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丁目这条小街上发生的事,有着任何物资匮乏的社会和年代所具备的普遍性:舍不得扔的过期食品啊,缝补衣服打补丁啊,借钱才能买的钢笔啊。。。
像攒电视、冰箱、洗衣机三大件这样的,甚至在八十年代的中国都算时髦了。
街坊们朝贺买电视成了社区的一件年度大事,扶老携幼围观,频道都用不着换,图的就是看个会动的图画。
这些细节熟悉的辛酸中温情大泛滥,由不得人不唏嘘感慨追忆那过去的单纯有爱的好时光—那些年,我们一幢楼里的孩子在通走廊里到处乱窜,中午没人管我时随便去哪家都能管饱。
这些邻居们,用电影中被戏称为“文学家茶川”的话来说,本来是“没有关系、完全的陌生人”。
在昏黄做旧的电影色调中,物质欲望被温暖人情替代,三丁目的夕阳洒进心里,不论在战后还是当下,都是人们向往的那一道暖色的光;借着这道光,六子踏上了回家的路,淳之介找到了家;经过半个世纪,永远的三丁目夕阳照着令人齿冷的世风,带着可以融化冰雪的热度,美轮美奂,一如当年。
【3星】1、我是先看了第三部来的。
日本当时以男人为主很明显,男人看错了字,冤枉了女主,主动道歉、有勇气道歉就已经是很大的美德了2、这个时候的女主更可爱一点,那个失意作家的妻子现在还没和作家在一起,更骚一些,没想到作家妻子是在作家落魄时,当时也可能是最有希望得作家奖的时候,和作家因为作家的善良——作家收留了他的小粉丝兼他未来妻子的亲戚的孩子——而在一起3、女主(小家碧玉型)的老板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因为说女主是个骗子,搞欺诈:女主本来写的会修自行车,这铃木车行的老板却看成了女主会修车,结果却发现女主不会修车,连千斤顶都不知道是什么。
因为这个事情老板严厉地斥责了女主,并且让她滚。
老板发现真相后跪着道歉几句话之后,就开始画饼——到了第三部,这什么破修车行也没有变成汽车公司4、两晚看完
60年代的日本,还在建设的东京塔,一间小汽车修理行的老板,一个不得志杂货铺的文艺青年,一个乡下来的连千斤顶都不知道的修理小妹,一个开着酒铺的往日风尘女子,一个典型的日常家庭主妇,二个同龄的孩子,一个骑着自行车四处乱闯的老奶奶,一个骑着小绵羊走家串户的医生。
在那个旧日的年代,一手一足暖的心口热热的。
喜欢堀北MM在小三驾车车中露出的脑袋,喜欢堤大叔生气的时候无敌金刚的闯门,喜欢吉冈秀隆给小雪带上的戒指,喜欢小雪笑着举手面对夕阳,喜欢两个孩子凑出身上所有的钱踏上寻母之路,喜欢妈妈缝在补丁里的护身符,喜欢老奶奶开开心心的喝着被人称作酱油的可乐,喜欢魔鬼医生扮着的圣诞老人,喜欢一条街的人拥挤在小小的一台电视前摇旗呐喊,对他们来说那一个小小的盒子里,便是遮住了整个视野的天地。
在这一部片子里,便是小小的满满幸福。
自从一头扎进日剧粉丝团之后,除了迷上堀北真希,我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感觉到日本做电影和电视剧都更有质量。
这种关于质量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质感的认同,片子看过以后就好像在轻轻抚摸一些很柔和的东西一样,快感从指尖传导至体内。
我又不是那种爱评论东西做得好坏的人,我不会去考察片中街道上的某个牌子和东京塔的建设时间不匹配这类技术性的问题。
东西到我眼前,我就会先相信,因此我认为我的感动都是纯粹的。
本来预见《三丁目的夕阳》一片不是因为它的具体背景,纯粹是为了看堀北真希。
在大名鼎鼎的朋友藤原琉璃君处看过一小段《三丁目的夕阳-续》,觉得片子的背景和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吸引我,堀北真希在里面只是重要的一个人物而已,于是我的关注作了调整。
自藤某处拷来此片,恰逢兄弟聚会,和一直看日剧的兄弟老五聊到堀北真希的戏,他提到《三丁目的夕阳》惊人的票房。
我也不禁去想这是为什么,一部传说中“是日本的主旋律电影”的片子,真的会让社会意识处在断裂和混乱状态中的日本人集体陶醉?
