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有爱的日子

有爱的日子

主演:丁嘉丽,陈建斌,王劲松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普通话/国语年份:2008

《有爱的日子》剧照

《有爱的日子》剧情介绍

有爱的日子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个有关爱和救赎的故事,这是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这是一个处处闪现着圣洁的爱的光辉的故事,这是一个值得你细细去听、慢慢去品的故事。 “文革”,18岁的烈士遗孤魏继承在一次红卫兵的帮派争斗中失手将同龄人孙玉打死,而孙玉与两大帮派的争斗其实没有丝毫的关系!他是无辜的,他只不过是刚刚去照相馆为自己的母亲洗完照片回来,他恰逢这场荒唐的毫无意义的争斗,他只不过是因为害怕而本能的躲闪,可这一切却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魏继承的内心深处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颤,他心中的悔意和愧疚使他难以自持,他傻了,他甚至要疯了!而此时,得知自己相依为命的儿子惨死在一个同样年轻的孩子手下时,寡妇王栖云悲痛欲绝!他想到死,也想过亲手惩治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魏继承带着一批锋利的尖刀找上门来,他跪倒在这个痛失爱子的母亲的脚下,他希望得到应有的惩罚,哪怕是一死了之以使抵命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百万婚礼我与你的光年距离再会亡灵嗜血派对异世界四重奏第三季别接电话:脱衣搜身欺诈案第一季起死回生366日开心超人之时空营救更美好的事第四季大家的歌占领电视台冰球坏小子搜查令王蛇帝国颤栗汪洋他们可以面对初升的太阳机动战士高达SEEDFREEDOM明日酱的水手服长安夜盗不靠谱情报局第一季夫妻的世界独行月球紫色女郎运气好的日子恶魔游戏恐怖之森2泥泞礁岛风云九州说好不流泪

《有爱的日子》长篇影评

 1 ) 20240330 21:40

……在观看《这个女人》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始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观众。

电影中探讨的婚姻、生育和爱情游戏等主题,让我在很大程度上感到与女主角的生活和情感有所距离。

尽管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对电影技巧不甚了解,但我依然能够从个人的角度,体会到电影中某些片段的强烈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特别是电影中的三个场景,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我从观众的身份带入了故事之中。

我仿佛置身于养老院的一隅,旁听着母女间的深夜对话,目睹着女主角在私密时刻的坦诚自白。

这些场景之所以能够如此打动我,我想,是因为女主角贝贝的真诚和精湛的演技,让我能够暂时忘却自己是一个旁观者,而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感波动中。

在此,我要对导演和演员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通过这种形式,让我得以体验到电影的魅力。

电影的结尾,贝贝提到“去到更大的世界”,这句话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没有更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含义变得模糊而引人深思。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正在努力寻找和定义自己的边界,探索属于自己的“更大世界”。

对于贝贝而言,这个“更大世界”可能意味着婚外情的尝试,也可能象征着对传统道德规则的挑战和打破。

这我不得而知。

每个人对“更大”、“外边”、“更好”的定义都不尽相同,这正是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有些人认为出轨似乎是男性的特权,而女性出轨则是模仿男性的行为。

但我认为,追求自我定义的权利不应仅限于男性,这并非他们的专属。

《这个女人》这部电影虽然没有直接对婚姻制度进行反思,但它通过女主角的故事,展示了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复杂性,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当然也是电影或者说这个角色,这个故事的一种局限。

……

 2 ) 这个女人,是个怎样的女人?

这个女人拥有北京的街道,福建的山水,处处的情人。

这个女人是我。

我是母亲永远的支持者,也是彻底的反对者。

大部分时候,我按照她的期待长成了如今这副样子,成家立业、生女育儿,我为她买了房产,为她怀念故乡、为她祭奠亡父;但我对那些“重要的”决定嗤之以鼻,结婚、生小孩,不都是你逼我、我才去做的?

我反对你选择过的每一选项。

这个女人不是我。

我从未感受过爱情,觉得女异性恋、房车都是父权的骗局;我认为男的确实发育不完全、低我一等,但我才不要让着他们;我对自己绝对忠诚,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我不会做。

我依旧关心外界的反馈,从未能对自己如此地诚实,至少在镜头前,我会很关切自己的行为、言论,自我审查一番才能让人观看,有一些言论只能深埋于心底,或者想都不要去想;我不愿重复地去表达自己的脆弱,总是害怕她人知道后,会做出进一步伤害,即便我认为人性本善。

我们很远又很近,如同彼此从未了解过的天才女友。

我想拥抱这个女人,也拥抱每个女人,能活到此刻,我无法想象你已经付出了多少努力。

现在,此处,请允许我拥抱你,往后每一个辛苦的时刻,希望你都能想起这个拥抱。

你这个女人,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女人,是我的天才女友,更是你自己的。

请永远不要怀疑自己,请自由、真实而幸福地,做你自己,你这个女人。

请一定要幸福,这是我们消解父权最管用的魔法。

 3 ) 奇妙的“共谋”

本届FIRST我看过的五部参展作品中,最喜欢阿烂导演的《这个女人》~导演在直接的镜头语言表达之中埋设了假象,组合出一种极其新鲜的电影表现方式。

让纪录片与剧情片有机组合,幻化出一种粗砺、性感、大胆、迷人的电影观感。

突破传统观念,极具挑衅意味的人物设定与影像风格,展现出主流视角中性别对调之下,有趣的人物速写。

在疏离家庭关系之中叛逆的释放或者说报复,用放纵的情欲对抗缺失的情感与寂寞的身体。

女主角俨然化身成女性躯壳里的男性灵魂,将性别的界限进行大胆的改写。

传统视角中女主角惊世骇俗的举动,对于家庭与情感的放浪状态,是一种对于男权社会的嬉笑讽刺。

流转在不同的情感关系之中,付出真情也嘲弄感情,却在放浪外壳之下埋藏敏感细腻的内心。

这种人物形象看似特别,其实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一人一面。

在纪录片形式的视角之中,女主角的自我剖析带着省世的意味,在从北到南的出走与还乡的过程中,寻求内心身体的双重慰籍。

无非男女性别,而是忠于自己,选择的人生与状态,都是带着相性与共性的特质。

我太喜欢女主角与导演之间达成“共谋”的这种创作初衷,一同突破形式的边界,性别的边界,传统关系的边界......这种胆识与尝试,在华语电影体系之中都显得极其与众不同。

