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0722:极右挪威(台),7月22日:当挪威不再挪威(港),7月22日:挪威爆炸枪击案,7月22日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乔纳斯·斯特兰德·格利,乔恩·奥伊登,玛丽亚·波克,托尔比约恩·哈尔,乌里克·汉森·多维根,托恩·丹尼尔森,安尼克·冯·德·利佩,拉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冰岛,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剧照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7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8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9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0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剧情介绍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中,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菲利普船长》《93 航班》)讲述了挪威最致命的恐怖袭击之后发生的真实故事。2011 年 7 月 22 日,一名极右翼极端分子在奥斯陆引爆了一枚汽车炸弹,随后在一个青少年领袖训练营发动大规模枪击,造成 77 人死亡。《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从一位幸存者的身体和情感历程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应许之地铃声向日葵与幼犬的7天火车上的女孩零号之日哈奴曼富江冤有头九流霸主合法入侵情定文昌里纽带名人录性带比格斯夫人亿万富豪是怎样炼成的人情世故无罪辩护黑羊母乳之路黑帮之境第一季11度青春之《东奔西游》原野四十九日蜩之记一切如你特斯拉笔记痴情的接吻云芊传苹果核战记α其实,我乃最强?猜谜王完美的日子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长篇影评

 1 ) 故事之外

没有做什么铺垫直接在开场30min内完全展示了7.22的恐袭而把重点放在了事件后社会的震荡。

叙事克制冷静,除了主角外受难者都只做中景的描绘,但是从一家人在事后的挣扎又很容易联想到同样的情绪还发生在77个死者200多位伤者的家庭身上。

观感不仅止于事件的本身,把时间往回拉到公元八 九世纪,那时骁勇野蛮的维京人用长船和斧子把欧洲折腾的死去活来,在此过程中维京人在整个欧亚开枝散叶繁衍不息,留在英国的成为现在的英国人,留在法国的成为现在的法国人。

时间过去千年,作为地球最富裕的北欧国家,诞生了最为中坚的左派知识分子。

他们的眼光绝不仅限于自己的国家甚至所在大陆,环顾五大洲七大洋以人类的命运为思考起点。

即使这在我们看来显得空洞可笑,并冠以“白左”的称号。

恐袭的实施者有错吗?

现在的我们当然异口同声。

但是1000多年前,持有此意见的绝对是“爱国者”,本来人类的早期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争夺,封建时期是族群的争夺,近代是国家的势力划分,而现在以大洲为基本单位都显得遥遥无期的时候,北欧人的思想却早已跨入人类命运体之类了。

有错吗?

看对谁,对这个蓝色星球来说无疑是勇往直前的暖流,而对于挪威人来说,未必。

近些年欧洲的排外浪潮此起彼伏,右翼政党粉墨登场,我们的古语说“仓禀足而知礼节”从人类顶峰回归历史常态的过程中欧洲这个创造出灿烂文化和工业的大洲必然还要经历一阵一阵磨砺,最终会如何,无人知道。

 2 ) 不再恐怖

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出炉,挪威排名第二。

即使如此,恐怖主义依然不可避免。

宗教和政治从来密不可分,什么才是恐怖主义的温床?

全球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宗教冲突,移民政策......导致挪威、新西兰、美国,让每一个发达国家都如履薄冰。

影片让自己再次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社会,但愿这样的故事不会发生在社会主义中国。

 3 ) 任何时候,每个人都有选择!

多年前,911之后,发生在挪威的这起惨案震惊世界,独狼式袭击,告诉我们恐袭从未远去。

现在,格林格拉斯给了我们机会,来审视发生了什么,以及后来。

独狼,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只因为一个“原因”而活着,这个“原因”就是向“所有人”宣示他们的“观点/目的”。

独狼式袭击恰恰是实现这个“原因”中“所有人”部分的最快捷方式;而法庭上自我发言,自证有罪也是达到“原因”中“观点/目的”部分的平台。

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手段,笑对镜头,纳粹军礼,都是他的手段,什么有效什么高效,他们就选择什么;不用有任何怀疑,如果掌握核按钮,他们会还不犹豫的按下。

