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他是谁?
我是谁?
在多元社会,人们往往因为找不到与自己理想价值相一致的身份而陷入危机。
这种身份的不认同一方面是个人能力低于身份阶级。
这种危机会带给人们自我内心的消耗,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内耗会起到激励的作用,人们会因此努力学习工作为了得到自己和外界的认可,使得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身份。
这种身份的不认同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做出改变的。
但身份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个人在社会的生存能力无关,而是有关出身、家庭、血缘、民族、过往、阶层等等,这种身份的不认同是天注定、难以改变的。
电影《某个男人》就聚焦了日本社会独特且敏感的身份政治问题,借此提出如同悖论的追问: 虚假的身份与真实的人生,对一个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
影片中,城户章良与谜之男子都选择隐瞒、变换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他们没有想要借此成为多么有出息的大人物,他们只是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
与生俱来的身份意识成为困扰他们的因素,在抗争无力的社会氛围下,他们只能逃离或改变身份。
在快结尾的时候,当律师看向那幅描绘背影的画时,我理解了为什么电影中出现了那么多的背影,也明白了海报的隐喻…整个故事围绕着“寻找”那个男人展开,他其实可以指代这世上的任何一个人,可以是你,是我,是那个律师,故事中一直穿插了各式各样的背影,有走路的,有背对着谈话的,当我们看向背影的时候,是看不到对方的脸,“他”可以在心里戴上任何一副面具,伪装成任何一个人。
当画面定格在律师与画里背影方向一致时,更多是想表达在那一刻,律师和这世上的许多“我”都并不知道自己谁,而主海报,律师转过头来看向观者时,表明那一刻他意识到了自己是谁(寻找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他明白虽然自己的出生以及过往的历史无法篡改,但依然可以过好自己未来的人生,只要敢于面对。
但是我更想讨论的是在剧情之上的一个哲学命题:判断一个生命有没有自我意识,就看ta照镜子时,有没有意识到镜中的是自己。
按照哲学上的说法,只有当自我意识存在的时候,ta才能意识到镜子里面的人是自己,这就完成了一次自指。
先有存在,才有认知,认知来源于外部的刺激(剧中的镜面反应)。
回到影片本身,虽然剧情的节奏慢慢的,也没有太多戏剧性的呈现,但光这个概念,我觉得就值五分啦~题外话:其实我还开了另一脑洞,就是主海报里,律师转头的刹那,是想表达当我看着这幅画的时候,谁又在背后看着我呢?
哦,是画面前的你和我….(哲学命题叠加惊悚)
电影题材挺好的,世界上有着很多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意的人,比如在一个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里、比如有着惨痛经历的人,他们要想走出这个人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借助他人的姓名,彻底与那个自己说再见。
安藤樱演技真的很好,虽然戏份没有覆盖全片,但是出场时间就会被吸引进去,小七演的也可以,但是差一些爆发戏。
没想到日本人这么排韩,韩国也许经济不如日本发达,但是感觉韩国人活的更加随性一些。
电影节奏有点太慢,正常倍速看着有点困难。
困住人的是名字吗,困住人的是名字背后所附加的东西,是虬枝盘结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经历过往,工作,以及它们延伸出来的问题按理说人和那些附加东西,应该有人的出现,那些东西才变得有意义。