如此这般,看过《三丁目的夕阳》之后我觉得虽然答案并未完全找到,但至少是找到了一部分。
很大程度上,我的观后感动情绪来自人物彼此间平凡而诚挚的感情,这种如水般安静的物质使我的心情也处于激动与平静之间,难以形容,又完全不能绕开。
事实上,我认为片子的节奏是很快的,在时间轴上看,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大半年过去,东京塔也造成了;从负有时间责任的人物来看,喜爱追逐新潮的金婆婆,也把暴骑自行车、喝可乐等等事情都干过一遍了。
因此可以说本剧的时间内核是暗暗地汹涌喷薄。
这样我完全能理解,观众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这部片子。
在2003年的放映时间来看,接近二战结束六十周年,对日本这样一个被攻击得一团糟之后立志重头再来,而且的确取得过骄人成绩的国家来说,民众们值得回忆的内容实在太多了。
无论是作为标志性建筑物的东京塔,还是作为经典回忆的城市老街;从电冰箱、电视机的出现,到芥川奖与石原慎太郎和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名声,这么多经典的元素都汇聚在片子当中。
如果参加过战争或对战争有清晰记忆的人,可以从铃木则文这个老兵的位置来看待这部剧,青年和中年一代则可以从星月六子(这个名字实在很强大)的角色来追忆青春。
中国大学生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了能把修自行车当作特长填在简历上面,不过进了一家比自己想象差距大得多的小公司,这种经历恐怕很多人都有。
问题是,生活不如意又怎样,片中的人们选择的方式是用谅解去达成一致、用勤奋去创造财富、用真诚来赢得人心、用执着去惦念历史。
虽然说主旋律电影都要考虑“教育意义”,但剧中人们的选择,恰恰是观众们在生活中都曾经选择过的——广美除外,估计观众中当过歌女的人在少数——由此来看,不仅能理解片子受欢迎的原因,也能使人反思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人群中的感情网络。
作家、广美和淳之介三人组成的“准家庭”尤其让人难忘,看待他们的时候我内心十分复杂。
每个人都有完全虚弱的一面,比如作家的落魄、广美的歌女职业和小淳被抛弃的身份。
但是他们都没有停止对美好的追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没有必要因为自身一个方面的短处而放弃坚持自己拥有的长处,尽管那些短处经常令自己感到心痛。
小淳从生父处返回与作家街头相遇的一幕,作家为广美戴上不存在的戒指的一幕,都看得到由于感情的存在而使人们的希望未曾断绝的一面。
也许正是这些最小单位的坚持,汇聚起来,与成长着的东京塔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有大的国家层面的迅猛崛起,有小的家庭范围的幸福增进,更有细微的人的成长与感情的累积,这才足够妥帖。
而且,除了人们的积极向上与彼此珍惜,他们之间交往的潜意识,也是互相包纳的。
人们看待彼此时很快会抛弃鄙夷的一面、排斥的一面,特别是在那种一家买了电视机全巷子的人都会来看的时代,物质条件的相对匮乏使人们离公共空间和时间更近,而不是每个人都憋在家里上网、说话都用MSN和短信。
在彼此的脸上,在对方的语气中,我们才能意识到我们大家共同存在。
正如金婆婆说的那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话:方言很重要。
我害怕回忆过去,因为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而父母却老了。
一平小朋友抱住妈妈的一条胳膊,摇啊摇啊揺的,恳求妈妈给自己换一件新毛衣,不要穿补疤的衣服,等意识到妈妈不会同意了,撒丫子就跑出去玩了,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要东西的;小孩子习惯午睡,吹着风扇,热得满头大汗,照样睡得雷打不动,那时候睡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吃前一天晚上冻好的冰棍,一下午就这样过去了;冬天最难受的记忆是被我妈强迫穿上毛线裤,又臃肿又笨重,但我冬天从没生过冻疮;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就是,等待我妈下班回家,隔一会儿就跑出去望,望到了人影立马跑去迎接她,自行车篮子里的零食。
现在我已经好久好久没再这样摇过我妈了,因为要什么她都会给,父母能力之外的我也不会要求;不稀罕冰棍了,连高档的雪糕勾不起我的兴趣;再也不用穿毛线裤啦,这倒是一件好事;已经很久没有等过我妈下班了,自从上了大学,就换成她在家里等我回来了。
对比以前,现在的生活其实说不上是好还是坏?