独狼的对立面,则是整个世界;受害者,家属,政府,媒体,法官,还有屏幕前的每个我们。

而事实上,就算是拉上全世界,也很难说能轻松地应对独狼们,因为用独狼来对付独狼不能是我们的选择;而一场公正的审判则是唯一的武器,同时还得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地防范这枚唯一的武器被独狼调转枪头。

这样的无助,透过屏幕笼罩观众,直到影片结束后缓过神来,我还在庆幸最终还是我们赢了。

受害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个体;你的一切都与这种灾难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但是只要你运气不好,你的一切都会被彻底改变。

你没有为这种灾难做任何准备,因为你有你的生活;但命运发生了,在格林格拉斯不加批判的写实镜头下,这个群体的集体人格一览无余。

当灾难发生时,惊慌失措,各自逃命;没有反抗,没有牺牲,更没有英雄;审判中,与独狼近乎病态的平静相比,受害者中的大部分幸存者却连走上法庭的勇气都没有。

所幸的是,总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给我们点亮了明灯。

他们面对灾难同样害怕,不知所措;同样会哭泣,甚至绝望;但恰恰是独狼的目的和手段,在最后使他们选择坚定地面对,面对独狼的眼睛和气焰,面对家人,面对自己的未来;他们没有屈服于突然降临的命运,他们回到了自己生活。

而独狼则被彻底地抛弃,他们失去家人,没有朋友;他们为之赌上一切的观点,从来没有过市场,从来没有听众。

另外一个值得尊敬的群体是律师,他们是确保这枚唯一武器公正性的防线。

他们给了独狼第二次机会;同时,他们也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

作为律师,这一圣神的社会职业,他们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尽忠职守;他们维护的法庭,留给了独狼一个再次去认识社会和自我的机会,更给了受害者站起来的支点。

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也许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给我们最大的自由和权力了!

年度最佳!

 4 ) 到底什么才是人权?????

不能让亲着痛,仇者快啊。

西方的人权想法,我想来很尊重。

但是这种情况用人权解释,应该是这个人威胁了太多人的人权。

这个人就不应该继续活着了。

我认为这才应该是对于人权合理的解释,而不是保护一个犯罪者,极端保护一个犯罪者。

我认为这不是人权这个概念本身的锅,而是对于人权的理解。

人权本身是要更好的保护人类的发现,保护一些有正确价值观的人类。

而不是不辨是非,不分对错。

滥用人权。

这是我的看法。

 5 )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挪威2011年暴力杀戮77位青少年真实恐怖事件之艺术再现,专业制作到位,电影精彩引人。

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具体地了解和体会了现今北欧社会法治文明之令人赞叹的高度。

面对如此灭绝人性的恐怖暴行,挪威受害人及家属、律师、首相及整个社会仍能如此理性、克制,坚持法治文明地处理这场灾难,实在是为我们做出了人类应该达到的高度。

 6 ) 人间惨剧被拍成电影:135分钟屠杀77人,判刑21年的时候他笑了

现在已经是文明社会,人类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

但与此同时,来自于同类间的相残却从未停止。

这种同类相残的现象,一直“没有最恶劣,只有更恶劣”。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免不了感叹一声“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7月22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挪威,变态杀手造成77死、300多人受伤,可谓“惨绝人寰”。

令人震惊的是:这起惨案是由他一个人造成的,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个罪犯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上面这张脸,就是制造“于特岛惨案”的挪威人布雷维克。

2012年8月22日,法庭宣判,凶手受到挪威最严厉的惩罚——监禁21年。

听到宣判结果的那一刻,他竟然笑了!

惨案发生在2011年7月22日。

当天下午三点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一座政府办公楼突然发生爆炸。

伤亡数字很快出来了:8人死亡,10人重伤。

事情还没完,45分钟后,奥斯陆郊区的于特岛上出现枪响。

一个32岁的男子突然朝在这里露营的学生射击。

90分钟后,特警赶到岸边,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69人被射杀,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学生!