模糊的真实与虚幻之中,树立起一个超时代意义的自由女性形象,让人有大呼过瘾的畅快感。

《这个女人》像是导演射向传统观念的一发子弹,女主角是子弹击出的惊艳血花,让人难忘。

 4 ) 这个女人无比挣扎的自由。

在一个已固化的社会解构里,猎手与猎物的边界,在逐渐模糊消失。

这个女人在结婚生子上,是以猎物的形式投入社会猎手里。

这个女人在养育孩子上,是以主体化的形式脱离社会制度,但又以掌握主体话语权的客体化姿态,在与她的母亲、丈夫、和孩子互动。

这个女人在她的社会活动里,在以与事间隔的客体视角用物理人的参与主导着整个局面。

她说:“男人跟女人不在一个层级。

”对,女人会利用美的条件。

而他们并不感知。

女人的美感是一种有深度的吸引力。

而男人感知的美感是基于外表的整体表现。

都说女人的美,是男性凝视的塑造。

现在看来这个定义也捧高了男性的作用。

女人的美,更是为了让凝视的男性削弱精神力的伪装。

在影片的主内容中,围绕着女人与不同男人间的关系发生。

与其说这是她的出轨行为,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她的社会化活动。

是她精神世界的延伸。

是与社会规训争夺自己主体的方式。

去打破影片开头的那句自述:“我是一个标准的女性。

”如果反问,一个标准的男性是什么样呢?

也许就是这位脱离了女性规训后,遇见的那一个个男人吧。

他们是:有对象也照样肉体出轨并且不会与原对象分手,无法向任何人履行承诺的男人。

在家里不会处理与老婆的矛盾而去外找情感抚慰功能者的精神出轨男。

脆弱到不堪一击无法面对一位勇敢自由的女人而破防的生意男。

为女主提供工作岗位,但将打杂包装成学习茶艺提升自己的画饼男。

骑着重机潇洒倜傥的将女人视为猎物跟随的男人。

最终,标准女性和非标准女性的选择同样残酷。

唯有将自己视为主体,才能在无数已有的但并不优质的基本盘选择中,享受到自由的存在。

谢谢导演让我们看到女性境遇中无比挣扎的自由。

2025.02.16.杭州东巢

 5 ) 自由的代价

#QunneMary 看完电影有两个非常直观的感觉,首先是整体的表达不够有力量,再者就是感觉导演不太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看完QA更加加深了这一点感觉(不知道是不愿意说,还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整部电影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一个有家庭有孩子的女性将要和正在面对的问题。

最喜欢的部分是访谈那部分的“真实”,因为那里导演是有参与的,所以可以确定直面镜头的访谈是相对真实(最起码是女主呈现出的真实)内容,而之后与搬演对照看似乎也能知道哪些是相对在一条逻辑线的故事。

放开女性主义这个话题,电影整体的故事非常接近现实,但重点却非常飘忽,片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家(房子)和爱情(男性),不过感觉这两个元素本来就是相悖的,家(房子)会限制住一个人的自由,而追寻爱情(男性)则需要自由,角色就似乎在这两点上游离,能大概理解呈现出的效果的原因为这可能是非常接近于女主的生活,但依然不太能接受这种贴近现实无张力的处理,毕竟是个伪纪录片,如果从女主身上都看不出那种压抑感,亦或者对于爱情的决绝,我很难想这伪记录的内容能上升到的讽刺和批判的程度。

女性主义部分,我觉得影片是被强行加入了一个女性主义议题,不知道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是否在这个内核上有个大概的表达方向(其实QA时可以知道影片的出发点在于女主这个人,然而在其中很多信息在导演这里是缺失的),或者由女主自己的想法做出发点创作,亦或者因为怕触及观众而做缩手处理。

奇怪的地方:1. 性权力的调转。

有两点不能认同,首先,性权力调转在男权社会并不能达到女主所描述的“自由”的状态,看到女主访谈的那部分谈话还是有些皱眉,类似于男性可以出轨,我也可以,但这感觉这就如同性骚扰一样,女性被性骚扰,男性很难体会,男性被性骚扰,舆论反而会有另一边倒的讽刺情况,始终认为现在的性权力是男权社会下的体现(虽然性本身不是),而且不同的女性主义对性自由本身就持不同态度,这个议题感觉就太大了。

再者,即使在前者存在自由的情况下,女主展现的故事也无发带出极强的张力,因为女主物化自己的时候体现那种被困的同时又没有换来物化的结果,感觉这部分整体呈现真的挺不舒服的。

2. 视角,感觉女主这部分的困境从整体的状态下无法体会,但另两个角色的视角感觉却是比女主更有力量,首先是女主的母亲,作为更老一辈的受困女性,现在又被“困”的状态其实是没有展现的,感觉这就是上野老师(应该是漫画家田房于上野对谈是说的)所说的“B面问题”,即女性分娩产子后到达B面与其他所有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样互相影响的经历,嘉宾Chris非常的精准的问到了两个问题非常好,能感觉到女主再责怪她的母亲和男性稍显重要的作用,导演也回答了同样的用“习惯和安全”来解释前者,这似乎也印证了B面的问题,而对于男性的作用似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感觉如果更加的客体化男性可能是带来更强的张力。

女主的母亲如果没有剧本是能看出来她是个思路非常清晰的人,从物化自己应该带来的收益(虽然不道德)到孩子的生育问题的反馈都非常清明了的展现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受困的责任。

