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个临终把4000亩地捐给国家的伟大女性,它也是保护了北方湖区的纯洁与干净。
在这部电影中不禁非常感动。
她做了很多男画家没有做到的事。
不仅有博大的胸怀,而且敢于放胆去做,认准了一个目标,大胆去干。
这就是一个女性的胸襟。
这部电影的重点是他与诺曼的爱情,以及皮特兔等第1批图书的出版。
她被人称为writer。
诺曼是家族出版社的第三子,因为家里人很想让她在家照顾母亲,所以这一单是初出茅庐。
没想到他颇有天赋,而且热爱这个绘画出版事业,竟然大获成功。
这当然是皆大欢喜的事儿,然后两个人还坠入了爱河,只可惜死的太早。
幸好两人没有真结婚,只是在北湖区分开的一段时间里,诺曼就死掉了。
麦奎格来出演,挺合适,因为彼得兔里的人类主人公的名字就叫麦奎格。
当时的英国是典型的等级社会,就如同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中产阶级贵族和平民很少通婚,戴安娜王妃也是一例。
所以波特其家族是从事政治的,反复强调不能和搞出版,天天混在印刷机、弄脏手的人结婚。
这现代人认为出版企业肯定是有钱人,但当时可不这么认为。
当时为了照顾妇女的清誉,还让一个老容嬷嬷一直跟在身边,阻止产生尴尬的事情。
以防万一。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既符合时代,又增加了喜剧效果。
观众都很陌生。
2这部电影有很强烈的暗示,表明彼得兔这样经典图书的出版,跟爱的滋润有关系。
两个人一方面从艺术,一方面从技术之间相互激发。
事实上,从1900年到1910年代彩色绘本的爆棚,跟技术也很有关系。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出了23本彼得兔的世界。
10年后任溶溶译、华师大又出了一套注音版(很多只有黑白图)。
还有像什么普及的6册本,8册本(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做到了英汉对照,而且开本有当年的风范,值得鼓励),10册本,12册本,都已经烂大街了。
我们在坐享波特当年的成就。
它的销量已经超过1亿册。
应该说吴兄的出版介绍是正逢其时,应运而生。
现在的孩子也真是幸福,跟我们当年看那种垃圾印刷完全不同,他们可以双语配音,英语单词游戏,可以扫码听别人给他们念书(如今叫语感启蒙),而且有英文有中文,全彩绘,全是铜版纸,局部花纹贴膜,手感摸起来也很棒。
与之相比,我们的童年就处在文化沙漠中。
电影处理的还一大亮点就是,波特小姐总把他笔下的人物想象成是活的,所以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对话,里面的动画也使用得恰到好处,是点睛之笔。
英国人有讲故事的传统,从小就是这样,不仅仅是保姆在睡前给孩子讲,孩子自己也学着会讲故事。
小波特就像不断的排练一样讲着自己的故事。
读书的习惯也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
事实上女性插画家自己,也是书籍的主体,他们不仅创作书,还要把这个书讲给孩子听,从这样的一本书可以窥见他们的幼教文化。
时间:2007年2月14日19点地点:AMC影院 事件:《波特小姐》Miss Potter上画第四周之前对波特小姐其人其事一无所知,所以最初从海报上看到无比绚烂虚幻的色彩和芮妮齐薇格的扮相,猜测这可能是一出奇幻片,波特……哈利波特的亲戚?
见笑了,不过,后来结果也差得不太远,这部讲述上世纪初女插画大师碧雅翠丝波特生平的传记片充满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只不过,芮妮齐薇格担纲出任的波特小姐一角,其扮相让人觉得有点别扭,举止方面也有些古怪。
可当她跟那些她自己笔下的兔子、乌龟什么的说话的时候,还有她至性至情的那几场戏,你就会知道,那个《BJ单身日记》中的傻大姐还是我们的傻大姐,只是多了些艺术家的不定期忧郁和莫名的伤感。
后来,又看了些介绍,其实碧雅翠丝波特本人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才明白芮妮齐薇格的表演的用意,当然,她操习英国腔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
而在口音方面,另外两名名角伊万.麦格雷戈和埃米莉沃森就方便多了。
前者的英国绅士造型让人一开始也不太习惯,最主要由于那维多利亚时代款式的胡须,其实他优雅温情的表演还是颇为上道的;而埃米莉沃森的出场虽然不多,却让你明白感受到一个好演员的魅力。
对于她,完全值得用一个单独的篇章来叙述,如果简单说一下的就是,她爽直率真的角色让人很难不喜爱。
有人可能认为影片对该角色的处理有着些许的“断背”倾向,对此,个人感觉并不强烈。
女电影配乐家瑞秋波特曼的作品几乎从来没让我失望过,这一次她的旋律让人较多地想起了那部《浓情朱古力》,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意境上的一次回归--清秀、干净的音符一样的在现实和梦境中游走,很是切题,很是惬意。
最后有个关于瑞秋波特曼的疑问,在片尾演职员名单中,看到一个Rachel Portman Auricle Operator这样一个title,最开始被吓了一跳,因为auricle这个词跟法语auricule “外耳”差不多,瑞秋波特曼耳疾?