现在它变成了困住人的牢笼,变成人黑色的影子,顶替人的思想生活。
男主,朝鲜裔的在日日本人身份,部分日本民众对外国人的歧视心理,身份认同在当下环境下难以立住,男主也时常会觉得自己身上有种冒名顶替者的身份。
生活中也存在着细小的疼痛:与妻子、岳父的分歧。
通过这起案子,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逐渐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会抛弃一切,去顶替别人生活。
人还是需要有一个契机,才会变得勇敢,或者真正跳出,剥离出那些外在,真正地直视自己的内心。
男主拥有的那个契机是妻子出轨,他才选择抛弃影子,过另一种凭自己心意的生活看到最后竟然莫名有种戏假情真的感觉…总体来说,叙事结构一般。
唯一喜欢的是妻夫木聪知道自己妻子出轨的时候,最后背影的拉远镜头
一开始以为结局会发展成为人道主义胜利的样子,然而完全没有,社会仍然一如既往的冰冷,身处其中边缘地带的弱势群体只能继续自己舔舐伤口、小心翼翼的隐藏起来生存。
律师的姓氏一定出卖了自己的朝鲜裔身份,面对岳父不礼貌的话语他仍微笑、妻子出轨他忍耐、不愿自己的孩子继续遭受一样的痛苦不愿意再生,本来,光鲜的工作、完美的家庭、善良谦逊又有能力的人设,是他多么用力才为自己打造起来的保护色,然而,一个陌生的监狱老头,见他的第一句话就撕开了他最不愿意暴露的真实:你是个朝鲜人吧。
老头过去一定遇到过想改名字的朝鲜后裔,一定对这个姓熟悉。
安藤樱演的妻子在得知真相后,跟孩子说,还是要改成自己的姓,因为真实的姓氏是老公拼尽全力不想要的姓氏,而且那个真实的姓氏无论是他还是孩子,在面对社会时都是不可承担的重负,可以理解为妻子对丈夫遗志的尊重,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的铁板不可能被任何一个弱小的个人打破,身为一个母亲,她要理智的保护孩子。
影片最后,律师很陌生人谈话,啊歪个楼,妻夫木聪的侧脸要不要那么完美。
手握住杯子的特写,虽然身处那么放松的居酒屋,律师的手却一点都没放松,他小心翼翼的披着谷口的外衣说着自己的心事,一样的假笑、一样的故作从容实则压抑且紧绷。
他一定也想改名换姓重新生活吧,用这个仍然在户籍信息上存活,但却没有对应的人的名字。
然而律师身份是面对大众的,那么容易想改就改吗,真实名字的名片不想拿出来,但日后若在工作场合遇到眼前的这位陌生人,他又该叫什么名字?
至此,虽然现实还那么冰冷让弱势群体仍旧无法自处,但这尖锐的矛盾让观影者感同身受,把每个人都逼到了无法转身的墙角,或者赴死、或者奋起为了生存而反抗而尖叫。
虽然叙事平静、温情,但静水潭深,这是一部尖锐的呼唤社会集体意识改革的影片,日本社会对犯错人的不原谅、全面否定、甚至延续到对后代和相关姓氏的歧视,太过死板教条不通融。
我想起来那个因温泉水未按承诺频率更换、被发现而自杀的社长的新闻,在他谢罪背后,他的家庭和孩子仍在继续承担着社会的谴责和歧视,选择生还是选择死,在如此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似乎选择死更容易更轻松,哪怕是影片中改名换姓的假“死”。
(啊怪不得日本人那么怕蒙羞,以及自杀率那么高)影片画展是正面倡议:杀人犯不是只有杀人的那一面,激情犯罪之余,也许他是很好的有自己丰富内心世界的人,对“杀人犯”这个不可改变的标签,他们多想辩解。
专家说,即使是杀人犯,他们也能变好。
就像谷口打拳比赛时也会打红了眼,但不否定他的本性那么善良。
从人道主义层面,每个人都需要被全面的看见,而不是被一棍子打死。
另一个律师说,犯罪者的后代总是更容易犯罪,我们真的要思考,是否是这冷冰冰的社会不给他们任何正当的发展空间导致他们或因生存或因反抗而只能走向犯罪。
当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呼吁既往不究全面宽容,毕竟社会的治理需要一些犯错代价来杀一儆百。
社会的宽容,这个度,如何把握。
电影,是从下而上的呼唤。
看完《某个男人》,其实电影一半多的时候已经大致猜得到结局了,最让我感兴趣的仍然是那个“真与假”的问题。
身份是什么?
自我认同又是什么?