凶手很快被抓住,他承认还制造了政府楼下的汽车炸弹案。

一年后,他被判决监禁21年,这是挪威史上最严厉的惩罚。

什么?

这就是“最严厉”了?

因为:挪威没有死刑!

谁能想到,已经到了现代文明社会,还会出现这种残忍的大屠杀?

这起惨案被认定为挪威境内,自二战结束后,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为了永远铭记这次惨痛的教训,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拍摄了名为“7月22日”的故事片。

电影的拍摄、上映饱受争议,甚至一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能公映,好在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坚持了下来。

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导演,获得过奥斯卡的提名,还有一大堆荣誉加身,《谍影重重5》就是由他导演并编剧的。

他的电影以快速剪辑著称,因为剪辑快速凌厉,所以他是一个很好的动作片导演。

但在《7月22日》,他则保持了冷静客观。

整部电影像是新闻纪录——惊天大爆炸,用摇晃的手持镜头,架在无辜的受害者身后。

或者直接用附近的监控影像,保留真实。

变态杀手布雷维克没有精神病,他受过高等教育,曾在商业学院修习商业管理,后居住在挪威东部开办农场,从事农产品生意。

案件发生后,他的律师很快到场,可见:他提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不仅找了律师,还对整个行动进行了周密的策划。

【电影中的布雷维克和现实中的布雷维克】在营地里,他欺骗孩子们说他是警察,然后进到房间里举起枪……确保没一个孩子漏掉,当他看到装死的孩子时……竟然还会沉着地补枪。

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反人性的冷静,这种冷静令观众为之胆战心寒。

所有人都想问一句:为什么?

真相极其简单,这个凶手是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反对外来种族移民,反对穆斯林。

但是,2011年的时候,挪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外来移民。

因此,他将愤怒的枪口对准了政府,制造了政府大楼爆炸案。

那么,他为什么屠杀青少年?

因为这些年轻人都支持政府,“他们将会在未来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布雷维克是一名极端的挪威进步党党员,这是一个右翼党派,反对移民开放政策,反对多元文化,又被人称为“新纳粹”。

说回这部电影,电影其实更多地聚焦在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事件的幸存者,有些余生都活在恐惧之中,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永远难以愈合;还有另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勇敢地活了下来。

而我们这些旁观者需要思考的是:文明的发展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

民族分裂,恐怖主义,贫穷,极右翼……人类的文明每一步,往往都伴随着仇恨与不平等。

但即便如此,也需要付出极大的理性,和真正的勇气与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文明和秩序上的进步。

就像那个没有获得死刑判决的罪犯,因为:挪威本来就没有死刑。

 7 ) 纪录片的精神回顾过去,剧情片的思维表达永不屈服

保罗·格林格拉斯在《谍影重重5》后回归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反映2011年7月22日挪威枪击事件的《7月22日》在事件发生七年之后威尼斯电影节上映,让观众透过电影缅怀事件的同时,更为电影节奉献了观感极佳的一场放映。

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缔造了《谍影重重》这一经典系列,纪录片的精神、剧情片的推进,《谍影重重》成为了谍战动作经典。

当这种风格遇上真实事件会有怎样的火花?

导演之前的《血色星期天》、《93航班》、《菲利普船长》都体现了特色的镜头语言与故事性,到了《7月22日》,依然是手持摄影机带来的纪实风格,依然是凌厉的剪辑,不同的是,影片聚焦的不再是事件本身。

事件发生过程快速呈现,干净利落,大量篇幅在于事件余波,受害者、施暴者、审判参与者还有无处不在的普通群众都在影片文本上有所表现。

《谍影重重》,保罗·格林格拉斯,2002影片侧重的应该是受害者角度,并且着重构建了受害人之一Viljar的康复过程,手臂残疾、腿部受伤、右眼失明这些伤痛让他的身体犹如废墟,从办不到到坚持来法庭指正,撑起这份信念从影像表现的内容来看,更多的是年轻人的愤怒与热血。