而第二个视角则是女主的女儿,觉得这可能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毕竟不是纪录片,搬演很难完成这部分,而就如同女主责怪母亲一样,作为母亲在女儿生活中缺失的她应该也会被责怪吧,这种对于子女照顾的自由对照性自由来说说不上来那种更有张力,但仍然不觉得把孩子丢给母亲,让孩子成为俄留守儿童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然而她还不自由,物化自己失败而哭泣,那里的物化可以是爱情的证明,也可以是博弈的武器,但只面对镜头的应该是真实的情绪吧)。

其实影片的内容也不是没有类似的,非常明显的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内容就是很雷同的,甚至两部作品的拧巴感都有些类似,都是性格不够痛快决绝,同时一个奔向爱情,一个奔向父亲。

视听上,可能是因为导演只有自己,所以视听的呈现不是很好,视觉上除了没有稳定器抖动的非常厉害的手持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啥原因造成的画面很奇怪(朋友说因为不是升格,而是帧率问题导致时不时慢放造成的画面有些奇怪)。

剪辑有时是为了故意呈现一个构图下的环境所以也不是很流畅。

听觉上则是环境音混的有些不太舒服。

总体说就是不够愤怒,不够清晰,不够尖锥,不够压抑,看似一个洒脱的女主,那一切却都是如此虚浮,导演搬演了一个现实,但也仅仅是搬演,太多可观察到的现实…摄影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内容上似乎她跟女主是脱节的,我也并不觉得共谋了什么…也许当真的遇到逆境时才能看到这部电影的平庸。

借用上野老师的一句话,“女生们再多展现一些自己的愤怒吧,用自己的愤怒去改变这个社会。

”不喜欢还有另一些原因。

1. 我有女性朋友是这样的,真洒脱也非常独立,知道想要什么和做什么,感觉比这部伪纪录片有力量。

2. 有一个反叛的母亲,而作为跟姥姥长大的留守儿童我觉得女主对待感情上可能足够真诚,但不够成熟。

自由的代价落到了哪里?

 6 ) 什么是“标准”女人?

电影的第一句,主角贝贝说“我是一个标准的女人、老婆”。

很妙,因为在接下来的观影中,我们会看到不符合主流想象的“女人”、“妻子”。

贝贝是主角,而不仅仅是“女”主角。

只从画面来看,影片很多时候近距离地拍贝贝,而男性的占比很低,有时模糊不清,有时只有几句台词,就连“丈夫”也只出现了几分钟。

当男人在现实中形容,出轨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贝贝在影片中说,我享受恋爱,哪怕丈夫发现了,希望他糊糊涂涂地让事情过去。

贝贝和朋友聊天,朋友问她是否和其他男性发生了性关系。

她说没有。

经济下行,她找约会对象借钱,对方失联。

她哭着说,每天说早安晚安的人再也没回复。

怎么理解她的谎言、眼泪和真实?

贝贝和母亲聊天时,她说,这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豆瓣上给5星和1星的都有,或许是因为“这个女人”在挑战大家的价值观。

她到底是不是好女人,这是不是好电影——比起结论,理解这个女人的过程更有趣。

社会的集体想象中有一个“标准女人”,但实际上,每个女人都很不一样。

 7 ) 我不理解。

我真的太生气了。

下午在FIRST排队看《这个女人》,我就看着各种关系户所谓的嘉宾主创团队的这个朋友那个朋友进去,问就是他们是嘉宾,主创团队亲自出来接人,志愿者们也没办法,然后就是不让花钱买票预约的观众进,正常情况下五点十五电影就要开始放映,可是为了等不知道是谁的关系户和嘉宾,就延迟延迟,后面志愿者、主创团队出来道歉,开始卖惨套路,说抱歉说希望大家理解,但是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我排在队伍的第二个,等我进去全场已经没座位了,所有预约的人就挤在过道的地上,全场座位上坐着的是各种关系户以及趁着混乱偷跑进来的人,然后我就没心思看了,最后连七点半的短片我也完全没心思看。

我很困惑,我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口口声声说爱电影爱艺术的人做出这种违反规则和使用特权的行为。

我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首先应该内省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去讨论一些更大的公共议题并做出表达,如果你真的热爱和尊重的话。

 8 ) TGHFF映後QA摘記

🐴的觀眾非常喜愛這部片,電影播完晚上十一點多了,在影城外,影迷們圍住主創,希望更進一步交流。

導演也非常有邏輯,講話條理清晰。

(對比🍍的男寶導演,一直依賴女主角幫忙發言擋槍,非常不敢表達,遇到有觀點的題目就一直重複「我聽不懂你問什麼」🙊… Respect《這個女人》的女性力量~~~)。

【20231124🐴影展映後QA速記】主持人Q:感覺是一部很不安分的電影…導演:因為我們就是很不安分的人啊~~~主持人Q:從害害的生命經驗出發,天馬行空發展故事…害害:我們有文學策劃,她是諮商師,把所有人物最底層的線索剖析出來,然後我們再自由發想劇本…主持人Q:原來策劃是心理諮商師啊…文學策劃:平常工作會接觸到很多女性痛苦,可是諮商時候一對一,很難做什麼。

但拍電影,可以用更廣的形式,影響更多的人,帶來更多的擾動…主持人Q:製片挑戰很大,怎麼支持這麼''沒計劃''的創作過程?製片:我就做一個背景一樣的存在,默默支持大家。

〖觀眾QA〗*觀眾Q1:新導演非常競爭,導演覺得自己這部片為何入圍?

導演:這個問題似乎像是評審團的問題… 我嘗試回答… 或許是吧,競爭很大,很多有特色有才華的影片都同時產生… 我比較有把握的部分,是我對女性的理解,以及對女性議題的深入…*觀眾Q2:看起來像紀錄片,片尾卻又揭露真真假假的設定…為何這樣?

導演:並不只是在片尾揭露,從第一秒就是被寫的被編排的故事片…(主持人追問:結尾是一開始就寫了,還是後面再決定?