其实所谓的身份互换,身份造假,过他人的人生,撇开社会秩序的层面,并不会过多过深地触及到本质的。
出场仅两次的柄本明为什么能震撼到人,就是因为他认为身份本身并就不重要,所以他更要以激烈的语言揭穿妻夫木聪在日朝鲜人的真实身份。
一个通过帮人调换社会身份而获得利益的诈骗犯,对“真实”又抱着激烈而执着的态度,可以认为他是挑衅,但这本身也是极有意思的现象。
这电影表面上看似乎是揭示身份互换的“假”,实际上却是在说即便你的身份不是你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身份不过是假面,它是政治性,伦理性的存在,但并不是本质的存在。
假的“大祐”和真的“大祐”都在自己伪装的人生阶段里获得了真实的幸福,故而妻夫木聪最后也选择身份的伪装。
在他看来,身份不过是一次叙事行为,就如所有人在自我介绍时都会说的那样,我是干什么的,我过去的人生重要经历有哪些。
无非是叙事。
但有意思的是,电影大部分的情节又围绕着“大祐”究竟是谁展开,“真相是什么”变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边是对“假”的不在意,一边又对“真”的很在意,电影的基本张力就体现在这个地方。
那么在意“真相”的又是些什么人呢?
是真正爱他们,在乎他们,渴望理解进入他们全部人生的人,亲密关系要求绝对的坦诚,并不能接受对方的隐瞒和“不存在”状态,这件事和身份其实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或者说身份问题无法进入到这个深度,这是一个关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它与真实有关,却往往与身份无关。
总而言之虽然电影没有给我太大惊喜,但这种悄咪咪的对身份政治的反拨还是蛮让我喜欢的。
日本电影《某个男人》在2022年11月18日于日本上映,迅速引起了广大观众和影评人的关注。
这部由石川庆执导,妻夫木聪、安藤樱、洼田正孝等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的电影,不仅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更以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思考。
影片改编自平野启一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律师城户章良被以前的委托人谷口里枝委托调查已故丈夫大祐的真实身份,并试图揭开真相的故事。
大祐在与里枝结婚后,两人共同育有一女,过着看似幸福的生活。
然而,大祐的突然离世以及哥哥恭一在葬礼上提出的疑问,让里枝开始怀疑丈夫的真实身份。
于是,她决定委托律师章良,揭开这个谜团。
影片在叙事上采用了多条线索交织的方式,通过律师章良的调查,逐渐揭开了大祐生前不为人知的秘密。
原来,大祐并非他原本的身份,而是一个通过交换身份获得新生的男人。
这一设定不仅为影片增加了悬疑色彩,也让观众开始思考身份认同和排斥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想要告别过去,改变现状,而交换身份似乎成为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然而,这种选择背后所隐藏的风险和代价,却往往被忽视。
影片通过展现大祐和里枝的爱情故事,以及大祐在获得新身份后的生活变化,进一步探讨了身份认同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大祐在逃脱过去后,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与里枝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当他的身份被揭露时,这一切似乎都变得岌岌可危。
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人的身份究竟是如何定义他的?
是他的出生、家庭、经历,还是他的性格、行为和选择?
除了身份认同的问题外,影片还涉及到了社会偏见和歧视的议题。
律师章良因为自己的身份被人歧视,因此他对于揭开大祐的真实身份充满了执着和热情。
这不禁让人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遭受偏见和歧视。
而这些偏见和歧视,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甚至让我们失去公正和理性。
影片的画面和节奏都相当出色,石川庆导演通过精湛的技艺,将浓稠的情感压抑在日常镜头和叙事之中,形成了一种“看山不见山”和“寓动于静”的幽寂感。
这种氛围不仅让影片更加引人入胜,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此外,演员们的表演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妻夫木聪饰演的律师章良,在调查过程中展现出了冷静、专业和执着的形象;安藤樱饰演的谷口里枝,则展现出了坚强、勇敢和深情的一面;而洼田正孝饰演的大祐,更是通过细腻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他内心的纠结、痛苦和重生。
总的来说,《某个男人》是一部深刻而引人思考的电影。
它不仅通过悬疑的剧情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更通过探讨身份认同、人性边界和社会偏见等议题,引发了观众对于自我和他人的思考。
这部电影值得每一个观众去品味和思考。
这几个人物都是有关联的:伐木人、律师、一直担心要改姓的小男孩。
安藤樱这个角色是个参与者,也是个观察者。
这三个人代表了三个群体:杀人犯的孩子、在日朝鲜人、人的幼年期。
他们分别面临着罪与罚、异邦民族、游离在成年人主流世界之外,在这些“弱势”心理和社会环境中,如何找到“自我”,为自我找到出路?