手术?
这对吃音乐饭的人来说可是……回来google一下,大概明白是个音乐相关的职位,可具体是什么,如果有懂行的朋友多谢告诉我。
比音乐更重要的还是画面,对于本片来说。
毕竟,这是讲画和爱的电影。
波特对自己画中“人物”的爱,波特与画集出版商诺曼先生的爱,波特对风景如画的山庄的爱……摄影和动画的配合恰到好处,完全称得上一个“美不胜收”。
只是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这不是一部合家欢的电影,虽然里面生活着快乐的小兔子和它的朋友们。
它的主题是绝对成人化的(此成人非彼成人,别想歪了哟),小朋友看看就会觉得闷的。
8分!
原贴链接:http://www.blogcn.com/User5/tintin76/blog/54274439.html
PeterRabbit的作者Potter女士的传记类电影,但是并没有演绎她的平生概略,而只是将绝大多数笔墨单纯地放在了她年轻时的一次初恋上。
她唯一一位法定配偶在影片中也有几次出现,但除了片尾语焉不详地用两句对话为两人关系更加亲近埋下伏笔外,整部影片中那位配偶都只是以Potter女士的律师形象出现的。
而那位书商与她的感情故事,才是影片的几乎全部内容。
影片节奏相对英国传记影片来说毫不拖泥带水,也正因如此,影片最后未免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Zellweger驾轻就熟地拖着懒散的美式伦敦腔将这位老小姐形象塑造得令人信服。
这位波特小姐,是彼得兔的作者Beatrix Potter(1866.7—1943.12)。
她出身上流社会,自小喜欢绘画和动植物,所以就画动植物。
30多岁云英未嫁,却在出版自己的图书时爱上了出版商。
可惜还没结婚,爱人就病死了。
她离开伦敦,用越来越多的版税买了一个农庄,在那里疗伤。
她热爱自然,眼看很多农庄被资本主义发展商买走,用做他途,于是培养出一个买农庄的爱好。
买了农庄就让农民依旧耕种。
她保护了大片土地,这些土地后来捐给英国当局,至今还保存了原貌。
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
领先于时代,观念和创作放在今天都那么鲜活有力。
《彼得兔》是最早的绘本之一。
任何关于绘本的书籍都不能不介绍《彼得兔》。
我手头上有一本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在“经典”一卷,头一个就是彼得兔。
《彼得兔》的画风非常精致淡雅,色彩不华丽,线条也很简洁,小动物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几乎要从画上跳出来,因为作者从小就细致地观察它们,热爱它们。
Potter是个敏锐的艺术家,她的画从来都不大,可是笔触极为准确,想像又很调皮。
她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娓娓道来,都是儿童口语,几乎可以媲美我们的丰子恺。
也许因为她是个艺术家,胸中有不同于常人的丘壑,才使她在痛失爱侣后,能够继续创作,并且渐渐走出伤痛,更在将近半百的时候跟她的律师结了婚。
(她似乎容易在工作中产生爱情,要在今天,就是办公室恋情喽。
)晚年她比较少画画,兴趣转移到经营农庄和养羊。
Beatrix Potter天才,勤奋;她也坚韧,平衡。
她热爱自然,并尽力保护自然;她坚持自己的观念(与出版商和律师相爱),不向当时的社会妥协,却又能做得妥帖,不让冲突伤害自己。
这样的女子,什么电影能够完美表现?
哪个演员能够精彩演绎?