)導演:現在的結尾不是一開始定好的,但我們團隊一直有討論,隨著拍攝週期/資金/環境/季節…變化,都有考慮過不同的結尾。

後來根據現實條件,選擇了匹配的氣質相符合的結局…*觀眾Q3:有趣的電影,最後看完感覺被扇巴掌… 好想知道什麼是真的…導演: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是哲學問題,我不需要太過在乎… 但受限表達媒介,受限我現在觀察的議題,好像需要給出比較確定的答案… 但我又不想做這麼限定的陳述… 所以影片就呈現成這樣…害害:電影就是電影,生活就是生活,其他給你們來猜…(可愛的尾音,全場笑)*觀眾Q4:在有限環境,拍主流沒有那麼喜歡的題材,導演很有勇氣。

整部片很像獨立 / 藝術製片,但如果在🇨🇳,沒有藝術院線(Tw有幾間藝術電影院),只能和商業片在同一條院線一起競爭……好奇🇨🇳藝術電影的生存現況?

導演:這個…和我們的影片有點關係,但更多是關於🇨🇳獨立 / 藝術電影的生存狀況… 我可以嘗試回答,因為我做過差不多十年的藝術片發行放映… 嗯… 反正你知道的,就是狀況不太好,就是了……*觀眾Q5:剛剛提到心理諮商師做文學策劃,很棒。

但我好奇,為何''房子''頻繁出現?

導演:這是我對於女性的觀察。

女性如何建立家庭,要不要買房,經濟是否獨立,女性如何生存…都和房子有關。

文學策劃:我也回應一下,女性如何安身立命,很難。

''房子''在心理諮商有很多寓意。

(有一題畫房子,''人樹房'',諮商有時會用的)… 所以我們在片中特別呈現''房子''這點。

*觀眾Q6:喜歡片子裡面,男性缺席,女性驅動故事。

害害是素人,很厲害,哭戲說哭就哭,怎麼做到的?

害害:我本身情緒充沛,隨時都要滿出來了… 導演很會調動我的情緒,什麼時候要進入角色 什麼時候不要太嗨… 但我沒學過表演,都是情不自禁…(現場很多人舉手想要提問… 主持人叫大家可以廳外交流…)*觀眾Q7:如何決定,什麼時候用劇情片手法?

什麼時候用紀錄片手法?

為什麼沒有insert鏡頭?

導演:沒有insert,因為覺得不需要,不需要就不拍,如果我覺得需要的話 我會補的。

我們沒有分鏡,會做大綱,每一場戲大概拍什麼,但不會做太細緻的內容。

紀錄or劇情,這是偽命題,因為你假定了它是紀錄片。

但這對我不是問題,開拍時候就是 我要什麼就拍什麼。

有相當小機率是偶遇的/紀錄式的,比如我要拍天空,但天上忽然飛過一隻鳥,那這個鳥就不是我特意安排的。

 9 ) 2024厦槟双栖艺术影展映后Q&A梳理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首先还是请我们本片的编剧也是主演害害老师分享一下创作的缘起。

李害害:我之前的工作是和电影相关的,不过一直没有去真正的去创作东西,我中间的这十年一直在从事不同的事情,就导致(我)很没有生活空间,一直在尝试不同的职业。

阿烂(导演)她一直想要拍一个专题片,我是她这个专题片的人选之一,她想借由「女性买房」这件事情去反映一些比如说女性在经济上还有独立自主这些单方面的一些现状以及他们现在的态度,或者说现在的女性怎么去买房子、生活这类的事情。

因为我的职业里边又有一段是房地产销售的经历,和她(阿烂)的主题也撞上,我在换这些职业的过程中和她一直都保持联系,并且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又搜集到一些素材,所以我们俩就不谋而合,开始这个最合作。

Question:您作为创作者,又是主演,怎么去定位和看待这一个虚拟和真实之间的界限。

李害害:这其实是我们经常被问到,也是非常想讨论的问题,就是关于真实和虚构以及纪录片和剧情片的边界的问题。

我不知道你们之前有没有看放映的前一部电影《长谈》,我在手册里面看见它是这么写的「剧情为表,记录为里」,那它(《长谈》)作为一个剧情片,它其实是非常真实的。

那谈回《这个女人》,其实是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完成剧情片的创作,我们想要反转一下这个概念,以及我们最开始拍摄是零成本启动,我们想要用一种更精神成本,或者是说更容易的方式来呈现。

因为所有的电影其实都是想要怎么去再现真实,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那个真实的方法、真实的工具,就是纪录电影的创作方法来去做这件事情,可能还会让这个片子更能够触碰到观众、更接近观众。

Question:这个影片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

李害害:人物框架,比如说家庭生活的背景,这些东西是属于真实的。

我们是放在这个框架里面去虚构了这些故事,所以你们会在整个真实的环境的包裹下,然后分辨不出。

亦真亦假,真真假假。

以及我刚刚说「纪录是一个工具」嘛,就像我们(黑白)海报,阿烂她原本也是一个画家,她作画的工具其实是毛笔和宣纸,但是她画出来的东西不是国画,所以其实她就是想用一个不同的手法、我们不常见的一种方式,去创作和表达这个剧情片。

Question:我发现影片里所有的男性都还是能够看得到脸的,但是丈夫好像一直都是比较模糊。

可能说灯光也比较暗就看不清他的脸,有刻意要这样处理吗?

李害害: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个官方的回答,就是其实模糊男性的脸,其实在整个过程中,你们会发现好几个男性他们很像,比如说河边的那一个、办公室里的那一个,他们其实好像长得都差不多。

可能也有(观众朋友)认识他们,他们其实是独立电影的著名演员,但是他们在这里都很像。

其实一开始有想要去区分这几个人物角色,但是后来发现,他们其实不重要。

我们觉得这种效果反而是我们要的。

Question:害害老师好,就是我想问一下,就是这部片子里的时间是不是被切碎了。

李害害:对,这个是剪辑后的调整。

其实影片第一版是顺时间顺地方的顺序剪辑的,后来就是想把它切碎,有分为梦境和现实这样的。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比如有一觉睡醒,又切回起床的场景之类的,就是其实是想要让时间顺序打乱。

但其实这些东西其实也不重要,我们想把枝节全部都砍碎,然后留住主要的事情。

Question:妈妈和外婆她们是专业演员吗?