这是要回答的问题。
寻找“自我”,寻找“与生俱来”之外的自我,这个命题是所有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去面对的。
在这个围墙之外的人,其实是无法理解墙里的人。
比如,安藤樱的角色,再比如拳击馆的陪练,就是问“是不是自杀”那位。
“自杀”也是一种答案,加缪说:“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
当然,在哲学上去讨论这个“自我”的问题,就太深刻了。
但是,没有深度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
对于行尸走肉,自杀是最可能的选择,不一定是字面上的,而是在无知中耗尽一生,茫然地走向死亡。
不记得是哪位哲人说过,“自我”只能从与他人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是一个人在他人眼中的镜像的总和。
陷入自我困境的人,比如这位杀人犯儿子,拒绝和朋友交流,钻牛角尖,陷入了《罪与罚》的自我困境,这是从他自己个人内部无法解决的矛盾。
其他两位也类似,都拒绝交流。
当然,他们几个人“筑墙”的能力不同,除了孩子可能是认知阶段的问题,其他两人都有意识的“筑墙”,躲避他人和自己。
这是根本问题,即困境中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面对一个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
这种困境只能借助外部工具,要么是心理医生、朋友,要么是自己学习、读书。
其实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几乎大部分人都会遇到,而一代一代大量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哲学家,都曾经不厌其烦的讨论过这些话题。
还是那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对了,剧透一点,伐木人(即拳击手、杀人犯儿子)曾经和拳击馆老板透露过心声,结果被老爷爷按在衣柜上揍了几拳。
老爷爷是个明白人,但是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替他解开心结。
这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困境,毕竟表达和理解,往往无法契合。
这也是人生固有的一种遗憾吧。
知心人难得。
男主一个事业有成的律师…大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同时还极富正义感…但是从他多次推辞胜诉方父母的感谢中能看出,他不是一个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秀以及别人的感恩的人。
他的故事线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的两个特写笑。
第一个笑是在“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上,男主对岳父调侃其韩裔身份的尴尬的笑。
这个笑可以帮助其继续伪装,维持体面。
但是这个特写笑同时将他光鲜亮丽的面具在观众面前撕开了裂口。
第二个笑是被诈骗犯一把戳穿其在刻意虚伪的生活时,他没有守住一直以来维持的体面与涵养…他由表现在其岳父面前一般的假笑到逐渐扭曲最后歇斯底里大喊。
这个笑不止将其面具撕下,以真面目直面观众,同时将男主这个人物立正。
那一刻我们都明白,他是一个活在自我催眠自与我虚构中的“伪”君子,即使他拥有一个真实的姓名。
这一次被戳穿得好疼,疼到不能再靠假笑去维持体面。
而这也是他第一次被逼到角落不得已“看见自己”。
男主走近“那个男人”的过程,就像是一步步走向一面镜子…最后他他看到了那个男人同时也看到了他自己。
他在夕阳中看到了“那个男人”的小时候与他对巷而立,他在森林中看到了“那个男人”相视一笑同时转身离去…因为“那个男人”是自己,所以他大声反驳那些说“那个男人”是杀人犯儿子替换身份是为了图谋遗产。
在他将文件夹重重的摔在桌子上的时候,已经回不去。
他说:“您的丈夫,他是一个好人。
” “在我看来,他和您生活的三年零九个月,应该是他的一生。
”一个用假名字却是在认真生活的“那个男人”与一个用真名活在虚构中的男主。
他们对面而立,互为对立确又互为印证。
也许影片中大量着墨“那个男人”的身份背景除了悬念本身需要揭开以外,也是在给男主身份背景的点到为止做呼应吧。
因为本质上二人同一人。
喜欢安藤樱的那段台词,大意是“也许追究他是谁是个错误,遇见他,爱上他,和他生活在一起,生了孩子…这些都是真实的,又怎么会造假的了呢?