Renée Zellweger的演绎不够精彩。
可能因为要说英国口音的缘故,她一直比较紧张,比不上Ewan MaGregor和Emily Watson自如。
后两位是如假包换的英国人,当然比较占优势。
Ewan温柔幽默可亲,不过角色本身没有深度。
后来又不明不白死了,真让人心疼得哭死。
Emily Watson的造型有点可笑,发挥的地方不多。
片子的风光非常优美,就是在Beatrix的农庄上拍的。
调子还是不错的,但是配不上Beatrix Potter真人的精彩一生。
一、 动物们的寓言 《伊索寓言》在希腊文学中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
那个又矮又丑的男人凭着过人的才智与出众的口才,征服了权贵,从奴隶变成了自由人。
平日里的所见所闻与感悟都成了他寓言的最佳题材。
为了让听者更容易接受他的故事,人和神在伊索的故事中不再是主人公,反而是动物担负起了传道授业的重任。
披着羊皮的狼,骗走乌鸦嘴中肥肉的狐狸,被狐狸痛骂的狮子,受到宴请却吃不到任何东西的仙鹤……伊索三两句话就把它们的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那些或贪婪狡猾或笨拙忠诚的动物正如现实中社会的映射,足够隐晦也足够直接。
只可惜这还是触怒了贵族阶级,在教廷上一致通过他犯了“亵渎神明”之罪,判处死刑。
那些包裹在锦衣玉食中的人,披着人皮的狼,在普通人眼中的讽刺小故事,到了他们那里就成了刺痛软肋的反抗与亵渎。
之后的文学作品中,动物的形象越来越丰富,不再只是讽刺的载体,在人性化的同时还保留了很多动物可爱的本性。
颂扬美德和鞭笞丑恶的时候,不仅限于是千篇一律、充满说教意味地明确指出,而是让坏人自食恶果,好人自得其乐。
于是就有贪吃的灰狼冻掉了尾巴,不懂礼貌的兔子丢掉了胡子这样的结局。
法国的狐狸列那就以不胜枚举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它不仅仅巧言令色、诡计多端,还很幽默、豁达、不屈不挠,从不把什么王爷、公爵放在眼里,常常指桑骂槐的让人忍俊不禁。
列那活得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不过有时候也会为了一根香肠就跟别人争吵不休、大动肝火,千般算计的计谋也偶尔会失策落得差点呛水淹死的地步,列那同志还有过因为馋嘴吃得太饱无法逃跑的“光辉时刻”,只得急中生智的咬住吊杆假装狐狸皮,才躲过一劫。
文学作品中主要的描写对象其实也多为人们平时接触的家畜和小巧的动物,比如《夏洛的网》中那只忧心忡忡的小猪威尔伯和善良聪慧的蜘蛛夏洛。
人们对这些无害的小动物们有着如同对待孩童一样的宽容与喜爱。
因为它们具有婴儿初临世界时那种单纯的依恋,也有孩子喜爱糖果般简单执着的小欲望,它们大多无害、柔弱,虽然爱闯祸却也易受惊吓。
英国作家毕翠克丝•波特(Beatrix Potter)在众多以动物作为主人公的作家中十分出众。
她用画笔将动物可爱、稚嫩、淘气的天性挖掘得淋漓尽致。
她的作品是以彼得兔、平小猪、傻鸭子杰米玛等为代表的插图故事,讲述了这些小朋友发生在农庄周围的趣事。
那些动物的外形并未经过任何夸张,除了穿着讲究的衣服,两条腿走路外,其他的和普通的动物别无二致。
吸引万千读者的恐怕是波特小姐赋予那些动物的性格,她放大了它们个性中可爱、笨拙、机敏的一面。
波特小姐描绘的世界中没有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哪怕是坏人汤米獾和狐狸托得也只是互相算计,干不得什么真正的坏事。
这里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迹,大多是琐碎平常的家庭生活,比如城镇鼠约翰尼到乡下探亲的经历,汤姆猫被老鼠裹进面团的糗事,又或者是母猫瑞比和小狗达奇斯的一次聚餐,俨然是一幅悠闲恬静的田园风光。
你会看到水面的色彩斑斓,树叶伴随音乐的舞蹈,花朵怀抱中的蜜汁,晨光中交汇的曙光。
夏风的香气,荷叶间的私语,坚果碰撞的清脆声,掩藏在篱笆下的城堡。
“啊,三个小坏蛋!
