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难以避免的渲染了美国人民如何英勇抵抗英国殖民者获得自由,建立自己的新世界的壮举,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感动了我的。
本着看Heath的初衷,没想到主角是梅尔*吉布森,我不大喜欢这个老头子。
昨天才看完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他号召美国公民铭记先辈们建国时的理念,不要忘却美国讲国的核心就是自由,今天再看这个片子觉得颇有感触。
人们都是善忘的,中国政府是不是也有点忘记了建国的初衷呢?
把土地还给农民,农民还是没有过上好日子。
恩,政治的问题我不懂,我把这样的建国思想看做一种梦想,不愿意看到梦想被磨灭的样子。
三父子一起打敌人的那一场不错。
同时影片教给我们,不要锋芒太露。
苏珊娜的那句爸爸着实让我感动。
但本座真正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本杰明的那句:这一次,战争将在我们身边打响,就在你我的家门。
我们今天的决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失去最宝贵的东西...但是战争还是来了.....
昨天晚上和男朋友一起看爱国者。
爱国者讲的是美国的独立战争,由美国人拍的,里面有这么几幕,说到黑人奴隶和白人,一起奋勇作战。
而且其中多次出现,黑人和白人良好的社会关系与情谊。
其中,还有一幕,有一个黑人的奴隶期到了,白人对这个黑奴说“你自由了”。
黑奴依然选择和白人(自己以前的主人)在一起。
男朋友说:这洗白的呢!
(《爱国者》还真的是为美国人(使用奴隶)洗白呢!
)我说,也还不一定。
事实上,在我们今天饱受“自由主义”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当然以为人都是追求自由的。
可是,当时的场景并不一样,他们并不是受这种教育长大的。
所以,他们对于被剥削的概念,对于人权的概念,并不会像我们今天这般强烈。
其次,我们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往往会以为奴隶主就是罪恶的,就是残忍的,就是剥削的,阶级就是压抑人性的,然而,实际情况可能真的不是这样。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有奴隶主有剥削的行为,我想表达的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可能远没有我们想得这么激烈。
换句话说,假使给予这些奴隶自由的机会,他们很可能很多人并不想走。
就如同爱国者里面的黑奴。
其实这一幕在《红楼梦》中也曾多次出现过。
贾府为了给为了给元妃省亲,曾经买过十二个优伶,也就是唱戏的丫头。
在元妃死了之后,按照规定,有爵之家一年内不许有筵宴音乐。
于是,尤氏等便议定,欲遣发十二个女孩子,按照尤氏的说法:“这些人原是买的,如今虽不学唱,尽可留着使唤,令其教习们自去也罢了。
”王夫人也表示:“这学戏的倒比不得使唤的,他们也是好人家的儿女,因无能卖了做这事,装丑弄鬼的几年。
如今有这机会,不如给他们几两银子盘费,各自去罢。
”这可不是一般的谴发啊,贾府不仅还了这些姑娘自由身,同时还给了他们一笔盘缠。
然而,然而,“将十二个女孩子叫来面问,倒有一多半不愿意回家的:也有说父母虽有,他只以卖我们为事,这一去还被他卖了;也有父母已亡,或被叔伯兄弟所卖的;也有说无人可投的;也有说恋恩不舍的。
所愿去者止四五人。
王夫人听了,只得留下。
”想想也是,走了之后,获得的只是身份上的自由(这种自由看不见摸不着),但他们却要面临的是更加残酷的生活。
比如,回到自己家中,也许会被自己的家人剥削(他们就是被家人卖掉的),也许会过着食不饱腹的生活。
相比之下,在贾府中的生活不知比这好了多少倍呢?
《红楼梦》中还有一幕我也是印象深刻的。
有一回,晴雯因为耍小姐脾气(敢对着主子发脾气,可见贾府中待丫头是有多好),贾宝玉曾经对晴雯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让你走了倒好。
结果晴雯说,我是死活都不肯走的。
这一幕中可以看出几个信息,第一,丫头在贾府中确实是可以发脾气的,尤其是对着贾宝玉这样的主子,他们虽然是奴隶的身份,却享受着小姐的待遇(事实上,各房主子的大丫头本身也是副小姐);第二,真的让她们回归自由,是没有人愿意回去的。
为了说明晴雯在贾府中待遇好,还有一幕可以说明,晴雯死前,曹雪芹有这样一段描写:“晴雯拭泪,就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试问,一个要干活的丫头,怎么可能留这么长的指甲?
