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和林秀珊是一对来自农村的新婚小夫妻,两人分别在广州工厂和深圳建筑工地打工,很少见面。
中秋节两人各获得一天假期,为了给对方惊喜,没有提前打公共电话通知而去找对方,结果来回之间几次错过,分别在火车上有不同的见闻经历。
比如女生遇见警察押解罪犯,罪犯哭着吹口琴;男生被冤枉没买票而自证等等。
最后两人用公共电话互诉衷肠,在半夜最后一班车中间错车时短暂相遇后分开…个人感受:能理解导演是想排除"从前慢"的忠贞爱情故事,但看完只想吐槽一个爱情片怎么能拍的那么索然无味,结果回头就看到这电影改编自迟子建小说…不该改的文学作品就让它停留在唯美的文字世界吧,这种故事只有文字才可以描绘出来,电影出来完全没有了那种感觉。
(but片尾曲是金风玉露耶)
志明与春娇,王锐与秀珊。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绿皮火车,淳朴的乡村,纯真的爱情,美好的年代……男女主角在火车交汇中爱恋的故事,让人想起森田芳光执导的《春天情书》(1996),男主角在快速行进的火车上,女主在火车道旁,彼此用摄像机拍下稍纵即逝的彼此身影。
五条人在徐皓峰执导的《门前宝地》(2024年9月20日全国上映)贡献了不俗的演技,在这部李蔚然执导的《穿过月亮的旅行》中同样贡献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
例如,迟子建在《踏着月光的行板》中描写了一对打工夫妇特殊的一天。
为了中秋节的团聚,为了给对方惊喜,王锐与林秀珊各自踏上了去往对方所在地的火车,当到达目的地时却被告知彼此把对方错过了,于是又踏上了回去的火车,希望在彼岸能重逢,然而巧合再次发生,两人又一次一起乘坐火车到达了对方刚才所在的位置,最后只能在相向而行的火车上透过窗户实现了短暂的眼光交会。
平凡如他们,无奈如他们,然而在平凡又无奈忧伤的生活中闪烁着最无私最质朴的爱情。
这份诗意化的爱情与生活,与其说是众多如王锐与林秀珊打工者正在经历的,不如说是迟子建的一种诗意化追求。
——刘丽娟《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第七章 《打工文学作家创作心理的空间特性》第二节 《文人作家:想象的空间性》
见一面好难,爱一次挺甜。
《穿过月亮的旅行》试图以一对异地恋情侣的波折重逢,折射出90年代广深的社会风貌与情调。
视角交替、平行叙事,导演采用了同频的表达尝试。
可惜唯美的画面并没有煮沸这“温”情水,波澜不惊的情节占据了太大篇幅。
腻味的语调、逻辑蹩脚的行事动机反反复复,又狠狠地补了一刀,使得原本就平淡的情感更是没了张力。
整片架构也趋于平铺直叙,鲜有亮点。
情绪迸发点进的太慢,结局草草收尾。
小胡很真挚,各种小突破挺踏实。
张子枫的表演干净、自然。
小两口纯爱的氛围出来了。
只是感觉剧作的人物设定和背调不到位,把小情侣拍出了异乡来客的感觉,不够纯正。
为爱奔赴的旅途太多走马观花的NPC,存在的意义不大,有点水时长的意思。
没起作用,反而显得很冗长。
爱可以稀疏平常,当然也能刻骨铭心,但没必要硬搞煽情。
专注思念与期盼其实就足以触及人心了。
绿皮车的回忆能够引发些许共鸣,情感驱使下的真实反应也足够动人。
一通电话可以抒发的爱,也就没必要附加太多无病呻吟了。
我这个哭包的眼睛又没有控制住,这确实是没有办法,对这种非常纯净的感情由电影拍出来,而且叙事结构还那么有意思,不由得会随之感动。
可能是因为我确实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情绪性动物,面对这种双向奔赴又双向错过最后情感到达极点,拥抱大团圆的故事总是情不自禁。
看到一半,我就觉得非常像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小说故事,那就是《麦琪的礼物》,男女主角双方都想办法换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当做礼物送给对方,最后又变成了无用之物。
就好像在这部电影中王锐、林秀珊为了去找到对方,给对方一个惊喜去见到对方,结果完美错过的故事。
当然麦琪的礼物还是在的,一个是被踩踏了只剩下一些花瓣的玫瑰,另一个是被别人吹过的又被踩扁的口琴。
一次、两次、三次没有见面,我都替王锐感到揪心的时刻,竟然是在因为没有钱买站票被赶下来之后,在火车上相见了,这说明最开始设置的逃票/补票的情节是有很强的铺垫作用。
其实电影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电影的片名叫做“穿过月亮的旅行”,那么月亮在哪儿呢?