别吵别闹, 这世界正如梦一般美妙。
” 二、 波特小姐和她的彼得兔 “当乌云在天空翻滚,六月的骤雨落下, 潮沥的东风行经草间,到竹间吹奏它的风笛。
”——泰戈尔《新月集》 如果写出来的作品不满意怎么办?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卡拉玛佐夫兄弟》时选择让人物们自己去交谈,去辩论,他的主人公自然会带着读者走向令人满意的结局。
没有人会在一开始便会知道故事讲把自己带向何处。
波特小姐说:“美丽值得珍藏。
看到美好的东西,我并不满足于只是看着,而是想要捕捉它。
我想用画笔记录这次美妙的体验。
” 波特小姐的童年是隐秘而孤独的,她几乎都不认识任何邻居的孩子,更谈不上和别的孩子跑出去玩。
波特小姐喜欢看的书基本上都是严肃的评论家嗤之以鼻的“垃圾”,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礼节反而让她变得有些“离经叛道”。
她每天面对的是院子里那个神秘的花园,在篱笆的底下有她日思夜想的神秘仙境。
对她来说最愉快的时刻无疑是繁花盛开日光斜照的夏日时光。
从七月末到十月,波特先生都会领着家眷到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度假。
波特小姐在那里第一次爱上了乡村生活,见到了半人高的灌木篱墙,布满青苔的石阶和无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没有平常富家小姐的矜持,她比男孩子还淘气,就像她笔下的彼得兔穿着新衣服跑出去追兔子,蹦来跳去的摔进了泥坑里。
她知道怎么让平凡的生活变得妙趣横生,和画笔下的小动物们交谈也能快活得让人难以理解。
虽然作为一个三十多岁还没有嫁人的女人来说,她承受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但是你很难看到她在作品中宣泄这种不满,这就是她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不计较悲伤,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她总会自我解嘲,这样的精神让她的画作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听她和母亲的争吵都能让人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
如果你看到波特小姐和诺曼•沃恩的初次相见,你会自然而然的明白一见钟情是怎么回事儿。
他们的生命像两滴水迫不及待地慢慢融合,不可分开。
你会听到两颗心,快活得跳跃,像小兔子彼得般一蹦一跳的奔向对方。
沃恩先生轻而易举的进入了波特小姐的梦境,他能听见本杰明的吵闹声,鸭子的抱怨声,他能听见波特小姐的心声。
那些令人目眩的爱情片断,让波特小姐更加明媚动人。
她是午后的阳光,不夺目,却能温暖人心。
当更多人喜欢上了本杰明兔子,知道了松鼠提米脚尖儿,看到了提姬闪闪太太那点事儿之后,沃恩先生却因为疾病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波特小姐。
那是一种狂喜过后怅然若失的悲恸,黑色旋风吹过了波特小姐的世界,差点席卷走一切。
至今,我们仍能看到《杰里米钓鱼记》中那些不安、惊恐的元素:青蛙杰里米•费舍先生费尽心思想要钓条鲶鱼做晚餐,却遇上了大雨,还钓到了满身是刺的棘鱼被它咬伤了手指,最惊险的还算最后那条巨大的鳟鱼差点就把杰里米吞进了肚子!