Viljar说,应该感谢一只眼睛看不见,这样作证的时候就看不到凶手的样子。

Viljar充满愤怒也表现得相对克制得体。

细数受害人重获信心的路径,家人的支持、同是受害人的温暖还有来自社会的关怀,集体感染个人,最终开启人类固有的内在驱动,事件与人物真正绑定在一起。

将镜头对准灾难后人物生理心理重建过程是最近流行的表现方式,但着重个人比较容易陷入个人戏剧化泥沼,影响个人与事件的内在张力,去年的《坚强》就是典型例子。

《7月22日》的人物重建在多方面的关怀下并没有与事件分裂,使之呈现出非个人救赎、而是悲剧笼罩下人文关怀的胜利。

与胜利相对的是施暴者的终将失败,而这种失败是人性自由与爱的反面,以暴制暴没有胜利者,很庆幸保罗格林格拉斯没有像法提赫·阿金在《凭空而来》处理的那样,将移民的怒火利用人类纯洁的情感越烧越旺,《7月22日》最后Viljar的远望,留白效应的字幕都表达了渐媳的怒火和灾难后的平静,生活还要继续,just move on。

Viljar(右)最后字幕交代,罪犯Breivik被判处监禁还未出狱,但实际上Breivik的狱中时间在挪威法律语境下并不是终身制,挪威现行的刑法典是1902年5月22日第10号令《一般公民刑法典》以及随后的一些补充,法典第二章中即规定:普通刑罚的种类仅包括“监禁、拘留、社区服务和罚金”,第17条还规定“特别规定的情形下,不得超过21年”。

所以Breivik真正的服刑时间只有21年,只有21年刑满后仍旧对社会构成威胁,刑期才会延长,习惯了犯罪受到惩罚的我们对如此轻描淡写的惩戒感到十分不解,但实际上这是挪威乃至欧洲对罪犯的态度的具体表现。

改造已经被定为重罪的罪犯,是挪威乃至整个欧洲刑法的核心所在,BBC就曾经称这一观念为欧洲最先进的理念之一,他们坚信,即便是罪犯也应保障其基本人权,刑罚的意义在于让罪犯学会理智控制自己的犯罪意图,成为“好”人,最终与社会接轨。

所以感情上远离欧洲的我们并不能接受以改造为导向的结果,就像那个施暴者,自始自终都保持着冷静,直到审判,脸上时不时挂着微笑,让人怀疑究竟是谁最终获得了慰藉。

Breivik(右)与辩护律师Breivik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是从容的,装枪、做准备的过程沉稳老练;警察出现时立刻认罪,指定律师辩护,讨论辩护逻辑,向政府提要求,导演塑造了一个行为有素、兼具谋略的犯罪形象,力求客观,避免人物扁平化。

这样正反人物情绪丰富,既避免沦为主旋律说教也增加了戏剧张力。

事实上,真正的Breivik确实是这样一个有思维模式的罪犯,就在牢狱生活3年后,他收到了来自奥斯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收到通知书之前,他坚持尝试了3次。

尽管在奥斯陆大学获得学士学位需要选择导师指导,Breivik正在服刑,很难获得学士学位,但在挪威以理智改造为核心的法律背景下,这样的救赎可以说取得了法律维度下所希望的效果。

正如枪击案结束后,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所说:“我们的回答是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富有人性,但再也不会那么天真。

时任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7月22日》对比其他同类型影片出色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物增加的戏剧张力,前面提到的手持摄影机的晃动和精准的剪辑营造的真实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在当下电影文本、调度形式多数服从事件的创作困局中,导演真正做到了用形式突破模式的束缚,在观者思维里,导演力求的真实感更像是一种诉求,镜头在控诉、剪辑在控诉、少而精的配乐也在控诉,影片的每个细胞似乎都调动着人们的感情,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深陷其中。

《7月22日》剧照影片将最后的疯狂设置在法庭上,这也是多条人物线汇集的地方,法庭戏导演如果没有很深的功力,趋于平庸是司空见惯的,更何况影片将这段戏码放在了压轴处。