虽然长大一点还是挺好的。
有时想起小时候的温暖,也会很舍不得,所以最后一句话很治愈,也打开了我纠结的那个点。
“是呀,明天,后天,就算是50年以后……夕阳也会一直这么美。
”人生好像一个轮回。
送戒指那真的好感人想哭,没有一个女人能够抗拒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
在爱情面前,应该要学会在聪明一点。
你为之付出的不一定带来感动或被感谢。
还是要学会,少浪漫一点?
从头到尾煽得你死我活,是煽情片不是悲情片,明摆着的要煽我,我还是感动的想落泪,靠啊。
这片子的镜头、特技、演员阵容都是超豪华的,情节简单利落,脚本真是一流,这样多人物的群戏能做到人人性格清晰然而主次又分明是很不容易的。
永远的三丁目夕阳,永远的昭和时代。
对啊手机不是说手机上班时间手机不是说。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上野的三丁目,一个小镇,几户人家,过日子的点点滴滴,这大概是那个时代的日本民间生活的缩影。
导演刻意地营造怀旧的氛围,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刚开始我几乎把它当成是八十年代拍的老电影,看到豆瓣的介绍才发现居然是2005年的作品。
怀旧、温情,总是很能唤起人们的美好回忆的,比如小镇第一次看电视的热闹欢腾的场面不亚于嘉年华盛会,让我想起了儿时乡村看露天电影的快乐,那种巨大的欣喜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所无法感受的。
而对于那些经历过灾难的人民,这样温情脉脉的电影无异于一次集体的心理疗伤。
很多的家庭都掩藏着千疮百孔的伤痕,开烟酒店的孤身老婆婆,在空袭中失去妻女的医生,被断绝父子关系的落魄的儿童小说家,开了小酒馆的从良的舞女,被母亲遗弃的小孩,被家人当作累赘的打工妹,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沮丧和怨恨,只有积极乐观、努力进取,一门心思过好日子,对未来的期盼是雨过天晴的彩虹心情。
灾难总算过去了,逝者安息吧,活着的人慢慢地收拾伤痛,日子总是会一天天地好起来的。
孤身开店的老婆婆追赶一切的新鲜事物,学骑自行车、喝可乐,乐呵呵、兴冲冲的劲头充满了力量感。
丧失亲人的医生热心地为社区人民服务,在新年来临之际扮演送礼物的圣诞老人。
落魄的小说家收获了爱情和亲情。
修理车行的小老板家的生活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所有人的伤口在时间的流逝里在人与人之间在关怀里慢慢痊愈。
世间有它残酷的法则,而人类自我疗伤和重新出发的能力在磨难中更显坚韧。
当第四次流泪的时候,我看了一下进度条,还有三分之一。
---一直相信,电影能让人落泪,是因为某些镜头引发了记忆或想象深处的那个柔软的地方的某种共鸣。
所有的苦与甜,说过的话,付出的努力,流过的汗和泪,呐喊,焦虑,期待,祝福,微小的契机引发的巨大的幸福感。
是那些朴素而纯真的影相,那些真挚的情感,一直像毛衣补丁里的护身符一样,无论如何削去自己的棱角变成麻木的人,都守候着自己。
等待一个时刻,召唤起人对这一切的想念,召唤回灵魂深处的,质朴的本我。
堤真一饰演的父亲角色跪下来向小绿道歉的时候,眼神充满了虔诚,说“嗯……这个嘛……你的失望我也不是不能理解……我也是,招工的时候,犹豫了好久该怎么写。
可想来想去,无论如何,我都不想写上‘修理车行’这四个字,好像一写上去一切就都结束了似的。