费舍先生狼狈的游上了岸,下定决心再不钓鱼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稍稍窥知波特小姐当时悲伤的心情。
一桩本是美事的婚姻从一开始就遭到阻挠,父母的干预更是让波特小姐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大受伤害,最后沃恩先生的病逝是对她沉痛地一击。
也许,她也像发誓不再钓鱼的费舍先生一样,决心再不触碰爱情。
当我们迷失自我时,该回到我们开始的地方。
于是,波特小姐投身于平静的田园生活,从繁忙的农场生活中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就像故事永远不会像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它会在一瞬间夺走你所希冀的幸福,也会让你在经受悲痛后收获意外的惊喜。
哦,别说这些都太戏剧化,这便是生活,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三、 叹息掩不住欢愉 当动物具有了人的性格,便会让故事变得与众不同,哪怕是平淡无奇的故事也会立马凭添几分生动的色彩。
而当人的外貌中具有动物的外形特质,那就是一种讽刺,让人欲罢不能的恶作剧游戏。
电影“波特小姐”就是将这两种方式混合。
画作中的动物们仿佛是有灵性一般,泄露了波特小姐的情绪起伏。
约见出版商的不安,遇见心上人的欣喜与羞涩都被那些小动物用小动作表达出来。
而波特小姐眼中那些讨厌的人,也具有动物的特质,不过这就算不上可爱了,而是滑稽可笑。
就像那个伯爵的侄子莱纳•史托克力,说话像山羊一般颤抖;陆军学校世家出身的哈利•海登贝尔吃得像猪一样,肥得满脸油光。
发挥你的想象力吧,讨厌的人也能带来乐趣。
这就是波特小姐教给大家的欢乐秘诀。
饰演波特小姐的蕾妮•茨威格是这样的演员:平时见到她,你总会撇撇嘴,一带而过,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容貌的女人也可以是明星。
但是,只要是在电影中见到她,你总会情不自禁的爱上她。
这便是她作为一名出色演员的魅力。
无论是面对男人们趾高气昂的无端指责显示出的超乎常人的冷静(也许这和波特小姐的祖先都是这样顽固不屈的农民有关),还是深信魔法和女巫这些小孩子喜爱的玩意儿那种童稚之心(所以到了暮年她面对照相机镜头仍然童心不减,大做鬼脸),都被蕾妮演绎的栩栩如生。
她总有办法让你相信,她就是那个波特小姐,不要那么惊讶。
有人会说,波特小姐因为生活条件优越,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功。
不过,在那个女人都不工作,依靠男人的社会,波特小姐能坚持自己的梦想,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毅力。
这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斗争。
她并不知道自己会成功,只是埋头于自己奋斗的事业。
也许家庭的经济在一方面排除了她对生活的后顾之忧,但是她从未因此而依赖金钱,她凭着自己的才华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争取自己的幸福,哪怕那些幸福在母亲看来那么“不切实际”、“无法想象能有结果”。
她的世界并不像书中的庄园总是波澜不惊,但是她从未因此放弃理想,她的世界也因此才显得愈发美好。
那些不是不堪一击的凭空想象,而是叹息过后的欢愉,悲伤过后的欢乐。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715138/
我想说个英国人和一部讲述她的电影,Miss Potter和《MissPotter》。
恕我浅薄,我至今仍然不知道彼得兔的故事,所以可以说我对Miss potter的全部理解完全来自这部电影,而这部电影的成功我想也正在于它使我等麻瓜对这位童话作家,甚至英国的儿童文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顺便说一下,如果陈凯歌的新作《梅兰芳》能使得那些对京剧一无所知的外国人或更一无所知的某些中国人开始想了解京剧和这位大师了,那他陈凯歌也算得上功德无量,当然,他如果真能像宣传中讲的那样拍出“梅魂”来,那他还真能对外吹牛逼说自己是大师了。
话题扯回来,说说波特小姐。
在影片中,她是个天生的艺术家,小时候她就能看到自己笔下的画作活了起来,自己画得那些兔子、鸭子都开始和自己说话了,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两种后果,要么她疯了,要么她成艺术家了,结果她成艺术家了,要不说“不疯魔不成活”呢!
她长大后,依然有和自然沟通交流的能力,但那些其实在退化的人们却觉得她十分地不可理喻,比如Miss Potter的母亲,比如绝大多数的出版商们。
在其他人匪夷所思的目光中,Miss Potter独身到了30多岁,她终日与自己的故事和画作为伴,直到她遇见了年轻的出版商Norman......最后Norman死了,而Miss Potter也告别了喧嚣的伦敦,投身到真正属于她的大自然中去了。
Miss Potter和自然界的沟通能力,和自己心灵的沟通能力,和自己童趣的沟通能力让我可望而不可即,我想那很可能是只属于Miss Potter的吧?
