的心境描写,会更加地增加他们的情绪层次。
《这个女人》返场谈张也奇在电影中,我喜欢成年人的离别是那么的无奈,我们的生命大概会花很长时间去享受恋爱中特别美好的一两天,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告别这段情感。
还有个很好玩的问题,我觉得所有吃东西的场景都特别的真实。
这样真实的场景你们在创作过程中有设计过吗?
你们有大概就是设计过吗?
阿 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跟我们的策划案是息息相关的。
在我最早期的策划案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影片分成四个章节、四个段落,然后这四个段落里面分别对应了四种事物、四种状态。
但最后其实在完整电影里没有表现出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实的这种困难,比如团队经费等等。
所以您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我们最早期的时候就考虑过的。
我个人也是对一个真实的人,她在生活中当中如何吃饭?
在家里吃什么?
出去约会吃什么?
在海边吃什么?
在北方吃什么?
在南方吃什么?
在她高兴的时候吃什么?
在她伤心的时候吃什么?
都是非常关注的。
我觉得这跟我们人如何生存,她在这样的生活态度下是什么样的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所以在拍摄的最早期就做了这样的设计,比如说她处在非常焦灼的时候会吃什么,当然现实层面的考虑是一方面,从剧作和创作的角度来说可能会有更加强烈的设计感。
比如说其中一段关系要结束的时候,当时设计了要吃烤肉,在家里的时候,她也有煎肉,所以采用了特写。
为了展现她在家庭生活当中,比如说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作为一个家庭中,我们惯常想象的女性在家庭中需要做饭的一种形象,我们会让她保持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
《这个女人》剧组张也奇关于买房前和借钱的部分呢,是本片中最有情节性的部分,女主角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在反复讲述这件事的重要性,导演在是如何设计本部分的?
阿 烂关于这个片中女主角买房的线索,其实在我们之前更早的成片里,买房的画面更多,其实在我的 Excel 表格里还有买房的段落,在哪里买房了?
去哪里买了什么?
这也其实是我对于李害害很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因为她对于买房这件事情的态度。
这跟我个人关注的女性生存处境是非常相关的议题,我觉得这很重要。
因为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意味很多的,不管是它意味着一个稳定的住所、一个安全感,还是意味着未来在这里的一份保障,还是说投资等等。
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当我真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和女性朋友的存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结合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经济独立,和她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能交叉融合在一起的议题。
所以,在拍摄《这个女人》之前,我特别想拍一个买房的女人,甚至之前的策划案上面都写的是买房的女人。
然后我还想过是要拍一个系列之类的,但是最早期的时候或许还不是一部电影,当然我觉得这些内容这些想法都是我后来可以融到这部电影里的一些前期的积淀。
张也奇我觉得就是买房的这个设计特别棒!
我们看到一个那么娇小的女性,而且她似乎身边一直有很多人,但是其实你会发现在她完成很多重要的事情时,她只有一个人,她要去做很多事,所以这个设计是很棒的。
其实每个女性在面对自身的问题的时候,她永远是孤独的,她也永远也只能依靠自己。
阿烂导演在颁奖现场
一进影厅,看到大屏幕里“导演,阿烂”,心里一惊,居然是那个女人。
边看边觉得真是太棒了,完成度居然这么高,这么成熟,这才是当代的中国女性,监制居然是王小鲁。
影片虽然反转了刻板印象中男女“错误”,女性是那个有稳固的后方,又有多个情人的角色,但给人的观感完全不同,贝贝跟每一个暧昧者或情人之间依然充满了自然的情感流动,是爱的释放和充盈,而不是简单的对美色的占有和自身欲望的释放,贝贝对传统婚姻的打破,更多的是个体对爱和自由的追求。
“多情种”的力量恰恰是女性的优势,在我看来,在很多基层正是这样有爱、有韧性的女性成为家庭运转、子女教养的核心力量,就像影片里的,当姥姥半开玩笑地说李米没钱上幼儿园了,贝贝说,“钱总是可以挣的”,很真实,也很有力量。