回到美国的黑人奴隶。
我们都是黑人奴隶解放是南北战争的事儿了。
很多人都以为南北战争是要让黑奴解放。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而是南北两边的白人利益之间的博弈。
我很喜欢一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
但凡存在的,一定它的所谓的合理性。
如果真的忍无可忍,这些努力为什么不会群起反抗呢?
我们每一次的革命不都是因为忍无可忍吗?
竟然还在可以忍耐的范围之内,肯定是他们当事人自己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
没有人是傻瓜。
3个小时,有种看天国王朝的感觉,宏大的片子。
aim small miss small. 加百列的女朋友,当他去那个女孩身边,女孩说你把墨水放我水里,加百列说是我两个弟弟其中之一干的。
当加百列去女孩家女孩妈妈把男孩被子缝起来,说这是传统,我就在想上厕所怎么办,必须要肾好能憋尿才行哈哈哈,女孩把墨水给男孩喝,第二天起来女孩也满嘴的墨水哈哈哈。
虽然我们说着一样的语言,有着相同的长相,但是你杀我的孩子,那我就要消灭你们。
那个英国军官只是立场不同,也是值得尊敬的。
换排打火枪我记得最早是朱元璋的军队的一个将军想出来的,或者是朱棣的军队下一个,反正就他俩父子其中一个,当时的神机营可是很厉害的,横扫蒙古铁骑。
冷兵器时代,只要军队一散,后面骑兵1000人追着2几万人砍都是很容易的,当主角把旗子举起来冲过去让大家不要退的时候热血沸腾的,我觉得现代战争可能也会打着打着通讯断了,一但一盘散沙也会被各个击破,所以需要很强的信念与坚韧。
最后说一句我觉得里面父子的妻子都很漂亮。
这英国军官倒霉,碰到了厉害的杀人机器本杰明,竟然抓走他大儿子要吊死,还打死他二儿子 ,然后下属二十个英国兵被本杰明带着两个小儿子用枪都打死了,还用斧头劈死的那叫一个惨,当年打战真是叫人肉枪靶子,列队瞄准互射,武器射的远就容易射死对方。
本杰明跟着大儿子加入美国军队并招兵买马组成民兵,大儿子也被杀小儿子的军官杀死了,他打败了英军,把那军官刺死报了仇。
美法联军终于打败了英军
爱国者,光听名字大多数人一定会先入为主的判断,又是一部弘扬美国意识形态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电影,当然,在初次观影的时候我也是从一开始就抱着这种带有意识形态的主观概念来欣赏这部电影的。
第一遍观影结束的时候,当时的我觉得早期的美国人只不过是在以保家卫国的视角来评判这件事情,但是殊不知他们也是“保家卫国“的侵略者,他们是为了扩张领土海外殖民的产物,于是,那时我想写美国独立战争中印第安人的存亡然后草草了事。
不过幸好我有一个反复观看影片的习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观看这部电影,我恍然发现这不仅是一部史诗,而且是一部战争史诗,在电影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优秀的战争片,必然是反战片。
当有了这个先决条件,我再去观看的时候,看到的则是一个与之前截然相反的“爱国者”。
本片的主角本杰明年轻的时候,参与过法国与印第安部落的战争,在这些早期殖民的残酷战争中,他痛失爱妻,从此发誓要永远的远离战争,成为了反战主义者,因此当人们在议院一同讨论要不要对英王军队宣战的时候,他说:“这场战争将不是在前线进行,也不是在遥远的战场,战火会在我们的身边燃烧,在我们的家园燃烧。
我们的孩子们将会亲身体验战争的可怕,他们的童真将会和我们一同死去……”。
但是他代表的少数还是服从了多数,随着战争的开始,战火最终还是烧到了他的家园,英军俘虏了他参军的大儿子,杀死了他年幼的小儿子,然后放火烧掉了他的房子。
这成为了压垮这个已经失去妻子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原来珍视的一切都被人夺走,他终于揭竿而起。
当他为了解救大儿子,亲手杀掉了20多名英军的时候;当他对着一具已经死亡的英军尸体,歇斯底里一斧又一斧劈去的时候,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位为国杀敌的爱国者,而是一位救子心切的父亲,一个迫于时局反抗的小人物。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这就是他唯一的抉择。
电影中牧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牧羊人要保护他的羊群,有时要赶走野狼。
在这种绝境之中,本杰明就成为了牧羊人,而他使命就是保护他那几个年纪尚小的孩子,赶走英军。
在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让我印象深刻,就是那个代主人参军的黑奴,在大儿子向他描绘着独立之后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景的时候,他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平等,听起来不错。
当他看到政府贴出的告示上面写着参军满一年的奴隶可以成为自由人并可以拿到军饷的时候,一个白人轻蔑的问他:“你自由之后能干什么?