但就在影片最后近三分之一的地方,之前紧张、纪实感与情绪的释放得到了有效统一,Viljar一段话结束,我们时而可以得到Breivik的反应,可以看到同为受害者女孩的表情,也可以在视线内发现玻璃墙外普通群众的关心。

剪辑精准快速,恰到好处。

这段剪辑的本质思维其实和《敦刻尔克》剪辑思维有点类似,压缩人物表现时间,形成不断转换的画面感,形式上并不复杂的话语对峙利用有节奏的时间间隔形成压迫感。

所以,成熟的调度和原本文本上的高潮让这段法庭戏没有像《凭空而来》里表现的那样简单乏力,影片的紧张纪实从开始保持到了结尾。

《凭空而来》,法提赫·阿金,2017保罗·格林格拉斯曾经表示,促使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如今欧洲右翼势力依然极度活跃,人们需要被警示,选择挪威的恐怖袭击一方面是真实事件的轰动力量,更重要的,在已经废除死刑的地方,高度文明化的世界面对恐怖主义,政府人民如何应对,导演选择用他特有的方式和欧洲传承的人文精神,呈现着他的影像,供人们思考。

❤个人公众号,关于一个纯影迷的自白❤

 8 ) 题材略沉重,请谨慎享用

对于这种题材的电影,还是要谨慎享用。

压抑沉重的氛围感染到。

各方承受的压力,都有所表现。

谁都没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

开头的事件呈现,给人很荒谬的感觉,愤怒的情绪被激起。

随后,具有职业精神的律师,重伤依旧勇敢面对的男孩,温柔且坚强的女孩…登场,各方矛盾更加激烈。

他们勇敢的向恶魔宣战,让他接受正义的审判。

最终,这个恶魔受到全世界的遗弃,被置于无止境的孤独之中,对他来说,这应该是最严厉的惩罚。

 9 ) 就,短评写不下

IMDb上只有6.8,metascore也只有60+,让我挺惊讶的。

对这片子的评价两极分化其实很严重Guardian以及其他两家媒体都给了100分,而有家媒体直接给了25分。

大致看了一下差评,都是和真实事件对比,说这部电影弱化了凶手的恶心,思考与视角不够深刻,对时间后的表现浮于表面等等。

我是在7、8分之间纠结了一阵之后打了8分。

我对这件事不是很了解,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说,我觉得是好的。

首先,这个主题直击人心。

第二,影片前半段非常有冲击力,悬念也好节奏也好都是大师水准。

第三,后半段像换了一部电影,对比太明显确实会觉得拖沓沉闷找不到重点,但我觉得艺术本身就应该是朦胧的,群像式的表现足以引发我们多角度思维的碰撞,而不是霸道的灌输给我们某一种观点。

其实最后让我给8分的还是维利亚那段证词。

结局说维利亚重新振作起来决定将来从政着实令人欣慰,就有种你可以杀了我们,但永远无法打败我们的感觉。

我记得毛姆有句话,大意是困境无法使人变的豁达,反而会使人刻薄且充满仇恨。

这话或许没错,但单纯对于个人来说,怨恨也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他可能会是我们奋进的动力。

凶手说不顾民意接受难民根本就是对民主的违背,这句话让我想了很多。

虽然我不认同他的做法,也与他站在完全对立的观点,但你不能说他的话毫无道理。

确实民主自由就是一个这么矛盾的东西,他一方面承诺自我,另一方面又要求包容。

看起来是个无解的悖论。

这个世界为追求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努力了几十年,似乎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进度又似乎令人绝望。

说白了,现在的和平共处可能都是峭壁上的平衡,一旦引发了欧洲那样的矛盾,就会直接跌落悬崖。

而种族歧视是否能被真正消除,谁也无法保证。

也许当形态怪异的外星人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地球就能实现和睦了。

恩,突然悲观。

但就像维利亚说的,我们还可以选择,选择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选择在黑暗的前途中坚守那点希望,选择就算被击倒也绝不认输。

 10 ) “他有枪,我们有爱”和“他们有枪,我们有花”

比较一下最后法庭上男二号说的“他有枪,我们有爱”和巴黎恐袭后那位父亲说的“他们有枪,我们有花”-我是把本片当做一部关于欧洲白左的高级黑片子看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本片题材恰恰是拍电影的禁忌:整部片子对男一号恐袭前的精心准备,杀人时的冷静,以及后面对审判过程的精准掌控,还有最重要的,其政治观点的诉求,表现得都极其充分。

整部片子看起来完全成为了枪手的个人宣传片 。

能想象美国有人敢去拍一部以911事件制造者为主角、表现他们如何炸毁大楼的电影吗?