直到电影中段才告诉我们,月亮就是中秋节。
因为今天是团圆的季节,所以月亮一直在天上。
好吧,这个理由很勉强,因为就会让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太适合在五一放,更适合在中秋放。
不过请稍等,其实月亮的意象是有的,我们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实体,而是把它看成一个空间:月亮正是列车钻进隧道的洞口。
正是因为反复穿梭,才让我们不得停留,也正是因为在这个列车上不断眺望远方的风景,才能够看到由此牵连处的一连串的列车中的浮世绘景象。
我之前看过一本书《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里面就谈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铁道最开始是用来运输货物的,后来变成了搭载乘客,于是乘客的旅行认知就出现了非常新奇的体验,那就是他们不再是慢慢的驻足停留欣赏风景,而是变成让风景快速的在自己眼前掠过:“时间和空间的湮灭(annihilation of time and space),也就意味着自然空间在被铁路剥夺了曾经所拥有过的绝对力量之后所面对的新处境”。
于是乘坐一次旅程就仿佛观看一场展览这场展览里是有各种各样的物象被陈列起来,观众只能够走马观花,空间的距离就被抹杀——而恰好的是世界上第1部公映的电影就是《火车进站》,于是电影和列车就成为了现代性的两个路标:他们都共同消匿了空间这一庞大的实体概念——人们可以在电影院看到其他时空的影像,人们也可以在火车站让这些影像呼啸而过。
抱着这样的感觉去重新理解《穿过月亮的旅行》,我们就会发现:林秀珊和王锐或许错过了彼此在白昼的相逢,他们却看到了更多在这辆列车上的展览之前,所说的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坐在他们对面的乘客有做彩票的、有做外贸的、有被抓的犯罪分子、有悄咪咪的小偷、有白昼里疼痛女子和醉酒的男子......这些人与他们的相同,实际上都不需要展开一个前因后果的故事,他们就只是乘客,只是被展览的物品。
“铁路包厢里的座位迫使乘客要面临一种源自尴尬,而不是基于实际需要的关系”,一种私人空间的瓦解正是来自于陌生人之间不得不在某个狭窄的空间中进行视线接触,而接触之后就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而更加私密的展览,则是他们的过往碎片——于是我们会看到两位在列车上遥望远方,远方的转瞬而逝的真的是风景吗?
也有可能是他们彼此对于过往记忆的走马灯。
从他们相识开始就在同一个村庄,他们因为通人性的牛而结缘,他们彼此去对方的城市寻找偶尔栖息的落脚点,这当然是一种被滤镜化的幸福,尤其是林秀珊还想象王锐从高空坠下之后伸展出一双翅膀。
说起来超自然的力量就是那头牛了,因为牛的存在——这是非常前现代的生产物,才让作为现代语境下的列车最终停下匆匆的脚步。
这些都需要我们跟随主角们穿过这月亮的洞口,展开一场爱意的旅行。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要以一种平面的心态来看这个故事,而要以一种纵向的心态来去发掘情感这种东西,要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被打败,可是他是在电影中就会滋生出很多浪漫的误会、偶然以及重逢。
而在电影的结尾,口琴的几条横线与铁轨的几条横线慢慢的重叠起来,转瞬即逝的声音,与永在奔跑的时空就此交错,奏响了这出浪漫的感情。
叙事结构确实非常巧妙,让一个非常平淡的纯粹的感情故事变得波澜起伏,现在的时间线和过去的时间线相互交错,形成的误会不断的堆叠,堆叠到最后像烟花一样又得以宣泄。
这其中节奏感与喜剧感的拿捏,我认为还是比较精巧的,处于前半节把观众带到欢乐的需要,慢慢的进入后半节就变得感性起来。
而两位演员新生代的小花和小生:张子枫和胡先煦,我觉得还是颇有观众缘。
张子枫的剧照就已经很飒气了。
在电影中,她展现出来的是农村少女形象、都市食品女工形象和与恋人相遇的形象。
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情节点,就是她每次和王锐打电话时,自己都要化妆,虽然对方在电话里看不见她,可是这种打电话的过程就是极具神圣性的仪式,记账也是。
电影专门给了林秀珊的账本好几个镜头,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其中就有一个“给大乖乖买口琴”。
胡先熙就看起来i人了很多。
王锐在电影里是非常轴劲儿的个性,但自己又不善言辞,内心憋着就要认个理儿。
从他拒绝相亲、假装绑炸药、证明自己没有逃票和不接受李晨的给钱补票来看,这种营造“不期而遇”感的行为真像是他能做出来的事。
不过一遇到媳妇儿的事,就啥也顾不得了,甚至瞎话也是张口就来,为了攒点小钱钱。
从我这个CP粉的角度来看,我是真觉得这一对儿很有满满的恋爱感,不是刻意绑在一起的工业糖精,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小细节都打造得非常有生活性。
说起这个生活呀,那电影的开车场景可就真是......所以这个列车开车,以及在小旅馆里开车你别说,还真有这么一层意思在里面——甚至旅馆里的小电视都放着类似隐喻的画面呢。
结尾的花絮彩蛋虽然可能老套,但其实也就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能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共同跳起一曲舞蹈的感觉。
1996年的背景,1996年俩人20多岁,起码1976出生的,这个岁数的人会去电影院看这个吗?