”他虽然没有回答,但是眼睛里已经饱含着希望的光芒。
最后我想用教父中的一句话来说明我心目中真正的爱国者应有的样子,《教父》里的人生观: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要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
事实上作为男人,前两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圆满,做到第三步堪称伟大,而随意颠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
不要说不可能,没有什么不可能。
——马里奥·普佐
爱国者是本世纪初的电影了,第一次是在中央六台的佳片有约看的,那时候只觉得场面精彩,仗打得忒好看,甚至有些情节都还不清楚。
今天再看一次,发现着片子远不止“场面经常”这么简单。
梅尔吉普森通过《勇敢的心》和这部《爱国者》树立了他的硬汉形象,以至于他在一部很柔的片子《what women want》中扮演不懂女人的角色比诸如Jude Law or Hugh Grant更有幽默气氛。
说回片子本身。
整部片子的主线是主角的精神转变。
从一个family protecter 变成一名“爱国者”。
刚开始的Martin并不想卷入战争,可房子被烧,儿子惨死,让他意识到自己保护家庭的责任。
于是这位参加过对法战争的父亲也参加了军队,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还有家。
再后来儿子也死去了,Mratin几乎对这场战争绝望,可是当看到儿子留下的布袋里面的美国星条旗,他似乎是决定完成儿子未完成的梦想,此时的Martin我觉得还不能算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之后再与英军的决战中,Martin面对拯救溃退的美军和为子报仇之间的艰难选择,完成了成为一“爱国者”的蜕变。
不管是爱国还是爱家,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要求这个人具有一种牺牲精神,国家要无偿征税,家庭成员要承担起保护家庭的义务。
甚至国家会有很多要求你为之牺牲的时候,比如堵抢眼的黄继光,炸碉堡的董存瑞。
但在爱国之前先有的感情是,爱家。
甚至再在爱家之前的感情是,爱自己。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潘晓讨论”开启了一道中国人从被教育要先爱国到发现是不是该先爱自己的大门。
我想,爱自己并不是自私,更应该说是郑重对待自己的生命。
中国人有没有个人主义精神?
我想大概是没有的吧。
就像南宋末年抗元失败,陆秀夫报小皇帝跳海,或者更早的齐国田横一人自杀,五百壮士随之自刎。
人死不能复生,西方的上帝都反对自杀。
任何一个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民族都不会有这种事发生。
但我们不是。
我们是一个不知从什么时候就开始被教育,要为国献身的民族。
所以主流言论会认为代表国家维和而死去的人是英雄,为了养家糊口挣钱被脚手架砸死的人不是英雄。
爱国并不是一件坏事,可怕的是当爱国成为一种主义,然后就像个人主义一样,有了此主义,别的统统都是错误,要批判,打到的!
难道这些情感就一定不能并存么?