有没有拿到剧本来演,还是自己发挥?

李害害:她们就是素人。

其实为了让素人演员能够更好的配合演出以及显示真实,她们不需要知道剧本是什么,但是我需要知道,每一场戏的主线是什么,可以用什么话去cue到她的反应,我们要的是那个部分。

我知道你可能是在说贝贝和妈妈的那场戏,那场戏拍了有一个多小时,其实是有主要的大纲,就是我需要抛出哪一些问题,让她来接我的话,以及刺激她,展现她的某种情绪,然后以这种方式来拍,最后再剪出那一场戏,是这样的一个方式。

Question:想问一下「新冠疫情的背景设置」,比如提到经济下行、广播里面政治性的标语,我看都有用英文翻译出来,我想问这个背景对这个电影的作用,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背景的话,这个故事还成不成立?

李害害:这个故事其实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的,因为所有的这些原因,比如说经济的问题等等。

我们的设定,比如说是人会更想要一些有保护自己的东西,比如说房子或者是回家。

因为大家都被隔离在不同的地方,这个东西就会凸显出来。

在这个背景下,她(贝贝)离开了她的工作,在老家给妈妈买房。

这些东西是那个背景是必须的,它是真实存在的。

Question:想多问一句,影片里的小朋友是您的小孩吗?

因为她表现非常自然。

李害害:对。

其实小朋友她对这个世界认识很少,她不理解所有她演的东西是什么,你只要让她习惯镜头这件事情存在,她不觉得稀奇,就可以自然的表达自己。

她也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演员,一个非常习惯镜头的演员。

Question:有看到那个出品人是陈翠梅老师,然后还有另外一部电影叫做《爱情征服一切》,然后它的手法跟这部电影的方式都蛮相似的,其实这样的「伪纪录片」的方式在大陆还能少见到,它可能就是属于马来西亚或是别的区域的作品能够看到一种方法,因为前面也看到了另外一个是七七老师的《长谈》,也可能是用一种家庭影像的方式,但是确实没有办法表现到像这部电影这样这么自然。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会很怀疑,就是它到底是不是一部纪录片,因为有很多的视角跟镜头,就不是一部纪录片能够拍出来的,就比如说她(贝贝)后面有一个情人骑摩托车来咖啡馆找她,但是纪录片如果要拍摄,肯定要做一些事先的沟通。

所以就这部电影我觉得在手法包括它加大那个环境细节的设计上,做的非常到位。

也蛮好奇,就是当时在比如场地的选择和空间的设计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样的设想,还是说就单纯只是按照您的剧本来进行一些现场实际的表演,然后捕捉一些实际的情绪反应呢?

李害害:剧本其实细致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它是会有设定好每一场次、场次的位置,但是具体台词是没有的,但是会有大纲。

堪景其实是匹配戏本身。

因为我们没有什么成本,我们就是去到觉得自己内心感受上觉得OK的地方,没有特别置景。

就是觉得这里可以,我们就当天堪完景,下午就去拍,想要什么光就是在当下就去解解决掉的。

Question:那其实我也很想知道在这个伪纪录式的这种拍摄过程,以及这部片的创作过程当中,有没有让你觉得挺有难度,或者是挺困难的地方。

李害害:我觉得伪纪录片的方式,它反而让我们的创作会变得更简单。

如果说你给素人演员大量的台词,精致的布景,然后把她(素人演员)放在里面,她其实很难去融入,但反而是用这种方式,一个是用降低成本拍下来,另外就是展现了真实,能够带给你们更真实的感受,所以我就觉得她是给我们降低难度的一件事情。

Question:在片中有好几个片段是贝贝落泪,而且是泪如玉珠的感觉,这个你在当时自己是怎么调节出那个情绪,马上涌出的呢?

李害害:我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特别感性,泪点很低的人,莫名其妙可能就鼻酸,在那一些情景下有些东西给了我那种反馈吧。

就比如说对手的演员,像小郑老师那场戏,他那一天狂飙了两瓶红酒,直接是醉酒的状态下来演。

然后我也就见识到了,这些演员好厉害。

他来激发了我的那一些情绪,让我想起了一些事情。

Question:就是您拿那个短袖擦眼泪,然后桌上还有两瓶红酒的那一幕,对吗?

那看来在那个空间里面,你们的那个情绪爆发点是非常满意的。

李害害:其实也有非常多条,有很过的,最后选的是这么一条,情绪其实是已经在心里呼啸了,但是两个人并没有过激的一个动作,心中在暴风雨,但是外面好像还是挺静的感觉。

Question:这部电影它是讲一个在婚姻里面,还在寻找爱情的一个女性形象。

但其实现在这个社会,它价值观很保守的情况下,会产生更多的那种非议或者社会上的争论。

我很好奇,为什么你们不会增加一些戏剧性的处理。

比如说女主在整个。

就在电影里面基本上是从头到尾,周围的人其实对她的态度都是相对积极正面,包括跟她母亲之间的关系。

不会像其他真实的纪录片下,如果是出轨或者她会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就会就爆发激烈冲突。

但是像这部电影里主人公跟母亲谈话这场戏其实还挺好笑,我感觉会不会有些过于理想化,仿佛有点像在乌托邦,跟我在的社会好像不是一个地方的。

李害害:谢谢你的问题,我很想讲的就是其实我们在拍这部片子,已经做出来之后,非常担心他的争议很大。

但是我们在放映下来遇到的都是像你们这样温和的观众。

其实很出乎我的意料,我们以为他的争议会大到两边倒,会有很多人会觉得很不适被冒犯,有提出这样子感受的观众是有存在的,以及他们有的还会觉得,被冒犯到我很爽。

大家整体的评价都很温和,这个没有想到。

然后也就像这部电影,它自然而然呈现出了这种状态,其实也是温和,就是你越趋于真实,大家的同理心就越能感同身受,越能够和你共情。

就是在真实当中,反而会让大家觉得不一定要爆发冲突。

因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也有可能就是母女两个人就自然而然又有点好笑又有点无厘头的这种对话,生活也是千面的,可能每个人看电影自己的想法会不一样,Question:害害老师你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故事里面的女主和她的丈夫,我感觉丈夫对她的用处没有那么大,她在家庭里面其实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的。