给现在2000左右出生的的人看,完全共情不了。
剧情还是没有手机的旧套路,整体剧情就像春晚小品《初见照相馆》一样傻。
如果不是片尾写的广东省扶持项目,根本上映不了吧。
男女主又穷、又恋爱脑,夫妻还不在一起打工,男人还担心对方出轨,因为男人自己会做出这样的事。
尤其熊孩子乘客,简直是恐孩宣传片,两眼一黑,说好不打人呢?
狼心狗肺农夫与蛇的故事。
最恶心的是过度的性爱擦边描写,感觉被导演的恶趣味性骚扰,还是持续不断、从头到尾的。
一下子就觉得导演是男的。
李蔚然,看名字我还奇怪,女生怎么会拍的这么差劲,巨多的性暗示和嫖娼。
而且谁会因为来姨妈不能跟男友做而自责。
到豆瓣上看导演照片果然是男人。
太典了。
还塑造了个配角,火车上的乘客夫妻也异地,一起回老家过中秋,男人处处阴阳他的女人出轨,同时还照顾肚子疼的女人,说出轨了不是还得我照顾你什么的。
押解犯人的便衣问女主“你是犯人的什么人?
”,“我是王锐的人”,便衣警觉地问“王锐是谁”,“是我老公”。
我能写脏话吗,不能写就不写了。
最后还有恶俗的婚礼片段,请全村吃婚宴,居然在村民在外围观的房子里闹洞房,还派了俩小男孩去偷看,老头子说“快去看 看完了给大伙儿汇报”,小孩就说“钻被窝了”。
这种糟粕也值得在爱情片里拍出来赞扬吗?
我快吐了。
这种黄色低俗且毫无剧情的烂片,怎么能过审上映的。
耐着性子看完《穿过月亮的旅行》,我大概明白导演李蔚然的良苦用心了。
他很可能是想做一个电影版的《父母爱情》。
2014年上映的《父母爱情》的故事是老一辈革命情谊,时至今日最年轻的00后已经24周岁,他/她们现在的恋爱方式主要用过移动网络,有各种各样的联络方式和APP,让联络变得无比快捷又花样多变。
千禧年后出生的人们会怎样理解没有手机,联络不方便,没有高铁更没有互联网人们的爱情的呢?
《穿过月亮的旅行》故事发生在1996年,那时的李蔚然导演正好是21岁的年纪,他将自己亲身感受到人们的爱情拍成电影,供新时代的年轻人们品味。
绿皮火车真的可以见人生百态,手持大哥大的业务经理,买彩票等着中500万的梦想家,被押送的犯人,感情失败的情侣,小偷和处理一切繁杂事务的列车员,每个人都有一大堆故事,可是那些人和故事都不重要。
对林秀珊和王锐来说,他们俩坐在反复错过的火车上想的念的,都只有对方。
那些在火车上坐在对面的人不管男女,以何种面貌出现,或者癫狂或者悔恨,都是极真实地活在当下。
他们在中秋节这一天的绿皮火车上奔波往来,为名,为钱,为利。
只有林秀珊和王锐为了爱情。
可能是觉得00后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变化太大吧,李蔚然就把他年轻时间段普通人的爱情拍出来。
并郑重地告诉观众,爱,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情,是情感的双向奔赴,是心与心努力的靠近。
从前,时光慢,火车上的时间更漫长,看着向身后略去的景色,思念被拉得好长好长,期盼被挤得很短很短。
对方在心里是重要的,想见,盼着见。
这样的情感才是爱呀!