在影片里女主面临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是正向,与原生家庭和谐,母亲既是育儿的辅助者又是可以谈心的朋友,与舅舅、丈夫等男性家庭成员也能得到一些支持,从情人那有爱,朋友那有工作,这个设定有些过于理想化。
无论如何,还是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的作品,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去书写她们认为世界应该的样子。
本届FIRST我看过的五部参展作品中,最喜欢阿烂导演的《这个女人》~导演在直接的镜头语言表达之中埋设了假象,组合出一种极其新鲜的电影表现方式。
让纪录片与剧情片有机组合,幻化出一种粗砺、性感、大胆、迷人的电影观感。
突破传统观念,极具挑衅意味的人物设定与影像风格,展现出主流视角中性别对调之下,有趣的人物速写。
在疏离家庭关系之中叛逆的释放或者说报复,用放纵的情欲对抗缺失的情感与寂寞的身体。
女主角俨然化身成女性躯壳里的男性灵魂,将性别的界限进行大胆的改写。
传统视角中女主角惊世骇俗的举动,对于家庭与情感的放浪状态,是一种对于男权社会的嬉笑讽刺。
流转在不同的情感关系之中,付出真情也嘲弄感情,却在放浪外壳之下埋藏敏感细腻的内心。
这种人物形象看似特别,其实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一人一面。
在纪录片形式的视角之中,女主角的自我剖析带着省世的意味,在从北到南的出走与还乡的过程中,寻求内心身体的双重慰籍。
无非男女性别,而是忠于自己,选择的人生与状态,都是带着相性与共性的特质。
我太喜欢女主角与导演之间达成“共谋”的这种创作初衷,一同突破形式的边界,性别的边界,传统关系的边界......这种胆识与尝试,在华语电影体系之中都显得极其与众不同。
模糊的真实与虚幻之中,树立起一个超时代意义的自由女性形象,让人有大呼过瘾的畅快感。
《这个女人》像是导演射向传统观念的一发子弹,女主角是子弹击出的惊艳血花,让人难忘。
《这个女人》一部伪记录片,是用记录片的手法拍的故事片。
一部围绕女性在当代生活里代际关系、婚育、出轨为主中心的女性题材的电影。
如同阿烂导演所说,影片朴素、自然,真正的“朴实无华”。
直白点就是比较画面比较粗糙,演员也只是从业者,因为是本色出演,貌似也不需要什么演技,镜头负责记录就够了。
值得看的看点是内容,女性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才是和谐的?
女性代际关系的传承,价值观的传承?
生活方式的传承?
事实是除了血脉的延续,在现代互联网时代,把父母辈、祖父母辈的价值观全部都颠覆了。
婚内出轨,无论男女,出轨方于另一方都是伤害。
影片里,女主追求自由、享受恋爱带来的快乐,于对方来说就是伤害。
男女自古以来不平等,女性追求平权,本是积极进步的行为,但是不能用魔法打败魔法呀。
不能说男性出轨,女性就要以出轨的方式来平衡,一方不能以另一方的错误成为自己犯错误的理由。
贝贝骨子里认为男性是不如女性的,除了不能生孩子,是不能亲自生孩子,诸多方面。
所以,她努力向上,向前,想作自己的主宰,积极地去追寻爱情,这是否是本能地认为自己可以是自己的主宰,不受约束?
如导演所说,有些题材小众,但也值得讲述。
+怎么忘记标了
那么真。那么好。像是浑然天成,其实针脚细密。她是受限的,她是跳脱的,她付出与承担着,她任性并反讽着。而她个子那么小,眼神还带着孩子气。这个世界对女人有巨大的定义与要求,有些轰然作响,有些暗刃潜藏。而我们要爱她,夸她,站在她这边,“你真的很好很好,足够好。”
3.5 最精华的部分在片尾之后,观后发现原来是伪纪录片那多给半星。
虚实结合的想象套在"a love of bad woman"的女性叙事上,尤其当这个女人用一种自由的享乐主义、圆滑的实用主义态度去适配当下性别叙事潮流时,很容易成为话题作品。但是,个人不喜欢这种“聪明”的人(不分男女),当他们打破第四面墙,用一套套自洽的欲望和游戏试图说服自己和观众时,更多的是我要赢的算计和嵌套的虚伪。
主演比導演要厲害,在粗糙的鏡頭裡爆發了近乎現實的光芒,就讓我想起幾個妙語連珠的女性友人,無論劇本是否虛構都足夠有表達欲和魅力。但導演展露的技法和映後QA都有點微妙,雖然這樣的說法合得上時代也肯定有簇擁,但有一些微妙的迎合感,以至於都在解釋標籤、但並未深化印象,會覺得如果對於一些問題連解釋都懶得、但又一邊在對於其他問題詳盡的分享中無法避免令人覺得奇怪的印象(比如觀眾問福建口音,回答的理由很具體,但硬要接一句“聽不懂的南方方言”),那只會讓人覺得很爹。3.5歸3。
人物状态好是撑住影片不垮的支柱。所有演员都够的上影节北影节金鸡奖最佳演员的资格,即使是虚构部分演员也情感连贯自然,这是水平所在。拍大量真实的生活片段然后悄悄塞进虚构的方法很聪明,也是表演上人物情绪能被调动起来的内因。但除此之外,影像停留在银幕,叙述回旋于表层心理,它成了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某种内在互相心理炫耀的单一游戏。这解释了为什么导演要在结尾加上那么一段画蛇添足的人物对镜表白。聪慧过分外溢会导致内核陷于意外的空白。
作为《这个女人》的制片人,感激混合着欣慰,五星完全不足以评价这部作品,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女性电影的创作道阻且长。唯有继续努力!