汽车行业以后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我一直相信,铃木车行成为铃木汽车公司绝对不是一个梦……”那时的日本,和九十年代的中国多么像啊。
刚刚迎来一个新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他们小小的家做像天空一样大的梦。
大家都一样普通,而有相同的勇气对生活充满期待。
相信自己的生活会变好,一切都会好的。
电影里父亲的坚定的眼神,饱含了最深的热情,身后的孩子,妻子,面前的学徒小绿,他们都一起相信着。
这种相信并一起努力的劲头,就像是儿时春游前的准备,甚至比得到以后更让人幸福充实。
购入电视时街坊邻居共享的喜悦与期待。
买新冰箱时四个脑袋探到冰箱里面那止不住的兴奋,与我童年记忆里父母花了两个月的工资买回全家第一个空调时三个人在一张床上蹦跳然后躺在一起笑的情景如此相似。
太像太像——物质生活未必奢侈,而正是不易才倍加珍惜。
圣诞节,钢笔,棒球台,车票,幸福得睡不着。
那些父母们,是多么不善言辞,却愿意精心设计一个最美的谎言,给自己最深爱的孩子。
淳之介说“叔叔,不用为我费心”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孩子太过成熟了,让我有些心疼。
而作家那句“笨蛋!
和我有什么关系!
”和后面用软下来的口气温柔地说的“有什么喜欢的东西,我会跟圣诞老人说的”反而真诚得像个小孩。
那只“三流的钢笔”,让才华横溢而大方善良的淳之介,似乎找到了一条路,让他能像他眼中偶像般的存在的作家一样书写,哪怕是在别人眼里是“垃圾”的作家,在他心中也是闪亮而伟大的。
闪亮而伟大,以至于最后他愿意放弃看得到的“一流的生活”,即使三次被推开,还是义无反顾地紧紧拥抱作家。
相遇与重聚,同一句“用常识考虑一下啊,我和你,可是毫无关系的,完完全全的陌生人。
”,可是内涵已经不同了,常驻于彼此的感情,已经不同了。
贵贱不重要,而自己想要的,才是重要的。
作家与舞女的爱情,也令人潸然。
舞女面对空盒子的表情,有着甚于面对装着任何定情物的盒子的满足。
生活的真相有时太过绝情,以至于一句再见难以被说出口。
既然难以说出口,不如这样:来,为我戴上这枚戒指,真漂亮。
她知道他会履行那个承诺,等他有钱了,给她买那枚戒指。
也知道她明天就要启程,无法戴上那枚戒指了。
直线相交,错过可以预见,她让那个交点充满了甜蜜与温情。
影片末尾,她恋恋不舍地看着手上的“戒指”,那夕阳掩映下熠熠生辉的戒指,在她心里,在他心里。
铃木一家追着火车奔驰的时候,我已经涕泗交流得连脸都抬不起来。
就是有这样的人,人海中相遇,却真心相对的人。
永远予以坚强的支持,真诚的笑容,温柔的对待。
他们沿着山际线,小车努力地飞奔着,让那个女孩在回乡的路上不孤独。
多么善良。
我突然想起儿时楼下小亭的老爷爷,每次我去找他,他都给我花生糖。
用一块白手帕包着,他笑呵呵地打开,砌成方形的花生糖,花生被透明的糖浆粘在一起凝固成型,每次我都要嚼很久才把它吞下,那么香甜,甜得那么自然。
老爷爷的脸在我脑海中已模糊得像一场梦。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对我那么好,他的糖从哪里来,我吃过多少颗。
但那一块一块小小的方砖,以及方砖旁的碎屑,在看到铃木一家挥舞着手臂与小绿道别的时候,都那么真实地一下子又映上了脑海。
那种好,那种无条件的好,不问出处,不依靠逻辑与理智,如此自然,逼真,让人感激得无以复加。
---影片结束,一家三口在夕阳下,站在天蓝色的小小的皮卡旁,充满憧憬地望着与他们的梦想有关的东京塔。