如果你的感情和这样的爱不同,就请重新考虑那个人是否能和你相伴终生。
1996年代年轻人们的爱情是缓慢的接近,时间和距离会考验双方的耐心,忠诚和情感,正如缓慢的电影节奏同时考验观众的耐心一样。
《穿过月亮的旅行》是弱情节弱冲突慢节奏,跟现在流行的快节奏强剧情冲突的影片一比较,仿佛是上个世纪的出土文物。
要跟《一闪一闪亮星星》一比,就完全没有林北星跟张万森的感情那么刺激,又那么浪漫。
如果你恰好看了《穿过月亮的旅行》就把它当一面情感的镜子,如果你的她/他眼睛里闪耀着跟林秀珊一样委屈,紧张,欣喜又期盼的光。
这一生,就她/他了!
《穿过月亮的旅行》,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美感,就像改编的原著 《踏着月光的行板》。
但是,无论是影片名字,还是小说名字,要翻译成英文,还是有些难度的,尤其是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让我来翻译,我最多翻译成 "A Journey Through the Moon"(寓意月亮见证下的旅行),或者意译为 "A Train Journey Under the Moon's Gaze" 。
好在电影的英文名字做到了,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
首先,体现了影片的主要内容,毋庸置疑,“我爱你”是这部电影的最大内核,这一天其实是两人相爱至今的一个浓缩点。
“月亮”是这个故事的背景中秋节,一个象征团圆的时节。
影片中那一轮巨大的月亮既是视觉焦点,也是情感的象征。
影片最后出现的是一枚超大的月亮,包括列车在月亮下驶过。
“And Back”是这个故事的冲突点, 巧妙地暗示了故事中的来回冲突与曲折 。
两个人都在列车上不断 Go and Back,最后他们总算在回到原点之前相拥。
这样一个翻译,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了“信”与“达”的标准。
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 这个翻译精准地捕捉了影片的主题——爱情的深广与历久弥坚,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电影的背景元素——“月亮”和“往返”的概念。
不过, 信、达、雅”中,唯“雅”字难解,这个需要心领神会。
这个翻译让我想起来了山姆·麦克布雷尼(Sam McBratney)的那本经典绘本 《 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猜猜我有多爱你 小兔子和大兔子一起比赛,看谁爱对方更多。
小兔子想方设法用各种方式来形容自己对大兔子的爱,而大兔子则用更广阔、更远大的比喻回应着小兔子。
小兔子举起双臂:“我爱你有这么多,”他说着,双臂伸展到最大限度。
大兔子微笑着回应:“我爱你有这么多。
”他把双臂伸得更远,因为他比小兔子更高、更大。
小兔子踮起脚尖:“我爱你一直到我的手指尖那么高。
”大兔子则伸长身子,用手指触到树枝:“我爱你一直到我的手指尖那么高。
”小兔子跳得高高的:“我爱你高高到我能跳到的地方。
”大兔子轻松跳得更高,说:“我爱你高高到我能跳到的地方。
”小兔子最后躺下来,看着广阔的夜空:“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
”大兔子轻轻地将小兔子抱在怀里,低声说道:“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绕回来。
”
小兔子在甜美的梦乡中安然入睡,带着那句令人心头一暖的“大兔子爱你更甚” 我不知道译者在翻译电影名字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这本绘本?