我想问的是女主她在外面和其他的男孩子就是有了感情,是因为她是真的想寻找爱情,还是只是说她只是想在除了家庭以外的地方,能够能够找到一个能让她心灵平静的地方。

李害害:我觉得其实都有吧。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里面有一个台词叫「开小差」这件事情,就它的设定是一个是弱化那种冲突,要不然这个女性形象有点「太过分」了,至少要给她一点能够产生后面这些事情的小动机。

她可能一个是在寻找新的亲密关系,因为她之前的那一段破裂了,然后再加上她的人设又是一个那么需要爱情的人,「恋爱脑」。

像刚刚七七老师一直在说,她(女主)想一直吃棒棒糖,一直舔,她的人设是这样的,于是她就不停的在一个棒棒糖之后,找下一个棒棒糖。

Question:片子里面的那个角色和你本人的性格差别是有多大呢?

李害害:我觉得她比我勇敢,比我有立场。

我实际上是一个特别没有立场,然后骨子里也很传统,所像的部分就是很传统,但又很叛逆,这也是很像的。

另一部分就可能独立一些吧,这个是很像的。

Question:那作为素人演员的话,你是怎么样表演的非常自然的?

因为伪纪录片,它要求的就是你的表演要很自然,包括我们都误认为你的那个妈妈就是真实的妈妈。

李害害:这是导演厉害,因为你们两个熟悉了之后,你就能找到舒服的拍摄方式,以及就是你信任她的摄影机,以及最后都要剪辑,不好的就剪掉我心里不会那么压力,相信她,去展现她可能需要的那些部分,去靠近那些,大不了带来一条嘛。

另外一个是我觉得演戏它不是演的,它其实是要还原真实这件事情。

那所以你越去还原真实,你越去想象它是真实的,你把它当成真实的去做,那就自然流露了。

Question:刚才有一个观众说这个电影不会太理想化,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那一种冲突我们看的太多了,我们需要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会给大家更多期待。

我自己看电的时候比较好奇的是,那个丈夫其实看起来没什么用处,那她为什么不离婚呢?

为什么她一定要在这样一个婚姻的框架下,她不断去寻找爱情,但她为什么不摆脱婚姻呢?

我比较好奇女主他是怎么想的。

李害害:在有婚姻的框在里面就是其实有很多原因吧,她跟母亲的谈话里面其实也有讲到这个部分。

可能很大部分原因是小朋友或者是她其实尝试过离婚,但是在这个剧情里男性会不让女性离婚。

就像正常的剧情里的女性不不肯跟男性离婚,就反转过来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然后关于不太常见这这件事情,这个是导演她最想表达的,就是一种不一样的女性的可能性。

因为在常规的女性的电影里面,就是母亲这种形象一般都是「我要为我的孩子付出一切」,特别的苦情。

导演希望能够呈现一种理性的选择。

我们不说好或不好,但是我们能够理解她,它是一种可能性,有一种打破标准妈妈形象的感觉。

Question:我看到整个的影片当中最能够调动大家情绪的情节就是母女两个人对话,关于男性买房这个话题。

我想说这个情节当中表现了母女两代人对于男性参与买房这个事情的不同观点。

我想知道这样的立场预设,是在编剧的时候就已经预设好了,他们两个人对应的立场,还是在无意当中触发的?

李害害:它是真实存在的,就去想你和你的母亲会存在一些什么样的差别呢?

在这个里面,激发这位母亲她的这个反应,在我们的预设构想里面,我们知道能够刺激到她这些东西。

虽然没有具体到要说出哪几句台词,但是其实我们有想象到她的反应会是大概是这个样子以及到达这种表现立场的不同,或者是冲突。

Question:我还有一个好奇啊,一直看到女主有在不一样的空间,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家」,包括刚才有观众提到「爱情是否会成为她的一个栖居地」这件事。

那在对于「买家」,就是对于创作者来讲,在这个里面的设定,它对于贝贝来说是一个「人生终极目标」吗?

还是什么样的概念?

李害害:别的场合的观众有问一个问题,在这个场景里,作为一个福建的片子,怎么不讲闽南语。

但其实这个人设是福建有一部分是做「省一建」,就是福建搞建设的时候,从浙江外地转过来的那个部分的人,所以贝贝的这个人设她是这样。

她在本地是不讲本地方言的,她很没有落脚点,没有根,以及后来又去北漂。

其实地上能够看见「北漂十年你该有一套房」,她其实一直也在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是一个寻找的过程。

Question:有注意到分手后的蛮妙的,就是贝贝泪如雨下,但是酒吧老板一直背对着刷手机,能不能聊一聊这个部分。

李害害:这个其实就是比如说你所有的痛,你所有的泪,你所有的东西都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受到,即便是你的好朋友坐在你的旁边,他都不能跟你共情,那就很冷漠的吃着他自己的包子,但所有的痛苦,所以的眼泪,都只有自己能承受,其实是这这这种感觉。

Question:主持人好,害害老师好,我其实没有太明白整个电影当中贝贝对女儿的感情到底是怎么样子的。

因为我觉得前后有一些矛盾,比如说她在跟她的妈妈沟通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她生女儿只是完成一个传宗接代的任务,但是在一些生活的细节方面的话,你会发现她也很耐心的,不过就在认为她是好好妈妈的时候,她面对生活也好、自己的追求也好,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女儿,把她扔给了外婆嘛。

所以其实我觉得对于女儿的感情,我不是很理解。

李害害:其实这个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实很社会中很多东西都是很矛盾的,这个女主她对女儿的这种爱其实也很矛盾。

她不想要小孩,但是她爱她的女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她即便不会想念她的女儿,或者是说她可以不在她女儿身边,但是对女儿的爱是真的,所以你可以在一些小细节中发现很多日常的爱,但是她不需要去夸大这个爱,也不需要喊口号。

她是一个有瑕疵,但是可能真实存在的妈妈。

Question:我还想补充问一个问题,贝贝其实在有婚姻的前提下,她还在不断的交往不同的男生,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的话是需要受到谴责的,至少站在我的角度上是这样子。

因为我觉得你既然跟丈夫感情已经破裂,你为什么不可以选择离婚呢?