(与评分无关单纯想评论下这个映后:虽然导演本人挑衅性很强很有意思但大多数回答实在是水分太多没啥质量……映后还很长简直是如坐针毡
社会意义远大于女性主义噱头。剧本有多少是升华自自己的经历,又有多少是通过所谓“观察”所进行的臆想?且不说对于房地产的浅表理解,大量精英主义想象中的摆拍性质段落已经足够践踏影像伦理以及贝贝所代表的“已婚已育中国女性”——一种刻意地贩卖无法挣脱多方束缚的“傻女”形象。如果真的对这一女性形象有情感体认,不至将她抛至这么一个精心制造的塑料牢笼里,让她的笨拙无措不堪像动物一样被观赏。唯一有效段落:和母亲的对话;唯一有效的表演:小朋友。说真实的人,去生活吧,去体验吧,去看看那些真正能在生活中迸发能量的恣意的女性。形象的优劣判定并非源自此前中国银幕上有没有。如果胡乱丢一个为了符合某种框架的女性角色在银幕上也能被称为优秀,那你们对银幕也太不尊重了。
first 其实女人蛮简单的。女主也一点不奇怪,不放荡也并不玩弄男人。这片子也没那么女权,根本就没有,一个人做自己想做的的事情怎么就女权了。女主对于你给不了我想要的感情了那就分开下一个,这不是放荡,而大部分人在不是很棘手的情况都不会主动去断绝一段关系,简直是作恶
片头存疑的纪录片之问很快不再是问题。结尾似是妙招,但也可能是败笔,真真假假真真,其实只是同为女性的主创想要给一个真实的交代。跟外婆和母亲的对话极为精彩,对手戏的对手只能是女性吗?男人去哪里了
本来很有看点的故事,完全被频繁零碎甚至很多无意义的的空间切换毁了最后两人骑机车的一幕是我最喜欢的,致敬南国再见南国
【Metrograph Online】投机式的叙事,把很多点集中在一个角色身上又不断放大,为了达成一早设定好的目的而刻板进行着。还是能够激发出独属于女性的绝佳对话,属于不同代际之间的,属于两性之间的。
没有想象中的好。以及这个片子为什么不能流传?根本就没有什么过分的东西啊。女性当然可以不被陷于妻子母亲女儿的身份中,但把生病的女儿扔给母亲照顾,自己跑去找不靠谱的情人就是追求自由与解放了吗?在中德影像交流文化周上看的,提问环节一个男观众问导演片中女主和《好东西》中女主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导演简单说了一下,随后男主持人就开始了拉踩,表示《好东西》只是个无脑商业片,挺无语的。不过还好之后有女观众当场就怼了回去。
感觉导演想讲“有女人是这样活的”,在传统的家庭、育儿里面做自己,追求自己开心。爱情只是让她开心的一个方式(只是选了爱情这个角度),然后她也没啥心理负担地出轨啥的。但是我身边太多人这么活了?让我觉得这个电影也没必要拍……
不管是什么真假也好,追求某种生活也罢,没有照顾孩子的外婆,当妈的能这么自由么,这不算是女性之间的剥削么。。
当院线片用魔法打败魔法,纪录片用真实去对撞真实,它有如掉进你贴身衣物的一粒砂。娄烨科长推崇纪录,引大陆为超现实,并不是摊手认栽的意思,而是呼吁面对影像时,不要流于“谁在命里主宰我”,夺回主动,用机器去诠释自我,尽快从深海和湖底梦醒。这部片子,只是很小的案例,像返乡段落,去承受生命的雨水,辗转无奈,尤为自然,动人。
和子戈老师坐一个台阶看的,开心。导演在银幕重塑了一个鲜活的现代女性形象,一种近乎超脱于传统社会规训的,不真实存在,这种存在无意模糊了记录和叙事的边界,如《二十四城记》般真假难辨,同时大量文本上接地气的生活流片段,让影像在记录中自然的完成闭环,从而达到高度的自洽。
2.5
好矛盾,好擰巴,好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