我突然想起,我没有第五次流泪。
因为那完整的最后的三分之一,我都在与感动缠绵。
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温馨感人。
影片描写了东京一个小居民区的平淡温馨而充满希望的生活。
看过影片后才知道,原来三丁目、夕阳是地名,就是故事的发生地,确切的说应该是:夕阳村三丁目。
吉冈秀龙的表演夸张幽默,值得称道。
小雪确实很漂亮。
看到三浦友和在片中演一个小角色,心里不禁感慨一番。
五星级推荐。
www.xmhongsu.com
搞笑和温暖之间的无缝过渡...那个天才一般的孩子,倔强的铃木汽车,落寞的医生...还有那次追寻远处父母亲的探险;卖冰的自行车,第一台电视,芥川奖..很多都和我们的童年类似,不过资本主义的日本比我们早大约15年而已——最后我们还是一起站在东京塔下看夕阳吧。
那一代人的市井生活,那一代人的简单快乐,那一代人的善良温暖。
日本不过是比我们早了20年,我们也曾经历过这样生活。
那种资本主义刚刚开始,新鲜事物带来的兴奋,过去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还没有被金钱洗涤殆尽的感觉,也只有那时候有,以后再也不会有。
从头到尾煽得你死我活,是煽情片不是悲情片,明摆着的要煽我,我还是感动的想落泪,靠啊。
这片子的镜头、特技、演员阵容都是超豪华的,情节简单利落,脚本真是一流,这样多人物的群戏能做到人人性格清晰然而主次又分明是很不容易的。
永远的三丁目夕阳,永远的昭和时代。
看完感觉Yorgos所说的暂停事业并非空穴来风,这部依旧节奏把控的很好,以外星人,造物者来审视当下人之情感的淡漠、极端、对生活的态度与消极的反思浪潮来体现人的存在到底带来了什么?有趣的是当观众游走在这两个主要角色之间,两种perspective皆体现了非常不同且令人不适的感觉。绑架兼阴谋论拯救者并非完全无辜,而被绑架者兼邪恶外星人也不是空穴来风。甚至可以说是善良的品格最消极版,人性自带着腐烂气味。自认代表真善美的高级阶层在实验剥削,而脆弱的反抗者以暴力回应英雄主义。
石头姐继Poor Thing后,又到了next level!演技大爆发不说,为电影直接剃光头也牺牲太大。电影荒诞之余不会让人觉得无聊,最后的大反转直接让一步绑匪类型片上升为科幻伦理片!
我这被兰斯莫斯骗进电影院的毛病到底啥时候能改了。各种层面上一无所有且毫无价值的电影,结尾的gotcha姿态更是让人无语到发笑——因为真的零人在意。一星给两位演员,在如此空无一物的情境里努力表演的样子让人心疼。
2025.10.29. M+戏院,香港上映优先场。石头姐和兰斯莫斯合作第四部长片(算上一部短片是第五次合作),是我看后觉得仅次于《宠儿》第二好的一次,也是石头姐作为绝对女主看得最舒服、我认为发挥的最好的一次。没看过韩国原版(但估计不会像兰斯莫斯这个如此癫狂),光看这个下来感觉就是个“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故事嘛,蛮有趣的。最后临近结尾有个让不少影院观众直接大喊WTF、惊掉人下巴的一个反转,在此不剧透。本片的18禁全给了兰斯莫斯血腥暴力的恶趣味,但这次已经比《善良的种类》《可怜的东西》《狗牙》等等收敛太多。摄影非常出色,原声音乐也不那么古怪了。同时剧本上还有大量的室内空间单纯正反打的两人对话戏、张力全靠演员的精湛表演来实现,石头姐与杰西·普莱蒙势均力敌的炸裂飙戏无疑是最大的看点。
#LeVieDelCinema 2025【💣】狗改不了吃屎的零星电影。结尾?恐怕是最容易预测的“反转”,又或者说“反转”与否,存在任何价值吗?