当然刚才的回答是说可能是考虑到小朋友的呃这个因素,但是他在跟那个比较年轻一点的小男朋友在交往的时候,最后他们分手,她说因为我有家庭、有女儿,所以我们不可能走的太远,这个时候她又考虑到了可能某些方面的一些责任,或者说可能对这个男生是不公平的,所以我觉得其实也是有一些矛盾的。

就是当她开始跟她开始要这段感情的时候,其实她知道自己的情况是怎么样子的,但是后面他又选择分手,我觉得她的一些道德的立场其实没有很坚定。

李害害:就像我刚刚说的,她不是一个完美妈妈,她也不是一个完美老婆,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有一场戏有回答这个问题,她妈妈跟她的对白里,她妈妈说,那你不要喜欢他,她说「喜欢是自己控制的吗」?

其实喜欢这件事情,她自己无法控制,但是比如说当她想要理性一些的时候,她的内心也是矛盾摇摆的。

其实我没有问题但想顺着他刚刚讲到的道德最高点这个点来讲一下。

这一两年我们经常会看到影视作品里面主角必须得是完美的,不能犯错,但我觉得这个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讲的话,不可以要求一个剧本、小说或是电影,我的角色一定是完美、没有道德瑕疵的人。

因为这个样子的话没有办法去展现一个人物的多面性,人是会犯错的。

也不要对自己的欲望有那么高的一个道德的高标准,这样子才能够去多接受一些世界的多样性,可以看到更多的人。

 10 ) 影片荒谬和极端-我们现实却习以为常

本来觉得这部影片很矛盾很奇怪。

一边是刻画了一个反常规反社会要求的女性形象 好像很“女性主义”。

怎么个反常规法呢?

女性 “跳脱框架不断和人产生传统道德批判的情感关系追求自我”“不被男权社会要求的贤妻良母形象绑架”“女人也可以是玩弄他人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女人也是可以不生小孩不爱孩子不爱当老妈子的” 。

也探讨了现代婚姻制度和教育的合理性。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父母逼的” 也带过了一下开放式关系“她找男孩老公就找女孩儿呗各找各的”。

对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进行一部分的解构和批判。

国内逼迫小孩、压抑人性 导致许多人长大了进入了永无止境的叛逆期 治疗自己的空心病。

也探讨了女性的工具性客体性问题。

比如 女主提到自己小时候丑所以被歧视。

这也是女性可悲现状的一部分。

女性如果没有外貌价值生育价值 就是传统语系下的“废品”。

但是一边又觉得女主这个形象真的好奇怪。

首先 女主把现在很多男性做的事情都做一遍比如“各种出轨”“觉得男的事儿真多糊涂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就行了”“女性之间的共谋互相打掩护”“对孩子也可以没感情” 这就叫女性觉醒了吗???

“从来如此便对吗?

”种族主义者无差别屠杀所以当被屠杀者站起来的时候全部把无辜的对方扫射回去这就叫独立自强了吗???

从影片的叙述可以看出 主创团队也是认为出轨是会伤害人的 开放式关系并不是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

女主一开始就觉得“这样对双方不好”断了其中一个关系 另一个男生也明确选择断开联系 就连女主自己也会因为自己欺骗他人感到愧疚。

抛开传统约束 导演也知道一对多的情感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会伤害他人。

然后女主这个所谓的“独立女性”就是靠不断地伤害别人就证明自己有多“独立”多“跳出桎梏”吗?

看完真的一脸黑线……要刻画先锋女性就是真么个形象吗……这个角色也太单一了吧……当时第一反应是 女主一生在干的事情除了谈恋爱还可以刻画点别的吗?

…… 充满疑惑……=但是后来突然想通了。

这部片子女性的“独立”就是没想着多“独立”去拍的 这部片子就是朝着极端了去拍的。

女主所做的所有事情不就是当今许多男性会做的吗?

只是主体换成了女性。

完全同样的事情和话语 让大家看看这些事情有多荒谬。

而放在男性身上来做来说 大家就习以为常。

更体现了对女性群体的压迫。

总体而言 需要再跳一层来看。

我觉得这部片子本身就是拍的极端和荒谬 刚好用来讽刺许多社会现象和对女性糟糕的各种污名化。

映后交流有一位男性观众那么纠结于影片多少是真实 多少是虚假 我想他是无法接受女性也可能疯狂“出轨” 这个事实 男人也会被当玩物 男人也会变成凝视的客体 所以整部影片对他来讲会有那么大的冲击感和不适感。

做一个恶意的揣测 我想如果这部片的主角是男性 全部性别对换 这位男性观众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强的疑惑的 或许他会拍手叫绝 赞同“男人是手足 女人如衣服”“男人嘛 开个小差很正常 女人事儿真多 糊涂糊涂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就行了”。

这些大家日常习以为常的话 换成女性来说 翻天了 炸裂了 无法想象了。

这位男性观众的反应刚好体现了影片想讽刺的荒谬现实。

许多男性群体并不会发现自己对女性的隐形期待和歧视。

而许多荒谬的事情调换性别了 他就会觉得???

这是人干的事???