而本片拍摄和上映的时间又掐在难民潮给欧洲带来强烈的冲击之后,难以想象,有多少当地观众会在观影过程中对男主枪手的政治观点五味杂陈?

片子另一条线展现了受伤的男二号及家庭劫后反应,但他们展示的所谓爱与宽容,在整片所展示的强大的恶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男二号伤前(夏令营里)伤后(法庭上)高调的政治口号式的发言,与一众热血壮志青年在枪口前上演的狼奔豕突的亡命奔逃戏码,更像导演精心安排的一出反讽戏。

欧洲人不通过此片认真反省,必将自取灭亡。

片中男一号用了一个长得很像中东人的演员,跟现实中的男主差别极大,我怀疑亦是导演有意为之。

真实男主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短评

现代音乐剧果然有好多现代元素。。但是歌并不动听。。差今年的tony 魔门经 远了

9分钟前
  • ~黄瓜花~
  • 还行

歌很好听 但是比起电影 音乐剧有一个我挺不喜欢的地方在于 男主的人设更丰满了之后 抢走了很多本属于Elle的光辉 本来是自己醒悟自己努力的大女主爽片 在她身边默默欣赏她支持她的男性角色突然变成了她的guider 又变回了最符合男人想象的套路了 唉

10分钟前
  • 葱油萝卜干
  • 还行

还过得去的感觉。

15分钟前
  • Lydia Z.
  • 还行

这部戏给人哈佛很容易考的感觉= =

16分钟前
  • TiffanyBB
  • 还行

Live in my university. AWESOME

21分钟前
  • 0791
  • 力荐

好喜欢好喜欢!爱尔兰部分的歌曲好好听!

22分钟前
  • 展颜
  • 力荐

對我來說是腦殘片~

24分钟前
  • ZACK0504
  • 很差

喜欢美女 绝不是因为喜欢法律

25分钟前
  • Blueeeee
  • 还行

好可爱啊,认真讲好了不复杂的剧情,这故事好美国梦233。终于get到CB的甜!

29分钟前
  • riverlink
  • 推荐

第二部为了一狗狗〒_〒真心无厘头。打发时间还行

32分钟前
  • 一只高高
  • 还行

很不错女性律师也很厉害

34分钟前
  • 豆友212441329
  • 还行

我终于发现歌舞剧才是押韵爱好者的归宿,嗯!

36分钟前
  • 锅炉爷爷
  • 推荐

真是肥皂。在英美概論選修上老師放給我們看的。

38分钟前
  • Eason Sin
  • 还行

三直接就换了主角,但故事还是不太适合律政俏佳人这个名字,有点感觉是小打小闹。

41分钟前
  • Ryall
  • 较差

还是更喜欢电影

42分钟前
  • 🍊
  • 还行

感觉一般

47分钟前
  • 雨歇微凉
  • 还行

Fun!要是有字幕版就好了,等二刷!

49分钟前
  • Smelly Cat
  • 推荐

舞台剧和电影的表现手段并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故事走向,不同的演绎给人不同的感受。Personally,我更喜欢这部音乐剧,节奏感更加的紧凑,表现也更加的火热,但有时候故事的逻辑性也有点小Bug,如果对照电影的话。比方说,那咖啡是vivian,而不是warner.,这个细节也体现出对女性的轻视。

51分钟前
  • 悉你
  • 推荐

当年比较喜欢的欧美青春之一了。

56分钟前
  • 梳子不坏
  • 推荐

这是音乐剧的词条啊...打之前看看演员对不对啊...

58分钟前
  • B612上没有狐狸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