《爱国者》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照应。
开头Martin花了很大力气坐了一把摇椅,当他小心翼翼的坐上去的时候,椅子塌了,他颇为挫败的把椅子砸到一边,镜头远处的角落还有很多把废弃的椅子,看来都是他实验后的失败品。
后来Martin去英军阵营中谈判,在主帅的屋里发现一把类似的椅子,Martin又一次小心的坐上去,椅子没塌,于是他赶紧下来研究这把椅子的构造。
但英军主帅进来时,Martin脸上露出了小孩被发现私藏的玩具时那种天真的表情。
在这部充满血腥与杀戮的片子中,让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的一面。
这或许也是导演企图表达的一点点反战思想。
自由和平等是美帝国主义历来标榜的精神,比如华盛顿关于奴隶参加满12个月的战争就能获得自由的法令,比如Martin儿子告诉黑奴,我们打仗是为了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比如黑人在获得自由身后以自由人身份参加最后的决战,比如白人开始对黑奴不识字的嘲笑,到最后对他说,能和你一起战斗是我的荣耀。
我的感受是,自由和平等也是先从自己开始的。
黑人对自身自由身份的认可,还有傲慢的白人嘲笑华盛顿的政令,都从正反面说明了自由先是自我解放,平等也先是对自身认知的不高不低。
空说,是无意义的。
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
也确实非常好看。
我应该是看过三遍,青年时期看过一遍,中年时期又看过一遍,到了我壮年时期的今天我又看了一遍。
我也有了两个孩子了,应该比当年更能理解剧中男主角先后的选择,我能感受到男主心路历程的变化,当然也能同理男主的内心痛苦。
自由的代价很高,经常需要付出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立往往伴随着无数人的牺牲,前赴后继。
但被奴役的代价更高!
一定是所有人的自由、权利、财产、发展,还有尊严!
但如果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权利、尊严和发展,那这一切又都是值得的!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当前正在进行中的俄乌战争。
乌克兰人民为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面对入侵国土和家园的饿螺丝侵略者,毅然决然奋起反抗,保家卫国!
这与本片当中的美国人的经历何等的相似!
也与中华民族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何其相似!
在这里,我也祝愿英勇的乌克兰人民能够早日打败侵略者!
将所有的入侵者逐出家园!
早日过上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有自由、有尊严、有权利、有发展、有安全的明天早点到来!
期盼这个世界上的坏人早日死光光,尤其是那些大独裁者!
愿这个世界永无战争!
永无纷争!
这影片 真就 排队枪毙的时代250年前的战争就是这么 emm 出人意料然后前排人轮流射击不就类似于今天的轮盘赌?
不是我死就是你亡…y1s1这电影真是有意思写民兵 发动群众的力量一群农民出去硬干当游击队的时候偷鸡摸狗但是有用主角最后1v1反派boss用的居然是镰刀和锤子所谓大国崛起 无非如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真正的爱国者过着凡人的生活甚至更加宁静安逸真正的爱国者不会热衷谈论对抗与战争因为他深知每一次争斗都会为国家带来伤口真正的爱国者不轻易扣下手中的扳机因为他知道和平也许能留住爱哪怕面前的敌人也是另一些人的挚爱真正的爱国者不会第一个对同胞大声高呼他的威慑却会令每一个敌人都生出敬意真正的爱国者一定像凡人一样生活因为他有儿有女有朋友因为他的一切都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一切的爱...真正的爱国者他的形式也许是暴力但内核一定是爱包容更多的爱...所以当国家危险的警钟敲响的时候他才会拿出战斧背上钢枪受鼓动的爱国不是爱国只有为爱而战的信念才更持久也只有为保护所爱而释放的力量才更强大也许凡人的爱国往往迟到但一定更深刻当战争结束他依旧是个凡人回到他的土地不需要赞美甚至不要人们的记忆因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为爱而战才更值得只是时时会凝望远方因为那里埋葬着战死的儿子而他身上还盖着那美丽的国旗...
Sune VS. Sune
Sune VS. Sune @2020-06-13 13:16:19
看过的第二部Sune系列电影
儿童喜剧
没想到还挺玩好玩。班上有同名的小孩,怎么办?想起来初中班上有三个刘军,于是老师说,一个叫大刘军,一个小刘军,一个刘附军……
瑞典的孩童电影,谁小时候不会和同名的孩子发生点什么有趣的事?
2020/08/18三創公視兒童影展。滿可愛的故事,只是結尾有點太幼稚了。
Sune VS. Sune @2020-06-13 1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