总之 我觉得这是一部高级黑的作品。

女性角色的奇奇怪怪正对应了社会的奇奇怪怪。

《有爱的日子》短评

最出彩的是贝贝和母亲、外婆之间的对话,虽然是提前策划的提问大纲,但女人之间真实的反应是时间浇灌出的动人。相比之下《但愿人长久》极力模仿现实,却始终摸不到女性生命力的动脉。

6分钟前
  • 玛格丽特的盐
  • 推荐

影片讨论的题材蛮有意思,对于婚后青年更加复杂的生活问题的讨论。连绵不尽碎片镜头恍惚复刻无尽生活。采访有好有坏,更加模糊了整体影片的真实与虚构,也流露更多对自我的同情,还有疫情的反复,多次但无新的表达,也使影片也只停留在这一层面。

7分钟前
  • 非灰
  • 还行

当所有人的都在试图区分这是一部“是真是假”、“虚构非虚构”的影片时,实际上这个模糊边界的意图就已经达到了。正因为现实的荒诞和多变,纪录片所谓“真实”的所指已经变得非常暧昧了。但导演和“演员”(主角)都是主体性特别明显的人,而这一层意义在本来会被伦理捆绑之下而互相重装,但实则却彼此交融和自洽。我个人觉得是最后的那一段对话将此推向顶点,自反式地点出了这潜在的“问题”——如果曝光了,会不会对拍摄对象造成困扰,以及拍摄对象走出大世界了,小世界又该怎么办?但巧妙的是,两人的“共谋”关系,使得这一切突然变得理所当然;而共享的女性身份,也使”纪录“这个行为变得更有意义——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观察”,而本身就是一场用生活去抵抗的行动。

8分钟前
  • Sid
  • 推荐

作为伪纪录片很自然很真实,把我看得都糊里糊涂了,如果不是创作者们最后出场,还真是觉得亦真亦假。也许世界上真的有如此多情潇洒自由如风的女子吧!

9分钟前
  • 普通人类材料
  • 还行

At SİNEMA TRANSTOPIA, Berlin, 26/10/2024.

11分钟前
  • Mömö
  • 还行

真正的纪录片,保持客观而真诚/很难得在一部电影中同时体会到生活的沉重和轻盈,在父权社会的当下出现这样一部女性视角的出轨电影,妙哉!

15分钟前
  • 新鲜仔
  • 力荐

Insight pass year 2第74部。挺有意思的编排,虽然不算有新意但是演绎的刚刚好。

20分钟前
  • Yvonne Yu
  • 还行

太像纪录片了。坐在影院里一直在想象如果自己20多岁的人就随波逐流地做了好老婆好妈妈,是不是也会像她一样心里有这么多杂杂碎碎的念想,大概是吧

21分钟前
  • 棉棉
  • 还行

掌握了拍素人演员的章法和语法,但是没掌握电影美学

22分钟前
  • matsuo-m
  • 还行

我是一个很愿意谈恋爱的女生,贝贝对着镜头说,真是可爱,又那么有力量。

24分钟前
  • 等世紀末的唱遊
  • 力荐

真的好辣雞

28分钟前
  • 卫庶
  • 很差

虽然当时的观影条件实在不佳,投影锐度调太高,比例还不对,但丝毫不掩盖影片的聪明可爱,女主越看越顺眼。无论是自处的场景,还是与恋人、孩子、母亲在一起的画面,都有相当多的闪光点。电影从头至尾都保持着不多不少的神秘感,并不进行解释说明,甚至故意讲「说的」和「展示的」对立起来,将清晰的、特写的和模糊的、中远景的对立起来,而「这个女人」的真实正落于这一切的缝隙之间,她之所以暧昧,是因为现存的框架无法适用。映后时导演提到在本来的策划中买房的情节占去更大的比重,联想到日语里的“买房”是「家を買う」,我想如果这个故事是围绕购家、置家展开的话也会很有趣,不过反过来想,虽然最终的艺术选择是更具噱头的,但无外乎也是围绕对另类的家的想象和搭建的摸索。

30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真好。很多處照見我自己。

35分钟前
  • 力荐

女主面对导演和面对男性,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对自我、男性、与男性的互动、社会给你的规范有觉知的女性,一定会有无法自圆其说不一致处,有很难讲是迎合是扮演是利用规则处,有不舒适左右支绌自欺。一个这么生活的人,会隐形但很多损伤地撞墙。影片没有抹去这些。但叙事上贝贝对自我的叙事和行动还是太顺滑了。

39分钟前
  • 满[已注销]
  • 推荐

有点意思。房子,孩子,在我看来就像一个个牢笼。很开心看到有人可以在其中跳来跳去,虽然也会受伤。

41分钟前
  • SithyQ
  • 推荐

主演比導演要厲害,在粗糙的鏡頭裡爆發了近乎現實的光芒,就讓我想起幾個妙語連珠的女性友人,無論劇本是否虛構都足夠有表達欲和魅力。但導演展露的技法和映後QA都有點微妙,雖然這樣的說法合得上時代也肯定有簇擁,但有一些微妙的迎合感,以至於都在解釋標籤、但並未深化印象,會覺得如果對於一些問題連解釋都懶得、但又一邊在對於其他問題詳盡的分享中無法避免令人覺得奇怪的印象(比如觀眾問福建口音,回答的理由很具體,但硬要接一句“聽不懂的南方方言”),那只會讓人覺得很爹。3.5歸3。

43分钟前
  • 匣中猫
  • 还行

#17thFIRST第一帧入围#第一帧2023年度影像#1500观影里程碑,first第一帧单元里最喜欢的一部长片。

44分钟前
  • 盧意林
  • 还行

First满场坐台阶上的观影体验并不好受,但在某些瞬间终于体悟到first电影精神图腾的意义,他确确实实将所有人聚在了一起。这电影一定硬要说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相似的话,只有观后的后劲儿。迷茫,孤立,怀疑。看了两天了,本想客观不打星,但看了主创访谈后,感性了。

46分钟前
  • 茗政
  • 还行

一个没长大,不太可爱,也不太聪明,缺乏内心力量和边界感的女人,所以她总是走回了怪圈。人物行为的动机有点缺乏,所以她的可爱之处没有完全展示清楚。

47分钟前
  • 桑妮
  • 还行

喜欢这个模糊的感觉

49分钟前
  • zius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