”儿子:“我明白爸爸为什么对我这么温柔,因为他想把他从没有得到父爱给我” 安藤樱作为母亲只是轻轻的说了一句:“也许只是因为他真的爱你”。
他在那个雨天走进了她的生活,解决了电路跳闸,将她带离短暂的黑暗。
他拿着画册问她可不可以做朋友,他在她哭泣中握着她的手,将她从丧子之痛中带离…这些都是真的,而他拥有哪个名字又有什么干系?
三年多的婚姻生活寥寥数笔,却都是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是他真实存在着的证据。
最后的最后只有记忆会留下,而他存在过已经刻在了每一个细节的回忆里。
“那个男人”在绝望到谷底,进行的绝地反击般的自救…换个身份活下去…可即使这样,离开曾经的自己是需要勇气的,而并不是每个对自己人生失望的人都有勇气离开。
而男主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也许他只能在一期一会的酒吧谈话中,幻想自己是“那个男人”。
最后写给“那个男人”,即使你痛恨自己的脸,靠伤害自己来与父亲给你的肉体割裂,但是依然有人因为你最终没有走向自杀而喜极而泣。
PS……get到了洼田正孝的演技…————————————————————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名字与我之间的关系…名字…名字意味着什么呢?
名字能代表我吗?
从出生到现在我有好几个名字,生下来父母给的名字,长大后父母给改的名字,在接近成年之前自己给自己改的名字…在而现在工作中又是另一个名字…我的父母,旧友,同学和同事称呼的我的名字都不一样…以至于见到新朋友问怎么称呼的时候…会一时语塞…我也很想探知根源中的“full name shame”是哪里来的?
事实上我不认为我的名字土而且它承载了很多买好的寓意…我也并不介意周围的人知道的我本名…可是我还是不愿意被称呼本名,这种不自在感觉随着我的名字被叫而无限放大,大到撑满屋子直到挤干净每一口可以呼吸的空气…我也很想知道在一次次名字“迭代”中,我变了多少?
或者说我还留下多少?
也许是带着某种自我否定,与父母赋予的我进行割裂;也许是每一个名字面向一种生活状态与自我;也许是隐藏在不同名字之下我就是“那个男人”,才是我。
一贯舒服的日式叙事,充满了美感,克制,生活气。
只是,也太克制了,该有的男主人公背景没有充分展现,人物弧线也来得太突然。
可惜了妻夫木聪的颜值巅峰和成熟演技。
他在正直律师和腹黑移民之间反复横跳的微表情让人拉高了对结尾放大招的期待。
然而最后的最后,高潮的爆点完全没有拉响。
除了墙上那副油画的文本隐喻与视觉效果一流,其他的场面设计和调度就是缺了最后一口气呀。
小"妻"的最佳男主角奖,没有男配来得货真价实。
两星半。本片可以看作兰斯莫斯风格的总和 —— 极端电影的多元素组合加上寓言图景的奇诡设定。只想说杰西普莱蒙的表演太杰出了!在如此单薄的文本和滑稽的概念之下竟然能够完全把握住这般复杂的表演基调和性格色彩,更惊人的是他的表演没有一处是“安全”的,几乎可以说是在处处试险。在内敛与外放之间、平淡与过火之间、压抑与狂躁之间以及清醒与迷失之间,表演难度恰恰在于多重微妙的平衡状态,不仅要在其中平滑地调动技术,且时常要在语言与肢体的错位中保留它们的自然特征,这在表演上有着极高的要求。他通过创造演员的分体(可控的人格)与角色的远景(瓦解的轨迹)来实现主角这种畸形的坚持、真切的信念。这是寻常与异常并存的卓越表演,内在的合理与外在的荒谬同频,足以确认杰西普莱蒙是一位顶级的技巧派演员。年度最佳男演员候选。
片名翻译的什么东西。。。我在三四星之间犹豫,真的很讨厌给女的剃光头。有机会看的话还是可以看的,不会看完觉得浪费时间。
35mm Chineses Theater A Perfect film for Halloween!