看完整个人都环环保保的了
救了命了
近期看过最好的电影,演员好,镜头好,配乐好,故事更好,结尾上大分,值得二刷的电影。
有点抽象…很邪典…
AMC18,连着两场第一场。这个片子有个最,就是是所有看过的电影里死的人最多。算是这个导演不错的片子,美学不如POOR THINGS,但是叙事精彩,比什么狗牙龙虾还有上一个不记得名字的什么好多了
蜜蜂衰亡预示灾祸临头,化学阉割将极端展露无疑,我们的世界沦为千疮百孔的蜂巢,蜂群崩溃,异端入侵。缺席的父亲导致遭遇性侵,瘾君子的母亲灌输仇恨的思想,扭曲的自我,无力的当下,于是抗拒一切声音思想,咒骂一切制度流派,拥抱虚无。抓捕外星人以期世界得以拯救,自己是救世主,实则是敲钟人,一个因为崩溃,幻想中的未来岌岌可危,遂吞枪自尽,一个因为愚蠢,亲手毒死自己母亲,本有机会面见造物主,却因为自己的炸药人头落地,地球最终得以拯救,因为人类实在无药可救,泡沫破碎,一键清除,蜜蜂再次振翅……癫狂但易懂,可惜前半部分谈话略显冗长,结尾的死亡蒙太奇很凄美:有的人心脏停跳,但流水线还在滚动,有的人死在墓前,与地下亡灵相逢,有的人死时高潮,有的人死在尘埃,恐龙骨架下,议事大厅里,欢愉时,祷告时,一切停摆,地球寂静
兰西莫斯又随手甩出了一部世界观层面大爆炸的前卫概念电影。《拯救地球》讲的是劝说的艺术:信念、说服,以及那古怪拉扯的逻辑内核。他标志性的冷调子混上那种他独有的扭曲幽默,让整个过程既冰冷变态又好玩。我没看过原版的韩国电影,所以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很新鲜惊喜。我听说剧情几乎和韩国版一模一样,而且韩版更变态更折磨,但这个概念和兰西莫斯的导演风格契合得太完美了,所以情节虽缺少新意,还是一部各方面成熟的好电影。
还是很fun的
的确没到前几部类型片的程度,但也够刺激,结尾可预测却依然让我笑出声,石头姐真的拼
兰斯莫斯是怎么做到每一部都让全场观众看完沉默的。他这几年陷入了一个把简单主题套入猎奇框架的routine中一发不可自拔,我甚至觉得最后的反转还不如没有,倒能让他塑造的对立面的人物都更复杂和立体点。但我看到Donny自杀的时候还是哭了。
没有Cloverfield lane好看,但说实话看完下来没啥惊喜也没啥很反感的地方…演技还是看着过瘾的,有些地方小幽默也抓得不错吧结局里那群人的造型让人一言难尽……但最后那一段的死相还是很有意思的
#lff25 如果说兰斯莫斯早年还算是在搞艺术 他现在只能说是在搞抽象搞地狱 一边迎合媚俗观众的刻奇品味名利双收 一边折磨演员折磨正常观众满足自己作为导演的权利欲 不是gala真的血亏 以后不会再给这个老登的电影花一分钱
最近都流行这么重口吗,拍可怜的东西上瘾了?
?
出了电影院打开豆瓣一看演职员表,又又又是《可怜的东西》《圣鹿之死》的导演。我的观后感依然是“我看了个什么玩意儿”。