但愿我们有一天也能开启自己尘封已久的想象力。
其实电影的故事很平淡,甚至包括Norman的死,可我觉得在看电影的100分钟里没有一秒钟会感觉无聊,我不是专业学电影的,不能从很理论的角度说为什么会这样,但作为影迷我能感觉得到主创人员的诚意。
他们没有把情节弄得很紧张,只是在终于史实(导演说的)地拍摄,没有俗套地故意加强戏剧冲突,而是把影片的各个细节做好,这样的电影影迷是能感觉到它的诚意的。
电影中一个亮点就是Miss Potter和自己画作互动的细节。
在这里,导演把动画处理得非常好,简洁、灵动、可爱、充满童趣的想象力,这也难怪,导演Chris Noonan十一年前的处女作《小猪宝贝》就是一部经典到想哭的动画片,虽然是2G动画,却要比所有总动员都更能抚慰心灵。
Renée Zellweger的优秀和自信自不必多说,作为一个阿麦瑞肯狗敢于出演一位英国传奇女作家就足够说明的了。
毕竟她有两部《BJ单身日记》的经验,所以对于英国的了解还是有基础的,但也许是BJ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或是BJ对Renée Zellweger的影响太大了,总之在饰演Miss Potter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BJ的影子,比如说动作,笑脸,眼神等,我想尽管Miss Potter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女权主义者,但当时毕竟是维多利亚时期,以我无知的历史常识想象,Miss Potter也许应该比Renée Zellweger所表演出来的更优雅一些。
可我还是为Renée Zellweger未能凭借此片入围奥斯卡奖而遗憾,她的表演足够获得学院将的提名了,至于得奖,我想Miss Potter毕竟是“女王”陛下的子民。
看完电影我在想,英国人究竟是怎样的人?
我们常说英国人绅士,可英国足球流氓绅士吗?
我们又常说英国人严肃古板,可你能说《指环王》古板吗?
《哈里波特》古板吗?
Miss Potter古板吗?
换到别的国家也一样,你能想象五大三粗的俄罗斯老大娘年轻的时候很可能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吗?
我想,人是一个一个的人,我们只能分析个案,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说所谓“80后”“第五代”的提法就很不靠谱。
嘿,你知道吗?
《波特小姐》这部电影,2006年英国的,克里斯·努安导演的。
它给我们讲了那个写出“彼得兔”的英国童书作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故事,还有她和出版商诺曼·韦恩的爱情故事呢。
这部电影啊,不光是讲爱情和艺术,还特别致敬了波特小姐作为童书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涯。
看着波特小姐怎么克服困难,坚持梦想,从家里富二代变成了一个成功的童书作家,感觉真是挺棒的。
影片里的画面也超级美!
那个英国乡村的风景,哎呀,简直不要太养眼。
阳光柔柔的,草地绿绿的,小溪水潺潺的。
波特小姐画画的时候,还跟那些她画的小动物聊天呢,那个画面,简直治愈心灵啊!
《波特小姐》不只是个传记片,它还丰富了好多人的精神世界。
这部电影把波特的生平和她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学的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我们展示了真实又动人的故事。
看这个电影,就似乎有人用小手指及手掌边缘延伸而向手臂的皮肤轻轻擦过你的皮肤。
细微的不易察觉的情愫却温暖到可以让你含情微笑起来。
影片里描画得比较大的爱情是和出版商的,而让我感觉到爱的却是与赫斯先生的爱情。
儿时的偶遇,青青山谷里的行走,翠生生的表达。
然后时空交错之后再相遇,看不到的浓烈,隐藏在山谷农场里每一株带露珠的植被之后。
爱到最终就是你我相望,我能在你的眼睛里看见我的灵魂那么的美丽。
亲爱的波特小姐,请允许我这样深情。
因为你实在是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我时常在想人生,想生命,这些也许无须深究,却一直缠绕人心的课题、事实上、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它的浅显易懂、完成专属于自己的心愿,做自认为有意思的事,恐怕就是生命的真谛,这样的一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你的人生,境遇或者无常,唯一让人珍视的,还是那闪闪发光,让人毕生难忘的梦想和才华。
感谢今夜有你的陪伴,还有兔子班杰明,蝾螈爵士和母鸭洁玛。。
撑了一个半小时,不得不吐一下心中不快。
Renée Zellweg的奇怪的表情毁了这部原本就没什么情节,基本靠观众对彼得兔的喜爱和对湖区美景的欣赏得以入眼的传记片。
看的时候我一直纳闷,Renée Zellweg你就不能表情正常一点?