电影甚至不如海报好看,诡异邪典片。前半段愤愤然之捉alien小组是无能狂怒的烂白男,且深深怀疑导演有施虐狂借电影满足自己的性癖。。。结尾反转实属搞笑,说服力欠缺及设定草率,好像非要给人一个错愕的转折。外星人的未来和非人感都不太足,飞船更像是横店影楼凑出来的五毛特效。(最后人类死光了也挺好的,配乐加一星)(感谢H赠票!!!感谢hkust)
中规中矩 没有惊喜, lanthimos I expect MORE from you!!!!!!!!!
喜剧标签是错误的,这片跟喜剧压根不沾边。领的英皇海报挺好看。
2.5 结尾蒙太奇加半星
七分,观感介于善良的种类和可怜的东西之间。最后的revelation和展开不太喜欢,如果是人斗人或许讽刺意味和现实性都会更强一些。有点类似Conclave,结局荒诞到底反而让观众出戏。
人在无语的时候真的会笑,yorgos你知道你在干嘛吗,好像已经沉浸在自己的抽象里无法自拔了,剧情简直把观众当🐒耍前半段是昏昏欲睡的中世纪风格科幻片,先是担心女主的生命安全,再是担心男主的精神状态,最后10分钟发现该担心的是我自己。石头姐被飞来头颅正中脑门四脚朝天,我笑了;石头姐钻到衣柜里飞向宇宙飞船,我哭了,哭的是明明是《拯救地球》,谁能来救救我散落的智商。当石头姐穿着duangduang的臃肿毛衣,在一个器官内部和各色皮肤的外星元老,说着玛卡巴卡的语言时,我觉得大脑升天了。如果这就是地球人的视听语言的话,那我才是那个外星人
弗如《龙虾》。 2.5现在难道是grain over texture了?
这片子有点意思,但观影过程也有点犯困。男的真是造孽啊,甭管虐的是不是外星人,他们这变态和残暴的基因确实是改变不了。反倒是最后人类灭绝了,一片祥和的感觉😂另外俩人的对话就如同网络对线,认知不同,完全不同频率,讲多了也挺无聊的。
欢迎来到怀疑论/认识论/科学哲学/传播学101......导演非常用力的一篇。
兰斯莫斯社会讽刺&人类观察&邪里邪气舒适区。最后大底真的兜住了
很妙!本以为是纯恨pharma和自救的电影,直到女主没捡枪还陪着继续玩就懂了。女主那么厉害可以和疯子谈判,确实有能力把药企做大做强,结果白学了哈…… 这就是呼吁爱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抽象电影呀!三体人如果看了这片子会是什么想法呢。
还可以
最疯癫的剧本,最悲伤的内核。当“拯救地球”成为一个疯子的呓语,其所照见的现实反而无比真切。一场笑到流泪的悲剧,震撼人心。
3.9
能猜到反转结局的 mindfuck 片,石头和普莱蒙在囚禁空间中演话剧,后者把阴谋论入脑入心入魂的状态演得很到位。只是过程着实是有些烦躁了,结尾又透着自作聪明,难以喜欢起来。
韩语片拯救地球(2003)重制版 极端的类型混合片 几个连跳为你值回票价 难看的要命 概念大于完成度 兰斯莫斯石头姐你俩真是在自己世界里一醉不休了 昏昏欲睡地时候给我一枪然后jump to沙丘反派一样的科幻世界 一群外星人穿粗编制高领毛衣帽子在一个鲸鱼内脏一样的地方给全人类安眠 3:2画幅你们自己在大荧幕看得累不 我真是太不懂你们美国艺术家
被结尾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