我倒是一下子就联想到了。
而且,整部电影,男女主角不也都是竭尽全力,去比对方更爱一些吗。
这种绘本和电影之间的相似之处,或许并不是译者有意为之,但我感受到了这种巧妙的共鸣。
在不同的媒介和故事中,爱总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不论是通过绘本中亲情的无尽延展,还是电影中爱情的起伏跌宕,它们最终都回归到那个最简单却又最深邃的表达:“我爱你”。
这段旅程中,我们见证了两人如何在不断的来回中,不断升华感情。
就像绘本中的结尾一样,无论距离多远,爱总能带着他们回到彼此身边。
《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这个标题不仅涵盖了影片的主题,也巧妙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情感张力——那种在反复的来回中愈发坚定的爱意。
首先第一点先批评宣发,因为我是抱着看小情侣谈恋爱的预期去看的。
这个影片的内容我甚至认为和情感的关系压根不大,比较像个公路片。
但是如果用公路片的标准来看的话,又缺少了很多应该展现的方面,反而又讲述的太零散了。
所以也许是因为宣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找点去宣传,所以就选择以两位主演为核心宣传了。
但是其实看完全篇,我认为张子枫没能够很好的把演技落地在此类影片中,因为她没能较好的适应轻喜剧的风格,所以她对角色的掌控还在呈现了太多的内敛的细节,所以导致她和胡先煦在部分对手戏也好,还是个人戏上也好,有一种跳脱出电影风格的违和感。
其次也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表演风格的差异,我虽然能感受到两位主演的情感的真挚,却自始至终都无法get两位的cp感,尤其是胡先煦的鞋子和张子枫的红唇,都有种小孩子办家家酒的感觉。
哦对了,不知道为什么张子枫在镜头中的嘴巴是歪的,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忽视的程度,非常疑惑。
我承认童星出身的演员,的确也必须要打破童年的滤镜才能让演艺生命更多彩,所以我对于两位主演的选择是完全支持的。
电影开头,仁科演的老板我觉得非常生动、具体,我一直知道仁科有着强烈的艺术天赋,但是没有想到在影像中,他也能那么好的诠释,震惊了我。
其次很多喜人参与了此次的配角出演,让我非常欣慰,千好万好也不如多来活,多挣钱。
整体电影的色调我特别特别的喜欢,还有很多空镜头,和情绪镜头都特别特别美,然后描述的那种细微的情感变动的非常准确,我特别特别喜欢。
然后人物的打光和造型也都特别的合适,只是90年代的深圳是否有那样那么多的高楼这一点会让我微微有些出戏。
将一则小品加扩到一百分钟,让原本清汤寡水的剧情浓度再降,想磕的甜糖似乎甜度也不够高,使本片沦为平庸之作。
王锐秀珊一对夫妻是从山谷里吹出来的风,吹到改革建设的工地厂子里,让尘土浮生的泥壤有了甘霖的滋润。
乘车途中错过的意外为两人更添羁绊,手捧玫瑰,包囊口琴,是爱情的信物,也是长情的告白,在新鲜感日下的浮躁时代,他们一股清流随火车吹到社会各层,恩爱一生有多难,珍惜此刻价更高。
只是导演把各人物拍得偏扁平,除了两位主角真善美的性格设计够单纯,其余角色都是走个过场,特别李晨突如其来的嘲讽更是让我摸不着头脑,好像是为了让他尴尬才安排的桥段。
中秋元素贯穿全文,甚至还在结局卒章显志,看完都想回家团圆了,结果你告诉我这片五一上?
穿过月亮的旅行 (2024)6.2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李蔚然 / 张子枫 胡先煦
一、选角的锅:我看的时候就觉得他俩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童星带来的年龄差异,而是她俩根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根本不知道那个年代的大人、生活是怎么样的。
整个片子努力的让场景还原,妆造还原,但是他们的与生俱来的00后气质还是格格不入,格格不入啊………他们甚至无法真正共情那个年代异地小青年的恋爱有多困难。
(因为就连我97年的也真的get不到的,个更别提00后了…)他们只能学着以往的影视作品,用着学校学来的表演技术去尽力展示那个通讯困难的年代爱情,“演”的很用力,再加上那现代稚嫩的面庞,所以那种小孩子过家家谈恋爱的感觉真的就太强烈了…(到底哪个大聪明决定用他俩来演这个剧的😂他俩那点跟农村沾边了…)二、剧情的锅:看完整个片子导演在这一场“中秋爱情囧途”中加入了很多火车小插曲,但是说句实在话我甚至感受不到这些小片段和整个影片的内核关联……你说那第一个五条人的月饼事件、冯绍峰那个莫名其妙的风琴、小偷偷东西的后续、还有最后那小孩(除了李晨这个我觉得还算有点合理性外)……其他这些单拎出来放在一些年代剧上都还行,放在这样一个爱情片上是为个这个片子上什么精神高度吗?!
这样真的不会觉得特尬吗?
其实我觉得把路上的小插曲都换成一些喜剧情节不会更好吗,展示一个喜剧爱情也比努力想要展示一个“有高度的”爱情更好吧……最后用中秋温情来个大团圆我也能接受啊…展现质朴的年代爱情也可以嘻嘻哈哈的,不一定非要加入很多莫名其妙的情节去营造一个看似很有深意的情境!
(实在忍不了了,确定那段口风琴表演不是为了凑时长的吧🙄)
老影迷阅片打卡~(照例贴几张截图)
没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