总是一副笑比哭还难看,哭起来更难看的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古怪表情,而且永远只有这一个表情,真不知何时是喜极而泣何时是是悲伤过度。。。
害的我严重不能完成对potter小姐真人的想象。
还好有美景作为补偿。
另,老天倒是会作弄人的,出版商死得那么不巧。
对于一个珍视回忆胜过生命的potter小姐来说,离开老屋是最好的选择。
还好,另一扇窗开的也不晚,和小时玩伴重续旧缘,也算是美中不足吧。
画蛇添足
最后15分钟太妙了啊呀喜欢就是很好的戏弄观众的writing
蜜蜂衰亡预示灾祸临头,化学阉割将极端展露无疑,我们的世界沦为千疮百孔的蜂巢,蜂群崩溃,异端入侵。缺席的父亲导致遭遇性侵,瘾君子的母亲灌输仇恨的思想,扭曲的自我,无力的当下,于是抗拒一切声音思想,咒骂一切制度流派,拥抱虚无。抓捕外星人以期世界得以拯救,自己是救世主,实则是敲钟人,一个因为崩溃,幻想中的未来岌岌可危,遂吞枪自尽,一个因为愚蠢,亲手毒死自己母亲,本有机会面见造物主,却因为自己的炸药人头落地,地球最终得以拯救,因为人类实在无药可救,泡沫破碎,一键清除,蜜蜂再次振翅……癫狂但易懂,可惜前半部分谈话略显冗长,结尾的死亡蒙太奇很凄美:有的人心脏停跳,但流水线还在滚动,有的人死在墓前,与地下亡灵相逢,有的人死时高潮,有的人死在尘埃,恐龙骨架下,议事大厅里,欢愉时,祷告时,一切停摆,地球寂静
?
#Venezia82#没看过原版,但这部翻拍给人的感觉还挺浑然天成的兰斯莫斯风格的。两位主演的演技十分突出,和强烈的艺术风格共同撑起了本片。石头的角色情绪比较单一,不觉得三封有戏,但这是一个相当有趣和精彩、演了就很值的角色; 杰西的角色更有层次一点,胜在既有脱离现实的偏执和喜感但也有落到实处流露出人性的一面,是第一主角。看两人的对手戏真是过瘾。成片质量也足够好,看好有奖。
的确没到前几部类型片的程度,但也够刺激,结尾可预测却依然让我笑出声,石头姐真的拼
好看… 非常典型的兰斯莫斯风格,在影院看他的电影冲击力翻倍
为啥翻译成拯救地球??虽然Bugonia也挺莫名其妙的……今年第二好看,第一是Weapons凶器。前面剧情紧凑悬疑,后面还是有点拖拉,结尾有点恶搞了。虽然是万圣节档期的,但是算不上恐怖片,惊悚片都算不上,悬疑有一点,主要还是荒诞幽默讽刺吧。
那个……你们三个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片名翻译的什么东西。。。我在三四星之间犹豫,真的很讨厌给女的剃光头。有机会看的话还是可以看的,不会看完觉得浪费时间。
#悉尼SXSW2025
35mm Chineses Theater A Perfect film for Halloween!
I knew this is always a deceiving game between the director and the audience, the ending was written on the wall all along, just cheesy and cheap, you can’t fool me with this shit
不get意义何在,像poor things感觉只是演员好,感觉在看编剧导演编drama有点烦
2025.10.29. M+戏院,香港上映优先场。石头姐和兰斯莫斯合作第四部长片(算上一部短片是第五次合作),是我看后觉得仅次于《宠儿》第二好的一次,也是石头姐作为绝对女主看得最舒服、我认为发挥的最好的一次。没看过韩国原版(但估计不会像兰斯莫斯这个如此癫狂),光看这个下来感觉就是个“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故事嘛,蛮有趣的。最后临近结尾有个让不少影院观众直接大喊WTF、惊掉人下巴的一个反转,在此不剧透。本片的18禁全给了兰斯莫斯血腥暴力的恶趣味,但这次已经比《善良的种类》《可怜的东西》《狗牙》等等收敛太多。摄影非常出色,原声音乐也不那么古怪了。同时剧本上还有大量的室内空间单纯正反打的两人对话戏、张力全靠演员的精湛表演来实现,石头姐与杰西·普莱蒙势均力敌的炸裂飙戏无疑是最大的看点。
套路的反套路
在除了片名、导演和女主演的名字之外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去看了这部电影 观影体验五星
走出影院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 竟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好像进入了兰斯莫斯的电影...
虽然还是很有观赏性,但和之前的poor things 宠儿 龙虾等相比实在是太平庸化了
兰斯莫斯社会讽刺&人类观察&邪里邪气舒适区。最后大底真的兜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